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5例青年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青年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危险因素和预后等临床特点。结果有明确病因者38例(58.46%),其中动脉粥样硬化25例(38.46%),心源性脑栓塞10例(15.38%),梅毒性动脉炎2例(3.08%),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1.54%);病因不明者27例(41.54%)。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酗酒、TIA病史、糖尿病、房颤等。经治疗基本痊愈22例(33.85%),显著进步16例(24.62%),进步13例(20.00%),无变化14例(21.54%)。结论青年人脑梗死的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脑栓塞、梅毒性动脉炎最常见。以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组.选择性头颅降温。结果(1)TNF—α、IL-1β、ICAM-1:缺血2h表达量即有不同程度增多,6~12h达高峰,再灌注组较持续缺血组增多更明显.降温组则明显减少;(2)多形核白细胞:缺血2h缺血区血管周围即可见白细胞浸润,6~12h后数量明显增加.再灌注组较持续缺血组多,降温组则明显减少;(3)脑梗死体积:降温持续缺血组和降温再灌注组的梗死体积均较相应常温组小.其中降温再灌注组的梗死体积更小,尤以降温再灌注12h组的梗死体积最小。结论本实验证实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急性炎症反应的存在,亚低温对这种炎症级联反应的抑制可能是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青年人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青年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危险因素和预后等临床特点。结果有明确病因38例(58.46%),其中动脉粥样硬化25例(38.46%),心源性脑栓塞10例(15.38%),梅毒性动脉炎2例(3.08%),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1.54%);病因不明27例(41.54%)。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酗酒、TIA病史、糖尿病、房颤等。经治疗基本痊愈22例(33.85%),显著进步16例(24.62%),进步13例(20.00%),无变化14例(21.54%)。结论青年人脑梗塞的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脑栓塞、梅毒性动脉炎最常见。以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比较分析2000年与1996年广东省中山古镇人群体重指数、腰臀比的变化。发现1996年男性、女性的体重指数分别为22.3±7.1和21.7±3.3,腰臀比分别为0.85±0.07和0.83±0.09。2000年的男性、女性体重指数分别为23.3±3.5和23.6±15.53,腰臀比分别为0.88±0.08和0.89±1.65。2000年较1996年体重指数、腰臀比有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对周期性精神病和周期性加剧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甚为棘手,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作者根据周康等[1]应用的四味或八味达营汤治疗10例周期发作的精神病,收到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女9例,男1例,平均年龄21岁,已婚1例,未婚9例。周期性精神病4例,精神分裂症呈周期性加剧发作6例。平均病程10个月。住院1次4例,2次4例,3次以上2例。周期性精神病诊断符合CCMD-2-R周期性精神病诊断标准。青春期起病,每月有规律地(多数与月经有关)、周期发病1次,发病时临床症状相同,急起急止,间歇期精神活动正常,自知力完整,发…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后的远期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照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平均4.5年后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出院时及横断面调查时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死亡率、脑卒中再发率和认知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出院后的治疗情况、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具有肯定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头皮针治疗对脑血流变化与肢体运功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与未经头皮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方法:选择1994-01/2002-01在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起病3d内施以头皮针治疗,取病灶侧百会透曲鬓、颞三针、头双针等,以28号5.00~6.67cm(1.5~2.0寸)不锈钢毫针沿头皮15°~30°斜刺至帽状腱膜下,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深度30mm左右再运针,运针时头针的捻转速度一般为150~250次/min,得气后留针。留针一两个小时,每10分钟行针一次,2次/d,10d为1个疗程。其他常规治疗两组相同。两组患者于治疗前24h及治疗后10d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功功能积分法(上肢33项,下肢17项,各项最高分为2分,总分100分),病灶侧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探测。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Fugl-Meyer运功功能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均有提高,治疗组患者在Fugl-Meyer上、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犤(44.57±3.28)分,(21.51±3.61)分;(26.23±7.25)分,(15.86±6.27)分,(t=6.87,6.02,P<0.01)犦。②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治疗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犤(88.46±9.68)cm/s,(65.22±11.20)cm/s,(t=6.25,P<0.01)犦。结论:早期头皮针治疗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加快,改善大脑局部血液循环,从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使运动功能积分提高。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针刺与运动疗法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针刺及运动疗法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及与其功能性活动的关系。方法:132例首发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各66例,均按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并进行运动疗法,综合组同时按照中医辩证法对患者上肢施以针刺。结果:治疗2月后,上肢运动功能积分.患腕主动活动范围.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中进食、梳洗、穿脱上衣等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提高(P〈0.05),综合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早期采用综合疗法可以明显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最大程度恢复,对患者预后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分裂样精神病的诊断有严格的病程标准限制。随着病程的延长,它的诊断稳定性如何?是否包含有异质性病例?在急性期有何特征区别于精神分裂症?这些问题 迄今未明,为此本文对52例分裂样精神病进行3年临床随访。 对象和方法样本取自我院1986年10月至1987年10月连续入院的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146例,按CCMD—2标准筛选,确定符合标准的127例为随访  相似文献   
10.
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免疫机制,尤其是免疫细胞和维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关键性作用已得到充分证实和重视,而亚低温治疗则可通过抑制离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的黏附,聚集和浸润,阻断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级联反应,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亚低温可能是通过抑制白细胞黏附分子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而起到上述效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