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安徽贝母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安徽省贝母属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叶表皮形态依据。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结果:除铜陵黄花贝母的下表皮细胞类似平行四边形外,其他种叶表皮细胞表面观均为长方形或长条形,垂周壁平直、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气孔器为Allium型,仅分布于下表皮,椭圆形,单个随机分布,部分种保卫细胞两极有T形加厚,除祁门贝母的气孔器内腔不明显外,其他种均具有明显的内腔,气孔器外拱盖内缘波状、浅波状或近平滑。角质层纹饰鳞片状、片状、颗粒状或突起呈疣状,其中皖江贝母角质层具条状隆起。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呈凸缘状或凹陷沟状,部分种的平周壁凹陷或凸起。结论:叶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式样、气孔器外缘、角质层、叶表皮细胞壁等叶表皮特征在种间均有一定的差异,可以为贝母属植物的生药鉴定、属内种间的划分和系统演化关系的探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研究和开发利用唇形科香薷属药用种类提供生药学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唇形科香薷属30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形态特征。结果本属植物叶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在属内变异较大,大致分为平直至弓形,浅波状和深波状三种类型。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变异较小,仅有两种为平直至弓形,两种为浅波状,其余种类多为深波状。所有种类气孔器在叶下表皮均有分布,部分种类在叶上表皮有分布,其类型主要为横列型、具有三个副卫细胞的Diallelocyctic和不规则型。结论香薷属的叶表皮细胞特征不具有系统学意义,但具有一定的分类鉴定和生态学意义。在香薷属药用种类的鉴别中,叶表皮细胞特征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7,(7)
目的:对山东菝葜属(Smilax)4种药用植物的叶微形态特征进行比较鉴别。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山东菝葜属4种药用植物的叶表皮和叶横切面微形态特征。结果:叶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类型、气孔指数、气孔器大小以及叶片平周壁与气孔器微形态特征为山东该属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别提供了重要的微形态学证据。其叶横切面特征则具有较高的生态学意义,也可用于种间鉴别研究。结论:本研究可用于山东菝葜属药用植物分类鉴别,也为山东菝葜属药用植物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半夏属叶表皮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半夏属叶的表皮特征。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我国半夏属5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叶表皮细胞有多边形和不规则形2种形态;垂周壁式样有平直、弧形和波状3种类型;平列型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呈随机分布。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半夏属植物5个种间气孔密度和表皮细胞数存在显著差异,气孔指数、气孔长度、气孔宽度以及气孔长宽比均表现种间差异性。结论研究结果为半夏属植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景天属4种药用植物及2种混淆品的叶表皮显微特征,为它们的鉴别提供依据,并进一步探讨气孔参数在药用植物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利用叶表面片显微鉴别的方法,比较它们(部分种包括不同采集地的样品)的叶表皮细胞形态及气孔参数(包括气孔指数、气孔密度和气孔长宽比)的共性与差异,确立鉴别特征。结果:6种植物叶除具有部分共性特征外,在叶片上下表皮细胞的形态、排列状况、气孔分布以及叶缘细胞的形态上有各自的特征。结论:可综合利用叶片、叶脉、叶基部及叶缘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排列状况将景天属4种药用植物及2种混淆品一一鉴别;气孔指数与气孔密度对景天属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6.
安徽9种悬钩子属植物叶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安徽多种悬钩子属植物叶表面特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与研究,为本属植物的分类与鉴定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叶表面,对其特征加以比较与研究。结果:不同种悬钩子属植物叶的表皮细胞、毛茸、叶脉、气孔等特征具明显区别,有一定的分类意义。结论:悬钩子属植物叶表皮特征的研究结果可为本属植物的分类与鉴别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产21种卫矛属药用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积累卫矛属Euonymus L.药用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方面的分类学资料,以探讨和解决分类学中的一些问题.方法:29份材料包括卫矛属5个组的21种植物(16种,4变种,1变型)叶表皮进行了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的比较研究.结果:表皮细胞一般呈不规则皱波状或者多裂深波状.气孔只存在于下表皮细胞(白杜和半常绿白杜除外).气孔类型有无规则型、不等型、环列型及其过度类型.结论:研究表明,一些叶表皮形态特征(角质膜、保卫细胞形状、气孔外拱盖内缘、气孔外拱盖表面、气孔类型)包括能为卫矛属植物鉴定提供一些解剖学证据,支持如下分类处理:长梗刺果卫矛、刺果藤杜仲、疏花刺果卫矛应并入刺果卫矛;半常绿白杜并入白杜;披针叶卫矛应并入西南卫矛.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南方红豆杉枝叶进行鉴别研究。方法:采用系统的中药鉴定方法对南方红豆杉枝叶的性状、组织显微进行研究,并以10-脱乙酰巴卡亭Ⅲ(10-DABⅢ)为对照对南方红豆杉枝叶进行薄层鉴别。结果:南方红豆杉枝叶性状特征:茎上小枝不规则互生,叶片全缘,近革质,中脉隆起明显,叶背具有2条黄褐色气孔带。茎横切面特征: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发达,年轮清晰,有髓射线,髓发达;叶横切面特征:叶表面具角质层,叶肉组织异面型,栅栏组织通过中脉,气孔分布于下表皮;叶上表皮栅表比为0.33,叶下表皮气孔带内的气孔指数为0.074~0.085;粉末特征:表皮细胞、纤维、气孔多见,色素块棕色或红棕色,木栓细胞黄棕色,管胞多为环-螺纹和螺纹,偶见绿色草酸钙方晶。薄层色谱法可检出10-DABⅢ。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南方红豆杉的药材鉴定、资源利用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吴茱萸根、茎、叶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为其真伪鉴别及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法。结果发现叶表面气孔为环式,有大量的单细胞非腺毛;根皮层较窄,外皮层可见石细胞群,形成层环状,木质部宽广;茎表皮具有单细胞和多细胞非腺毛,下方有厚壁细胞。皮层内侧可见石细胞带断续排列成环状,形成层波状环形,髓部宽广;叶上、下表皮细胞均可见单细胞和多细胞非腺毛,壁木化增厚。上、下表皮各1例,栅栏组织1列,维管束外韧型,类盾形,韧皮部外侧均有石细胞;粉末可见油细胞、晶鞘纤维、单细胞或多细胞非腺毛、缘纹孔导管及网纹导管等特征。结论吴茱萸的性状及显微特征,可为其鉴别真伪及制定药材质量标准从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朱华  黎理  梁雁  陈丽  蔡毅 《广西中医药》2012,35(6):45-46
目的:对石上瓜子菜进行显微鉴别研究。方法:采用显微鉴定法对石上瓜子菜的根、茎、叶组织构造及药材粉末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根的皮层和维管束中可见分泌细胞。茎的维管束外韧型,呈10~15个环列;髓部中间可见1个大型的髓维管束;内皮层和髓维管束处可见分泌细胞。叶上、下表面可见不等式或不定式气孔。粉末特征为分泌细胞呈长管状,含黄色至红棕色分泌物;纤维壁厚,腔细长。结论:上述特征较明显,可用于石上瓜子菜的显微结构鉴别。  相似文献   

11.
冬凌草叶片形态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8种不同叶型冬凌草叶片形态特征、叶表皮特征的观察及叶片主要性状的测量,探讨冬凌草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其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冬凌草叶型多样性进行了观察描述,并采用直尺对叶片主要性状如:叶长、叶宽、叶先端长、宽度进行了测量;对不同叶型冬凌草叶表皮进行了剥离和临时制片,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其叶表皮特征。结果不同叶型的冬凌草其表皮细胞的形状、气孔类型均相同,但其叶基形状、叶长、叶宽、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上表皮细胞和下表皮细胞的数目、气孔长度、宽度及气孔密度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冬凌草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叶外部形态特征及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出现了一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李贺敏  王森  张红瑞  黄勇  周艳  夏至 《中草药》2021,52(23):7331-7338
目的 研究叶表皮形态特征对药用植物显微鉴定的意义。方法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显微测绘器对25科40种药用植物的叶表皮形态进行观察、分类和研究,对特征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0种药用植物气孔轴式分为不规则类、不等类、横列类、平列类和四细胞类5种类型,47.5%的种类属于不规则类;表皮细胞形态分为不规则形、多边形和矩形,其垂周壁分为平直、平滑、V-波形和U-波形4种类型;50%的药用植物气孔指数在10~20,45%药用植物气孔密度为100~200个/mm2,70%药用植物叶片气孔器长宽比为1.00~1.50,为宽椭圆形,42%的药用植物气孔面积在401~600 μm2;77.5%药用植物叶片脉岛数在1.00~10.00个/mm2;88.2%药用植物栅表比在1~10。结论 单一叶表皮特征在药用植物显微鉴定中虽有物种差异性,但不具有专属性,多个叶表皮特征的结合或基于多个叶表皮特征建立的植纹是药用植物显微鉴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邵邻相  杨菊林  郭水良 《中草药》2003,34(10):947-950
目的 探讨3种香茶菜植物茎叶表面细微结构差异。方法 取香茶菜、大萼香茶菜、显脉香茶菜3种新鲜香茶菜的茎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种香茶菜有共同特征,气孔椭圆形、腺鳞四细胞组成等,但每种香茶菜茎叶都有各自独特的细微构造,尤其在表皮细胞形状、非腺毛和气孔的形态及着生位置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结论 3种香茶菜茎叶表面细微结构的明显差异,为鉴别香茶菜属植物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M Zeng  H Zhang  S Zheng  Z Su  W Hu  J Xu 《中国中药杂志》1998,23(7):387-9, 446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ueraria spp. by studying the cuticular patterns on corolla surface. METHOD: The cuticular patterns of corolla were observed under 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 The species of the genus Pueraria are de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cuticular patterns. CONCLUSION: The diagnostic characters of the cuticular patterns on corolla surface can be use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ueraria spp.  相似文献   

15.
Liu Z  Ren XC  Tan L  Mo JJ  Bao HT  Huang Z 《中药材》2011,34(10):1525-1528
目的:从孝扇草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及紫外光谱特征方面进行鉴定研究,为开发利用该药用植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正置显微镜及紫外光谱法对孝扇草进行生药学鉴定。结果:孝扇草根皮层及韧皮部均具有乳汁管,茎韧皮部外侧有一列厚壁细胞环带;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平轴式。SEM观察可见气孔散生且取向无规则;保卫细胞表面光滑,上表皮副卫细胞表面光滑或有纹理,纹理与保卫细胞相垂直,下表皮副卫细胞纹理较不规则。紫外光谱扫描有明显的特征吸收峰:乙醇提取物在324 nm处有一吸收峰;氯仿提取物在241 nm、296 nm和316 nm处有吸收峰。结论:在性状、显微及紫外光谱鉴定的基础上,再利用SEM对孝扇草微型态进行鉴定,进一步提高了对其鉴定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6.
麻黄属6种植物茎叶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麻黄属植物茎、叶表面气孔及微形态特征观察,为其遗传育种及分类研究提供重要微观特征和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6种麻黄属植物茎、叶表面气孔密度、气孔长轴、短轴、气孔形态及茎、叶表面特征。结果:6种麻黄属植物之间气孔密度、茎、叶表面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气孔表现出典型旱生植物的特征,略下陷,气孔保卫细胞被厚的角质层覆盖,并形成突起状角质唇状物;气孔大小、形状在种之间无明显区别;叶表面、茎表面气孔均属于无规则型,但形状明显不同,前者主要呈长方形或六边形,后者为窄条形或哑铃形。结论:麻黄属植物气孔的类型及特征比较固定和保守,气孔的大小、形状仅在种内有变异,种间差异较小,分种的价值不大,但在植物分类上具有重要的鉴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九里香属9 种植物叶表面的微细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并给出了分种检索表。方法:运用扫描电镜技术。结果:九里香组表皮细胞垂周壁界限模糊,两面无条索状纹饰,棕茎组表皮细胞垂周壁界限清晰,多少具条索状纹饰。结论:大叶九里香应归入九里香组,独立成为一个种,四数花九里香与豆叶九里香不宜合并,本研究证明扫描电镜对本属植物的分组和分种以及生药学鉴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M Zhang  D Shi 《中国中药杂志》1998,23(8):451-3, 511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leaves of Dysosma and its related genus by SEM for identification. METHOD: Leaf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 species of Dysosma and tow species of its related genus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ic method. RESULT: The leaf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epidermis and lower epidermis of the nine plant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A key and illustrations were listed. CONCLUSION: The leaf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bserved by SEM can be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Dysosma and its related 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