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00例PICC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全程健康指导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PICC知识的知晓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带管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期间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程健康指导干预有利于增加PICC患者的健康知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风险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16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按照PICC置管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记录2组PICC置管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记录置管后1周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较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较低,(P<0.05)。 结论采用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的方案对PICC患者进行护理能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PICC置管护理中的实际应用与对置管堵管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遵循计算机随机分组原则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PICC置管护理中行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术后PICC置管护理中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置管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PICC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对PICC置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PICC置管护理中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还可以延长留置时间,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PICC穿刺置管术后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98例PICC置管的原发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处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及预防措施。观察两组PICC置管效果(包括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留置时间);比较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及预防措施对临床置管效果显著,降低了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临床症状和预后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为肿瘤患者选择静脉输液治疗通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206例需中心静脉置管给药治疗的肿瘤患者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2组:PICC组106例采用直视穿刺和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入PICC导管,CVC组100例在麻醉师会诊后按操作规程置入CVC导管。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满意度。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96.2%比86.0%,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VC组(6.6%比16.0%, P〈0.01);导管留置时间PICC 组为(140±9)d,CVC 组为(30±11)d,PICC 组较 CVC 组显著延长(P<0.01)。置管满意度PICC组为96.2%,CVC组为85.0%,PICC组较CVC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PICC导管与CVC导管比较并发症少,更安全,留置时间更长,是肿瘤患者化疗和支持治疗较满意的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头皮钢针替代长穿刺针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非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3例成人应用9F头皮钢针穿刺浅静脉置入PICC患者(观察组),并与应用塞丁格穿刺套件中长穿刺针穿刺浅静脉置入PICC的108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两组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非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头皮钢针可以替代塞丁格穿刺套件中长穿刺针的使用,值得在无超声引导条件下行PICC置管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向瓣膜式PICC穿刺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对策。方法:将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70例住院首次化疗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86例与对照组84例,观察组患者实施三向瓣膜式PICC穿刺术,对照组患者应用ARROW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实施深静脉置管术,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治疗费用以及感染率方面的差异,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效果优于深静脉置管,能提高肿瘤患者对化疗的依从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 PICC)置管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行PICC置管的化疗患者1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给予患者PICC置管的常规维护及换药,进行常规的健康指导;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刺点渗血、静脉血栓、导管漂移、导管脱出、导管破裂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有效地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定位方法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PICC置管尖端定位方法的不同,将89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分为观察组41例,采用超声检查辅助定位;对照组48例,采用床边X线摄影辅助定位.对比分析2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再次置管及操作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定位的操作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VLBW患儿PICC置管后采用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同时可优化操作流程,缩短导管定位操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77例需经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组35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超声组采用经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技术。结果:两组比较PICC置管在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头端一次在位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ICC置管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理操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技术用于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首次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式扩皮刀纵向扩皮的方法进行置管,观察组则采用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术进行置管。对两组患者一次性扩皮成功率、扩皮后出血量以及置管后24h出血量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扩皮成功率为95%,对照组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扩皮后出血量以及置管后24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减少穿刺点出血量,因而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以德尔菲法为基本构建PICC置管术前评估表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5月我院采用PICC进行治疗的180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使用以德尔菲法为基本构建PICC置管术前评估表对其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穿刺及置管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负性情绪。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导管末端位置合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负性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以德尔菲法为基本构建PICC置管术前评估表进行评估,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置管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3.
肺癌患者发生PICC置管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发生PICC置管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60例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出现静脉炎分为静脉炎组13例和非静脉炎组47例,对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职业、置管时机、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静脉、置管后活动时机、置管后屈肘、体力劳动程度、SCL-90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一次穿刺成功、受教育年限长、置管后3 d内活动、体力劳动程度低是PICC静脉炎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化疗当天置管、职业为农民是PICC置管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置管时机、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后的活动、受教育年限、体力劳动程度等与肺癌PICC患者的静脉炎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选择合适的置管时机,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专案管理模式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实施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专案管理模式,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依从性、导管留置时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N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专案管理模式应用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新生儿的依从性,延长置管时间和缩短NICU住院时间,并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JVC)、股静脉置管(femoral vein catheter,FVC)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JVC组(n=108)、FVC组(n=63)和PICC组(n=156),比较三种静脉置管方法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和患者舒适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FVC组和PICC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65%和93.59%,三种静脉置管方法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时间最长,平均为(119.78±33.52)d(P〈0.05);三种置管方法在误入动脉、气胸、导管堵塞、血肿、静脉炎和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ICC组患者舒适度最好(P〈0.05)。结论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下肢与上肢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疼痛程度、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以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A组(n=50,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与B组(n=50,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比较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A组操作时间、出血量、留置时间均优于B组(P<0.05)。A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导管异位率、送管困难率低于B组(P<0.05)。A组穿刺时、穿刺后5 min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B组(P<0.05)。A组的配合度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而言,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上肢静脉PICC置管效果更好,利于减轻患儿疼痛程度,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儿配合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朱亚  王芳  葛学娣  黄莹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0):1524-1526,1536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两种置管途径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特点,从而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12月,将1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CC组83例和CVC组82例,PICC组实施经肘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组实施经颈内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操作所需时间、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患者的自觉舒适度、与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等。结果 CVC组患者的置管操作时间显著短于PICC组(P〈0.05),PICC组的1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P〈0.05);发生与置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低于C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PICC组显著低于CVC组(P〈0.05);患者自觉舒适度PICC组显著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是CHF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途径,CVC是CHF患者应急抢救的有效通道。  相似文献   

18.
童丹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20):2868-2870
目的:探究不同的PICC置管部位对婴幼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住院的130例婴幼儿患者,根据置管部位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对照组患儿经上肢静脉置入PICC。比较PICC置管后两组患儿的并发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耗时、出血量及置管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操作耗时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以及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能够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操作耗时,对置入PICC后的并发症影响较小,可优先选择下肢静脉进行PICC置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