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69例抗生素诱发的难辨菌性肠炎,其诊断标准是:腹泻前使用了某种抗生素、典型临床表现及粪便中分离出难辨菌,并用组织培养证实有可中和的细胞毒素。77%经过治疗后恢复,14.5%死于并发症,如肠麻痹和梗阻,肠穿孔及休克,并讨论了诊断与治疗。1977~1978年由Bartlett等证实抗生素诱发性肠炎,其中也包括伪膜性肠炎,是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简称难辨菌)所引起。本文介绍了协和医院1982年10月~1984年4月69例抗生素诱发的难辨菌性肠炎(Antibiotic-associated Clostridium difficile Colitis简称AAC)的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从高产毒难辨梭菌菌株的透析培养液中提纯了B毒素,并用之制备免抗血清,建立了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以检测该菌B毒素。该试验具有操作简便、省时及经济等优点;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与经典的组织培养法相比分别为88.9%和87.2%;对B毒素最低检出浓度为87ng/ml。可初步替代组织培养法并作为厌氧培养法的一项补充。  相似文献   

3.
厌氧菌的发现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过去未获重视。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厌氧菌培养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其感染的重要性,才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腹泻是临床抗生素治疗中并不少见的并发症,以前病因一直不明确。这种抗生素诱发性结肠炎现已证实,绝大多数是由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如果忽视这一并发症,重症者病死率可高达  相似文献   

4.
假膜性肠炎(PMC)又称难辨梭状厌氧芽孢杆菌性肠炎、手术后肠炎、抗生素肠炎、抗生素诱发的难辨梭状厌氧芽孢杆菌性肠炎等,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假膜.PMC常发生于大手术后及一些危重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口服洁霉素后,促使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厌氧芽孢杆菌异常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肠道黏膜急性休克性炎症,并在坏死的黏膜上形成假膜,因毒素损伤肠黏膜而发生有假膜形成的炎症和腹泻,临床容易误诊.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  相似文献   

5.
难辨梭菌性肠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刘新光 《中国医刊》2004,39(2):32-33
目的了解难辨梭菌性肠炎发病率、发病危险因素、症状及疗效.方法选取1998~2001年粪便难辨梭菌培养及毒素A都阳性住院患者36例,治疗观察临床表现.结果腹泻36例(100%),发热30例(83.3%),中下腹痛21例(58.3%).结论用抗生素中出现腹泻应怀疑难辨梭菌感染可能,需进行粪便难辨梭菌培养和毒素A、B分析,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背景:2003年3月,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的一些医院观察到难辨梭状芽胞菌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显著增高。方法:2004年一项前瞻性研究对魁北克省12家医院内难辨梭状芽胞菌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和并发症率进行观察,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该病的危险因素。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分离的难辨梭状芽胞菌进行分型,分析二元毒素基因和毒素A、B抑制基因tcdC的部分缺失。对分离菌株的亚组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共确认了1703例患者发生1719次院内难辨梭状芽胞菌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为22.5‰。30d归因死亡率为6.9%。病例组患者较匹配的对照组患者更易接受氟…  相似文献   

7.
分析我院近两年来对293例腹泻病人进行厌氧和氧培养分离鉴定时,发现7例属难辨梭菌引起民的急性肠道感染,占总检出率的2.3%。并应用纤维结肠镜分别确诊为伪膜性肠炎,结肠炎,回肠炎。根据敏试验结果,选用甲硝唑,万古霉素等及时治疗,7例全部治疗愈。  相似文献   

8.
分析我院近两年来对293例腹泻病人进行厌氧和需氧培养分离鉴定时,发现7例属难辨梭菌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占总检出率的2.3%。并应用纤维结肠镜分别确诊为伪膜性肠炎、结肠炎、回肠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甲硝哇、万古霉素等及时治疗,7例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9.
假膜性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 calitis,PMC)又称伪膜性结肠炎、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结肠炎、手术后肠炎、抗生素肠炎、抗生素诱发的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等.PMC常发生于大手术后及一些危重和慢性有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口服洁霉素后,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异常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肠道黏膜急性坏死性炎症.在坏死黏膜上形成假膜.患者常有腹泻和毒血症,严重时则休克,治疗不当病死率较高.PMC可通过接触传染,甚至发生流行.1985年协和医院陈德昌等报道:在1岁以内婴儿的肠道属正常.健康成人大便中PMC的分离率为0~3%.中医认为是湿热中阻,升降失调,清浊不分,以致泻下无度,属泄泻中的濡泄、餮泄范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加强监护病房(ICU)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性肠炎(CDAD)危险因素、症状及疗效。方法选取1999~2003年大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培养阳性患者28倒及治疗观察临床表现。结果腹泻28例(100%).发热28例(100%),腹痛20例(71.4%)。结论用抗生素过程中出现腹泻应首先怀疑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性肠炎,行粪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培养,有条件应进行毒素A、B检测,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厌氧菌与临床感染的关系,了解临床厌氧菌感染率、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及优势厌氧感染菌,采用需氧和厌氧培养方法,对436例临床感染患者标本进行了厌氧细菌学分析,结果:436例临床感染患者的厌氧菌感染率为88.3%(385/436)。优势菌是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的厌氧杆菌(拟杆菌、普氏菌、叶啉单胞菌)和消化链球菌。由人体的厌氧菌作为主要病原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和混合菌感染是临床厌氧菌感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80例外科腹部感染患者脓性标本厌氧菌的菌种分布,疾病类型与厌氧茵感染的关系及耐药性状。方法采用抽气换气厌氧环境下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归类及药敏检测。结果66例培养阳性,总检出率82.5%,其中单纯厌氧菌和需氧菌检出率,分别占阳性标本的27.3%和33.3%,混合阳性占39.4%。药敏检测以氯霉素、林可霉素、灭滴灵最敏感。结论检出的厌氧茵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60.7%(34/56),需氧菌中同样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60.6%(40/60),腹部感染患者常表现为一个病灶中除可能出现多种厌氧菌外,并常与需氧菌同时存在,以膈下脓肿患者最多见100%(6/6)。厌氧菌对抗菌药物有较稳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 SPA 协同凝集试验(CoA 法)直接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病人粪便中检测难辨菌的毒素,以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与厌氢培养法、细胞毒素试验、CIE、ELISA 作比较,CoA 法简便、快速、显示了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且不需要特殊设备,易于推广应用,是一种快速早期诊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为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其孢子可通过粪一口途径引起外源性感染,也可以在大量抗生素药物使用后由肠道栖生的CD引起内源性感染,引起发热、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腹泻(CDAD)或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DI),其临床表现可从轻度的自限性腹泻到严重的伪膜性肠炎,在老年人及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中可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5.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AC)的临床特点及防治要点。方法对我院近3年内发生的48例AA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可发生于抗生素治疗期间或停用抗生素后;48例均行粪便培养,其中13例有病原菌存在,分别为10例难辨梭状杆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余35例培养阴性;口服甲硝唑或去甲万古霉素治疗有效;46例痊愈出院,2例因原发疾病加重而死亡。结论因对抗生素应用随意等原因,临床容易出现AAC。治疗方面应停用原用抗生素,应用甲硝唑或去甲万古霉素口服治疗,同时注意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洪惠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9):33-34
目的:总结难辨梭茵性肠炎(CDAD)的诊治体会。方法:将遇到的10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中均有应用抗生素史,且时间较长,腹泻后经粪培养及毒素A检测均为阳性而确诊。全部用万古霉素治疗,5天后显效4例,10天后有效6例。结论:CDAD诊断难度不大,万古霉素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病人接受抗生素治疗后有时会出现腹泻与肠炎等并发症。近年来经过大量研究观察,证明抗生素诱发性结肠炎大多是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在肠管内过度生长并产生毒素所致~[1,2]。 本文报道本院自1982年10月至1983年3月间发现的11刚抗生素诱发性结肠炎,重点讨论其临床、实验室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的细菌学特点及其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应用细菌学厌氧培养、PCR检测技术 ,对 42例 2型糖尿病慢性牙周炎患者和 2 1例健康人的龈下菌斑进行专性及兼性厌氧培养并计数。发现 :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的龈下细菌中牙周优势菌为产黑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 ;产黑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数量随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而增加。提示 :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的龈下菌群以厌氧菌为主 ,龈下菌斑中致病菌数量与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 AAC)的剖腹探查时机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5例AAC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全部在24h内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术后全部临床治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AAC应早期行剖腹探查术,是临床治愈率的关键.我陪自1997年~2007年共收治急性非结合石性胆囊15例,笔者给予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伴空肠弯曲菌引起菌血症的1例罕见病例,提高临床对血培养的重视,为疾病诊疗提供经验。方法收集整理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1例SFTS继发空肠弯曲菌感染引起的菌血症的临床资料,对病原菌的诊断过程以及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女性,半月前被蜱虫叮咬,因“发热、脐周腹部隐痛、腹泻5 d”于2022年8月30日来院就诊。辅助检查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诊断为SFTS。抗病毒以及对症治疗1周后,患者夜间突发高热,体温最高达39.5℃,抽取双侧双瓶血培养。双侧厌氧瓶于53.06 h报阳,转种血平板厌氧培养出革兰氏阴性弯曲菌,经质谱MALDI-TOF MS鉴定为空肠弯曲菌。根据细菌病原学停用万古霉素,改用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期间,血培养以及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患者症状缓解,复查各项指标结果为正常后出院。结论本病例提示空肠弯曲菌不仅引起肠道内感染,也可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引起肠外感染。提高临床以及实验室人员对空肠弯曲菌的认识,重视血培养并应用多学科联合进行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