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陈慧敏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467-1469
缺血性卒中中有20%~ 25%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即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的脑组织,包括脑干、小脑、中脑、丘脑、部分颞叶和枕叶皮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可以预防残疾和挽救生命,但与其他类型的缺中相比,其相对较难诊断,且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迟诊或误诊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张峪涵  梁颖  朱沂 《农垦医学》2012,34(3):206-208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OCSP分型的构成,结合不同亚型的NIHSS评分,探讨不同亚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7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按照OCSP的分型标准分为4大亚型,分析不同亚型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OCSP各亚型的构成为:腔隙性梗死36.42%,部分前循环梗死31.21%,后循环梗死17.92%,完全前循环梗死14.45%.4个亚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NIHSS评分最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高,其次为后循环梗死和部分前循环梗死,腔隙性梗死NIHSS评分最低.4种类型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SP分型方法可用于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OCSP不同亚型而变化,OCSP分型可用于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按照牛津郡社区卒中规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病因分型的构成,分析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不同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性登记2004年1~7月入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OCSP标准进行分型,分析OCSP各亚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197例.OCSP各亚型构成比为:全前循环梗死10.2%,部分前循环梗死26.9%,后循环梗死19.3%和腔隙性梗死43.6%.各型6个月末病死率比较,全前循环梗死占27.6%,腔隙性梗死占L1%,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型6个月末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腔隙性梗死最高(45.2%),全前循环梗死最低(7.4%),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型6个月末复发例数均较少,结论尚待进一步验证.结论OCSP分型作为一种缺血性卒中根据临床表现分型方法,可以为缺血性卒中的预后估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改善和恢复缺血区的血流灌注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关键,而良好的侧支循环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有助于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和指导临床预后。本文将对侧支循环的解剖结构、评估方法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卒中占卒中患者总数的80%以上,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缺血性卒中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溶栓治疗、卒中单元、抗血小板聚集,心源性栓塞的抗凝治疗。其中,溶栓治疗是可以逆转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阻止脑细胞坏死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但该方法对卒中患者的“时间窗”(即起病到开始实施溶栓治疗的时间)要求非常严格,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要求在3~6小时内,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要求在12小时之内就应该开始实旌溶拴治疗。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卒中发生后,大脑的血液主要由供血动脉以及侧支循环提供,然而供血动脉狭窄的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是影响脑组织供血的主要因素,因此对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有助于治疗方案的个性化选择和指导临床预后。我们从侧支循环的解剖结构、评估方法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脑血管造影术对侧枝循环的评估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本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收治的95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对比不同预后患者机械溶栓术前后各参数变化情况,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95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术发现,侧裂侧枝血管丰富者16例,不丰富者79例;软脑膜侧枝血管丰富者19例,不丰富者76例。随访3个月后的mRS评分发现预后良好者70例,不良者25例。预后良好组入院NIHSS评分、入院梗死体积、年龄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血管再通成功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术后两组侧裂侧枝循环、软脑膜侧枝循环均较术前明显丰富,且预后良好组改善更显著(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侧裂侧枝循环(不丰富)、软脑膜侧枝循环(不丰富)、梗死体积(≥30mL)为影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侧枝循环可用于评估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侧枝循环丰富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乔亚男  王默力 《北京医学》2008,30(4):236-238
约1/4的缺血性卒中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后循环梗死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向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证据,对后循环梗死作出早期诊断,并进行二级预防,现就椎基底动脉的解剖结构、后循环梗死的血管病因学、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包括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TIA)和脑梗死。国外研究认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前循环相似,而我国关于这方面的报道比较少见。我们收集了236例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旨在探讨PC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推荐理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专家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的基础上, 结合近3年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际, 制订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流程管理等进行了更新, 旨在为临床实践给予规范性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供血动脉病变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关系,为卒中后抑郁的防控提供帮助.方法 342例初发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修订本抑郁症诊断标准,同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分为卒中后抑郁(PSD)组138例和卒中后非抑郁(non-PSD)组204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颈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脑供血动脉病变、侧支循环、颈动脉易损斑块和微栓子.结果 两组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NIHSS评分、梗死部位、病灶侧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不同程度狭窄发生率、ICA/MCA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检出率、病灶侧颈动脉微栓子检测阳性易损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病灶侧ICA/MCA狭窄程度为前循环早期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循环卒中后早期抑郁与病灶侧ICA/MCA狭窄程度密切相关,病灶侧ICA/MCA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是前循环卒中后早期抑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等抗栓治疗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②方法 患者分3组.Ⅰ组为缺血性卒中后再发脑出血的患者,Ⅱ组为同时间住院的脑出血患者,Ⅲ组为缺血性卒中后长期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而无脑出血发生的患者.分别对其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过去脑梗死时间、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时间及止血参数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③结果 Ⅰ组和Ⅱ组比较,有卒中史者多于Ⅱ组;Ⅰ组和Ⅲ组比较,其年龄大,卒中史次数多、血压高,服药时间短,血小板数目减少明显,PT,TT,时间延长.④结论 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等抗栓治疗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避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过量,有助于减少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背景:卒中溶栓治疗的随机试验不是排除后循环缺血患者,就是采用使上述患者很少能参与其中的纳入标准,因此,很少有研究涉及后循环卒中的溶栓治疗。目的:确定后循环卒中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窗,明确有助于预测临床疗效的因素。设计:在1993年10月9日至2001年2月19日期间,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连续21d的静脉或动脉内溶栓治疗。主要观察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 IH 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 CS)、改良Rankin量表的基线得分以及卒中3个月后的Rankin量表得分,卒中3个月后Rankin量表得分≤2分时提示预后良好。结果:9例患者接受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干预,进行合理治疗,改善预后.方法:缺血性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组47例,未继发癫痫发作组5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先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 Stroke Scacle,NIHSS)与卒中后癫痫发作有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亚型为心源性脑栓塞(OR=5.519,P=0.048)、病灶在皮质(OR=0.263,P=0.006)、NIHSS高(OR=0.873,P=0.046)3个因素为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结论:具有缺血性卒中亚型为心源性脑栓塞、病灶部位在皮质、NIHSS高等因素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易继发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患者CT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类似于脑肿瘤发生卒中者,因其临床表现难以与脑卒中进行鉴别,常在初诊时发生误诊。该例患者在初诊时被诊断为脑肿瘤卒中,经手术治疗后发现只是单纯的高血压脑出血,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后,对本病例进行讨论,旨在对脑出血和肿瘤卒中的鉴别进行分析,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52例急性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影响因素,并与同期住院病情无进展的6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糖尿病、发热和白细胞增高为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干预,可进一步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7.
黄秀菊 《医学综述》2011,17(22):3418-3420
目前对进展性卒中的病因、机制研究尚不是十分清楚,其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尽相同,致残率和致死率也较一般的脑梗死高,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脑血管病的治疗难点。现国内外对前循环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因素研究较多,相关病因也在不断明确中,对后循环的研究也在逐步加深。现就国内外对进展性卒中研究的文献整理分析,对前循环与后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因素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SAN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重庆市梁平人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患者189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未并发肺炎患者50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卒中程度、卒中前神经功能、既往病史、吸烟史),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运用ROC曲线分析方法评价ISAN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肺炎的预测作用.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男性、卒中程度(NIHSS评分)、卒中前神经功能(mRS评分)、房颤和卒中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男性、卒中程度和卒中前神经功能为缺血性脑卒中后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SAN评分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肺炎的曲线下面积为0.78[95%CI:(0.70,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ISAN评分能有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肺炎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谭倩  许康  周瑞  晏小琼  余勇飞 《疑难病杂志》2011,10(11):822-823
目的比较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l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其中前循环梗死22例,后循环梗死9例,在溶栓前和溶栓后2h、24h、7d时,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测评(NIHS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前前循环与后循环组间患者血压、NIHSS评分、发病时间、住院天数等基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治疗后各时间点2组均较溶栓前显著下降(P<0.05),且后循环NIHSS评分下降较前循环明显(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循环梗死临床疗效较前循环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后循环卒中约占卒中的25%--40%,70%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来源于动脉一动脉栓塞或者颅外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起始部位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流紊乱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因而成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超过50%的患者存在椎动脉开口的狭窄。然而,对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颈动脉狭窄及颅内动脉狭窄均有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及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而对于VAOS却缺乏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