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医师承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对院校教育是一种补充和完善。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师承教育为补充的多途径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当今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其中,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核心,而师承教育则因其注重临证实践的特点,对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具有明显优势。本文分别从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院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及师承教育对中医思维形成之重要性等方面对当前中医教育模式进行了论述和探讨,认为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结合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中医学子的临证思维能力,从而塑造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助力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师承教育以"个性化"为特征,院校教育则以"标准化"为特征。师承教育主要强调临证实用、技能训练,而院校教育则主要解决学术与知识的大量积累。师承教育更符合专业自身特点,院校教育则能满足时代、社会需要。但是,目前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很难结合主要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且与现行课程体系相矛盾和与教育公平理念抵牾等。因此,要寻求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机制、加强软硬件建设、调整中医院校招生模式。使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各有侧重,不可替代,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3.
总结传统中医师承教育模式及其特点,提出"重经典,跟名师,勤临证"为中医师承教育的核心内涵,并对创建中医学术传承流动站、中医学术流派工作站、高层次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非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师承等现代多元化师承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是中医院校教育加师承教育,但如何确保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良好配合,提升中医传承能力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以保证中医院校加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是本平台构建的指导思想。本文重点从指导思想、理念和任务、平台的构成3方面论述了中医传承及中医临床思维实训平台的构建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是目前中医教育的两种方式。师承教育以家传、师带徒、私塾继承为主,院校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通过梳理"施门祝氏"(施今墨、祝谌予)的传承脉络,总结出施今墨与祝谌予先生实践中医教育的共同点在于:(1)均学自师承教育,主张以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传承中医。(2)课程安排以中西医并重为主。(3)中西医教学均由知名专家授课。从"施门祝氏"传承得到的启示,希望对于现代中医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李明 《世界中医药》2013,8(9):1113-1114
传统的师承教育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符合中医药学形成和发展规律,在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及中医临床技能的传授等方面有其显著的优越性,但因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容易导致学习者知识结构局限。近60余年来,现代院校教育已经逐步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但因教学中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严重制约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我院从2005年开展以中医特色教育为背景的院校中医药师承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将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全面融合,为中医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已难适应当今中医学术发展和中医人才培养的需要。探究中医师承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明确现代中医药师承教育的内涵、开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试点、确立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师承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制度来构建现代中医药师承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医师承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当前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两者各有千秋。实践证明,当前中医学院校教育无法培养出大量的真正的中医临床人才,而单纯的师承教育也无法完成这一使命。所以,如何遵照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从传统师承教育中汲取精髓融于院校教育,成为当今中医高等教育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两者各有特色,也各有不足。院校教育应从传统师承教育中汲取精髓精华,注重创新发展,构建现代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培育合格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中医师承是中医教育中不可取代的方式,讲究一对一的口授心传,这种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中医发展的长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推动作用显著。然而目前中医药院校培养主要是院校教育,院校教育模式有一定的自身局限性,这种统一化教育不太符合中医的专业特征,也不利于各学派繁荣发展,因此结合与加强中医师承教育成为现代中医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师承教育的概念、发展、与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比较、展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对江苏省十几家中医医院管理人员、临床医师、就诊患者就中医教育方式开展回顾式问卷调查.以临床中医师为对象,从医疗技术、科研能力角度反映中医药教育中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人才状况.结果显示经过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复合武教育后的中医医师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理论知识、技能、经验、综合素质是中医医师成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中医人才培养目标与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师承制、小班化的特色与优势,探索了一种以经典课程为牵引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即:基于内经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基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的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与临床技能培养,基于中医各家学说的中医临床视野拓展与临证能力培养,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特点、任务与对策进行再认识,有利于更好地深化和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3个方面作了分析研究,明确提出:现代高等中医药学科及教育的发展,应当坚持中医药学科的主体性,发挥现代多学科的互补性;应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与现代多学科结合,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等中医药的教育体系、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正确而科学的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切实解决好中医临床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结合与统一问题;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全科”“通才”的广泛适应性与“专科”“专才”的专业专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建立起体现中医药院校特色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教学体系.本文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探讨该校近6年来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具体方法和阶段性成果,以期抛砖引玉,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专业发展,以及院校人才培养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15.
杨学  潘静娟  岳小强  王丽娜  刘龙 《中医教育》2012,31(3):11-12,36
针对伤寒论临床教学的现状,根据伤寒论临床基础的学科性质,结合第二军医大学的师承教育优势,突出临床教学改革,遵循教育和认知规律,规范操作过程,并引入科学评价,探索并实施了“问题牵引自学一临床观摩教学一实习门诊践学一点评启学培智”的阶段递进式临床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实现了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认识,逐步培养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阐释SECI模型的概念,指出SECI模型对我国中医药本科高等院校教育的启示作用,即重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临床诊疗经验和技术;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医传承与创新、振兴中医药的根基工程;中医药本科高校教育应与师承教育模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马伯英 《天津中医药》2012,29(3):295-298
中医走出国门,一大批中医师在海外行医是中医全球化的重要契机。中医(包括针灸)院校在海外也迅速相继开办起来。以英国为例,探讨了中医海外教学的历程、特点、存在问题。其中特别指出,中医教学的瓶颈是临床教学不足,毕业学生临床实际操作水平较差,以至于不能独立行医。让海外学生多到中国实习,增加临床经验,提高临床技能,是一个值得重点考虑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医师承教育是当今社会中医传承的主要方式,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优秀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思想传播,是现代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近代以来,人们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以西方医学为体系的思维模式时,中医学教育该如何的发展与传承。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分析了现代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特点,阐述师承教育在现代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期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梁慎平 《天津中医药》2013,30(7):439-441
从美国医疗制度管理的哲学观,中医疗效及安全的查证,中医医疗人员重教育执照轻人事背景等方面进行阐述.并讨论目前中医职业公会?证照考试?教育审核等组织单位,中医职业的证照要求,中医院校的审核及其教育要求的最低标准,美国中医院校的分布情形,以及美国中医事业发展的前景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