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左右椎动脉(LVA/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流速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30/36)和73.33%(22/30);②两组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透刺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肝阳上亢型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取双侧外关、内关、太冲、涌泉,患侧丝竹空、率谷。治疗组采用透刺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果:治疗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头痛指数和临床总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和两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平均血流速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肝阳上亢型疗效较好,可改善MCA、ACA、PCA、BA和VA平均血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健康青年人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使用该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人志愿者16例,男女各8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中动脉,针刺被测者的左侧公孙穴,在针刺前10 min、进针后、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 min分别检测并记录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变化。结果:针刺左侧公孙穴,出针时右侧MCA的Vd与针刺前10 min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侧公孙在出针时使右侧大脑中动脉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减慢。提示针刺该穴对大脑中动脉有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刺后溪、申脉对青年健康人大脑中动脉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后溪、申脉穴对青年健康人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时间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青年健康志愿者10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一侧颞窗探及大脑中动脉(MCA),针刺被测者的双侧后溪、申脉穴,在针刺前10 min、针刺得气时、针刺15 min(行针平补平泻)、针刺30 min(出针时)、出针后10 min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记录TCD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在针刺得气时、针刺15 min(行针平补平泻)、针刺30 min(出针时)、出针后10 min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阻抗指数(RI)、搏动指数(PI)与针刺前10 min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得气时与针刺前10 min平均血流速度(Vm)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5 min(行针平补平泻)Vm血流速度与针刺前10 min相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30 min(出针时)、出针后10 min Vm血流速度与针刺前10 min相比较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后溪、申脉穴在针刺过程中能显著增加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  相似文献   

5.
电热砭石对手背局部皮肤血流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对手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砭石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 45℃电热砭石刺激健康受试者右手第3、4掌骨间,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观察刺激前和刺激后不同时间段右手皮肤血流和脐周血流.[结果]在接受电热砭石刺激后,右手血流显著上升(P<0.01).在30min内,升高的血流未见明显衰减,和接受刺激前比(P<0.01).对照组在接受刺激后30 min内,脐周血流无明显变化.[结论]电热砭石刺激能最著提高刺激局部手背皮肤血流,而对脐周血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芎羌术陈化痰汤对偏头痛的疗效及对大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8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芎羌术陈化痰汤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疼痛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大脑血流速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组治疗结束后2周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及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芎羌术陈化痰汤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能显著降低大脑血流速度,纠正血管痉挛状态,改善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7.
刘岩  徐晔 《河南中医》2023,(4):598-602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鹤壁市中医院收治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头痛症状控制情况、脑部血流情况[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平均血流速度]、偏头痛生活质量特异性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头痛程度评分、头痛持续时间评分、伴随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CA、MCA、PCA、VA、BA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成疏血通治疗组和对照组,两周后观察疗效并通过TCD观察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疏血通组有效率97.5%,对照组有效率85.0%,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TCD显示治疗组血流峰速的提高较对照组明显,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疏血通能显著提高治疗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不同证候与脑血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TIA患者193例,按中医证候分成风痰内盛、瘀血阻络(BHO)组,肝胆火旺、痰瘀闭阻(HLO)组和气阴两虚、脉络瘀滞(QYC)组3组,并选择51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3组和正常对照组均应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 3证型组各血管血流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HLO组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BHO组,而与QYC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BHO组和QYC组;BHO组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QYC组,而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QYC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LO组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缺血;BHO组主要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缺血;QYC组所有脑动脉缺血。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321-1323
目的:观察针刺四神聪为主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影响。方法:所选104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第一次TCD检测,记录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经治疗3个疗程后再次记录平均血流速度。结果:通过针刺四神聪等治疗可使平均血流速度增快的有所减慢,平均血流速度减慢的有所增快。结论:针刺四神聪为主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颈曲与椎--基底动脉在颈椎病病理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观察1组的颈曲和LVA、RVA、BA的血流速度普遍低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颈曲改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观察1组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颈曲呈相关性。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患者的疗效及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92例V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联合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及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63.0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9.13%;观察组眩晕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差值(9.63±3.71)分,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16±3.39)分;观察组治疗前脑动脉血流减慢者或增快者治疗后脑动脉血流Vm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VBI所致眩晕可双向调节脑动脉血流速度,迅速缓解眩晕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临床疗效评定。方法:收集符合研究要求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85例,按入院时间顺序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1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黄芪注射液100 ml(含生药:0.5 g/ml)静脉点滴,对照组予盐酸丁格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均每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及经颅多普勒(TCD)分析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血液流变学、血脂、TCD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愈率达50.0%,与对照组(29.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患者脑血流状况,降低异常升高的血黏度及血脂。  相似文献   

14.
穴位注射对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对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和丹红注射液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可以增加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脑血流量,预防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观察针刺健康青年左侧液门穴在不同时间点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变化的影响,为应用该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男女各15例,针刺左侧液门穴,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中动脉(MCA),在针刺前10 min、进针后(进针后即刻)、行针时(留针15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后即刻)、出针后10 min分别检测并记录M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疗效。结果:针刺左侧液门穴,出针时、出针后10 min左侧M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与针刺前相比减慢,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与针刺前相比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数据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侧液门穴,在出针时、出针后10 min使左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减慢,搏动指数与阻抗指数均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方法 80例V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0例。2组均常规使用敏使朗12mg/次,3次/d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2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47.5%。高血流组治疗后较前血流速度明显减低;低血流组治疗后较前血流速度明显增快(P<0.05或P<0.01)。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艾灸健康人百会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宁侠  郭瑞林  任秦有  李娟 《中国针灸》2003,23(11):679-680
目的 :探讨艾灸百会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方法 :选择本校健康男性学员 30名 ,应用美国AcusonSequoia 51 2型超声诊断仪 ,分别于艾灸百会穴前后测试双侧大脑中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 (Vmin)、搏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等血流动力学有关参数。结果 :艾灸百会穴 5天后 ,左侧大脑中动脉Vmax、PI、RI及右侧大脑中动脉Vmax、Vmin增加非常显著 (P <0 0 1 ) ,其余各项指标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灸百会穴可使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 ,血管搏动指数增加 ,脑血流量增加 ,脑部血液循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针刺回阳九针穴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2月本院共10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在恢复期服用通心络胶囊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回阳九针穴治疗。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记录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function defect Scale,NFDS)和Barthel指数(the Barthel index of ADL),并检测患者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平均动脉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8. 00%明显高于对照组82.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NFDS评分明显降低而ADL评分明显上升;治疗后观察组NF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大脑MCA、ACA、PCA平均动脉血流速度均有增快(P 0.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大脑MCA、ACA、PCA平均动脉血流速度均有增快(P 0. 05),治疗后观察组MCA、PCA平均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针刺回阳九针穴能显著改善患者脑细胞的血液供给,利于受损脑组织的修复和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桂萍 《中医药研究》2013,(11):1407-1408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头晕或眩晕患者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水平改变.方法 运用TCD对98例患有头晕或眩晕患者进行检测,并将结果与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98例患者TCD示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方向正常为43例(与正常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例流速异常,其中血流增快21例,减慢 31例.1例未测得多普勒血流信号,1例基底动脉多普勒血流方向逆转,1例表现双向血流.脑血管造影55例无病变,20例后循环病变(基底动脉、椎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23例前循环病变(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 应用TCD监测基底动脉流速成为观察后循环的有效方法,也可作为后交通侧支循环代偿功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清镇安神方治疗肝阳上亢型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肝阳上亢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8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2例与对照组41例,试验组使用清镇安神方治疗,对照组使用西比灵胶囊治疗,经颅多普勒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同时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中医证候显愈率为81.0%(34/42),高于对照组的51.2%(21/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5,P=0.004);试验组在改善患者头痛、失眠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试验组西医显愈率为73.8%(31/42),高于对照组的58.5%(24/41),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3,P=0.011);两组患者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试验组高流速型CCCI患者MCA、VA及BA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镇安神方可明显改善肝阳上亢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头痛、失眠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脑血管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