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在糖尿病(DM)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DM患者和32例健康人进行了四肢SSR检查,并与周围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和临床表现及不同病程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均引出正常SSR波,而DM组13.2%未引出SSR波;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M组SSR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5)。伴有感觉异常症状及体征的DM患者,SSR消失率最高(18%)、潜伏期最长、波幅最低;有神经异常等症状而无体征者次之,既无症状又无临床体征者最低,三组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周围神经传导异常的DM患者SSR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组,波幅亦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病程越长,SSR异常率越高,异常程度越明显,以病程超过10年的DM患者潜伏期最长,波幅降低最为明显(P〈0.05)。结论:SSR异常程度与DM性周围神经损害的程度相一致,SSR可作为评价DM性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及植物神经功能状况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探讨妥泰对癫癎儿童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9例服用妥泰后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癫癎患儿进行研究,分别测量服药前后SSR波幅和潜伏期。结果:服妥泰后癫癎患儿SSR波幅降低和潜伏期延长,与服妥泰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妥泰对癫癎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能够通过SSR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在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的应用及局限性。方法:检测对象为健康对照组20人,糖尿病组45例。糖尿病组又分为两组:A组为糖尿病未合并多发神经病组20例,B组为糖尿病合并多发神经病组25例。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均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顺向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及腓肠神经逆向SCV和四肢SSR的检测。结果:①所有的健康对照者均引出完整的SSR波;②糖尿病患者中SSR的消失者与SSR出现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608),但糖尿病病程分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01);③自主神经症状和体征在糖尿病B组(特别是手足干燥出汗少及无汗者)发生率较糖尿病A组高;④在糖尿病A组的患者中SSR手部异常率为45%(9/20),消失率为5%(1/20),足部的异常率为35%(7/20),消失率为10%(2/20);糖尿病B组患者SSR手部异常率为84%(21/25),消失率为16%(4/25),足部的异常率为84%(21/25),消失率为44%(11/25),手部SSR异常率B组显著高于A组(P=0.006),足部SSR消失率和异常率也是B组显著高于A组(P=0.02,P=0.001)。所有的患者至少一个肢体SSR异常即计人异常例,异常率为69%(31/45)。结论:SSR对糖尿病性远端对称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估有诊断价值和较高的敏感性,但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的诊断,特别是与临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性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的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改变记录点)的检测方法对糖尿病性近端神经病的诊断意义。方法:排除脑卒中、腰颈椎病及其它疾病引起的神经肌肉疾病,肌电图检查排除有神经病变体征同时常规神经传导检测异常的糖尿病(DM)患者,将符合标准的61例2型DM患者分为3组:有神经病体征而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正常(Ⅰ组)20例,无神经病体征且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正常(Ⅱ组)21例和无神经病体征而常规神经传导检测异常(Ⅲ组)20例,与30例正常人均行改良的SLSEP测定。结果:改良的胫神经SLSEP反映下肢感觉神经近端功能的参数总异常率以DM有神经病变症状肢体亚组(Ⅰ组)(n=27)所占的比例最高(85%,23/27),SLSEP反映神经近端功能的N13、N24峰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N13N24、N9-N24峰间SC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DMⅡ组虽然无神经病变体征并且神经传导测定无异常,但与对照组比较,N13-N24峰间SCV异常肢体率却有显著差异(P〈0.01)。DMⅢ组SLSEP各参数异常率普遍较高(20%~72.5%),但以反映神经远端功能的N9峰SCV异常率最高。结论:改良的SLSEP检测是对常规SCV检测的一种补充,可以提供感觉纤维近端信息,对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而常规SCV测定正常的DM患者其诊断意义尤为显著。SLSEP还有利于发现DM患者亚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指标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病情分级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DPN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性别不限,年龄55~85岁,病程3个月~15年。同期选取6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各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及皮肤交感反应(SSR)情况。判定DPN分级情况,分析DPN病情分级与各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波幅,腓浅神经、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和波幅均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NCV)、SSR异常率和两者联合检查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NCV异常率高于SSR异常率(P<0.05)。不同DPN病情分级患者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波幅、感觉传导速度和波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情加重传导速度和波幅逐渐降低,SSR与NCV异常率增加。结论 神经电生理指标能够帮助临床判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情分级,提高DPN的确诊率,有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80例PD患者作为PD组,5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查仪分别对PD患者和健康者进行VEP、BAEP和SEP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PD组VEP的P100潜伏期(115.1±10.6)ms较健康对照组(103.2±9.0)ms明显延长(P〈0.01),P100波幅(6.25±3.02)弘V较健康对照组(7.70±2.62)pV增高(P〈0.05);PD组BAEP的I、Ⅱ、Ⅲ波的潜伏期和Ⅲ-V及I—V峰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SEP各波潜伏期及波幅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PD患者的VEP和BAEP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提示PD患者可能伴有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与视觉俜导诵略的桶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通络方剂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大鼠模型的神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影响,从而分析其治疗作用。方法:取35只SD大鼠,其中8只作为正常对照(NC)组,27只利用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DPN大鼠模型,成功造模24只,再分为三组:小剂量通络方剂治疗(TL—CR1)组,大剂量通络方剂治疗(TLCR2)组和只造模不治疗的模型对照(DM)组,每组8只。对大、小剂量组分别予2g/kg和0.5g/kg通络方剂加2ml双蒸水配制成的溶液灌胃治疗8周,观察其对体重、血糖和尾神经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CV、SCV)、潜伏期、波幅等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以及有髓纤维阳性面积、髓鞘面积、轴突面积等病理定量指标的影响。结果:两通络方剂治疗组与DM组的体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潜伏期、MCV、运动与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两治疗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比较则有显著改善(P〈0.05);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潜伏期、SCV,大剂量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比较则有极显著改善(P〈0.001);小剂量组与DM组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但又不及NC组和大剂量组(P〈0.05)。两治疗组有髓纤维阳性面积较DM组显著增加(P〈0.001),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更显著增加(P〈0.001);小剂量组有髓纤维髓鞘面积较DM组显著增加(P〈0.01),大剂量组较DM组更显著增加(P〈0.001),且与小剂量组比较也显著增加(P〈0.05);两治疗组有髓纤维轴突面积较DM组显著增加(P〈0.01),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方剂对DPN大鼠模型的周围神经病变的电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减轻了周围神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胫后神经(PTN)体感诱发电位(SEP)的特点及正常值。方法:对121名正常儿童进行PTN—SEP检测,分析各波的特点及各波参数随年龄变化规律。结果:PTN—SEP随年龄增长,波幅增高,使波容易辨认,波幅在个体问变异较大。左右双侧对应波的潜伏期(PL)和峰间期(IPL)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各组男女间PL和IPL无性别差异(P〉0.05)。外周神经电位的腰髓电位(LP)、马尾电位(cE)、胭窝电位(PF)等3个波的潜伏期随年龄增长PI。延长,而P40和N45等皮层电位的PL在8岁前变化则不明显(相邻组间P〉0.05),8岁后延长明显。PF-T12的IPL也随年龄增长而延长(相邻组间P〈0.05);而T12-P40IPL3岁组较1岁组延长,但差异不明显,以后随年龄增长而缩短,6岁组达成人值。结论:儿童PTN—SEP的正常值按年龄组划分是完全必要的。由于各波PL受身长的影响大,因此绝对PL不宜作为PTN—SEP的异常标准。PTNSEP是评价小儿躯体感觉通路、脊髓、脑干和大脑功能的客观指标,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查对诊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的价值。方法:将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自主神经症状组(71例)和无自主神经症状组(51例),每位患者进行神经传导检查及SSR检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SSR与神经传导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组间SSR、神经传导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SSR正常的患者中有29例(65.9%)有自主神经症状,22例(51。2%)病程短于5年;79例SSR异常的患者中有43例(54.4%)有自主神经症状,37例(46.8%)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8.5%。结论:SSR与自主神经症状无明显相关性;糖尿病控制情况及病程对SSR结果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病变部位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of non-dementia,VCIND)患者的P300,研究其神经心理学损害特征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同时探讨P300对早期血管性认知损害(VC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皮质下缺血性VCIND患者、20例皮质缺血性VCIND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NC)进行P300检测.结果:与NC组比较,皮质下缺血性VCIND组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366.85±26.43)ms vs(288.33±28.97)ms,P〈0.05],波幅降低[(9.46±1.47)μV vs (13.51±1.30)μV,P〈0.05] 与皮质缺血性VCIND组比较,皮质下缺血性VCIND组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366.85±26.43)ms vs(344.55±23.07)ms,P〈0.05],波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皮质下缺血性VClND组患者P300异常更为突出,与其神经心理学特征有关 P300潜伏期可能作为早期VCI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检测来评价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植物神经病(AD)的疗效,从而优选出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治疗尿毒症AD的血液净化方式。方法:将长期血液透析的115例患者,包括普通血液透析治疗组51例(A组),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组30例(B组),血液透析+灌流治疗组22例(C组),腹膜透析治疗组12例(D组),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行SSR检测,并检测同期的血磷、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比较这四种血液净化方法对尿毒症AD的疗效。结果:此115例患者仅有1例PTH在正常水平,占0.9%,余114例(99.1%)皆异常且PTH水平与SSR的各检测值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A组治疗前后血磷、PTH、SSR上、下肢起始潜伏期(OL)及峰-峰波幅值(Amp)无明显差异(P〉0.05);B组治疗前后血磷无明显改变(P〉0.05),PTH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SSR上、下肢OL明显缩短(P〈0.01),SSR上、下肢峰-峰波幅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C组和D组治疗后血磷、PTH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SSR上下肢OL较治疗前明显缩短,上下肢峰-峰波幅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经两两比较得出:经治疗C组和D组血磷、PTH下降程度较A组、B组明显(P〈0.01),其中C组、D组两组间血磷、PTH下降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B组PTH下降程度较A组明显(P〈0.01);C组、D组SSR上、下肢OL的缩短程度及峰-峰波幅值的增高程度较B组、A组明显(P〈0.91),B组SSR上、下肢OL的缩短程度及峰-峰波幅值的增高程度较A组明显(P〈0.01),其中C组、D组两组间上、下肢OL的缩短程度及峰-峰波幅值的增高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液透析+灌流、腹膜透析可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对尿毒症AD的治疗疗效显著;血液透析滤过可部分清除中大分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临床评分和神经传导检测(NCS)评估类固醇腕管局部注射对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方法: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间就诊的CTS患者共66例,符合纳入标准者41例(64只腕)。进行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功能状态评分(FSS)以及常规NCS,记录腕-拇短展肌末端运动潜伏期(DML)、拇短展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腕-食指/环指感觉传导速度(SCV)、正中/尺神经感觉潜伏期差(△DSL)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嘱患者改变生活方式且行夜间腕部夹板,2周后症状无好转者行类固醇腕管局部注射。紧挨掌长肌腱尺侧、腕皱褶近侧,用25号针头以30。角朝向腕管进针,注射利多卡因1ml(20mg)和甲基强的松龙1ml(40mg)。注射前、注射(3.23±0.56)个月后分别进行临床评分和NCS。结果:①18例(28只腕)进行了注射,12例(19只腕)完成随访。与注射前比较,注射后SSS和FSS减少、DML缩短、△DSL减小、腕-环指SCV增快、SNAPCMAP波幅增高。注射前、注射后SSS分别为(2.31±0.45)、(1.89±0.46)(t=5.82,P=0.000:FSS为(2.29±0.64)、(1.79±0.59)(t=5.21,P=0.000);DML(ms)为(5.08±1.58)、(4.66±1.76)(t=2.81,P=0.012);△DSL(ms)为(1.25±40.67)、(0.93±0.67)(t=3.90,P=0.002);SCV(m/s)为(40.55±11.48)、(44.70±13.66)(t=-2.55,P=0.029);SNAP波幅(uV)为(12.72±10.83)、(15.07±11.00)(t=-2.17,P=0.048);CMAP波幅(mV)为(5.31±3.37)、(6.13±3.04)(t=-2.42,P=0.026);3例(4只腕、21%)注射后临床评分无改善。②SSS、FSS与NCS各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CTS患者类固醇腕管局部注射治疗至少在短期内有效;临床评分与NCS无相关性,两者共同评估疗效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前臂段运动传导(fMCV)与腕管综合征(CTS)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CTS患者66例(126只患手)为病例组,年龄、性别匹配的96例健康志愿者的非利手为对照组,均行神经电生理检测。采用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DML)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作为CTS严重程度指标,并研究其与fMCV的相关性。结果:①尺神经: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各电生理参数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t检验,P〉0.05);②正中神经:在病例组(n=126)和对照组(n=96),DML(ms)分别为5.0±1.3、3.0±0.3,腕-掌段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s)分别为22.2±7.3、56.9±8.3,fMCV(m/s)分别为53.7±5.5、59.2±3.6,拇短展肌CMAP波幅(mV)分别为7.3±2.9、10.1±1.9。以上所有参数的值均经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③相关性:在病例组,fMCV与DML呈负相关(r=-0.35,P〈0.05),与拇短展肌CMAP呈正相关(r=0.18,P〈0.05)。结论:fMCV的异常与CTS患者的严重程度相关,且正中神经逆行性变为其可能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农村青壮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分析200例农村青壮年DPN患者的临床特点,测定其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并与180例城镇相同年龄组DPN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农村青壮年DPN患者临床特征如麻木、丧失劳动能力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周围神经重度损害所占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农村青壮年DPN患者临床与神经电生理不仅以感觉.神经损害为主,且大多数伴有运动神经不同程度的损害,重度损害者可因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和抑郁症共病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成分及l临床特征。方法:收集符合CCMD-3和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8例糖尿病和抑郁症共病患者和28例抑郁症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ERPP300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病组与抑郁组的HA—MA评分(40.70±6.41分和3i.60±11.15分)有显著差异(P〈0.05),P300潜伏期(355.61±47.64ms和302.57±25.9lms)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波幅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意义(P〉O.05)。结论:抑郁症和糖尿病共病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加重,P300潜伏期延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空肠弯曲菌(CJ) 外膜上神经节苷脂样结构是否为诱导周围神经传导阻滞的关键抗原结构,为CJ诱发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的分子模拟理论提供证据.方法:利用CJ亲代株(含神经节苷脂样结构)及waaF变异株(缺失神经节苷脂样结构)作为抗原,进行对照研究.将26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CJ亲代株组(10只)、waaF变异株组(10只)及对照组(6只),分别用亲代株CJ、waaF变异株及免疫佐剂,对三组动物进行全身免疫.于免疫前及免疫后第4、8周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观察坐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F波出现率的变化.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免疫后第4周,亲代株组动物坐骨神经CMAP波幅较免疫前明显降低,差异显著 (P〈 0.05);第8周时CMAP波幅较第4周进一步下降;变异株组动物坐骨神经CMAP波幅在第4周及第8周时与免疫前比较无明显差异;三组动物坐骨神经MCV在免疫前、免疫后第4及第8周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 0.05);免疫后亲代株组动物坐骨神经F波出现率减少,而变异株组无明显改变.结论: CJ外膜上神经节苷脂结构可诱导动物轴索型周围神经传导阻滞,支持CJ感染相关轴索型GBS的分子模拟发病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