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胰腺癌主要为胰腺导管腺癌,其发病率与病死率接近, 5年存活率不到5%[1].病理检查显示,胰腺腺癌往往有显著增加的纤维组织增生,胰腺星状细胞(PSCs)是分泌细胞外基质的效应细胞,但在胰腺腺癌进程中可能起的作用尚未完全清楚,现将PSCs与胰腺癌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慢性胰腺炎和正常胰腺组织中各级别PanIN的发生率以及与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长海医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间外科切除和同期尸检获得的250例胰腺标本中PanIN的发生情况,并联系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50例胰腺标本中,有156例存在PanIN病变,发生率62.4%。其中,胰腺导管腺癌、慢性胰腺炎和正常胰腺组织中PanIN的发生率分别为75.6%、46.0%和30.0%,胰腺导管腺癌PanIN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及正常胰腺组织(P<0.01);慢性胰腺炎中高级别PanIN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PanIN-3仅在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中见到。胰腺导管腺癌中,有烟酒嗜好和(或)糖尿病者高级别PanIN的发生率53.7%,明显高于对照组29.4%(P<0.01)。PanIN的发生率以61-70岁年龄组为最高。结论胰腺导管腺癌、慢性胰腺炎和正常胰腺组织中PanIN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程度逐渐加重,支持胰腺癌发生的分子模型。  相似文献   

3.
胰腺囊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胰腺囊腺癌临床较为少见,约占胰腺癌总体的5%~10%[1]。研究认为,胰腺囊腺癌恶性程度相对较低,肿瘤常有纤维包膜,手术切除率较高,预后较好。近年国外报道的囊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已达63%[2]。本文对52例胰腺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试图找出胰腺囊腺癌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4.
胰腺星状细胞与胰腺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兴鹏 《胰腺病学》2004,4(2):72-75
胰腺纤维化是与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和胰腺癌相伴随的一种病理变化。往往导致胰腺功能性组织丧失,富含连接组织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胰腺内沉积等后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胰腺星状细胞(PSCs)在胰腺纤维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影响该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进行研究。目的:建立一种从大鼠中分离、培养PSCs的成熟方法,研究原代培养2~3代的传代PSCs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其拮抗剂核心蛋白聚糖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翻译水平)的表达和分布。方法:取大鼠胰腺组织进行酶消化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以获得原代PSCs。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PSCs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desmin)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传代PSCs中TGF-β1和核心蛋白聚糖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体外成功分离并培养PSCs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该细胞可活化,细胞质中出现α-SMA、desmin和FN阳性表达。在传代PSCs中,TGF-β1 m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均有表达,其蛋白则主要在细胞质内表达;核心蛋白聚糖则无论mRNA或蛋白均主要在细胞核内表达。结论:大鼠PSCs可成功地在体外分离并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该细胞可自发活化并向成纤维样细胞分化。PSCs可自分泌TGF-β1和核心蛋白聚糖,并可能在基因转录水平进行自身调控,从而对胰腺纤维化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胰腺腺鳞癌(adenosquamouscarcinoma,ASC)又称胰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carcinoma)、胰腺棘皮癌(adenoacanthoma),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胰腺外分泌肿瘤,约占胰腺恶性肿瘤的2.1%,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病理学上肿瘤由导管腺癌成分和鳞状细胞癌成分混合构成,临床表现与胰腺导管腺癌类似,术前确诊较困难,  相似文献   

7.
高振军  王兴鹏 《胰腺病学》2007,7(6):417-418
胰腺癌的肿瘤病灶周围常有明显的纤维化,纤维化的本质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过多沉积,ECM的主要来源是活化的胰腺星状细胞(PSC),PSC与胰腺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胰腺癌的病理学变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一、PSC是胰腺癌ECM和纤维化的主要来源胰腺癌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大部分以肿瘤周围纤维化增生为特点,在胰腺癌灶周围活化PSC明显增多,间质中存在大量细胞骨架蛋白结蛋白(desmin)、角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α-SMA、胶原等。尽管在体内及体外实验中均证实胰腺癌细胞可产生Ⅰ、Ⅲ型胶原、纤维结合素(Fn)、Ln等ECM成分,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WT1,IGF-IR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WT1,IGF-IR在49例胰腺导管腺癌及15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WT1,IGF-IR在正常胰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67%(4/15)、40.00%(6/15);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3%(35/49)、77.55%(38/49),两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明显高于其在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P<0.05),且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5,P<0.05).正常胰腺组织及癌组织中的AI分别为0.41±0.13、5.93±4.1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癌组织中AI随组织分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IGF-IR表达阳性组的AI显著低于阴性组(4.11±3.68 vs 12.21±5.67,P<0.01).结论: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IGF-IR的高表达抑制细胞凋亡,WT1,IGF-IR的高表达以及细胞凋亡的减少可能在胰腺导管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sFRP-1在不同胰腺组织(正常胰腺导管、胰腺导管腺癌及癌前病变胰腺上皮内瘤变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胰腺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为胰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线索.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FRP-1在21灶正常胰腺导管(normal pancreatic duct,NP),73灶胰腺上皮内瘤变(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1,PanIN-1),29灶PanIN-2,16灶Pan I N-3,2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adenoma,IPMA),13例(IPMN-borderline,IPMB),19例(IPMN-carcinoma,IPMC)及50例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中的表达,并分析sFRP-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sFRP-1的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在由NP导管→PanIN-1→PanIN-2、PanIN-3、PDAC及NP→IPMA、IPMB→IPMC→PDAC的逐级进展过程中逐渐升高,sFRP-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神经浸润显著相关.结论:sFRP-1的异常表达是PDAC发生中的早期事件,sFRP-1高表达是PDAC神经浸润的重要分子特征.  相似文献   

10.
胰腺星状细胞与胰腺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在胰腺组织中发现胰腺腺泡细胞周围存在着一种与肝星状细胞(HSC)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细胞,其被命名为胰腺星状细胞(PSC)。研究发现,PSC可以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活化,生成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同时分泌细胞因子产生自身放大效应和复杂的网络调控,最终促进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胰腺星状细胞(PSCs)活化在胰腺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激活素A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可能参与PSCs的活化,阻止激活素A的表达似可防治胰腺纤维化。为此,该研究观察了激活素A及其抑制物Follistatin对PSCs生物活性的影响。旨在探讨Follistatin对胰腺纤维化的潜在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胰腺星状细胞在大鼠胰腺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动态观察三硝基苯磺酸(TNBS)胰管内注射诱导大鼠胰腺纤维化过程中胰腺星状细胞(PSC)的活化情况,并研究PSC相关介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探讨PSC在胰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胰管内注射含2%TNBS的乙醇磷酸盐缓冲液诱导大鼠胰腺纤维化模型,并分别于术后72h和3、4、5、6、7周处死大鼠,留取胰腺组织。胰腺组织切片经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分别用免疫组化、RT-PCR、Western blot检测胰腺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TGF-β1、MMP-2 mRNA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电镜观察不同时点胰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2%TNBS胰管内注射后早期主要以胰腺组织炎症、水肿、坏死为主,3周后则以纤维组织增生、腺泡萎缩、胶原沉积等纤维化表现为主,以第4周为甚。第3周时α-SMA表达量较少,第4周时则显著增多,而后又渐减。第3周时胰腺组织TGF-β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4周时达峰值。正常胰腺组织仅有极微量MMP-2 mRNA表达,而制模早期胰腺组织即有MMP-2 mRNA表达显著增加,随时间延长其表达量呈波动性变化,但仍明显高于正常。正常胰腺组织间质有少量I型胶原表达,而在胰腺纤维化区域则可见大量Ⅰ型胶原沉积。结论 PSC可能参与了TNBS诱导的大鼠胰腺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而此作用可能是PSC在促纤维化因子TGF-β1作用下活化,并合成Ⅰ型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分泌MMP-2等细胞外基质代谢相关酶而实现。  相似文献   

13.
尽管胰腺导管上皮仅占胰腺的一小部份,但它在胰液/电质和粘蛋白分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与胰腺癌、酒精性胰腺炎和囊性纤维变性的发病有关。胰和细胞增殖[~3H]Tdr核标记指数证实成年大鼠、仓鼠和豚鼠的胰管细胞与腺泡和胰岛细胞有相同的增殖率。对大鼠出生后2~33天期间腺泡、叶内和叶间胰管细胞定量测定表明:与胰管细胞相比,腺泡细胞以稍快的指数增长率增殖,这与放射自显影结果一致。腺泡细胞比例从出生后  相似文献   

14.
小鼠胰腺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80%~90%为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ma,PDA)[1]。胰腺癌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容易转移,恶性程度高,导致其早期诊断困难,确诊时大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慢性胰腺炎和正常胰腺组织中各级别PanIN的发生率以及与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长海医院2001年1月~ 2003年12月间外科切除和同期尸检获得的250例胰腺标本中PanIN的发生情况,并联系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50例胰腺标本中,有156例存在PanIN病变,发生率62.4%.其中,胰腺导管腺癌、慢性胰腺炎和正常胰腺组织中PanIN的发生率分别为75.6%、46.0%和30.0%,胰腺导管腺癌PanIN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及正常胰腺组织(P < 0.01);慢性胰腺炎中高级别PanIN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 < 0.05).PanIN-3仅在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中见到.胰腺导管腺癌中,有烟酒嗜好和(或)糖尿病者高级别PanIN的发生率53.7%,明显高于对照组29.4%(P < 0.01).PanIN的发生率以61 ~ 70岁年龄组为最高.结论胰腺导管腺癌、慢性胰腺炎和正常胰腺组织中PanIN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程度逐渐加重,支持胰腺癌发生的分子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胰腺纤维化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胰腺组织内的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 通过高脂饲料诱导大鼠胰腺纤维化模型,16周后处死大鼠,取胰腺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天狼猩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胰腺纤维化组织胶原蛋白I、α-SMA及CTGF蛋白表达。结果 胰腺纤维化后,胰腺小叶和腺泡萎缩,小叶间隙增宽,间质内纤维组织明显增生;胰腺组织内胶原蛋白Ⅰ的合成较正常胰腺明显增加(1207.3±115.5比166.7±78.4,P<0.01),α-SMA 表达量较正常胰腺组织增高(1500.2±255.8比57.4±23.2,P<0.01),CTGF表达较正常胰腺明显增加(2950.5±431.9比382.2±190.8,P<0.01),且胰腺星状细胞(PSCs)大量活化。结论 CTGF是胰腺纤维化的重要作用因子,其作用与PSCs活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胰腺星状细胞在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P是由于AP反复发作所造成的一种胰腺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以反复发作上腹部疼痛伴不同程度的内、外分泌功能减退或丧失为特征。病理学表现为胰腺小叶周围和腺泡间纤维组织增生或广泛纤维化,腺泡和胰腺组织萎缩、消失,伴有导管不同程度扩张,间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胰腺星状细胞(PSC)是胰腺纤维化的效应细胞。各种损伤因子激活PSC,使其分泌细胞外基质,促进纤维化的形成。一、PSC的生物学特性PSC通常位于小叶间与腺泡周围,静止状态的PSC胞体呈圆形,有长的胞质突起,胞质内可见大量维生素A脂滴,在紫外灯下发射蓝绿色荧光。体外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ioensinⅡ,AngⅡ)的2种主要受体亚型AT1和AT2在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PSCs)上的表达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PSCs,采用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正常和活化细胞的AT1和AT2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正常和纤维化胰腺组织及肾脏组织为阳性表达对照。结果新鲜分离的PSCs 不表达AT1和AT2,培养活化的PSCs仅表达AT1而不表达AT2,表明AT1为活化PSCs上的惟一Ang Ⅱ受体。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培养的PSCs,AngⅡ可下调AT1表达,提示AngⅡ对PSCs作用为一负反馈方式。结论活化的PSCs表达有AT1受体。而不表达AT2受体,提示PSCs是Ang Ⅱ作用的重要靶细胞并通过AT1受体介导。Ang Ⅱ可下调AT1表达,这种负反馈调节方式可能是细胞自身防御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ioensin Ⅱ, Ang Ⅱ)的2种主要受体亚型AT1和AT2在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 PSCs)上的表达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PSCs,采用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正常和活化细胞的AT1和AT2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正常和纤维化胰腺组织及肾脏组织为阳性表达对照.结果新鲜分离的PSCs不表达AT1和AT2,培养活化的PSCs仅表达AT1而不表达AT2,表明AT1为活化PSCs上的惟一AngⅡ受体.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培养的PSCs,AngⅡ可下调AT1表达,提示AngⅡ对PSCs作用为一负反馈方式.结论活化的PSCs表达有AT1受体,而不表达AT2受体,提示PSCs是Ang Ⅱ作用的重要靶细胞并通过AT1受体介导.AngⅡ可下调AT1表达,这种负反馈调节方式可能是细胞自身防御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20.
胰腺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移植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热点 ,但供体的缺乏和存在免疫排斥反应限制了其应用。胰腺干细胞能定向分化成胰岛细胞 ,这为胰岛移植提供新的材料来源[1 3 ] 。胰腺干细胞能向外分泌腺组织定向诱导 ,对于急、慢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并能修复胰腺外伤导致的胰腺功能不全。研究表明 ,胰腺干细胞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调控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一、干细胞概述1.干细胞的概念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 ,能产生出与自己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同时还能分化为祖细胞[4] ;在特定条件下 ,它可以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