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医辨证论治的大师张仲景的原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与杂病两大部分,后人把伤寒部分专辑为《伤寒论》,以论治外感病为主;杂病部分专辑为《金匮要略》,以论治杂病为主。从此《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变成两部经典著作。中医常说的四大经典,张机独占半壁,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中医者必读之课本。故作者以"杂病"冠  相似文献   

2.
以《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配伍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根据其治疗的病性、病位及病势进行归类,再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理论,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与中医病性、病位及病势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杂卒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还是《伤寒卒病论》,迄今并未解决。从现存仲景书来由、杂卒疑案缘起、两宋前仲景书名演变、杂病源流、杂卒文字学、杂卒逻辑学等方面对杂卒疑案作了全面考证发现,宋代学者字讹说从各方面看都不能成立,仲景书原名应是《伤寒卒病论》。并对中医疾病体系的发展作了扼要的逻辑说明。  相似文献   

4.
水肿的产生,在《内经》中已有论述,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于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自己学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近现代名中医治疗水肿的经验,对中医经典中水肿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以及自己的体会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对秦汉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若根据现存可靠的文字史料 ,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在预防思想、六经辨证、汤方辨证、杂病内容等方面与秦汉医药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发展的轨迹 ,从而为当前研究中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明言通阳之法,但后代医家多认为其已行通阳之实。在现行的相关教材中也多次提到其关于通阳法则的应用,我们以现行中医专业本科教材为蓝本,探讨中医通阳宣痹治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报》2017,(3):383-385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8.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9.
探讨伤寒与杂病历代的分合状况。从热病的证治谈《金匮要略》杂病的位置、伤寒的证治谈杂病中的六经辨证,以及宋代杂病的另立、杂病伤寒合一说等几方面着手,探讨伤寒与杂病历代分合状况,认为仲景医学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独特系统,六经证治的框架是临证的基础,六经辨证具有普遍适用性,并非局限于外感伤寒,杂病的处理也应遵循。伤寒与杂病理法相通,仲景通过伤寒、杂病合论,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一,可完好凸现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脉络,辨证、治病和对症的中医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杂病治疗学专著,主要对中医内科、外科、妇科、急症等提供了辨病辨证及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宋以前《伤寒论》传本及校勘整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宋本《伤寒论》与宋前《伤寒论》传本,认为《伤寒论》原貌并非按三阴三阳病篇序列,而是按汗吐下可与不可体例编排;在流传过程中,衍化为《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二大传本系统;文字润色、条文编次、三阴三阳名篇及六经辨证体系均在流传过程中渐次完善;宋代林亿校勘才使《伤寒论》定型规范并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发现率及其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给予指导。方法门诊随机接诊需行根管治疗的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下颌第二磨牙各100例。分别拍摄术前X线片后开髓清理髓室,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根管口形态,比较2组C形根管的发现率。并对确诊为C形根管系统的患牙拍初尖锉片(或试尖片)进行分析,评价2组C形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结果 200例中通过术前X线片和手术显微镜确诊为C形根管系统共49例,维吾尔族14例,汉族35例。通过手术显微镜诊断的41例C形根管,30例为C1型,7例为C2型,4例为C3型。其中维吾尔族C1型9例,C2型2例,C3型1例;汉族C1型21例,C2型5例,C3型3例。49例C形根管的初尖(主尖)片上,23例为Ⅰ型,18例表现为Ⅱ型,8例表现为Ⅲ型。其中维吾尔族Ⅰ型6例,Ⅱ型5例,Ⅲ型3例;汉族Ⅰ型17例,Ⅱ型13例,Ⅲ型5例。结论汉族患者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发现率高于维吾尔族,维、汉族患者下颌第二磨牙在C形根管口形态都以C1形为主;维、汉族患者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系统都以Ⅰ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平原汉族人群、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和移居高原汉族人群分别在陕西咸阳和西藏拉萨采血进行血细胞学检测。分析了解三组人群RBC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抽取受检者静脉血,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RBC、HGB、HCT、MCV、MCH、MCHC等6项血液学指标检查。结果:男性组移居高原汉族组与平原汉族对照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HGB、HCT、MCHC显著高于平原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MCV、MCH差异夫统计学意义(P>0.05)。移居高原汉族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 HGB HCT均高于移居汉族返回平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V、MCH、MC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原汉族对照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RBC、HGB、MCV、MC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MCH移居汉族返平原组均高于平原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移居高原汉族组与平原汉族对照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 HGB HCT MCHC高于平原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MCH两组无显著差异。移居高原汉族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 HGB HCT显著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MCV、MCH、MCHC。平原汉族对照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两组比较RBC、HGB、HCT、MCV、MCH;移居返回平原汉族MCH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与平原环境的改变可导致健康汉族人群机体RBC系统的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疆不同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以下简称维族)丙型肝炎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的特征,为新疆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80份汉族和维族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样本先进行荧光定量 PCR 检测病毒载量,载量大于1×103 copies/mL 的再采用 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 HCV 基因分型。结果基因分型确定355份样本,成功分型率为93.4%,汉族和维族基因型检出率1b 型分别为59.91%、69.92%,2a 型分别为30.17%、12.20%,3a 型分别为5.60%、8.13%,3b 型分别为3.88%、8.94%。新疆乌鲁木齐和其他地区丙型肝炎感染者中,维族、汉族病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乌鲁木齐和其他地区男性、女性病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鲁木齐地区病例中,维族、汉族男性感染者2a 型和女性感染者1b 、3b 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疆其他地区,仅2a 型男性维族、汉族感染者发病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地区汉族和维族丙型肝炎感染者 HCV 基因型分布与国内大多数地区不同,汉族以1b 、2a 型为主,而维族以1b 型为主,其次是2a 、3a 、3b 型。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Mutations in polymerase gamma gene (POLG) are believed to be an important cause of early and juvenile onset of non-syndromic intractable epilepsy.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prevalence of POLG pathogenic variants in epilespy patients of Han population through sequencing it.Methods Ha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eizures prior valproic acid (VPA) exposure at Shanghai Children’s Hospital were collected from 2015 to 2019. The clinical diagnosis was based on the 2014 Consensus Statement of Epilepsy by the 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 (ILAE). Blood sampling were performed before VPA treatment. The POLG gene DNA was sequenced by either the first or the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The POLG variant burden was illustrated. Liver functions were tested to describe whether they experienced VPA toxicity.Results Totally 216 Han Chines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aged from 1 month to 15 years old, 102 were male and 114 were female. The onset age was 1 month old to 13 years old, and the epilepsy course ranged from 2 weeks to about 3 years. VPA treatment was delivered for the generalized or intractable partial seizures at standard dosage. No patient experienced hepatic toxicity following VPA exposure. DNA sequencing data showed no patient had either a homozygous mutation or 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 of POLG. Single heterozygous mutations of c.1150G>T and p.D384Y were found in 2 patients, and single heterozygous mutation of c.156_158dupGCA was found in 1 patient. None of these variants showed clin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s Functional modifying POLG homozygous mutations and 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s were not detected and VPA toxicity was not seen in the current study. POLG mutation frequency might be rare in Han Chinese, and standard VPA therapeutic dosage might be safe for Han Chin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宁夏回汉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评定量表(GWB)和自尊量表(SES)对宁夏两所高校的736张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回、汉族大学生幸福感体验在对健康的担心、焦虑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族大学生对健康的担心比汉族大学生明显;回族大学生的焦虑程度低下汉族大学生;回、汉大学生在自尊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回、汉大学生幸福感各分量表的得分与自尊得分除对健康的担心(H)无相关性外,幸福感其余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与自尊得分均有相关性。幸福感各因子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程度回、汉不同。结论 回汉大学生幸福感对大学生自尊有一定的影响,回、汉大学生自尊受幸福感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汉、维吾尔族脂肪肝分布差异及其与体质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标准与体质指数的判断标准,对检出的脂肪肝与体质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受调查767人中.汉族381人,维吾尔族386人;其体质指数分布与汉族、维吾尔族脂肪肝患者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脂肪肝在不同民族之间分布不同,体质指数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IL-6启动子-174G/C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湖北汉族人群中研究IL-6基因启动子-174G/C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50例冠心病患者和60名非冠心病对照人群IL-6启动子-174G/C多态性。结果:研究人群IL-6基因启动子-174只有GG和GC基因型,未见CC基因型,且基因型以GG为主(98.12%)。结论:IL-6启动子-174C等位基因在湖北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极低,对该类人群的冠心病易感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2基因(IL-2)启动子区-330T/G和第一外显子 114G/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中国成都地区汉族及泰国曼谷地区正常人群的分布.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30例成都地区汉族人和105例曼谷地区泰国人IL-2基因-330、 114位点的多态性,并结合文献进行不同种族间的分析比较.结果 在中国成都汉族人群中IL-2基因-330位点TT、T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6.9%、53.9%和9.2%,在泰国人群中分别为40.9%、39.1%和20.0%;中国成都汉族人群IL-2基因 114位点GG、G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8%、55.8%和23.3%,泰国人群分别为50.5%、39.0%和10.5%;两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在两群体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泰国、日本、西班牙等人群相比较,成都地区汉族正常人群除IL-2基因 114位点多态性与日本人群相近外(P>0.05),其-330、 114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与其他国家人群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L-2基因-330、 114位点的SNP在不同种族间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一些疾病在不同种族、不同地区间的发生、转归和预后不同的遗传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