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认为中风日久脏腑衰微,气血津液亏耗,瘀血、痰湿、气郁夹杂,后遗症期病机以"虚"和"瘀"为主,从"脾"论治可以起到扶助正气、祛瘀生新、标本兼顾、驱邪而不伤正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广泛参阅古籍,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主张中风恢复期的主要病机为虚和瘀,以虚为主;治宜培元固本,活血化瘀。临床上把中风恢复期分为阴虚、阳虚、气血两虚进行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补虚温通理筋法治疗中风气虚血瘀型恢复期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赵强  杨宏 《辽宁中医杂志》2014,(12):2667-2669
目的:观察补虚温通理筋法治疗中风气虚血瘀型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笔者将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补虚温通理筋法治疗,对照组依据《针灸学》和《推拿学》中风病常规治疗,并配合电针,10 d为1个疗程,6个疗程后采用(NIHSS)量表和(Barthel)指数,对各组疗效作评估。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值比较(P<0.05)。结论:补虚温通理筋法治疗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医辨证分析老年性便秘,认识到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虚、瘀二者与其密切相关,占有重要地位,笔者提出从虚从瘀论治的观点,并自拟补本化瘀汤进行治疗,疗效颇佳,未发现明显副作用,为临床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治疗思路,值得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从虚从瘀论治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以气阴两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气虚以脾气虚为主,阴虚以肾阴虚为多;中医辨治以虚为本,兼顾痰瘀,从虚从瘀着手,运用益气养阴、祛瘀泄浊之法,可减轻、消除胰岛素抵抗,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中夹瘀,且血瘀贯穿本病始末。并从微量元素、免疫学、眼电生理、自由基体系和性激素等角度对RP患者“虚”及“虚中夹实”机理进行了研究;从眼血流图、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方面研究了其血瘀机理。采用补虚活血法治疗RP患者769例,有效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中风即西医的脑梗死,曾是临床上一种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其死亡率、致残率均有所降低,但后遗症仍未得到较好确决。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明显,崔应麟教授从"虚、瘀"着手,运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中风恢复期,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范小宇  刘康 《光明中医》2011,26(5):884-885
中风病因多而复杂,但在众多因素之间,因虚致瘀,瘀阻脑络为决定中风发生发展的主因,并贯穿于整个发病阶段及证候中。近年来的临床报道及实验研究,都已公认瘀血与中风密切相关。现就"虚、瘀"与中风的关系,略谈浅见。  相似文献   

9.
介绍王净净教授从风、痰、瘀、虚论治中风的经验。王教授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痰、瘀、虚夹杂,相互作用为病,内风为致病关键,痰瘀贯穿疾病始终,久病气血必虚,治疗以祛风通络、化痰祛瘀、补虚固本为主,临床创立"中风方"治疗中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石建太 《光明中医》2013,(12):2468-2469
虚、瘀是普遍存在于老年病的基本病机,并且是贯穿于老年病全过程的病理特征,补虚化瘀是根本法则,但挟痰、挟风,有热、有寒者不可偏废.本文通过归纳中医理论,从虚、瘀、虚瘀夹杂入手,分析老年病的病机,并针对性的用补虚化瘀立法遣药,强调灵活用药.从虚从瘀辨证论治老年病可以提高临床效果,理论根据具有科学性,方法 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论治老年病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笔者从虚从瘀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疗效较为满意 ,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 分型治疗1 1 脾阳不足 ,阴寒凝滞 ,脉络瘀阻型 主症 :胃脘隐痛或冷痛 ,疼痛较甚 ,遇寒加重 ,得热痛减 ,心下胀满 ,嗳气 ,腹胀 ,便溏 ,舌淡暗、苔白 ,脉沉细涩或弦细。治法 :温阳补虚 ,化瘀止痛 ,理气和胃。药用黄芪、桂枝、白芍、高良姜、荜茇、制香附、砂仁、莪术、三棱、甘草。加减 :阴寒重、痛甚者 ,去黄芪加附子 ;形瘦体弱者 ,减轻莪术、三棱用量 ;兼有湿阻食积者 ,加用化湿消食药物。1 2 脾胃气虚 ,湿浊内阻 ,脉络瘀阻型 主症 :胃脘痞胀 ,食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虚通络法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恢复期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4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虚通络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显著进步加基本痊愈率为82.5%,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成秀梅 《陕西中医》1991,12(10):439-439,451
本文认为中风急性期以风火痰瘀标象为急,中经络以痰瘀阻络为主,中脏腑以风火夹痰,蒙闭清窍为其病机之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患者以本虚之象较为明显。故治疗中风也应针对风火痰瘀虚而立法遣药。  相似文献   

14.
李思敏  张喜召  包洁 《新中医》2017,49(9):155-157
从虚探讨硬皮病的病因病机,提出硬皮病的根源是虚,主要涉及肺、脾、肾、肝四脏;肺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肾虚、脾虚及肝虚为重要因素;日久可耗伤阴血,使痰浊内生,瘀血内停,肌肤失养。治疗的重点在于补诸脏之不足,使气血阴阳归于平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认为年老体衰、脾胃虚弱、髓海不足,瘀血壅滞、脑失濡养,虚瘀并见、以虚为主,是其发病的主要特点,提出补虚祛瘀法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有效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朱首伦  何志鹏  阮名琪 《新中医》2024,56(6):207-210
介绍陈志强从虚瘀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陈志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强调辨病时结合新病和久 病、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以瘀为首发病因,瘀贯穿疾病始终,久病以虚为主,虚瘀夹杂。治疗时运用清、 化、通、补四法,即清热化瘀以通络、行气化瘀以通络、活血化瘀以通络、补虚化瘀以通络,处处顾护脾胃, 配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达到防治结合、标本兼治之功。  相似文献   

17.
以年代为序、对从虚从瘀治消渴理论进行溯源。发现这一理论主要历程为:萌芽于(内经)、汉《金匮要略》承《内经》之论,立消渴专篇。唐《千金要方》始以益气养阴为主组方。宋金元明时期以消分型,充实了从虚治消的理论:从瘀辨治消渴理论初见端倪,散见于《是六书》、《医学入门》等。清代及近代医学完善了从虚从瘀辨治消渴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为正气不足,肝脾肾亏虚。其病因为受风、寒、湿、热等邪侵袭,内外合邪,气血不畅,痰浊瘀血闭阻经络、筋脉、骨节所致。痰瘀是病理因素,虚邪是痰瘀形成的病理基础。从虚、邪、痰、瘀4个方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补虚逐瘀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虚逐瘀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补虚逐瘀合剂。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出血例数及随访6个月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补虚逐瘀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因"虚""毒""瘀"所致。研究"缓中补虚"理论,从补劳极之虚损、祛邪扶正、祛瘀生新3个方面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原则。"虚"当缓中焦之里急,补劳极之虚损;"毒"当祛邪扶正,先攻后补;"瘀"当缓消瘀血,祛瘀生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机辨证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