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腹腔镜引导下二级脾蒂离断切脾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64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开腹组(32例)和腹腔镜组(32例)。开腹组接受开腹脾切除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接受腹腔镜引导下二级脾蒂离断切脾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手术期基本情况(脾动脉结扎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管滞留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腔镜组脾动脉结扎用时、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管滞留时间及住院天数较开腹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开腹组少(均P<0.05)。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8/32),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2/32)。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开腹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引导下二级脾蒂离断切脾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能明显降低术中失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2.
胡侃 《海南医学》2012,23(23):64-65
目的 分析研究二级脾蒂离断术在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我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0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地分为研究组(二级脾蒂离断术组)和对照组(传统脾蒂离断术组)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2.18±0.24) min,术中出血量为(137.48±10.74) ml;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6.47±1.21) min,术中出血量为(144.74±11.03) ml,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31、3.82,P>0.05).研究组术后来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术后有2例出现脾蒂继发性出血,4例出现胰瘘,8例出现脾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4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23,P<0.05).结论 二级脾蒂离断术与传统的脾蒂离断术比较,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罗永平 《河北医学》2011,17(12):1579-1581
目的:探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轻中度脾肿大行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施行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脾切除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轻中度脾肿大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除1例因大出血中转开腹外,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8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0 mL,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轻中度脾肿大患者行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安全有效,并可降低手术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etomy,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41例ITP患者在腹腔镜下采用解剖二级脾蒂的方法,超声刀切开脾蒂浆膜,自下而上沿脾脏逐支分离脾动、静脉的二级分支,Hem-O-lok结扎夹钳夹2道,在两结扎夹之间用超声刀离断,切除脾脏.结果 41例患者均完成LS,无1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5~180 min,术中出血量50~800 ml.术中发现并切除副脾7例,2例患者术中脾蒂改为Endo-GIA切割离断.住院时间4~9 d,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血小板明显上升,5~7 d到达高峰.随访3~20个月,总有效率达到85.4%(35/41).结论 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LS治疗ITP)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手术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于我院行腹腔镜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的6例患者,对其手术方式和术后恢复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腹腔镜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均获成功,术后无胰瘘、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手术费用降低,有很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腹腔镜下采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9例,均用四孔法,先离断胃短血管,结扎脾动脉,离断脾周韧带,近脾门解剖二级脾蒂,从脾下极向脾上极逐支结扎离断脾叶血管,切除脾脏。结果9例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其中5例早期结扎脾动脉,手术时间110~320分钟,平均用时170分钟,出血量80~650ml,平均280ml,住院时间6~10天,平均7.5天,无脾切除热、腹腔出血、胰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采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避免了大块结扎、离断脾蒂,减少了脾切除热发生,避免了胰腺尾部的损伤,对于治疗血液病致脾肿大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杨亮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6):639-640
目的评估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用切割闭合器(Endo-GIA)离断脾蒂的安全性与优越性。方法按照腹腔镜脾切除术处理脾蒂方法分为丝线内结扎组16例和Endo-GIA组16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费用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Endo-GIA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丝线内结扎法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而两组手术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相对于丝线内结扎法,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用Endo-GIA离断脾蒂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并不增加手术费用。  相似文献   

8.
收集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吻合器组(观察组,n=45)与传统开腹手术(对照组,n=35),分析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血压症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结果显示,①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其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②两组术后肝功能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因此,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配合吻合器应用,微创,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再出血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采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共施行的15例L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例,脾囊肿2例,脾血管瘤2例,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2例。结果:15例患者均采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LS,其中1例因脾门出血改为手助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30~245 min,平均165 min,术中出血量80~900 ml,平均210 ml,术后住院时间5~12 d,平均7.2 d。1例术后出现胰漏,1例术后出血,均予以保守治疗后康复。结论:基层医院开展LS是安全可行的,二级脾蒂离断法行LS可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例患者行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多发性脾囊肿2例,脾血管瘤3例,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3例。结果除一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血管较粗,术中血管损伤破裂出血,腔镜下止血效果欠佳后中转开腹,其余15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术后均未见大出血、胰瘘、膈下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切口感染病例。结论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安全有效,减轻了患者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李洁 《中外医疗》2016,(13):91-92
目的:评析外伤性脾破裂应用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现从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整群抽选104例,随机分为各包含52例的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分别应用开腹脾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从手术基本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方面对手术效果予以评估。结果实验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等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更少(P<0.0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率为3.8%,相比于对照组的19.2%显著更低(P<0.05)。结论针对外伤性脾破裂在内镜下治疗具创伤小、痛苦小及恢复快等优势,术后并发症率低,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6年3月期间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行开腹手术取石,观察组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切开胆管取石术(LCBDE),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补液、术后恢复、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21.36±14.36)min、术中补液量(2475.65±520.70)mL、术后排气时间(20.96±5.25)h、下床活动时间(14.56±4.26)h、术后住院时间(6.69±0.68)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并发症风险低、术后恢复效果高,应推广使用该微创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对照组采用开腹直肠癌手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较短,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杨金华  赵天增 《安徽医学》2018,39(8):951-954
目的 探讨单孔与多孔胸腔镜术式对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采用单孔或多孔胸腔镜治疗的109例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多孔胸腔镜术组(对照组)58例和单孔胸腔镜术组(观察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和站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总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满意评分,术后随访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和站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总时间及中转开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7.14±0.70)分vs(8.69±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7天,和第30天随访,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多孔胸腔镜术式,单孔胸腔镜术式对周围型NSCLC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疼痛水平;但两者在操作用时、术后康复进程、中转开胸风险及并发症风险方面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胸外科治疗的80例纵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开胸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各项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胸腔粘连、肺不张、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 VAS疼痛评分、皮质醇(cortisol,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疼痛轻,安全性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聂洲 《当代医学》2021,27(13):24-26
目的评估对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采用胆囊穿刺引流术及胆囊造瘘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n=46)和对照组(采用胆囊造瘘术治疗,n=46),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手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及肝脏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抗生素应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CRP、TNF-α、IL-6、TBIL、ALT以及AS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采用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可明显降低患者机体炎性因子水平,并保护肝脏功能,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金晶  陶亮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8):1336-1338
  目的  评价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用于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衢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实施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研究组实施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手术治疗指标,检测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IgM、IgA和IgG水平,观察患者并发症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94.73±10.62)min,(196.49±24.62)mL,(2.25±0.36)d,(2.65±0.39)d,(2.84±0.41)d和(5.29±0.61)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128.52±12.03)min,(339.62±40.81)mL,(3.57±0.49)d,(3.86±0.51)d,(3.91±0.54)d和(7.46±0.82)d,均P < 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2组患者外周血IgM、IgA和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1.67%,χ2=5.551,P=0.018)。  结论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可有效减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创伤,缩短术后康复周期,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总管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胆总管并胆囊结石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等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取石术并T管引流方案,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并T管引流方案。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相关数据,评价不同方案对患者术后并发症、预后恢复的影响。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平均时间为2周的随访,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胆漏、胆道感染、胰腺炎、结石复发,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并胆囊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在安全性、有效性方面均有突出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黎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3):2874+289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8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组(对照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组(观察组),每组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张兰林  韦丽萍 《吉林医学》2011,(10):2006-200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外伤性脾破裂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64例外伤性脾破裂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模式进行一般心理护理;干预组则由专人负责全程实施心理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压疮发生率及术后肠粘连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及时对外伤性脾破裂术后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