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对比苦石莲皮和仁中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苦石莲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色谱柱为HP-5MS5%Phenyl Methyl Siloxane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苦石莲皮中分离出115个化学成分,鉴定出63个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4.7%,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2.0%有5种;苦石莲仁中分离出102个化学成分,鉴定出51个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0.0%,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2.0%有7种。苦石莲皮和仁挥发性成分中有40种相同成分,其中皮中含量最高的是柠檬烯(5.31%),仁中含量最高的是己醇(12.94%)。结论:本实验首次对苦石莲皮和仁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研究。为有效控制苦石莲药材质量及深度开发该药材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HS-SPME-GC-MS分析两种南瓜肉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两种南瓜(蜜本和超甜蜜本)肉挥发性成分。 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首次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来分析两种南瓜肉的挥发性成分。 结果: 从蜜本南瓜、超甜蜜本南瓜果肉中分别鉴定出29,23个化合物,分别占总峰面积的96.55%,94.04%,其中蜜本和超甜蜜本有23种共有成分。 结论: 蜜本南瓜果肉的挥发性成分以吡喃酮(16.66%)和β-紫罗兰酮(7.44%)含量最高,超甜蜜本南瓜果肉挥发性成分中含量较高的是吡喃酮(14.87%)和棕榈酸(13.20%);蜜本和超甜蜜本南瓜果肉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湖北五峰产野菊花挥发性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菊花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并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 结果: 湖北五峰产野菊花共分离出81种组分,鉴定71种挥发性化学成分,与其他4个地区比较具有10种独特主要成分。含量最高的是L-樟脑5.840%,其次是氧化石竹烯5.807%、左旋-乙酸龙脑酯5.551%、油酸4.873% 及龙脑4.668%。 结论: 湖北五峰产野菊花与其他地区野菊花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红车轴草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萃取红车轴草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其组成,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鉴定出141个化合物。贵州产地样品鉴定出96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94.50%;云南产地样品鉴定出87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93.81%;湖南产地样品鉴定出92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89.07%。3个产地样品中共有成分为53种,但贵州、云南、湖南产地特有成分分别为29种、12种和18种。结论:贵州、云南和湖南3个产地之间红车轴草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GC-MS分析来自不同药性寄主的桑寄生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来自寒热药性不同的寄主药材柳枝、桂枝,及寄生其上的桑寄生的挥发性成分,探讨不同药性寄主对桑寄生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桑寄生及寄主桂枝、柳枝的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对样品的总离子流图进行比较。结果:柳树桑寄生识别鉴定挥发性成分68个,相对含量最高的2种挥发性成分分别为反式-橙花叔醇和芳樟醇,柳树桑寄生与其寄主柳枝共有的特征性成分为15个(桑寄生的相对总含量为7.520%);肉桂桑寄生识别鉴定挥发性成分52个,相对含量最高的两个挥发性成分分别为6,10,14-三甲基-十五烷-2-酮和8-庚癸烯,肉桂桑寄生与其寄主桂枝共有的特征性成分为9个(桑寄生的相对总含量为4.878%)。结论:不同寒、热药性寄主桑寄生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含量不同,寄主会通过寄主和桑寄生之间的特殊寄生关系,将寄主的特征性挥发性成分由寄主向桑寄生转运。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8,(5)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红车轴草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萃取红车轴草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其组成,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贵州、云南和湖南3个产地共鉴定出141个化合物。贵州产地样品鉴定出96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94.50%;云南产地样品鉴定出87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93.81%;湖南产地样品鉴定出93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89.07%。3个产地样品中共有成分为53种,贵州、云南、湖南产地特有成分分别为29种、12种和18种。结论:贵州、云南和湖南3个产地之间红车轴草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黄荆花的挥发性成分。 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GC-MS技术对河南济源和湖北大别山区黄荆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两种不同产地黄荆花挥发油中共分离出70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43个,共有成分14个。共有化学成分中,β-石竹烯含量最高,分别占黄荆挥发油总量的40.36%和32.42%,其次是桉树脑和(Z)-b-法呢烯。 结论: 不同产地黄荆花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比较接近,但种类和含量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金钱草和广金钱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金钱草和广金钱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金钱草中检测出26个峰,鉴定出22种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0. 38%;从广金钱草中检测出17个峰,鉴定出11种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79. 33%,二者含共有成分8种。结论:金钱草和广金钱草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均有一定差异,本实验可为快速鉴别金钱草和广金钱草提供新思路,并为二者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复方参芪菖蒲汤中的挥发性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水蒸气蒸馏法(SD)对复方参芪菖蒲汤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鉴定,并对比分析复方煎药前后挥发性成分差异。结果: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106种,其中SD-GC-MS法检测出69种,鉴定出45种,占总挥发性成分含量91.93%。HS-SPME-GC-MS法从煎药前复方中检测出挥发性成分89种,鉴定出55种,占总挥发性成分含量的94.70%;从煎药后复方中检测出挥发性成分64种,鉴定出39种,占总挥发性成分含量的90.08%。结论:复方参芪菖蒲汤挥发性成分中β-细辛醚、α-细辛醚、芳樟醇、丁香酚、冰片等可能为本方治疗小儿大脑发育不良症的挥发性药效物质基础,但在煎药过程中挥发性成分丢失较为严重,在临床应用时应尽量采取芳香药物直接后下、浸泡煎煮或浸泡后下等方法进行煎药,且煎药时间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0,(1)
目的:对海杧果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95%乙醇冷浸,减压回收乙醇,得到乙醇粗提物;再用石油醚萃取,得到石油醚萃取物。将这两种提取物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海杧果的乙醇粗提物中分离出27个化学成分,鉴定出15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55.694%;海杧果根的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出35个化学成分,鉴定出24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68.049%。海杧果根的这两种提取物中挥发性成分有10种相同成分,即从海杧果根的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29种化学成分。结论:海杧果根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种类也较多,为海杧果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纳智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6):1268-1270
目的:研究疏花毛萼香茶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疏花毛萼香茶菜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出163个峰,确认了其中的105种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总峰面积的85.68%。结论:105种挥发性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鉴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挥发油含量、苯酞类化合物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为指标,对川芎3种部位,3种不同加工法的川芎饮片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分析鉴定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川芎3种部位的挥发油含量差别较大,含量高低依次为根茎(1. 12%)须根(0. 75%)地上部分(0. 41%),经GC-MS分析,挥发油中的苯酞类成分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依次为须根(83. 29%)根茎(44. 5%)地上部分(39. 95%); 3种不同加工方法的川芎饮片中,挥发油质量分数依次为C(0. 87%) A(0. 75%) B(0. 7%),经GC-MS分析,苯酞类成分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依次为C(79. 14%) A(73. 09%) B(67. 29%)。结论:川芎须根挥发油中苯酞类化合物含量较根茎高,可对其进行适当的资源利用;不同加工方法的川芎饮片挥发油含量及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川芎鲜切饮片中挥发油及苯酞类化合物含量更高,可作为一种川芎饮片的新型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3.
鲜、干品芭蕉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比较新鲜和干燥芭蕉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芭蕉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来自同一植株的干、鲜品芭蕉根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鲜品芭蕉根挥发油中鉴定出36种成分,占总量的76.28%;而干品芭蕉根挥发油中鉴定出32种成分,占总量的81.78%。结论:两者的共有成分中,含量较高的是十五醛、角鲨烯和正庚醛,其在鲜品芭蕉根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9.60%,11.46%,8.69%,而在干品芭蕉根中则为17.37%,8.87%,5.07%。其他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西红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西红花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离,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256个色谱峰,鉴定出6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4.42%。结论:在鉴定的63个化合物中,4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西红花挥发油中鉴定,占挥发油总量的24.53%。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产地甘松挥发油的成分,为不同产地甘松的鉴别及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甘松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52个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6个,分别是:1,1,3a,7-四甲基-1,2,3,5,6,7,8,8a-八氢甘菊环烃;马兜铃烯;1,1,7,7a-四甲基-1a,2,3,5,6,7,7a,7b-八氢甘菊环烃;β-紫罗酮;α-古芸烯;喇叭茶醇。共有成分占总挥发油含量的23.18%-45.98%。结论:9个不同产地甘松挥发油中含量较大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其余化学成分在含量和种类上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6.
铜皮石斛花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细茎石斛花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进行成分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出41个色谱峰,鉴定出29个化合物,占79.05%。其中相对含量大于2.0%的有:2,4,4三甲基-二戊烯(11.17%)、5,5-二甲基-2-己烯(11.12%)、β-石竹烯(6.47%)、异土木香内酯(5.95%)、邻苯二甲酸二乙酯(4.70%)、1,3,3二甲基丁烯-1,1-二苯基(5.20%)、2,2,4三甲基-1-戊醇(4.23%)、2-甲基-N-苯基-2-丙烯(2.73%)、3-甲基丁醛(2.12%)、异长叶烯(2.03%)等。结论: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细茎石斛花挥发性成分进行的分析研究表明,烯、醛、酯和醇类等挥发油成分构成了细茎石斛花的芳香特征,与铁皮石斛花的挥发油成分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GC-MS定量测定山豆根非生物碱部分成分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GC-MS定性、定量分析山豆根非生物碱中的部分化学物质组成和含量.方法:非生物碱部位样品经TMs衍生后,采用GC-MS法测定,通过NIST 2.0数据谱库检索,结合人工解析,鉴定各种化学成分.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各组分的含量.结果:从非生物碱部位共鉴定了24个化合物,其中定量测定了19个化合物的含量,占总量的34.72%,其中5个糖类成分占22.62%,9个有机酸占11.81%,其他5个成分占0.29%.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为定性、定量测定植物中复杂初生代谢产物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贯叶连翘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曾虹燕  周朴华 《中药材》2000,23(12):752-753
目的:测定贯叶连翘叶挥发油成分。方法:用连续蒸馏萃取挥发油提取仪提取(水蒸汽蒸馏,乙酸乙酯萃取),然后采用GC-MS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5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2.32%。结论:化学成分多为倍半萜类物质,与国外报道贯叶连翘叶挥发油的成分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喜树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利用水蒸汽蒸馏提取喜树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喜树果中分离出63个成分,鉴定出41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5.08%;喜树枝中分离出81个成分,鉴定出45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55.56%;喜树叶中分离出50个成分,鉴定出39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8%;喜树果、叶及树枝挥发性成分中,含有14种相同成分。结论喜树的不同部位其挥发油化合物组成和含量也不尽相同,为喜树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野生及栽培青蒿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野生青蒿及栽培青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青蒿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野生青蒿挥发油中鉴定了2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8.2%;栽培青蒿挥发油中鉴定了2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9.7%。结论:两者主要成分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