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切口一期缝合不同引流方法对会阴部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近3年来收治的100例行直肠癌Miles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Miles术后会阴切口一期缝合仅行骶前负压管经腹部切口引流,会阴部未置引流;观察组则除在骶前间隙采用经腹部切口引流外,还在会阴部行单管负压引流。比较两组的引流量、引流时间、一期愈合率、创口感染率、残腔消失时间以及皮肤切口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引流量显著多于对照组,且引流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一期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创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残腔消失时间和皮肤切口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切口一期缝合采用骶前间隙单管引流和会阴部单管负压引流的方法对会阴部切口愈合效果优于仅行髋前负压管经腹部切口引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Miles术后会阴切口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Miles术后附阴部伤口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104例Miles手术会阴伤口的处理方法。结果 在会阴切口一期缝合的96例中,一期愈合85例(88.5%),二期愈合11例(11.5%)。全阴切口一期愈合率在有直肠或阴道破损者(63.6%)与无破损者(91.5%)有显著差异(P<0.05),但经灌洗后两者无差异(P<0.05)。合并子宫附件切除者与无直肠或阴道破损的会阴切口一期愈合率无差异(P>0.05)。会阴切口一期愈合率灌洗组(96.2%)与非灌洗组(79.1%)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Miles术后骶前灌洗可以明显减少会阴部切口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中腹膜外植入聚酯补片预防术后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效果,将拟行Miles术的144例低位直肠癌(T3/N+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2例,治疗组术中盆底腹膜外植入大小适合的聚酯补片,修复盆底腹膜;对照组常规关闭盆底腹膜。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骶前引流总量、引流时间、骶前感染率、会阴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骶前引流量、引流时间、骶前感染率、会阴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放疗后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经保守治疗缓解;对照组放疗后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肠内瘘各1例,行手术治疗。治疗组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发生率(6.9%)明显低于对照组(22.2%),P〈0.05。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癌Miles术中腹膜外植入聚酯补片可有效预防术后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结直肠手术下腹正中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技术应用的切口愈合能力差异。方法回顾性比较1998-2000年和2007-2008年间两组各65例患者,分析丝线分层缝合关腹和可吸收双股缝线全层关腹组的数据源,比较两种材料和方法条件下切口愈合率和并发症。结果全层缝合组手术耗时明显比分层缝合少(6.31±0.58min vs9.58±0.95min)。切口一期愈合和甲级愈合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脂肪液化(3.07%vs15.38%)、切口感染(3.07%vs9.24%)和切口裂开(1.54%vs13.85%)等近期并发症和慢性窦道(1.54%vs7.69%)等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全层缝合组无切口疝发生,分层缝合组2例切口疝,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层连续缝合技术较之分层缝合对预防结直肠手术下腹正中切口感染和裂开等效果显著,“宽对合”是防止术后切口急性和后期并发症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中的三大难题(腹部无切口的前提下完成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缝合封闭盆底腹膜和预防术后会阴切口感染)及其解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择期腹腔镜APR手术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在完成淋巴结清扫及肿瘤切除后,以左下腹穿刺点为中心行腹腔镜下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并借鉴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独特的腔内缝合技术,使用TEM持针钳,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关闭盆底腹膜;对成功关闭盆底腹膜的患者于术后第3天开始行骶前间隙持续灌洗预防会阴切口感染。结果计划实施腹腔镜APR的60例患者中,除1例(1.7%)中转开腹外,59例(98-3%)顺利完成腹部无切口的腹膜外乙状结肠造VI术,造口并发症发生率3.4%(2/59)。56例(94.9%)成功缝合关闭盆底腹膜,中位缝合耗时为15min,术后无一例出现会阴疝、腹内疝或粘连性肠梗阻。57例(包括中转开腹1例)成功关闭盆底腹膜后行骶前间隙持续灌洗者,骶前引流管留置的中位时间为7.8d;术后未并发粘连性肠梗阻:会阴切口甲、乙和丙级愈合率分别为87.7%(50/57)、8.8%(5/57)和3.5%(2/57)。盆底腹膜缝合失败、骶前间隙自然引流的3例患者术后1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1例会阴切口丙级愈合。结论腹腔镜APR手术中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可行且安全;采用TEM腔内缝合技术关闭盆底腹膜便捷而有效;术后持续骶前灌洗对预防会阴切口感染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Miles手术会阴伤口一期缝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传统的Miles手术会阴伤口敞开 ,术后长期换药 ,不仅影响住院时间 ,也给患者带来痛苦。改善会阴创口的处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方法 为了保证会阴伤口的一期愈合 ,必须探讨导致裂开的因素。结果 在一期缝合的病例中发生伤口裂开 9.6 1% ,与创面渗血积液有关。故术后有效的腔窝引流 ,术中无菌操作 ,降低感染来源 ,盆底腹膜不予关闭可使内脏下垂填塞死腔 ,从而促进伤口迅速愈合。结论 早中期低位直肠肿瘤会阴伤口均可一期缝合 ,经腹壁的腔内有效负压引流。不关闭盆底腹膜 ,使内脏下垂 ,使腔隙成为腹腔的一部分 ,有利于渗液吸收及充填 ,保证伤口一期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Miles术)后骶前腔隙的自然引流或持续灌洗对会阴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对2004年10月至2009年8月实施Miles术的74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术后3 d将患者随机分为骶前持续灌洗组和骶前自然引流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会阴部切口感染、积液、延迟愈合等情况.将会阴切口愈合情况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愈合三种.结果 共7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入组持续灌洗组37例(含术前放疗12例),入组自然引流组37例(含术前放疗10例).持续灌洗组会阴切口出现丙级愈合2例,乙级愈合3例,甲级愈合32例;自然引流组则分别为8例,3例,26例;两组间丙级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比21.6%,P=0.042).本研究中行术前放疗者22例,3例会阴切口丙级愈合,4例乙级愈合,15例甲级愈合;直接手术患者52例,7例会阴切口丙级愈合,2例乙级愈合,43例甲级愈合,两组间乙级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比3.9%,P=0.039).结论 持续骶前灌洗明显改善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后会阴切口的愈合情况,术前50 Gy的长程放疗可明显提高会阴切口乙级愈合的比例.  相似文献   

8.
Xu L  Xiao Y  Wu B  Lin GL  Wu WM  Zhang GN  Qiu HZ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10):775-777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对于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APR)后会阴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实施APR术的93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行术前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组).64例直接手术(直接手术组)。将会阴伤口愈合情况分为甲、乙、丙级。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会阴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新辅助治疗组29例术前行局部放疗(50Gv,25次/5周)并同步联合化疗,采用FOLFOX4方案(氟尿嘧啶、奥沙利铂);APR术后会阴伤口甲级愈合18例(62.1%),乙级愈合6例(20.7%),丙级愈合5例(17.2%):直接手术组会阴伤口甲级愈合41例(64.1%),乙级愈合15例(23.4%),丙级愈合8例(12.5%);两组间伤口感染(丙级愈合)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3)。结论术前新辅助治疗尤其是50Gv的长程放疗不增加APR术后会阴伤口的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会阴侧切术中不同侧切角度及缝合方法的优劣。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1月于我院妇产科实施会阴侧切术的初产妇300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58例)与对照组(142例):观察组行30°会阴切开,切口内可吸收缝合线皮内连续缝合方法;对照组行45°会阴切开,采用传统皮外缝合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愈合率分别为94.94%(150/158)、83.09%(118/14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30°会阴侧切内可吸收缝合线皮内连续缝合方法用于手术缝合中,与传统45°会阴切开皮外缝合方法比较,其切口愈合率高、住院时间短、疼痛程度较轻,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iles术后会阴部切口是否放置引流对会阴切口感染的影响,探索Miles术后会阴切口感染的防治方法。方法分析34例Miles术后是否放置会阴部引流和如何放置会阴部引流对会阴部切口愈合的影响及会阴部切口感染愈合的影响因素。结果未置会阴部引流的切口感染率为60%(3/5)。会阴部放置合适引流后,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约20%左右(6/29)。一旦切口发生感染后,切口愈合的时间较长(40±5d)。结论 Miles术后放置会阴部尾骨前引流可明显降低会阴部切口感染及裂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4种手术方法治疗藏毛窦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43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藏毛窦切除+切口开放术4例(切口开放组)、藏毛窦切除+切口直接缝合术7例(直接缝合组)、藏毛窦切除+切口袋形缝合术19例(袋形缝合组)、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13例(皮瓣转移组)。结果①4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切口开放组、直接缝合组、袋形缝合组和皮瓣转移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6.70±8.69)d、(16.43±10.68)d、(15.84±11.29)d和(14.69±4.01)d,术后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64.75±6.50)d、(34.57±19.15)d、(35.16±15.49)d和(17.92±4.29)d。4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时间皮瓣转移组明显短于其他3组(P〈0.05),直接缝合组和袋形缝合组均明显短于切口开放组(P〈0.05),直接缝合组与袋形缝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4组的并发症:直接缝合组有2例患者切口部分裂开,2例患者因切口感染行部分拆开;皮瓣转移组1例患者术后切口渗血行部分拆开引流,1例患者出现张力性水泡;其余2组没有发生并发症。切口愈合后随访半年均无复发。结论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藏毛窦术后的闭合方式根据切口张力大小而定,张力小者可行直接缝合,张力大者可行袋形缝合;病变范围广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行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关腹方式与传统关腹方式的切口愈合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99例,采用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缝合方式;对照组201例,采用传统的分层缝合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脂肪液化1例(0.5%)、切口红肿3例(1.5%)、切口硬结1例(0.5%)、切口裂开0例及皮下血肿2例(1.0%),对照组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数量分别为18例(9.0%)、16例(8.0%)、15例(7.5%)、9例(4.5%)及0例,除皮下血肿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其余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切口全部一期愈合(100%),对照组愈合186例(92.5%),观察组的-期愈合率较高泸〈0.01)。观察组的关腹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0±1.6)min和(7.7±1.3)d,均短于对照组[(18.0±2.2)min,(9.6±1.9)d,P〈0.01]。结论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切口缝合方式的切口愈合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分层缝合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高压氧对肛门病术后创面修复及组织水肿的影响,选取80只Wistar大鼠,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肛周水肿、醋酸致肛周溃疡的方法建立实验性肛门病术后模型.给予造模后的实验动物及临床肛门病术后患者高压氧治疗,观察创面的红活率、愈合速度、愈合时间和组织消肿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动物实验研究中,高压氧对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肛周肿胀及醋酸所致的肛周溃疡有显著治疗作用(P〈0.05),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临床研究中,高压氧对肛门病术后创面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可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高压氧可提高创面愈合质量。促进组织消肿。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皮下潜行肛门内括约肌侧方剪切术治疗肛裂的效果,对80例肛裂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分别行皮下潜行肛门内括约肌侧方剪切术与经典的括约肌侧切术,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在男女构成比、平均年龄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创口愈合时间为(5.2±1.0)d,明显短于对照组(12.4±2.9)d(P〈0.001),术后疼痛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35±0.74)分及(3.25±2.85)分(P〈0.001)。两组病人肛裂均治愈,肛门功能均良好。结果表明,皮下潜行肛门内括约肌侧方剪切术能缩短创口愈合时间,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封闭式高压负压吸引对直肠肿瘤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后会阴切口一期愈合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武汉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收治并行APR手术的120例直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1例,行封闭式高压负压吸引)和对照组(59例,行骶前引流)。比较两组术后会阴切口引流量、一期愈合率及愈合时间。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前3d会阴切口引流量分别为(448.1±142.9)ml和(548.3±190.6)ml,第3天引流量分别为(28.1±12.7)ml和(125.9±84.3)ml,一期愈合率分别为93.4%(57/61)和74.6%(44/59),愈合时间分别为(13.5±3.5)d和(20.1±5.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封闭式高压负压吸引能促进APR手术后会阴切口的一期愈合。  相似文献   

16.
藏毛窦切除术后切口开放、缝合或皮瓣转移的疗效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藏毛窦手术3种不同切口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5月~2009年10月施行藏毛窦手术62例,随访43例,其中单纯切除术12例(切口开放组),切除后缝合18例(切口缝合组),切除后行各种皮瓣转移术13例(皮瓣转移组,包括菱形皮瓣转移6例,椭圆形皮瓣转移5例,三角形皮瓣转移2例)。结果单纯切除组切口愈合时间(70.1±11.6)d,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3.7±0.9)分,愈合后切口不适、针刺样疼痛7例,其中2例瘢痕处反复脱皮,无复发。切口缝合组切口愈合时间(34.3±7.6)d,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3.7±1.1)分,术后切口渗出10例,裂开5例,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1例,切口不适、针刺样疼痛3例,无复发。皮瓣转移组切口愈合时间(21.2±6.1)d,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2.3±0.9)分,切口裂开2例,前8例中2例皮肤表皮层坏死,改善缝合方法后5例无皮肤坏死,切口不适1例,1例复发。结论藏毛窦手术后切口闭合愈合时间较短,不影响手术效果,择期行切口闭合手术应是较好选择。闭合方法的选择根据切口张力的大小而定,张力小时可直接缝合切口,张力大时采用皮瓣转移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短波紫外线(UVC)疗法对老年人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疗效,并初步分析影响其剂量和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老年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58例共106个创面,患者年龄73~91岁。紫外线治疗剂量为36~1800mJ/cm^2,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创面完全上皮化。观察不同部位和不同分期创面的愈合情况和愈合时间,分析UVC治疗剂量和创面部位与创面愈合状态的关系。结果:经UVC治疗后,创面愈合77例,显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2%。不同部位创面UVC治疗剂量差异显著,手足区〉肛周会阴区〉头颈区〉四肢区〉躯干区(P〈0.01);不同部位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P=0.4724),但不同部位治疗次数和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显著,肛周会阴区〉躯干区〉手足区〉四肢区〉头颈区(P〈0.01)。在93个压力性溃疡创面中,52个Ⅱ期创面治疗次数[(2.71±0.68)次]及愈合时间[(7.78±2.12)d]均少于41个Ⅲ期创面[分别为(4.09±0.84)次和(13.96±2.38)d],创面愈合率(92.3%)和总有效率(100.0%)也均高于Ⅲ期创面(愈合率为61.0%,总有效率为90.2%,P〈0.01)。结论:UVC治疗老年人慢性难愈合创面疗效显著,病灶部位是影响UVC治疗剂量的重要因素,而病变分期是影响创面愈合效果和时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内扎外切弧形缝合加肛门切扩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20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采用内扎外切弧形缝合加肛门切扩术;对照组100例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4%和80%(P〈0.01),两组间的术后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肛缘水肿、肛门狭窄及术后复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果表明,治疗环状混合痔时,内扎外切弧形缝合加肛门切扩术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点,呵减少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狭窄、肛缘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肛肠病术后创面的影响,将177例肛肠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2例术后创面分别以复方丹参注射液和亚甲蓝点状注射,并术后常规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85例采用亚甲蓝(亚甲蓝:布比卡因为1:4)点状注射创面。观察两组术后2,5,7d创面疼痛、水肿情况,评分量化比较,并统计两组愈合时问。术后2,5,7d,治疗组创面疼痛、水肿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O.01)。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注射液用于肛肠病术后创面能缩短创面炎症反应期时间,缓解创面疼痛、水肿,加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