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徐中林  赵义发  吴兰兰 《重庆医学》2013,42(9):1010-1011
目的探讨对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26例,按患者目前正在接受的抗栓治疗策略的不同进行分组,采用华法林抗栓治疗的329例为华法林组,每日口服华法林2.5mg并适时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到2~3;采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299例为阿司匹林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mg;另298例仅接受常规治疗,未接受任何抗栓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和与抗栓治疗相关的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华法林组比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更为显著(P<0.05);3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均能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华法林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华法林、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NVAF-IS)患者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NVAF-IS并接受长期口服抗栓治疗的123例患者的情况,按照口服抗栓药物的不同分为达比加群组(D组)44例、华法林组(W组)48例、阿司匹林(A组)31例,随访6~30个月,比较三组患者不同终点事件(总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出血事件)发生率及生存曲线。结果:①不同终点事件比较:三组总体栓塞事件(11.4%、14.6%、35.5%,P=0.022)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比较(4.5%、10.4%、22.6%,P=0.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出血事件发生率(4.5%、6.3%、16.1%,P=0.1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D组和W组的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2、0.031),D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45)。②生存曲线分析:与A组相比,D组有较低的总体栓塞风险(HR:0.321,95%CI:0.111~0.925)和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HR:0.204,95%CI:0.042~0.983),而出血风险相当(HR:0.320,95%CI:0.062~1.654);W组总体栓塞风险(HR:0.421,95%CI:0.163~1.086)、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HR:0.473,95%CI:0.150~1.491)和出血风险(HR:0.401,95%CI:0.096~1.678)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对NVAF-IS患者二级预防的有效性等同于华法林、优于阿司匹林,其安全性与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相当。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4,(8):969-970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ACS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PCI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57例在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给予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2.5之间),对照组63例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观察PCI术后6月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体循环栓塞及出血风险。结果:两组均无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华法林组较对照组体循环栓塞风险无统计学差别(P>0.05),但出血风险明显升高(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未明显降低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体循环栓塞的风险,但却增加其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心房纤颤是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慢性心房纤颤经复律与维持窦律治疗无效者又称为永久性房颤.其治疗原则是控制心室率及抗栓治疗.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非瓣膜病慢性心房纤颤的抗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非瓣膜性慢性心房纤颤的患者,随机分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华法林2.5mg/日,另一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日,1年后统计其发生卒中及栓塞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事件.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5.0%,阿司匹林组25%,两组差异显著,两组病例不良反应为出血,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华法林在慢性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能有效减少卒中及栓塞风险,价格便宜,掌握好药理特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高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完成2年随访的住院和门诊房颤合并冠心痛患者共224例,根据服用抗栓药物将患者分为4组,即华法林组、华法林+单联组、单联组及对照组,观察4组患者心血管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对照组总血栓事件特别是新发脑梗死风险(12.5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单联组患者的血栓事件发生率(2.78%)低于华法林组(4.29%)和单联组(5.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总体出血风险(3.13%)明显低于其他抗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联组患者皮肤瘀斑的发生率低于其他抗栓组,而华法林+单联组患者总体出血风险特别是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房颤的高龄患者需要进行抗栓治疗以预防血栓事件的发生,使用华法林特别是华法林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抗栓治疗并未引发严重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合并华法林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抗栓效果。方法以在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抗栓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48)。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联合使用华法林与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抗栓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抗凝相关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华法林基础上,给予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显著减少血栓形成及栓塞的发生,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非瓣膜病心房纤颤(NVAF)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调查抗栓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 随访收集近年在我院住院的NVAF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9例NVAF患者基础疾病以冠心病为主207例(62.9%),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年龄(P=0.0001)、房颤类型(P=0.006)、高血压(P=0.04)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抗栓治疗能降低脑卒中发病率(P<0.01).结论 年龄、房颤类型及高血压是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华法林在本地区的应用率极低,坚持服用阿司匹林也能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8.
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AF)患者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疗效,以明确抗栓治疗的最佳策略。方法:资料来源于华法林(目标INR 2.0~3.0)与阿司匹林(150~160mg/d)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参考国际指南中关于非瓣膜病AF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建议,低危分层标准为不具备任何一项高危因素:脑卒中病史、年龄大于75岁、糖尿病、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EF小于40%。分析低危亚组中阿司匹林与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结果:低危亚组患者306例,平均年龄(61.9±9.3)岁,男性194例(63.4%),孤立性AF 41例(13.4%)。随访时间中位数19个月。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5例,华法林组仅1例,但统计学没有显著差异(P=0.219)。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11例,其中严重出血仅在华法林组有1例。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288)。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联合终点[9例(5.6%)比3例(2.1%)P=0.146]两组间也没有差异。结论:不具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低危非瓣膜病AF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与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相似,但阿司匹林的剂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08月~2018年08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房颤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术后两组均给予三联抗栓药物治疗6个月,之后双联抗栓药物治疗至12个月,其中试验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凝血功能,同时观察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试验组比较,对照组aPTT、PT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的疗效与华法林相当,而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 方法 将24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均分为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每天2.0mg,调整华法林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每天1次.两组常规门诊随访,平均随访21(3~24)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 结果 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10.7%,P<0.05),相对危险下降69.2%,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9.8%,22.1%,P<0.01).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2.5%,P<0.05). 结论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但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如果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方法 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2.0mg/d,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d.常规门诊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结果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比10.7%,P<0.05),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3.3%比11.5%,P<0.05).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比2.5%,P<0.05).结论 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虽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唐鹰  郭俊芳 《吉林医学》2012,33(29):6307-6308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78例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比较两组脑栓塞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和肠溶阿司匹林组脑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25%和19.10%(P<0.05),华法林组和肠溶阿司匹林组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37%和2.25%(P>0.05),其他部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48%和4.49%(P<0.05)。结论:华法林可降低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控制抗凝强度是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房颤患者抗栓治疗和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的患者140例,分为阿司匹林组85例和华法林组55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阿司匹林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华法林组(P<0.05);但华法林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两组(P<0.05)。结论:对于房颤患者,不仅应积极进行栓塞的危险分层管理,还需进行出血的危险分层,权衡出血和栓塞的风险,把好抗栓治疗与预防出血的平衡,使患者最大程度受益于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行PCI术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与达比加群联合PCI术后双抗的效果。方法:掷币法将85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均行PCI术,并接受常规抗凝和抗血小板标准双联等治疗,试验组43例加用达比加群,对照组42例予华法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半年末凝血功能水平、出血和栓塞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半年末PT水平及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TT、APTT、FIB水平及体循环动脉栓塞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房颤患者行PCI术后使用达比加群联合PCI术后双抗进行治疗,抗凝效果较联合华法林良好,且出血风险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李庆勇  汤宝鹏  俎振英  孙琦  刘素萍  芦颜美 《重庆医学》2021,50(15):2643-2646,2652
目的 探讨基于沙班类药物的抗栓方案与基于华法林的抗栓方案在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C H 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0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录于PubMed、Cochrane、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的文献,收集沙班类药物与华法林比较治疗心房颤动合并CHD患者PCI术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大出血、临床相关非大出血(CRNMB)、卒中、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项研究,包括82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沙班类抗凝药与基于华法林的抗栓方案比较,沙班类药物组的IST H大出血[OR=0.68,95%CI(0.55,0.84),P=0.004],CRNMB[OR=0.73,95%CI(0.64,0.84),P<0.001]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两组全因死亡率、卒中、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沙班类抗凝药抗栓方案的出血发生率低于基于华法林的抗栓方案,而缺血事件两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抗栓药物对阵发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PAF)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PAF病例807例,其中80例因各种原因失访,有效病例727例,分别使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进行抗栓治疗,随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比较二者预防主要终点、次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及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高危PAF组,使用华法林治疗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均较阿司匹林组低(P<0.05),出血事件二者间无差异(P0.05);中危PAF组,使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治疗,二者在主要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间无差异(P0.05),而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能降低次要终点事件、及次要事件(P<0.05).结论:对高危PAF病例,应用华法林抗凝较优于应用阿司匹林抗栓;对中危PAF病例,主要事件二者疗效相当,但应用华法林抗凝能减低次要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李庆勇  汤宝鹏  俎振英  孙琦  刘素萍  芦颜美 《重庆医学》2021,50(15):2643-2646,2652
目的 探讨基于沙班类药物的抗栓方案与基于华法林的抗栓方案在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C H 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0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录于PubMed、Cochrane、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的文献,收集沙班类药物与华法林比较治疗心房颤动合并CHD患者PCI术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大出血、临床相关非大出血(CRNMB)、卒中、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项研究,包括82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沙班类抗凝药与基于华法林的抗栓方案比较,沙班类药物组的IST H大出血[OR=0.68,95%CI(0.55,0.84),P=0.004],CRNMB[OR=0.73,95%CI(0.64,0.84),P<0.001]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两组全因死亡率、卒中、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沙班类抗凝药抗栓方案的出血发生率低于基于华法林的抗栓方案,而缺血事件两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达比加群酯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77例非瓣膜性房颤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给达比加群酯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对照组38例,给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随访1年,观察两组出血事件及动脉栓塞事件。结果:随访期间观察组发生出血事件2例,发生率5.1%,对照组发生出血事件3例,发生率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动脉栓塞事件0例,发生率0%,对照组发生3例,发生率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达比加群酯抗栓治疗,比联合华法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预防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高危房颤患者120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17%,阿司匹林组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酯和调整剂量的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6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达比加群酯组(110 mg/次,2次/d)和华法林组(初始剂量为2.5 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有效性终点指标:达比加群酯组无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华法林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 vs 1.2%, P>0.05);安全性终点指标:两组均无重要出血事件发生,达比加群酯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4例,华法林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5例,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