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项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困难的干预效果。方法①选择2004-04/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60例。②电项针治疗:选穴:风池、供血、翳明、提咽。以上均取双侧穴位。选28号2寸毫针在上述穴位刺入约3.3~5.0cm。四组导线分别连接同侧风池、供血,同侧翳明、提咽,风池、提咽接正极,供血、翳明接负极。国产G-6805型电针仪,施以频率为16次/min的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强度为宜,每次留针20min,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此外,再取颈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28号8.3cm毫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5.0cm,施以100r/min捻转手法10s出针,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③康复训练包括间接方法(声门上吞咽,Mendelsohn方法,屏气-发声运动等)和直接方法(进食体位,食物形态)。④采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评估吞咽障碍(0分:无异常;6分:不能吞咽,必须用鼻饲)。⑤疗效判定标准:无效:治疗后无得分增加;有效:治疗后得分增加1级。结果进行吞咽困难亚量表评定时有2例重度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而脱落。①60例患者中,有效5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②治疗后吞咽困难亚量表评分情况明显好于治疗前(χ2=57.04,P<0.05)。结论电项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困难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改善作用。方法:对30例2002-07/2003-07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不同程度吞咽困难患者(实验组)实施直接和间接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应用电视X射线透视吞钡评价吞咽功能,并与30例未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u=10.05,P&;lt;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吞咽困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75,P&;gt;0.05)。实验组无一例发生误吸。结论:通过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3.
康复训练配合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72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配合舌三针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住院病人72 例早期进行康复训练,配合舌三针治疗2个疗程。结果: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率90%,吞咽功能评定前后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疗效明显。结论:康复训练配合舌三针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减低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将58例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组给予吞咽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前及康复训练后分别进行吞咽功能评定。结果康复训练组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康复训炼可以恢复或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5.
龙耀斌  黄福才 《中国康复》2012,27(2):109-111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慢性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按常规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加用风池、风府、哑门、完骨、翳明、廉泉等穴经皮电刺激治疗。2组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0%、80.0%与13.3%、43.7%,P〈0.01),且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3.3%与30.0%,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慢性期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降低误吸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枕神经痛是枕骨下和后脑部的疼痛,常为持续性的,亦可阵发性加剧,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笔者运用埋针治疗一些枕神经痛(除外后颅窝病变)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2~56岁,病程3d~6个月;一侧痛26例,双侧痛4例。方法:风池、翳明、阿是穴为主穴,配玉枕、翳风、率谷、天柱、脑空、玉机。常规穴位消毒,绷紧埋针处皮肤,用镊子夹住消毒的揿针,快速刺入所选用的穴位,风池可选用0.5寸毫针埋针以加强刺激力度,用胶布固定。每次选3~4个穴位,留针两三天,单侧痛埋单侧…  相似文献   

7.
陈欢  包正军  谭洁  袁光辉 《中国康复》2019,34(8):414-416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技术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基础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技术。治疗15d后,通过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15d后,2组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在口腔期、口腔期合并咽期、咽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口腔期合并咽期、咽期的吞咽功能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口腔期合并咽期及咽期患者中,观察组吞咽功能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口腔期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肌内效贴对口腔期合并咽期和咽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除内科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电针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12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咯痰功能计分及吞咽功能透视检查患者吞咽功能,进行疗效评估;同时采用SPECT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吞咽功能、脑血流灌注情况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有良好的疗效,并能改善其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02例脑卒中后伴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频电刺激治疗。结果4周后,两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频电刺激咽部肌肉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可促进吞咽功能的重建和恢复。  相似文献   

10.
头针治疗脑卒中对相关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以及对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①选择2000-05/2005—06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28例。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按编码随机抽取方法分为2组:头针组66例和体针组62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5人为正常对照组。均对检测指标知情同意。②头针组:取健侧顶颞前斜线(前神聪至悬厘)、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髡)。从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从上至下连刺3针,针尖与头皮呈30&;#176;左右夹角,快速刺人头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指下感到阻力减少时使针与头皮平行,刺人1.0~1.5寸,然后快速连续捻转。捻针速度保持在220次/min左右,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隔5min捻针1次,每次两三分钟,留针期间需配合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体针组:选穴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8-10个穴位,用3.3~13.3寸毫针刺入,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2组怡疗均1次/d,6次1个疗程,疗程间隔1d,连续治疗4个疗程。③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标准判定2组治疗4个疗程后疗效。④于治疗前1d和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中国天津天美公司生产的LBY—N6型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水平。⑤等级资料差异比较采用Ridit分析,组间比较u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头针组资料不完整患者36例未进入结果分析,最终进入结果分析头针组30例.体针组62例,正常对照组15人。①头针组与体针组疗效差异不明显(u=1.77,P〉0.05)。②头针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变率、血浆高切变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还原黏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156-1.783,P〈0.05-0.01);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0=2.240,P〈0.05)。③头针治疗后,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473~3.158:P〈0.05~0.01),载脂蛋白A/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2.154, P〈0.05)。④头针组治疗前血浆中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345,P〈0.01);头针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5.943,P〈0.01)。 结论:①头针治疗脑卒中疗效较好,且与体针治疗效果相当。②头针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脂类代谢异常、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异常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初步探讨脑卒中后吞咽器官在X线透视下是否存在不同的异常运动模式。方法:对8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电视透视检查,吞咽60%W/V液体钡剂5ml,对吞咽器官的异常运动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量,区分不同模式。结果: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吞咽模式,分别为以舌肌无力为主的口腔期吞咽困难、以舌骨及喉结构复合体运动保留的咽期运动损伤模式、以舌骨及喉结构运动分离为主的吞咽异常。结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有多种模式,可能与病变部位有关。明确不同的模式有助于采用不同的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头皮针治疗对脑血流变化与肢体运功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与未经头皮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方法:选择1994-01/2002-01在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起病3d内施以头皮针治疗,取病灶侧百会透曲鬓、颞三针、头双针等,以28号5.00-6.67cm(1.5-2.0寸)不锈钢毫针沿头皮15&;#176;~30&;#176;斜刺至帽状腱膜下,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深度30mm左右再运针,运针时头针的捻转速度一般为150~250次/min,得气后留针。留针一两个小时,每10分钟行针一次,2次/d,10d为1个疗程。其他常规治疗两组相同。两组患者于治疗前24h及治疗后10d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功功能积分法(上肢33项,下肢17项,各项最高分为2分,总分100分),病灶侧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探测。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人结果分析。①Fugl-Meyer运功功能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均有提高,治疗组患者在Fugl-Meyer上、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44.57&;#177;3.28)分,(21.51&;#177;3.61)分;(26.23&;#177;7.25)分,(15.86&;#177;6.27)分,(t=6.87,6.02, P〈0.01)]。②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治疗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88.46&;#177;9.68)cm/s,(65.22&;#177;11.20)cm/s,(t=6.25,P〈0.01)]。结论:早期头皮针治疗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加快,改善大脑局部血液循环,从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使运动功能积分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同时给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给予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吞咽困难分级。结果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5.23±1.65)分,(4.78±1.71)分〕明显高于治疗前〔(3.68±1.60)分,(3.78±1.70)分〕,而且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吞咽困难的早期康复治疗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对脑卒中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及护理的效果。方法:对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包括吞咽功能训练、摄食训练、呛咳的处理、心理护理等手段,在故院第一餐和治疗四周后进行测评。结果:60例吞咽功能障碍者经过10~30天的康复训练.吞咽功能恢复至Ⅴ级者42例(70%);恢复至Ⅳ级13例(27.6%);恢复至Ⅲ~Ⅱ级者5例(8.3%)。结论:对脑卒中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杨海芳  李梅  李小霞 《中国康复》2011,26(3):212-213
目的:探讨表面电刺激联合感觉动作统合法治疗吞咽启动延迟致吞咽困难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口咽协调吞咽困难患者3例,均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表面电刺激联合感觉动作统合法治疗。结果:经2-5周的治疗,3例患者的吞咽功能才藤分级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口咽协调障碍致吞咽困难患者通过对口咽内食团及各种冷热、电刺激等的感知传入,启动大脑皮层对于延髓吞咽中枢的控制,使吞咽器官的协调作用增强,促进吞咽困难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吞咽困难、语言不利在脑卒中常见。笔者以项针、眼针为主配合整体治疗36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36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50~60岁28例,60~70岁7例,70岁以上1例。病人均经头CT确诊。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4例,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32例,病程最短2周,最长6个月。1.2 方法(1)项针取穴:风池、风府、哑门、治呛(风池直下1.5寸),康泉、外金津、外玉液。①风池、哑门、天柱、治呛取坐位,1.5寸毫针,常规消毒,指切进针,得气后接通G6805治疗仪,留针30min,1次/d,10次为1疗程。②外金津、外玉液、廉泉,选用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急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53例、对照组51例。所有患者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训练组同时接受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于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吸入性肺炎、吞咽困难恢复情况。结果 训练组第1、2周与出院时吞咽困难康复总有效率以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6.04%、79.25%、88.68%与9.43%,与对照组(分别为45.10%、58.82%、72.55%与25.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疗效评价方法。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5例,随机分成3组:①吞咽训练组33例,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温度刺激、吞咽器官基础训练和进食训练;②针灸组31例,进行针灸治疗(风池、廉泉、夹廉泉、百劳、金津、玉液)和吞咽训练;⑧电刺激组31例,进行咽喉肌电刺激治疗和吞咽训练。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采用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疗效评价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①治疗后3组患者的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均显著好转。②3组治疗后饮水试验结果诊断正常例数分别为5,15,11例;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得分分别为7.27+2.45,9.29+0.90,8.68+1.70:l临床疗效评价治愈分别为8例(24.2%)、18例(58.1%)和10例(32.3%)。针灸组和电刺激组的得分均好于吞咽组。而针灸组与电刺激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重度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为5分)的饮水试验得分,针灸组好于电刺激组。结论:针灸加吞咽训练、吞咽肌的电刺激加吞咽训练比单独的吞咽训练疗效更好。针灸加吞咽训练与吞咽肌的电刺激加吞咽训练的疗效相当,但对严重的吞咽障碍患者,针灸加吞咽训练的疗效好于电刺激加吞咽训练.并且疗程更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136例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内容包括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并评定其康复训练前后患者吞咽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13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经早期康复训练后,治愈61.8%(84/136),有效26.5%(36/136),无效11.7%(16/136)。康复训练前后患者洼田氏饮水试验测定结果比较,)(2=150.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吸人性肺炎的发生。从而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20.
宋秋灵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722-372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功能恢复效果,了解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将5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训练组施行以吞咽饮食训练为中心的康复护理。对照组和训练组在人院时和治疗1个月后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饮水结果比较、饮食分级比较及并发症比较无差异。4周后训练吞咽功能及饮食分级优于对照组(P&;lt;0.01),并发症总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05),对患者摄食的护理量明显减少,对照组为(37.5&;#177;32.0)min/d,训练组为(124&;#177;9.0)min/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01)。结论:早期实施吞咽训练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提高吞咽功能和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