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济总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辨证论治进行了理论及临床深入分析。KOA患者临床症状比较复杂,肝肾气血亏虚为其发病的基础,外感风寒湿邪侵入致使痹痿兼证,患者起病和转归联合了痰浊、瘀血及脾虚等重要环节,其临床主要证型为肝肾亏虚证、风寒湿痹证、筋脉淤滞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阳虚寒凝证、风热湿痹证及脾肾亏虚,湿注骨节证。在临床治疗上针对患者证型进行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活血及扶正等治疗。  相似文献   

2.
介绍分析鲁光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药。鲁光钱认为肝肾亏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 机,多且兼有寒湿及瘀血,故临证在化裁历代名方的基础上,创拟腰背痛方、腰痛方、腰突方三首要方,腰背 痛方用于治风湿在表之病证;腰痛方用于补益肝肾且兼有痰湿之病证;腰突方侧重于肝肾、气血亏虚所致痹证 者,均宜辨证加减运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3.
刘宗莲  高荣林 《中医杂志》1997,38(4):209-210
1 产后痹证产后痹证是指产后百脉空虚,气血不足,复受风寒湿邪,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拘挛疼痛,不能屈伸的一种病证。路老认为,产后痹证不同于一般的痹证,有多虚多瘀的特点。其气血亏虚乃病之根本,只有正气强盛,人体才能在药物的协同下驱逐病邪。因此治疗上宜大补气血,濡润筋脉,通利关节,而不宜过用辛烈刚燥,更伤阴  相似文献   

4.
对通痹活血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体而言,痹证病性为本虚标实,早期以标实为主,包括风、寒、湿、热等邪气偏盛,后期以本虚为主,包括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然经脉阻痹,气血不畅,瘀血停滞,阻滞不通为痹证的基本病机。因此,通痹活血法是各型痹证的共同治法。  相似文献   

5.
笔者将心血管疾病伴有痹证证候者命名为"心痹证",并对胸痹与痹证伴发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病因上,感受寒邪,正气不足,劳逸失度,病理产物阻滞为其常见病因;邪盛正衰,气血亏虚,痰浊内生,经脉闭阻为其主要病机。笔者运用自拟方宁心通痹方加减治疗"心痹证",临床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吴洋教授系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三代主要传承人之一,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认为"阳虚邪凑"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机,治疗上善用桂枝汤类方,以调营卫、重温通、顾脾胃为其特色,将类风湿关节炎分为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寒热错杂证、肾虚寒凝、气血亏虚证五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云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资料的统计分析,探索云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对收集的1120例患者辨证分型,归纳、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学规律,分析其中医证候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期、地域等方面的分布情况。结果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活动性、地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证以风寒湿痹证为主,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亏虚。结论云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呈现风寒湿热夹杂、气血阴阳亏虚、痰瘀互结的特点,活动期和疾病初期实证为常见证型,缓解期则以虚证为主,痹证日久,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8.
对米子良教授治疗痹证的临证思路进行简要总结。认为痹证以瘀血为核心、以疼痛为特征,其主要病理变化为邪阻经脉、气血阻滞,"瘀"贯穿痹证始终。据此将痹证分为成瘀前期、瘀成期、瘀后期三期论治。瘀前为痹证前期或早期,由风、寒、湿热等外感邪气入侵,导致机体气血不和、血行不畅,故治疗主张以祛邪为主;瘀成为痹证中期或晚期,外邪与气血相搏于经脉,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已成,治疗强调"通",以活血行气、逐瘀止痛为主;瘀后为痹证晚期、终末期,正气已伤,出现虚象,尤以血虚、肝肾亏虚为主,但瘀血仍未尽,治疗宜补养化瘀,在补益之时必同时兼顾化瘀。  相似文献   

9.
哈依妮 《新疆中医药》2013,31(4):146-146,F0003
八珍汤原方用于治疗失血过量多以致气血皆虚诸证,笔者治疗多种疾病证见气血亏虚者,使用本方加减,效果甚佳。总结认为:八珍汤可扶助正气,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复合型痹证2例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痹证属于肢体经络病证,临床表现以筋骨、关节、肌肉疼痛,或关节屈伸障碍、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辨治多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肝肾亏虚4大证型,其中风寒湿痹又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分[1]。治疗上以祛邪通络为原则,常治风与养血活血并行,治寒则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则辅以健脾益气,补肝肾、益气血为治虚之法。现代中医临床对病因单一的痹证疗效已较为肯定,但对风寒湿热夹杂、虚实并存的复合型痹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癌性疼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0例癌痛患者分为气机郁滞证、瘀血阻滞证、痰湿凝聚型、毒热蕴结证、气血亏虚证、正虚瘀结型及其他证型,分析各辨证分型的发展趋势,并总结出癌痛的最常见的证候类型和该证相关症状频数规律及各证型的疼痛轻重程度趋势。结果60例癌痛患者出现正虚瘀结型为58.3%(35/60),气血亏虚证为20%(12/60)。结论癌痛患者中医证型以正虚瘀结型为主,气血亏虚证其次。瘀血阻滞型的肿瘤患者疼痛程度较重,气血亏虚型患者疼痛较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蒲文斌 《四川中医》2004,22(5):56-56
根据痹证“肝肾气血亏虚、风寒湿乘虚入侵,致使经络气血痹阻”的发病特点,采用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治疗45例,结果治愈34例,好转11例。  相似文献   

13.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常见病,以老年人为主,采用手术有效解决病人的长期卧床,但出现气血亏虚证是术后临床一种常见的病证.由于创伤、术中出血造成气血亏虚,不利于机体恢复.笔者从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采用八珍汤加减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气血亏虚证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产后身痛系产后气血亏虚,外邪乘虚而入,邪瘀互结,流滞筋脉,痹阻气血,证属本虚标实;治疗大法为扶正祛邪。产褥早期以补益气血为主,后期以扶正通络为主,有中药辨证分型(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血虚寒凝、瘀血内停、痰湿阻络、情志不遂)汤剂治疗,针灸(针刺、温针、员利针、穴位注射、艾灸、铺灸)、热敷、熏蒸等,并有内外结合、多法并用综合治疗。不足之处如辨证分型随意性较大,诊疗标准缺少统一性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胃癌Ⅲ~Ⅳ期患者化疗前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变化规律,为中医药辅助化疗治疗胃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胃癌Ⅲ~Ⅳ期患者62例,于化疗开始前3天及第2次化疗结束后第7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临床症状、舌脉及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结果:化疗前患者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寒、气滞血瘀、气血亏虚为主,化疗后以胃阴亏虚、气血亏虚、痰湿凝结为主;化疗后胃阴亏虚证明显增加(P0.05),脾胃虚寒证及气滞血瘀证明显减少(P0.05)。结论:化疗会影响胃癌Ⅲ~Ⅳ期患者的中医证型,化疗后患者以胃阴亏虚、气血亏虚、痰湿凝结证型为主,提示中医药干预应注重养阴,酌情加用补益气血、健脾化湿、化痰散结等药物。  相似文献   

16.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外邪入侵、气血瘀滞.痰湿阻络.不通则痛、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不荣则痛、脏腑亏虚等。治疗包括内服、针刺、刮痧、拔罐、推拿、综合等方法。期待未来治疗方法趋向多元化、系统化,依据病因病机以及病程演变特点,确定治疗方案,不断发展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疗法》2020,(1):10-11
徐莲薇教授认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为脏腑功能失调、冲任虚损、肝脑-天癸、肾-冲任-血室轴失衡所致,病机为冲任气血阴精亏虚为主,虚多实少。临床分为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脾肾亏虚、肺肾阴虚、阴虚血燥、阴阳两虚、肾虚血瘀、肝郁痰湿等证型;证型多有兼加,以脾虚肝郁证多见,其次,为肝郁血瘀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治疗以补虚泻实、虚实兼顾为总则,常用健脾疏肝、养肝填精、调补冲任等治法,选药侧重疏肝健脾、益肾填精、调冲任、补气血,用药平和,结合辨证调护,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8.
下肢疼痛本属“痹证”范畴。在临床上,脑血管意外病人在恢复期由于长期卧床,正气亏虚,气血运行不畅,加上过度的功能锻炼,导致气滞血瘀亦常常并发此证。我们采用温针灸涌泉穴的方法治疗本病效果较佳,现将临床观察38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帮民  刘海鹰 《中医临床研究》2013,(12):111-113,117
腰痛病因有椎间盘源性、小关节源性、骶髂关节源性、肌肉源性、硬膜外瘢痕源性、骨质疏松源性、社会精神源性;中药治疗有风寒湿痹证、寒湿瘀血证、寒瘀气滞证、肾阳亏虚证、阳虚寒痰证、肾阴亏虚证、阴虚瘀阻证、湿热痰瘀证等。  相似文献   

20.
黄艳 《中医药导报》2013,(8):102-103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产后头痛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产后头痛气血亏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氟桂利嗪、谷维素治疗,治疗组服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产后头痛气血亏虚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