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易感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全年上报的26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在各个年龄组均有女性病例略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1;住院与留院观察病例占报告病例的91.01%(243例).一般或常见的ADR占90.26%(241例),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89.89%(240例);抗感染药物引起ADR最多,占总数的72.66%(194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4.89%(13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损伤最常见,占64.79%(173例).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易感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全年上报的26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在各个年龄组均有女性病例略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1;住院与留院观察病例占报告病例的91.01%(243例).一般或常见的ADR占90.26%(241例),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89.89%(240例);抗感染药物引起ADR最多,占总数的72.66%(194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4.89%(13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损伤最常见,占64.79%(173例).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季敏  谢培晨 《中国药房》2009,(23):1812-1814
目的:分析2008年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及安全。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临床各科呈报的ADR病例,按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描述、因果关系分析评价、分级、汇总及统计。结果:90例ADR监测报告中,涉及药品50种,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疑似ADR最为常见,共48例(占53.33%);由降压药、抗心绞痛药引起的疑似ADR其次,有11例(占12.22%);再者是由中药制剂引起的疑似ADR,有6例(占6.67%);由静脉滴注引起的疑似ADR也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多见的,有72例(占80.0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有38例(占42.22%)。结论:我院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相对较多,应正确合理使用,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513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513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72个品种,其中氨基糖苷类药居首位(114例,占22 22%),其次为青霉素类(107例,占20.86%)、头孢菌素类(97例,占18.91%)、喹诺酮类药物(86例,占16.76%).不良反应的分类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4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安贞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2004年1-10月间收集的142例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2例临床ADR病例报告中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抗感染药(91例,占59.8%);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7例);女性ADR发病率高于男性;老年人ADR发生率最高(83例,占58.5%)。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3年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上报的139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9例不良反应涉及的抗菌药物中,以氟喹诺酮类药为最多(43例次,占总计149例次的28.8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的比例为最高(135例,占总病例数的97.12%);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80例次,占总计167例次的47.90%)。结论:必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126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药物安全性依据。方法:对12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126例药物不良反应,男占46.83%、女占53.17%,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由抗生素类药物引起者所占比例最高(56.35%),其次为中药制剂(18.25%);由静脉注射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比例最高(80.16%),肌内注射次之(5.56%);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64.29%),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15.08%)。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合理用药相关知识的宣传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以预防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42例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22例(52.4%);中药制剂引起的ADR10例(23.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69.0%(29例);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66.7%(28例)。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该南宁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对该院2009年5月-2010年10月收到的192例HIV/AIDS住院患者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92例ADR中,男性(60.4%)高于女性(39.6%);23~40岁发生率最高(52.6%);静脉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主要途径(63.5%);引起不良反应最常见药物是抗感染药,其中抗生素占40.7%、抗HIV药占26.2%、抗结核药占17.9%。最多见受损器官是皮肤及附属器官(40.1%),其次是消化系统(占20.3%)和血液系统(12.0%)。结论 HIV/AIDS患者ADR以抗感染药为主,应加强对抗机会性感染药物和抗HIV药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用药安全。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从2002~2006年报告的402例ADR病例按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以及上报科室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发生的ADR例次分别占报告总数的55.7%和44.3%;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8.1%;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0.4%;ADR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对皮肤及其附件的影响(占38.3%),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占26.4%)和消化系统(占11.4%);引起ADR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物为主(占44.3%),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7.2%);有6种药物发生7例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其中1例造成植物状态,1例造成不可逆的肾衰竭。结论ADR监测对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药注射剂200例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陈文滨  扶玲 《中国药房》2010,(31):2954-2955
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广东惠州地区200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例ADR报告中,男性133例,明显高于女性67例(P<0.05);中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ADR150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的50例(P<0.01);一般的ADR发生率(60.0%)明显高于严重ADR发生率(7.5%)(P<0.01)。200例ADR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高于循环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骨骼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P均<0.01)。10~30min发生的ADR(33.5%)明显高于10min以内发生的ADR(12.0%)(P<0.05)。结论:中药注射剂ADR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涉及药物品种较多,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2.
我院494例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春  姜新道  于进彩 《中国药房》2010,(14):1321-1323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门诊药房收集到的49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4例ADR报告中,女性发生率(62.96%)明显高于男性(37.04%);静脉给药最易导致ADR(58.50%);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菌药物(51.21%),其中又以氟喹诺酮类(104例)和大环内酯类(90例)抗菌药物最为普遍,其次为心脑血管系统药(13.97%)和中药制剂(13.16%);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9.17%)、消化系统损害(22.37%)和神经系统损害(17.34%)。结论:应重视临床ADR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院6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冯春丽  李青 《中国药房》2010,(26):2471-247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3~2009年收集到的65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654例ADR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67,多发生于41~50岁的人群(占20.34%)。以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为主,分别为452例(占69.11%)、177例(占27.06%)。抗菌药物发生例数最多,有342例(占52.29%),其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分别为127例(占37.13%)、91例(占26.61%)、54例(占15.79%);其次为心脑血管系统药,有92例(14.07%)。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分别占25.54%、22.48%。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密切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华蟾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252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斌 《中国药房》2011,(12):1096-1098
目的:探讨华蟾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1979-2010年中国知网中公开报道的有关华蟾素注射液致ADR的个案病例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合计252例。华蟾素注射液引起的ADR,在本次统计的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发生人数较多。所致ADR以血管刺激性反应居多,有178例(70.63%);其次为变态反应,共53例(21.03%),其中过敏反应23例(9.13%)、过敏性休克3例(1.19%)、药物热27例(10.71%)。结论:华蟾素注射液引起ADR的原因较多,临床应加以重视,在用药时和用药后都应加强监测,坚持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我院2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刚  骆伟  钟长珍  漆玲 《中国药房》2009,(26):2061-206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上报的271例ADR报告,分别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上报科室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1例ADR中,共涉及药品14类91种,其中抗肿瘤药引发ADR最多,有152例(占56.09%),其次是抗微生物药,有26例(占9.59%);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有247例(占91.14%);引发消化系统的ADR较多,有79例(占29.19%)。结论:抗肿瘤药、抗微生物药应用及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重点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6.
我院23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舜莉  盛垚 《中国药房》2010,(38):3624-362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外在因素引发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25日经ADR监测中心审核的23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38例ADR中,>60岁老年患者达59例(占24.79%);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有230例(占89.49%);涉及用药品种以抗微生物药为主,有161例(占62.65%);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67例(占63.74%);由不合理用药引发的为15例(占6.30%)。结论:临床应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310例抗感染药物AD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度收集的310例抗感染药物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及诱发ADR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310例抗感染药物ADR中,女50.65%(157/310),男49.35%(153/310);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率为35.81%(111/310);涉及14类59种药品,其中发生率最高为头孢菌素类29.35%(91/310),其次是喹诺酮类23.87%(74/310);静脉给药ADR82.58%(256/310);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8.84%)。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减少ADR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肿瘤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的现状进行分析,为今后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73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ADR发生规律及其特点。结果:73例报表中,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注射,共计63例(86.3%);涉及药物31种,主要为抗肿瘤药物(45.2%);ADR主要表现是全身性损害(27.4%)和呼吸系统损害(21.9%),其次是皮肤及其黏膜的损害。结论:应加强对肿瘤患者ADR的监测工作,以保证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陈丽  邓楠  韦鸿雁  谭波宇 《中国药房》2013,(18):1701-1704
目的:监测并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和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上报的27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5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79.64%)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抗微生物药与营养药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7例(24.36%)和59例(21.45%),其次为循环系统药和中药制剂;ADR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27.15%)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的ADR11例(4.00%)。结论:临床应重视ADR,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