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GDC)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理想的栓塞材料,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主要症状多由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GDC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效果好的新技术,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2008年12月至2011年8月我科应用GDC治疗颅内动脉瘤65例,通过术前、术后的病情观察和精心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颅内动脉瘤的认识,改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25例颅内动脉瘤。结果:其中大脑中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在进行弹簧圈填塞过程中破裂出血、死亡;另1例术前Hunts分级V级的患者,术后因严重脑血管痉挛死亡,其余恢复情况良好。结论: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2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0例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19例术中栓塞满意,其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天后死亡;1例术后3天并发右侧大脑后动脉梗塞,2天后死亡。15例患者术后6~8个月随访行DSA复查,瘤体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具体形态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占所有脑卒中的5%-10%,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是SAH的主要病因(约占85%)。IA在脑血管疾病中,是仅次于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脑出血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形成,极易破裂出血。在普通人群中,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总患病率2%到3.2%之间,男女比例为1:2。首次破裂死亡率为20%-30%,再次破裂死亡率高达60%。SAH是最为危重的脑血管病,一旦发现IA应尽早积极处理,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夹闭治疗和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栓塞治疗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主要方法。本文拟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使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软液体外加压的应用及GDC操作要点.方法 对34个颅内动脉瘤使用GDC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32例,34个动脉瘤,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因血管痉挛出现大面积颞叶脑梗死,经大量抗凝剂治疗,半年后恢复部分功能,生活不能自理.并发脑血管痉挛13例,其中大脑中动脉8例,大脑前动脉5例,大小(3.5~11)mm×8 mm,平均(8.3±2.1)mm.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能有效降低死亡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3例(15个)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入院。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例采用GDC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9例于1天内、4例于2天内治疗。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7例(1例为2个)。后交通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1例,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多发(2个)1例;按HESS—HUNT分级: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1例;首次破裂10例,2次破裂3例。结果:随访3月-1年,13例15个动脉瘤。恢复良好11例。中等1例,差1例,无发生再出血病例。结论:采用GDC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是一个有效治疗颅内破裂性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荥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统计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1例患者成功栓塞治疗76个囊形动脉瘤,其中64例(90.14%)患者68个动脉瘤被完全栓塞,6例(8.45%)患者8个动脉瘤被部分栓塞,1例(1.41%)患者治疗失败。术中发生血管痉挛10例(14.08%),血管栓塞3例(4.23%),动脉瘤破裂4例(5.63%),1例(1.41%)麻醉复苏后左肢少动,右肢见活动。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存在发生脑血管痉挛、血管栓塞、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 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入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使用水解可脱铂金弹簧圈系统(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与体会。方法采用神经介入方法、应用DCS系统栓塞治疗11例13枚颅内动脉瘤。结果用DCS系统对11例患者13枚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栓塞,完全栓塞(〉95%)7个,大部分栓塞(80%~95%)5个,并发动脉瘤破裂1例,外科手术后痊愈,1例弹簧圈脱出到远端小动脉,经抗凝治疗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使用DCS系统栓塞治疗颅内动脉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栓塞时机、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31例(32个颅内动脉瘤),其中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27例(28个),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型技术和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栓塞治疗2个宽颈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1个,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个。结果致密栓塞29例,疏松栓塞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1例术后死亡。结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等优点;采用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和时机的选择进行探讨,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愈率.方法 46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手术治疗,直视下手术夹闭38例;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8例.结果 开颅手术患者均直视下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患者完全栓塞7例,1例栓塞不全;优31例,良11例,差3例,死亡1例.结论 数字式减法血管描记法(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主要手段,MRA可作为无创性筛选,DSA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动脉瘤破裂出血,主张早期或超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弹簧钢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45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6例为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弹簧钢圈栓塞术,术后依动脉造影评价栓塞效果。[结果]45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100%栓塞35个,95%栓塞6个,4个90%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1周再次破裂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弹簧钢圈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玮  刘科  朱政鸣  程凯敏  邹胜伟  黄涛  邓永兵  黄警锐  许毅  邓建平 《重庆医学》2011,40(24):2418-2419,2422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CTA检查确诊颅内动脉瘤44例(46个动脉瘤),45个动脉瘤经介入栓塞治疗,对栓塞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例中43例栓塞过程顺利(1例有2个动脉瘤的只栓塞了其中1个),1例(1个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结论 CTA可作为临床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可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的效果.方法 对55例(57枚)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57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14枚,其中4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行栓塞.1枚椎动脉梭形动脉瘤行隔绝栓塞术.结果 57枚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其中致密栓塞20枚,接近完全栓塞25枚,大部分栓塞10枚,部分栓塞2枚.1例1年后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死亡,2例留下重度残疾.结论 微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45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6例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患者于全麻下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术,术后造影评价栓塞效果。结果 45例颅内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100%栓塞35个,95%栓塞6个,90%栓塞4个。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1周再次破裂出血,1例术后脑梗死死亡。结论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确切,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盘丽华 《医学文选》2013,(5):653-654
颅内动脉瘤是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约20%~30%[1].其传统手术方法是开颅直接行动脉夹闭,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血管内栓塞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具有微创、损伤小等优点.我院自2009年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30例,围手术期给予精心细致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共6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处,16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颈内动脉C7段,5个位于颈内动脉C6段,4个位于基底动脉顶端,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1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2段。有49个动脉瘤采取单支架辅助栓塞,其余15个采用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Y”型14个和“X”型1个)。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评估动脉瘤的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评分)和载瘤动脉血流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为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为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DSA评估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Ra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急诊行开颅动脉瘤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基底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并行腰蛛网膜下腔引流5~7天。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经CTA或DSA检查证实,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1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8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早期明确诊断、积极合理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 方法在全麻下,采用GDC-10系统行栓塞治疗5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 结果全组无与操作有关的死亡及永久性并发症.脑血管造影复查示动脉瘤闭塞稳定,无再出血发生. 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选择适宜的患者,改进操作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闭塞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并发症、疗效。方法 :2 0 0 0年 8月至 2 0 0 3年 11月对 10例 12个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电解可脱弹簧栓塞术。其中 9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 HESS分级 :I级 2个 , 级 3个 , 级 3个 , 级 3个 , 级 1个。 8例行急诊栓塞手术 ,在 DSA动态监视下完成。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并给予高血容量、血液稀释治疗。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 9例 ,1例死亡。术后随访 2个月~ 2 2个月 ,1例重残 ,1例有轻度神经功能异常 ,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短期随访结果表明 ,GDC栓塞颅内动脉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可靠。部分填塞可能导致动脉瘤继续扩大 ,破裂出血。破裂动脉瘤应急诊栓塞治疗 ,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