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 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内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肾活检的1 0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肾活检病例是否发生术后出血分为无出血组(对照组,683例)和出血组(病例组,34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肾活检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超声下可探及出血的343例(33.4%)患者中,需治疗的大出血5例(0.49%)。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病例女性比例及平均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尿相对密度、尿蛋白定量、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浓度、凝血酶原活动度及凝血酶时间低于无出血组(P<0.05);而出血组病例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高于无出血组(P<0.05)。出血组中血肿面积与空腹血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与肾穿刺后出血有关(OR=0.996,P<0.05)。结论 血小板计数降低是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恶性肿瘤导致病理性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特征,探讨病理性骨折对患者股骨近端假体置换围手术期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因股骨近端恶性肿瘤行股骨近端扩大切除、肿瘤半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共28例。根据骨折情况将患者分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特征。结果:骨折患者占50.0%,两组间不同年龄、性别、受累肢体以及肿瘤病理类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下肢血栓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白蛋白低于非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白蛋白下降程度,以及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总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骨折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P=0.025)、红细胞压积(P=0.039)低于非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术后7天内骨折组患者需输血的人数均多于非骨折组患者(术中:7/14 vs. 1/14,P=0.033;术后7天内:8/14 vs. 1/14,P=0.013)。以Gross公式计算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后7天内),骨折组患者高于非骨折组患者[(2 066.3±419.8) mL vs. (786.0±152.6) mL, P=0.039]。骨折组患者术前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低于非骨折组(P=0.009),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高于非骨折组(P<0.001),出院前两组患者上述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围手术期白蛋白低,病理性骨折不增加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围手术期功能恢复情况,但是骨折组患者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多于非骨折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低于非骨折组,骨折组患者术中、术后需输血治疗的人数多于非骨折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ULIF)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伴不稳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本院行单节段腰椎管狭窄伴不稳症的手术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ULIF组和MIS-TLIF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总失血量)、肌酸激酶、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D-二聚体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ULIF组手术时间长于MIS-TLIF组(P<0.001),但手术后住院时间低于MIS-TLIF组(P=0.022)。ULIF组术后48 h引流量、总失血量均低于MIS-TLIF组(P均<0.001)。ULIF组术后第1、3天肌酸激酶(P均<0.001)、C反应蛋白(P<0.001,P=0.002)、白细胞介素-6(P=0.003,P<0.001)均低于MIS-TLIF组。ULIF组术后第1、3天D-二聚体与MIS-TLIF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7,P=0.683);ULIF组与MIS-TLIF组术后均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ULIF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与MIS-TLIF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47,P=0.578,P=0.538);ULIF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MIS-TLIF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32,P=0.797,P=0.619)。结论 ULIF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伴不稳症与MIS-TLIF术式疗效相似,且具有出血少、炎症反应轻、肌肉损伤小的优势,但手术时间相对延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输尿管镜活体组织检查(ureteroscopy and biopsy, UB)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肾输尿管全长膀胱袖状切除术(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RNU)及肿瘤学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RNU手术的UTUC患者资料,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比较行UB和未行UB两组患者RNU手术时长及手术出血量的差异,按UB术至RNU术的间隔时间和输尿管末端手术方式进行亚组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常见手术难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校正。结果:纳入UTUC患者163例,输尿管下段行开放切除者91例(55.9%),行后腹腔镜切除者72例(44.1%),110例(67.5%)术前行UB。与未行UB组相比,行UB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延长[(221.3±79.8) min vs. (252.5±79.8) min, P=0.019],而中位出血量(50 mL vs. 50 mL, P=0.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UB术1周后行RNU手术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显著延长(P=0.023),等待2周以上的患者中位失血量(100 mL)显著多于未行BU的患者(50 mL,P=0.012)。多因素分析中,术前行UB(P=0.049)、≥pT3(P=0.039)、pN+(P=0.018)及输尿管下段切除术式(P=0.005)与手术时间的延长显著相关。本组患者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 specific survival, CSS)为87.2%,UB对其无显著影响(P=0.435)。结论:术前UB是RNU手术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肿瘤特异性生存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和对比SHA.LIN评分系统、S.T.O.N.E.评分系统与腔道泌尿外科协会临床研究办公室(CROES)列线图在预测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结石清除率及围手术期情况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在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于中日友好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行PCNL的肾结石患者的临床数据。收集患者的一般状况、病史情况、结石特征、术中及围手术期情况等。利用术前CT影像,根据SHA.LIN、S.T.O.N.E.评分系统与CROES列线图的标准进行结石评分。术后结石清除状态根据术后1个月的腹部平片进行评估。分析3种结石评分系统与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估计出血量、住院天数、血红蛋白下降量等临床数据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3种评分系统的预测准确性。结果 90例患者结石清除率为72.2%(65/90),33例(36.7%)出现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103.1±39.6)min,估计出血量平均(46.1±53.0)ml,总住院天数平均(15.3±5.2)d,术后住院天数平均(8.5±3.4)d,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16.1±10.2)g/L。结石清除组和残留组的SHA.LIN评分分别为8.23和10.36分,S.T.O.N.E.评分分别为7.05和8.16分,CROES列线图分别为188.50和143.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3项评分均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相关性(P均>0.05)。SHA.LIN评分与估计失血量(P=0.028)、手术时间(P=0.006)、术后住院天数(P=0.001)、血红蛋白下降量(P=0.014)相关;S.T.O.N.E.评分与估计失血量(P=0.047)、手术时间(P=0.012)、术后住院天数(P=0.005)、血红蛋白下降量(P=0.011)相关;CROES列线图与估计失血量(P=0.045)、手术时间(P=0.040)、血红蛋白下降量(P=0.013)相关。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SHA.LIN评分(OR=2.491)、S.T.O.N.E.评分(OR=3.030)及CROES列线图(OR=0.973)均与结石清除状态相关。SHA.LIN、S.T.O.N.E.评分及CROES列线图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8(95% CI=0.711~0.905)、0.748(95% CI= 0.632~0.864)和0.770(95% CI=0.664~0.877)。SHA.LIN评分与S.T.O.N.E.评分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CROES与另外两种评分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HA.LIN评分、S.T.O.N.E.评分及CROES列线图均能有效预测PCNL术后清石率,SHA.LIN评分对术后清石率的预测能力比S.T.O.N.E.评分更强。但是3项评分均不能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的围术期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就诊的IE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术前情况及AKIN标准,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随访对比两组预后情况。结果:AKI组21例和非AKI组79例,总体平均年龄(43.7±15.7)岁,男女比例3 :1,IE患者中AKI的发生率为21%。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皮疹及下肢水肿的比例更高(P=0.017和P=0.001),尿潜血及尿蛋白阳性率更高(P<0.001),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更低(P<0.001),临床心功能更差(P=0.033)。两组病原菌检出率及病原菌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9例患者拒绝手术外,其余91例患者均接受了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包括AKI组19例和非AKI组72例。AKI组患者围术期红细胞用量更多(P=0.010),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及监护室停留时间更长(P=0.028和P=0.003)。以两组患者术前末次肌酐为基准,AKI组新发术后肾功能不全比例更高(P=0.004)。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3),随访期间两组生存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581)。结论:与非AKI组相比,合并AKI的IE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但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及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Semaphorin 3A(Sema3A)的水平,分析Sema3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70例SLE患者、50例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患者、19例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HS)患者及150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血清中Sema3A的水平,收集患者及健康对照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为患者的血常规及骨髓穿刺活检结果。根据是否合并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减少是否缓解,将SLE患者分为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组(41例)、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缓解组(28例)及SLE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组(101例)。根据是否合并血小板减少,将SS患者分为SS合并血小板减少组(18例)及SS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组(32例)。将28例进行骨髓穿刺活检的SLE患者,根据骨髓象结果从骨髓增生情况方面将其分为骨髓增生正常组(19例)和增生减低组(9例),从巨核细胞成熟方面将其分为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组(8)和无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组(20例)。比较各组Sema3A水平差异,并分析各组患者血清Sema3A水平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及不同骨髓象间血清Sema3A的水平。结果: (1)SLE患者血清Sema3A水平较HC显著降低[(3.84±2.76) μg /L vs. (6.96±2.62) μg/L,P<0.001],SS患者血清Sema3A水平亦较HC显著降低[(4.35±3.57) μg/L vs. (6.96±2.62) μg/L,P<0.001],HS患者血清Sema3A水平较HC也明显降低[(5.67±2.26) μg/L vs. (6.96±2.62) μg/L,P=0.041]。(2)SLE患者血清Sema3A水平较SS患者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4±2.76) μg/L vs. (4.35±3.57) μg/L,P=0.282],SLE患者血清Sema3A水平与HS患者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4±2.76) μg/L vs. (5.67±2.26) μg/L,P=0.006]。(3)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组Sema3A水平显著低于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缓解组[(1.28±1.06) μg/L vs. (3.83±2.65) μg/L,P<0.001]和SLE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组[(1.28±1.06) μg/L vs. (4.87±2.60) μg/L,P<0.001],而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缓解组与SLE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3±2.65) μg/L vs. (4.87±2.60) μg/L,P=0.123]。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组患者Sema3A水平与SS合并血小板减少组患者相比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1.06) μg/L vs. (1.68±1.11) μg/L,P=0.189]。(4)相关性分析显示SLE患者的Sema3A水平与血小板显著相关(r=0.600,P<0.001), SS患者的Sema3A水平与血小板亦呈明显的正相关(r=0.573,P<0.001),但HS患者与Sema3A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P=0.393)。(5)血清Sema3A在骨髓增生正常和减低的SLE患者,及有和无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SLE患者中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ema3A在多种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疾病中水平普遍下降,SLE患者血清Sema3A水平显著降低,并与血小板呈明显正相关,在SS患者中亦可得出类似结论,提示Sema3A与结缔组织病的血小板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可视喉镜下观察经不同鼻孔入路对鼻插管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的颌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左鼻孔入路)和B组(右鼻孔入路),每组60例。麻醉快速诱导后,采用Tosight视频喉镜完成经鼻插管,记录并比较两组导管一次通过鼻腔率、导管通过鼻腔时间、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总时间、插管成功率和鼻腔出血情况。结果 A、B两组患者在导管入鼻一次成功率(84.7%比81.7%;χ 2 =0.202,P=0.653)、导管通过鼻腔时间[(7.3±4.6)s比(7.5±4.1)s;t=-0.223,P=0.824]、声门暴露时间[(6.6±1.4)s比(6.7±1.4)s;t=-0.348,P=0.728] 和插管总时间[(35.1±9.2)s比(34.0±7.8)s;t=0.663,P=0.50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置管一次成功率均为100%。A组有16例(27.1%)发生插管相关鼻出血,B组有17例(28.3%),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 2 =0.022,P=0.882)。结论 经不同鼻孔入路对鼻插管影响无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前向甲状腺良性实性结节内注射少量无水乙醇对提高RFA治疗效率的价值。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根据标准纳入98例(98个结节)病理确诊为良性的实性结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乙醇消融(EA)联合RFA组(EA+RFA组)和 RFA组,每组49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甲状腺功能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时间、消融能量、消融功率、术后结节体积缩小率(VRR)、症状评分(SS)及外观评分(CS)、甲状腺功能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A+RFA 组平均RFA时间[(441.30±243.31)s比(790.70±349.82)s;t=4.403, P=0.000]、平均消融能量[(3.92±2.01)kJ比(5.15±2.12)kJ;t=2.709, P=0.009]和平均消融功率[(6.07±1.44)W比(7.30±1.29)W;t=3.612, P=0.006]均显著低于RFA组。术后 3、6、12 个月,EA+RFA 组VRR分别为(57.73±11.07)%( t=-3.16, P<0.001)、(64.40±10.56)%( t=-5.45, P<0.001)、(77.29±8.48)%(t=-10.46, P<0.001),RFA组分别为(55.44±13.01)%(t=-1.76, P<0.001)、(65.28±11.33)%(t=-5.09, P<0.001)、(75.17±9.84)%(t=-8.93, P<0.001),均较术前明显缩小;EA+RFA 组和RFA 组间术后1(t=3.41, P=0.33)、3(t=2.05, P=0.21)、6(t=2.77, P=0.49)、12 个月(t=5.05, P=0.10)的V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超声造影检查未见结节复发。术后12个月,EA+RFA 组SS[(1.77±0.86)分比(5.54±2.15)分;t=9.63, P<0.001]和CS[(1.39±0.77)分比(3.32±0.61)分;t=10.09, P=0.004]均明显低于术前,RFA组SS[(1.63±1.04)分比(5.90±1.79)分;t=12.72, P<0.001]和CS[(1.64±0.83)分比(3.15±0.72)分;t=8.13, P=0.012]也均明显低于术前,EA+RFA 组的CSS明显低于RFA组[(0.93±0.55)分比(2.44±0.53)分;t=-11.70, P=0.007]。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EA注射可有效提高甲状腺良性实性结节RFA治疗的效率,并在结节VRR、压迫症状和外观不适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术(transperineal prostate biopsy, TPPB)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术(transrectal prostate biopsy, TRPB)在前列腺穿刺中的优劣。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行超声引导下局部麻醉前列腺穿刺术的患者共237例,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185例患者采用TRPB,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52例患者采用TPPB。结果 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进行比较。TPPB组和TRPB组的患者年龄分别为(68.2±9.2)岁和(69.7±8.1)岁(P=0.331);体质量指数分别为(24.7±3.3) kg/m2和(24.7±3.1) kg/m2(P=0.924);查尔森合并症指数分别为2.7±1.7和2.8±1.1(P=0.744);前列腺体积为(59.5±32.0) cm3和(65.9±28.7) cm3(P=0.512);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分别为10.3±4.7和10.2±5.0(P=0.96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7 d内TPPB组和TRPB组分别出现33例次和145例次并发症,均为Clavien-Dindo 1级。两组在穿刺针数、穿刺阳性针数、穿刺病理恶性例数、Gleason评分、临床意义前列腺癌检出例数、血尿、下尿路症状、血精症和其他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PPB组的手术时间长于TRPB组,穿刺点出血少于TRPB组(P=0.003)、发热少于TRPB组(P=0.047)、疼痛重于TRPB组(P=0.005),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术具有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术相似的诊断效能,可减少穿刺点出血和发热的发生,局部麻醉辅以全身麻醉便于该技术开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系,以期为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日—2021年4月30日因消化性溃疡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为病例组,以同一时期在泌尿外科住院的无消化性溃疡、无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性别、年龄(±2岁)、民族(藏族、汉族),以及居住地海拔高度(分为<4 000 m和≥4 000 m两组)进行1 ∶1病例匹配,病例组与对照组各纳入393例。两组间针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居住地,吸烟,饮酒,服用NSAIDs/抗凝药物,合并HAPC、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慢性肺病、关节病等慢性疾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病例组中合并HAPC患者28例(7.1%),对照组为5例(1.3%),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5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APC(OR=5.270,95%CI:1.806~15.380)、居住在城镇(OR=2.369,95%CI:1.559~3.602)、饮酒(OR=3.238,95%CI: 1.973~5.317)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抗凝药物(OR=20.584,95%CI:2.639~160.545)是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调整了居住在城镇、饮酒、服用NSAIDs/抗凝药物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后,HAPC与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增加有关(OR=5.270)。结论: 我国西藏地区合并HAPC的患者可显著增加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血常规及凝血指标对甲状腺术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0例接受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术后出血与否将患者分为出血组(n=17)和未出血组(n=183)。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并分析其余甲状腺术后出血的关系。结果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水平高于未出血组,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低于未出血组(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PT预测甲状腺术后出血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61(95%CI:0.805~0.905)、83.33%、99.45%。PLT测甲状腺术后出血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38(95%CI:0.779~0.886)、77.78%、83.06%;Fbg测甲状腺术后出血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29(95%CI:0.770~0.879)、83.33%、81.42%;D-D测甲状腺术后出血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05(95%CI:0.743~0.857)、77.78%、78.69%。结论甲状腺术后出血与PT、PLT、Fbg、D-D等存在联系,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术后出血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肝移植患者住院期间的不同特征以寻找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行肝移植手术并具有CMV实验室检查结果的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13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2±10)岁。根据术后3个月内是否有CMV感染分为感染组(n=24)和对照组(n=110)。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对定量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对定性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CM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5)、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P=0.001)、Child-Pugh评分(P=0.048)、总胆红素(P=0.002)、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P=0.002)、血氨(P=0.040)、腹水(P=0.042);术中术式(P=0.023)、失血量(P=0.006)、输血量(P=0.004);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时间(P=0.016)等因素是肝移植术后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MELD评分(P=0.007,95% CI:1.027~1.187)可能为肝移植术后CM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 CNI)、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以及多克隆抗体的使用与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CMV感染不相关。结论 MELD评分高可能是肝移植术后患者CM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免疫抑制剂不是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CM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DM-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的红细胞、血小板相关指标的水平。方法: 共纳入35例DM-P患者,所有参与者均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比较基线及治疗后3个月的牙周临床指标和红细胞、血小板指标。结果: 与基线时相比,DM-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的探诊深度[(3.370±0.601) mm vs. (2.729±0.431) mm]、出血指数[2.160 (1.550~3.410) vs. 1.420 (1.000~2.970)]、附着丧失[(3.307±1.577) mm vs. (2.990±1.587) mm]明显下降(P均<0.001),红细胞计数[(4.727±0.392)×1012/L vs. (4.825±0.394)×1012/L,P=0.010]、血红蛋白水平[(145.886±11.792) g/L vs. (149.200±12.979) g/L,P=0.007]、红细胞比容[43.40% (37.50%~48.50%) vs. 43.80% (38.50%~53.20%), P=0.003]显著增加,血小板计数[(216.714±61.900)×109/L vs. (205.886±62.051)×109/L,P=0.016]显著降低。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显著改善DM-P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相关指标,可能降低DM-P患者发生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DM-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的红细胞、血小板相关指标的水平。方法: 共纳入35例DM-P患者,所有参与者均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比较基线及治疗后3个月的牙周临床指标和红细胞、血小板指标。结果: 与基线时相比,DM-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的探诊深度[(3.370±0.601) mm vs. (2.729±0.431) mm]、出血指数[2.160 (1.550~3.410) vs. 1.420 (1.000~2.970)]、附着丧失[(3.307±1.577) mm vs. (2.990±1.587) mm]明显下降(P均<0.001),红细胞计数[(4.727±0.392)×1012/L vs. (4.825±0.394)×1012/L,P=0.010]、血红蛋白水平[(145.886±11.792) g/L vs. (149.200±12.979) g/L,P=0.007]、红细胞比容[43.40% (37.50%~48.50%) vs. 43.80% (38.50%~53.20%), P=0.003]显著增加,血小板计数[(216.714±61.900)×109/L vs. (205.886±62.051)×109/L,P=0.016]显著降低。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显著改善DM-P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相关指标,可能降低DM-P患者发生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探讨影响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改善其预后的策略。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186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接受内镜治疗病人的相关资料,根据内镜治疗后1年内是否发生出血或再出血分为未出血组124例和出血组62例,分析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后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组病人入院时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曲张静脉直径、是否有红色征、手术方式、治疗次数、是否规律随访、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曲张静脉直径、是否有红色征、PT、是否规律随访及治疗次数均是影响内镜治疗术后出血的相关独立因素(P < 0.05~P < 0.01)。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曲张静脉直径、红色征、PT是内镜治疗术后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的规律随访和适当增加治疗次数可降低再出血风险,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根据影像资料划分病灶所在的肺段位置,来选择位于P区的ⅠA1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方法,比较根据新的肺段分区方法采取手术方式的情况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的患者55例,以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楔形切除术组(A组,n=34)和肺段切除术组(B组,n=21)。结果: 位于P区的ⅠA1期非小细胞肺癌,A组的手术时间为(18.50±5.55)min,B组为(61.23±9.83)min;术后住院时间两组分别为(3.14±0.95)d和(4.95±1.39)d;术中出血量两组分别为(12.67±6.54)mL和(103.71±16.99)mL;住院经济花费两组分别为(3.59±0.50)万元和(6.19±1.02)万元;术后肺漏气两组分别为2例(5.88%)和6例(28.57%),上述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肺漏气与不同的手术方式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B组相比,A组能缩短手术时间(OR=2.58,95%CI:1.71~3.90,P < 0.001)、术后住院时间(OR=2.91,95%CI:1.01~8.84,P=0.04)和减少肺漏气(OR=7.12,95%CI:1.13~37.21,P=0.04)。结论: ⅠA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灶位于P区采取的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比采取肺段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JAK2V617F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探讨JAK2V617F突变与MPN临床特征的关联性,阐明其在MPN患者诊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70例M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组(n=6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组(n=88)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组(n=14),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法检测170例MPN患者JAK2V617F突变情况,分析各组内JAK2V617F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性别分布、年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是否并发脾肿大和血栓栓塞方面的差别。结果:在170例MPN患者中JAK2V617F的总突变率为68.2%(116/170),PV、ET和PMF组的突变率分别为72.1%(49/68)、68.1%(60/88)和50.0%(7/14),PV组患者中的JAK2V617F突变率高于其他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与野生型组比较,JAK2V617F突变型PV患者发病年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1),PT和APTT明显延长(P<0.01),脾肿大发生率升高(P<0.05);JAK2V617F突变型ET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P<0.01),血红蛋白水平降低(P<0.01),APTT明显延长(P<0.01),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升高(P<0.05);JAK2V617F突变型PMF患者发病年龄增加(P<0.05),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P<0.05或P<0.01)。与JAK2V617F突变型ET和PMF患者比较,JAK2V617F突变型PV患者APTT明显延长(P<0.05);与JAK2V617F突变型PV和ET患者比较,JAK2V617F突变型PMF患者发病年龄增加及白细胞计数升高(P<0.05)。结论: JAK2V617F突变型MPN患者与野生型患者临床特征明显不同;JAK2V617F突变型MPN患者中PV、ET和PMF临床特征也不尽相同,JAK2V617F突变型PV患者更易发生APTT延长,JAK2V617F突变型PMF患者发病年龄更大且白细胞计数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