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单节段椎体滑脱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市陈星海医院2011—2015年采用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单节段椎体滑脱患者,其中单节段固定椎体融合选择性减压组(单节段组)42例,多节段固定椎体融合选择性减压组(多节段组)28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 a的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DI)和JOA腰痛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ODI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所改善(P<0.05),多节段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 a的ODI评分均低于单节段组,JOA评分均高于单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固定椎体融合选择性减压术可显著改善退行性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单节段椎体滑脱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减压后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100例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短节段组49例和长节段组51例。两组均予以后路减压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短节段组对术前椎体压缩率最大的椎体进行固定,长节段组对上、下端椎,顶椎,以及因减压失稳的椎体进行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Cobb角、脊柱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短节段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长节段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长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Cobb角均小于术前,ODI、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长节段组Cobb角小于短节段组,ODI、VAS评分低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压后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S患者各有优劣,短节段固定融合术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而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Cobb角与脊柱功能,临床应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共83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短节段组41例采用短节段减压固定术,长节段组42例采用长节段减压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腰椎侧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记录两组的并发症情况。结果:长节段组术后1年的ODI指数、腰椎侧凸Cobb角、腰痛VAS评分均低于短节段组(P<0. 05);长节段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短节段组(P<0. 05)。结论: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治疗均可改善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长节段固定治疗对腰痛及后凸Cobb角的改善效果较好,但临床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侧弯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行手术治疗的短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玉溪市人民医院骨外I科自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因腰椎退行性侧弯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患者进行多节段减压固定手术并拥有半年随访的患者共38名,其中女性23名,男性15名,年龄最长者78岁,最小者60岁,平均(68.89±4.55)岁。入院后经各项检查排外手术禁忌后行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6月选取腰椎侧弯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作为观察指标进行记录并评估及分析。结果各项指标在各随访时间与术前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各随访时间之间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弯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短期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选择性开窗减压手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体征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定位,进行选择性多处开窗减压手术治疗;采用JOA评分法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本组60例患者术后半年的近期疗效均获得了随访,中期有5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最短24个月,最长47个月,平均34.8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62±0.59)分;术后近期JOA评分为(12.45±0.78)分,其中优46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6.7%;术后中期JOA评分为(11.89±0.78)分,其中优42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93.3%.术后近中期JOA评分与治疗前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术后近期、中期JOA评分与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选择性开窗减压手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既达到了减压目的,又尽可能地保存了腰椎中后柱结构的完整,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周大凯 《中外医疗》2016,(19):48-49
目的:分析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0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DLS患者54例,均采取经后路责任阶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结果显示JOA评分、VSA评分、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面Cobb角、矢状位失衡及冠状位失衡水平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效果较好,并发症较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融合与非融合固定联合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4例采取融合与非融合固定联合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视觉模拟评估法(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本组治疗后1个月VAS及ODI评分分别为(2.15±1.17)分、(19.32±3.56)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87±0.38)分、(38.2±4.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强腰椎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分析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5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年.术前JOA评分14.3分,术后JOA评分27.2分,改善率平均83.4%.结论: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远期改善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长节段组患者接受后路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短节段组患者接受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椎间融合情况、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1)长节段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多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长节段组患者的融合率高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腰部疼痛评分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组的ODI评分低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的手术创伤虽然较大,但是有助于改善远期疗效,提高椎间融合率,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前路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连续3或4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3个月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良率、术后1周内及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的改变。结果:分节段减压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等方面均小于长节段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良率及植骨融合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节段减压组有2例发生内植物松动、移位。结论: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长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畸形(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的术后疗效差异。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21年2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长、短节段固定治疗的42例DL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根据固定节段是否超越侧弯的上下端椎,分为长节段组(22例)和短节段组(20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术后末次随访和术前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5~73个月,平均39个月。短节段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长节段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n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腿部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的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1、P=0.663),但腰背部疼痛VAS评分的改善率,长节段组明显好于短节段组(P<0.05)。长节段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冠状面失平衡值(C7 plumb lin...  相似文献   

12.
盛雷  莫臣强 《海南医学》2015,(6):819-821
目的:比较后路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分为Ⅰ组(40例)与Ⅱ组(42例),两组患者分别行后路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矫正丢失度、椎体前缘矫正丢失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的差异。结果Ⅱ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Ⅱ组患者的Cobb角矫正丢失度及椎体前缘矫正丢失度显著优于Ⅰ组(P<0.05);两组术后1周及1年VAS评分显著减少,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均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手段,但后者在后期椎体恢复及矫正丢失方面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1月收治的经颈前路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患者38例,对于压迫最严重的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对于次要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取自体髂骨植骨配合颈前路钢板作内固定.对患者术后进行JOA评分,进而评价术后疗效.结果38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术后颈椎恢复正常,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术前JOA评分为(8.91±0.62)分,术后1年JOA评分为(15.34±0.65)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14例,良22例,可2例,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4.74%.结论颈前路手术能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较好,神经功能评分较高,效果明显,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前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2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前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JOA评分,颈椎曲角度以及颈椎曲率指数、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DI),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2~16个月,疗效通过JOA评分、颈椎曲度角及颈椎曲率指数、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DI),术后各项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前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术能有效解除颈脊髓的压迫,恢复颈椎曲度角,重建颈椎稳定性,较连续性长节段融合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55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6.4%,且治疗前后比较患者下腰痛(JOA)、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ODI)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本组患者邻近节段退变(ASD)发生率为14.5%.结论:采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且该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及疼痛症状,临床价值显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评价单节段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邻近节段保护)与单节段椎间融合两种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对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采用Isobar动态固定进行邻近节段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 1年1月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57例患者资料.邻近节段保护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退变较重,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单节段融合组30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较轻,行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两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总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发生率.结果 随访时间12~4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椎总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两组术后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均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退变均未见进展,邻近节段保护组7例、单节段融合组5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邻近节段保护组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各1例.结论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该技术存在动态固定失效的风险,其发生可能与操作技术及适应证选择有关,故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以术前邻近节段存在明显退变或不稳且无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圈螺旋形脊柱动态系统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脊柱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应用双圈螺旋形脊柱动态系统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脊柱不稳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42-56岁,平均49岁.结果 全部13例随访12-28个月,平均20个月.分别采用VAS及ODI评分标准:术前:(8.10±1.21)分,(80.33±3.71)%;术后1月:(1.35±1.03)分,(19.36±3.37)%;术后1年:(0.72±0.70)分,(11.42±2.96)%.运用SPss 13.0分析,P<0.001.结论 双圈螺旋形钉棒系统作为一种弹性固定系统,能够保留固定节段一定的活动度,且能维持腰椎稳定,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特点。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1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共收治68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在30~78岁,平均年龄(51±12)岁,病人病程在1~15年,平均(3±1)年。本组患者中,58例选择后路手术,其中开窗或半椎板减压单纯髓核摘除术33例68个椎间隙(双侧7例,单侧26例),后路减压同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25例54个椎间隙;10例20个椎间隙选择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结果术后随访1~9年,平均46个月,使用非参数检验,不依赖于总体分布,即不考虑是否正态分布的秩和检验,术前JOA评分6~17分,平均(9.6±2.0)分,术后JOA评分20~29分,平均(24±2.0)分,统计量Z=-7.276,双侧概率,与术前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VAS评分6~10分,平均(8.2±1.0)分,术后VAS评分0~3分,平均(1.4±1.0)分,统计量Z=-7.210,双侧概率P<0.0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手术方式之间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均恢复了以前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为60%~95%,平均86%。结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导致疼痛的椎间盘。椎间盘造影术可以帮助骨科医师准确选择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治疗部位。  相似文献   

1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4):311-313
目的:探讨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11年8月在我科诊疗并接受腰椎融合术的61例病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主要分为单节段组和多节段组。通过测量椎间隙高度JOA评分、Prolo功能评分以及Pfirrmann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以及2年后随访的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Prolo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术前,但在末次随访评分中,多节段组明显高于单节段组(P<0.05);末次随访多节段组患者上、下邻近节段的Pfirrmann评分均明显高于单节段组,而椎间隙高度则明显小于单节段组(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多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较单节段融合术更易发生退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髂骨融合治疗上颈椎损伤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 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上颈椎损伤患者334例,其中适合进行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髂骨融合的36例(包括交通事故伤 23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5例,他人殴打致伤2例),均行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髂骨融合治疗,根据头颈部疼痛视 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植骨后骨质融合率来探讨手术策略及分析临床 疗效。结果: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手术时间110~240 min。VAS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01);JOA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无内固定失败,融合节段在随访过程 中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根据每个上颈椎损伤患者不同的病情,选择个性化的后路短节段固定方法,同时取自体 髂骨融合,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