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 C(PC)和蛋白 S(PS)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发病时间和梗死范围分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 AT-Ⅲ、PC 和 PS 的活性,并分析其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年龄、发病时间及梗死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青年组的 AT-Ⅲ、PC、PS 活性低于急性期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期 AT-Ⅲ、PC、PS 活性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恢复期AT-Ⅲ和 PS 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恢复期 PC 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研究发现,AT-Ⅲ、PC、PS 活性在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T-Ⅲ、PC、PS 活性降低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其活性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联合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各类需要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患者50例,分别在服药前,服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及第30天对患者的血浆PC:A、PS:A及INR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抗凝稳定后在不同抗凝强度下血浆PC:A和PS:A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口服华法令患者不同监测时间组的PC:A和PS:A均低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服药后第3~15d的血浆PC:A、PS: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此时的INR尚未达到治疗范围。并且抗凝强度越高,患者的血浆PC:A和PS:A下降越明显。结论口服华法令患者的血浆PC:A和PS:A降低,而且体内抗凝功能的下调先于凝血功能的下调,使得华法令的抗凝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因此,对口服华法令患者除监测INR外,还应同时监测其血浆PC:A和PS:A,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C(PC)抗凝系统在肾病综合征(NS)患者(未发生血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PC、FPS及TPS含量,以及用凝固法测定PS活性。结果:NS组PC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TPS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基本一致(P〉0.05),FPS含量及PS活性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通过对未发生血栓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血中PC系统各组分的含量及其活性的测定能预防和监测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左乳腺癌术后患者放疗左心室功能的变化的价值。 方法35例左乳腺癌术后患者按照放疗进程分为A组(对照组,35例):放疗前;B组(35例):放疗时间3周、累积剂量30Gy;C组(35例):放疗结束,时间5周,累积剂量50Gy。对3组患者心脏进行常规超声测量及心肌各节段QTVI参数测定。 结果C组左室舒张功能(E/A)较A组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B组常规超声各指标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心肌各节段QTVI参数与A组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二尖瓣环前壁、前间隔的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明显增高,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Ve/Va与A组的比较明显减低(P<0.01),而C组收缩期峰值速度(Vs)与A组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二尖瓣环下壁、后壁各指标与A组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QTVI技术可以准确评价左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早期左心室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α与C-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脂蛋白-α(LP-α)和C-反应蛋白(CR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采用透射比浊法分别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检测36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LP-α和CRP含量,并与32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LP-α两次结果均有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LP-α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急性期CRP有显著差异(P<0.05),而脑梗死恢复期CRP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LP-α与CRP同样可作为脑梗死的观察指标,LP-α水平不受病程及治疗影响。因此,急性期检测结果可说明患者LP-α水平是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但CRP作为急性期反应蛋白,随病程转归而恢复正常水平。脑梗死是炎症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RT围绝经期患者血清AMH、抗β2 糖蛋白1抗体(抗β2GP1)、PC、PS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围绝经期患者,行HRT者60例(观察组),未行HRT者(对照组),观察组以BMI分<28kg/m2组(A组)和≥28kg/m2组(B组),分析各组间治疗前和治疗3、6个月及1年时AMH、抗β2GP1、PC、PS差异。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观察组AMH、抗β2GP1逐渐升高,PC、PS逐渐下降 (P<0.05);治疗6个月、1年时,观察组AMH、抗β2GP1明显高于对照组,PC、P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B组AMH、抗β2GP1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PC、PS逐渐下降;治疗6个月、1年时,A组和B组血清AM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β2GP1明显高于A组,PC、PS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HRT围绝经期患者随治疗时间延长,AMH逐渐升高,卵巢功能得到改善,延缓卵巢衰退,且不受BMI的影响;抗β2GP1逐渐升高,PC、PS逐渐下降(BMI≥28kg/m2更甚)明显,其血栓风险形成增加,BMI ≥ 28kg/m2者更甚。通过动态检测以上指标,对评估HRT的疗效及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血浆蛋白C(PC)和蛋白S(PS)活性水平,探讨它们对DVT患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凝固法在Coulter Acl-Futura-plus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30例DVT患者及24例正常对照组血浆PC、PS活性。结果 患者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对比较PC、PS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PC、PS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C、PS活性测定对DVT病人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测定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溴甲酚绿比色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了109例恶性肿瘤、40例良性肿瘤、60例健康成人血清中PA和白蛋白(Alb)。结果 恶性肿瘤组PA与良性肿瘤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良性肿瘤组PA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组PA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极显著性降低(P〈0.001);肝癌组Alb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降低(P〈0.05)。肝癌PA和Alb与其他恶性肿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肿瘤组总计PA阳性率为42.20%,A1b阳性率为23.85%。其中肝癌PA阳性率为79.17%;Alb阳性率为45.8%,肝癌PA与Alb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他各恶性肿瘤组之间PA、Al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对良、恶性肿瘤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可作为肝癌区别于其他恶性肿瘤的血清学标志物,亦可作为恶性肿瘤的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9.
乌司他丁对肠源性脓毒症大鼠D-二聚体和蛋白C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肠源性脓毒症大鼠D-二聚体(DD)、蛋白C(PS)系统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组,n=36)、脓毒症组(SEP组,n=30)、UTI3h给药组(UTI3h组。n=30)和12h给药组(UTI12h组,n=18)。利用经典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肠源性脓毒症大鼠模型,分别于正常对照组及制模后6、12、24、48及72h组心脏取血测定DD、PC和蛋白S(PS)。结果:与SH组相比,SEP组大鼠DD在造模后逐渐升高,PC、PS含量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SEP组相比,UTI3h,UTI12h组大鼠的DD降低,PC含量下降趋势减弱,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UTI能有效改善脓毒症期间的抗凝抑制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与帕瑞昔布钠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手术区域镇痛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接受单节段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为术后氟比洛芬酯100 mg镇痛,B组为术后帕瑞昔布钠40 mg镇痛,C组为术后生理盐水对照组。记录术后2、6、12、24、48、72 h的疼痛VAS评分、术后追加盐酸曲马多用量和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组术后各时间点镇痛效果显著优于C组(P<0.05);C组术后追加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显著多于A、B组(P<0.05);术后2 h,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术后6、12、24 h,A组与B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72 h A组VAS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C组不良反应例数显著少于A、B组(P>0.05), A、B组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与帕瑞昔布钠均能减轻术后疼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以氟比洛芬酯起效更快,而帕瑞昔布钠长期镇痛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水平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测定47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21例乳腺良性病患者(良性组)和2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浆 TM 水平。结果乳腺癌组的 TM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良性组的 TM 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1例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浆 TM 水平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7例乳腺癌患者血浆 TM 水平较术前、术后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癌患者的 TM 阳性率为65.96%(31/47),TM 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肿瘤转移率为70.97%(22/31),TM 正常的乳腺癌患者中,肿瘤转移率为37.50%(6/1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8,P <0.05)。结论TM 与乳腺癌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乳腺癌转移的重要因子,其高水平表达提示患者肿瘤转移、预后差,反之提示患者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贝那普利对高血压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A组23例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B组30例为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中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的变化及其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及E/A比值。结果:经贝那普利治疗后:①A组:LVMI和血清PCⅢ、LN、HA均显著降低(P<0.01),E/A比值显著升高(P<0.01);②B组:血清PCⅢ、LN、HA也明显降低(P<0.05),E/A也明显升高(P<0.05);③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P<0.001)。结论:贝那普利可显著降低血压,逆转高血压心肌肥厚及间质纤维化,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3.
蛋白C基因G12918A突变所致Ⅰ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个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家系的遗传表型和基因特征。方法PC抗原(PC:Ag)和PS抗原(PS:A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T抗原(AT:Ag)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PC活性(PC:A)、PS活性(PS:A)和AT活性(AT:A)采用发色底物法在Sysmex1500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测定。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3代家系10个成员PC基因各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其基因突变点。结果该家系3代10名成员中,有8名PC抗原水平在1.06~1.92mg/L(参考值3.00~6.00mg/L)之间,PC活性在41%~67%(参考值70%~140%)之间,明显低于正常参考范围;而PS:Ag和PS:A、AT:Ag和AT:A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PC基因测序分析:8名成员存在Ⅸ号外显子第12918位核苷酸G→T突变,密码子TGG→TGA,使第372位Trp→Stop;并在基因启动子区存在2405C/T、2418A/G、2583A/T的多态性。结论该家系为Ⅰ型遗传性PC缺陷症,PC基因Ⅸ号外显子存在第12918位核苷酸G→T突变,该突变是目前尚未报道的一个新的基因突变点;并在基因启动子区存在2405C/T、2418A/G、2583A/T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4.
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增强CT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CT增强程度的关系,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肺癌VEGF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经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术前均做肺部病灶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常规送病理,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手术标本的VEGF表达水平进行定量测定。结果: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VEGF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肺癌组织中表达无差异(P>0.05)。VEGF在Ⅱ期和ⅢA期肺癌组织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I期(P<0.01,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表达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肺癌病灶的CT增强程度与其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VEGF在肺癌组织中呈高度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标志。肺癌的CT增强程度与VEGF表达量呈线性依存关系,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定性及定量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74例糖尿病患者按其24 h 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26例(DN1组,UAER<30 mg/24 h),微量蛋白尿组24例(DN2组,UAER 介于30~300 mg/24 h)及大量蛋白尿组24例(DN3组,UAER>300 mg/24 h),同时建立对照组25例。同时测定各组尿 NGAL 蛋白的活性及水平并比较两种检测结果。结果各组患者尿 NGAL 活性条带均较对照组明显清晰(P =0.000),大量蛋白尿组 NGAL 活性较正常蛋白尿组高(P <0.05),微量蛋白尿组与正常蛋白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定量检测则提示大量蛋白尿组 NGAL 水平与其他3组存在区别,大量蛋白尿组 NGAL 排出量高于微量蛋白尿组、正常蛋白尿组及对照组(P =0.000),对照组与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三者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尿 NGAL 蛋白活性检测比尿微量蛋白排泄率检测及 NGAL 定量检测敏感,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新型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测定了15例肝硬化、15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血清铜及铜/锌比值,并与17例正常人血清铜及铜/锌比值相比较,结果发现:①肝硬化和肝癌组病人血清锌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5.94±0.06和15.44±9.92μmol/L),但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病人的血清铜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肝癌组病人的血清铜水平又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分别为31.92±0.07μmol/L和20.25±0.06μmol/L,P<0.001),而肝硬化组与正常组血清铜水平差异不显著(20.25±0.06μmol/L和17.35±2.75μmol/L,P>0.05);③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病人的血清铜及铜/锌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01).两组病人之间的血清铜/锌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血清铜及铜/锌的测定有助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塑的阻抑作用。方法:将7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6例、伊贝沙坦治疗组36例,并于AMI后2周、24周分别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经(LVDd)、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A峰/E峰比值(A/E比值)、A峰速度(PAV)和E峰速度(PEV)。结果:2周时,伊贝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上海各参数均无变化(P>0.05)。24周时,伊贝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IVST、LVPWT、LVDd和LVMI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LVEF、CO、PEV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A/E比值和PAV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01)。结论:伊贝沙坦能明显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肥厚和左室重塑,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APCR)对老年慢性梗阻肺病(COPD)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肽(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以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采用CA-700血液凝固仪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性、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蛋白C活性(PC:A)。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组F1 2、FPA、SFMC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PAI水平显著增加(P<0.01),提示凝血系统显著活化,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明显减低。COPD患者组中,与APCR正常的患者比较,APCR阳性的患才F1+2、FPA、SFMC、PAI水平明显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明显减低(P<0.01),提示APCR阳性的COPD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较APCR正常的COPD患者更为显著。结论 活化蛋白C抵抗可造成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凝血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显著减弱,导致患者已经存在的血栓前状态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9.
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纤维结合蛋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8例肝癌、29例胆石症患者及14例腹部探查术患者手术前1天、手术后1天、7天的血清Fn含量进行了动态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38例肝癌患者手术前血清Fn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胆石症组和腹部探查组(P<0.01)。明石症组、腹部探查组手术前Fn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三组患者手术结束一天内Fn含量都明显低于手术前,术后7天又均有不同程度回升,说明手术对Fn含量变化有直接影响,血清Fn含量回升是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的指标。提示Fn含量检测有助于肝癌患者的筛选及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营养状况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以进一步阐明COPD并发营养不良的机制。方法:对53例COPD患者进行系统的身体测量和内脏蛋白测定,同时检测其血清甲状腺素(T3、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发现COPD混合型营养不良组T3、T4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而单纯消瘦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营养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T3与所有营养参数均呈显著相关性(P<05-0.001),T4仅与白蛋白相关(P<0.05),TSH与各营养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T3水平与COPD营养状况密切相关,COPD低蛋白血症与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而影响其蛋白质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