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建立金振口服液(Jinzhen Oral Liquid,JOL)高效液相色谱-紫外真空波-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UVD-ELSD)特征指纹图谱,结合13个主要代表性成分(没食子酸、甘草苷、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甘草素、黄芩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千层纸苷、汉黄芩苷、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甘草酸、猪去氧胆酸、胆酸)同时定量的方法,对市售制剂进行整体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Cosmosil-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检测波长为254 nm;ELSD漂移管温度115℃;载气体积流量2.0 L/min;以甲醇-水(含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JOL的HPLC-UVD-ELSD特征指纹图谱,对主要特征峰进行明确化学指认并确定组方中药来源,运用相似度软件对15批市售制剂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在市售制剂批间差异小的前提下测定主要代表性成分的含量。结果 建立了JOL的HPLC-UVD-ELSD指纹图谱结合13个代表性成分同时定量的方法;覆盖该复方4味组方中药的15个主要特征峰得到明确化学指认,分别为没食子酸(1号峰)、甘草苷(5号峰)、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7号峰)、甘草素(11号峰)、黄芩苷(13号峰)、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16号峰)、千层纸苷(17号峰)、汉黄芩苷(18号峰)、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19号峰)、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20号峰)、大黄酸(24号峰)、甘草酸(26号峰)、(18β,20α)-甘草酸(27号峰)、猪去氧胆酸(28号峰)、胆酸(29号峰),并初步确定了29个特征峰的组方中药来源分别为8、12、13、15~18号峰归属于黄芩,3~5、10、11、25~27号峰归属于甘草,1、6、7、9、14、19、20、24号峰归属于大黄,2号峰归属于平贝母,28、29号峰归属于人工牛黄,21~23号峰归属于辅料;15批市售制剂的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值在0.968~1.000;13个定量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0~0.999 9),且平均回收率为96.90%~102.84%,15批市售制剂定量成分的质量浓度分别为没食子酸51.82~148.27 μg/mL、甘草苷75.04~130.00 μg/mL、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31.72~39.84 μg/mL、甘草素14.24~43.65 μg/mL、黄芩苷610.37~867.40 μg/mL、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12.87~34.09 μg/mL、千层纸苷62.45~101.48 μg/mL、汉黄芩苷155.41~205.86 μg/mL、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11.56~23.72 μg/mL、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16.14~36.87 μg/mL、甘草酸222.97~310.32 μg/mL、猪去氧胆酸177.48~239.70 μg/mL、胆酸98.54~132.85 μg/mL。结论 所建立的金振口服液HPLC-UVD-ELSD特征图谱和定量测定分析方法为进一步提升制剂整体质量标准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2.
许枬  石亚囡  谢雪  章琪  曹跃  贾天柱 《中草药》2013,44(4):383-386
目的 研究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金毛狗脊中的化学成分,并采用光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金毛狗脊中分离得到的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O-原儿茶酰基-D-葡萄糖(1)、3-O-咖啡酰基-D-葡萄糖(2)、1-O-咖啡酰基-β-D-葡萄糖(3)、咖啡酸(4)、原儿茶酸(5)、对羟基苯甲酸(6)。结论 其中化合物136均为首次从金毛狗脊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新的酚苷,命名为金毛狗脊苷D。  相似文献   

3.
帅丽霞  陈旺  袁袁  阮佳  詹雁  徐超群 《中草药》2022,53(18):5682-5691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二冬汤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方法 采用HPLC建立15批二冬汤指纹图谱,并对其峰进行指认和归属,同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版),并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不同批次样品质量差异;基于可测性和可溯源性筛选出6个Q-Marker候选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二冬汤“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分析二冬汤的潜在Q-Marker。结果 建立了26个共有峰的指纹图谱,指认了新芒果苷、芒果苷、金丝桃苷、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铵、千层纸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7个共有色谱峰,15批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7,15批样品聚为2类;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得出新芒果苷、芒果苷、金丝桃苷、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铵6个成分可能为二冬汤潜在的Q-Marker,其可能通过调节胰岛素、Ras相关蛋白1(Ras-associated protein 1,Rap1)、肝炎等信号通路发挥养阴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强、数据准确可靠;并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6个成分具有传递性和溯源性,且与二冬汤功效有关,可作为其潜在的Q-Marker,为二冬汤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金兰  孙大鹏  吕伟强  李军  赵明  张树军 《中草药》2013,44(23):3276-3281
目的 研究银中杨Populus alba × P. berolinensis 落叶的化学成分及水杨苷衍生物对SGC-7901细胞的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利用MTT法对水杨苷衍生物进行人胃癌SGC-7901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活性实验。结果 从银中杨落叶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颤杨苷(1)、白杨苷(2)、3′-O-苯甲酰基水杨苷(3)、4′-O-苯甲酰基水杨苷(4)、水杨苷(5)、特里杨苷(6)、poliothrysin benzoate(7)、邻苯二酚(8)、苯甲酸(9)、tremulacinol(10)、6′-O-苯甲酰基水杨苷-7-水杨酸酯(11)、水杨醇(12)、salicortin(13)、7-O-乙酰基-3′-O-苯甲酰基水杨苷(14)、7-O-乙酰基-4′-O-苯甲酰基水杨苷(15)、6′-O-乙酰基-2′-O-苯甲酰基水杨苷(16)。MTT实验表明,特里杨苷类衍生物化合物71113对SGC-7901细胞体外增殖均显示一定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71.0、122.5、212.7、257.8 μmol/L。结论 化合物47101114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体外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丽  龚燚婷  许铭珊  杨乐  陈建波  董玲 《中草药》2020,51(22):5705-5713
目的 研究大黄炭炮制过程颜色特征与化学成分的关联性规律,为建立基于颜色量化值的大黄炭炮制过程控制方法和终点判断标准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制备大黄炭样品,以大黄炭炮制的经验判断为依据,利用视觉分析仪与紫外-可见光谱仪量化大黄炭不同炮制条件的粉末和饮片颜色。同时采用HPLC指纹图谱的方法评价大黄炭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动态变化,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大黄炭炮制过程样品颜色量化值与特征成分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在大黄炭炮制过程中,随着炭化程度的增大,样品表观颜色由淡黄棕色逐渐加深至焦黑色,样品饮片和粉末的明度值(L*)、红绿色值(a*)、黄蓝色值(b*)之间高度相关。HPLC指纹图谱上26个特征峰的面积与色度值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随炭化程度加深而含量递减的5个结合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和2个番泻苷类成分(番泻苷A、番泻苷B)与色度值呈线性相关关系,含量先增后减的5个游离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没食子酸和5-羟甲基糠醛(5-HMF)与色度值呈二次相关关系。结论 大黄炭炮制过程中的颜色主观判断与量化检测的分析结果一致,颜色量化值与14种已知化学成分的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初步推断颜色量化值可作为大黄炭炮制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终点判定指标,以提高大黄炭饮片的质量水平及其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莲房Nelumbo nucifera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莲房药材质量。方法 采用Welch Ultimate® Polar-RP(250 mmÍ4.6 mm,3 μm)色谱柱,以甲醇-乙腈(1∶2,A)-0.2%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柱温40 ℃,体积流量0.6 mL/min,检测波长270 nm,绘制20批不同产地的莲房药材的指纹图谱,应用SPSS 26.0和SIMCA 14.1软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对不同产地莲房样品进行质量评价,并测定6种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 20批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17个共有峰,分别指认出儿茶素、荷叶碱、N-去甲荷叶碱、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和紫云英苷7个成分;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546~0.991,CA将20批莲房分为3类;PCA、OPLS-DA与TOPSIS分析结果为产于安徽芜湖、江西赣州、山东微山湖的药材质量较好;并分析筛选出荷叶碱、N-去甲荷叶碱和儿茶素等5个成分为引起不同产地质量差异的标志性成分。莲房中6个主要成分儿茶素、荷叶碱、N-去甲荷叶碱、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29%~0.958%、0.007%~0.137%、0.013%~0.104%、0.015%~0.282%、0.008%~0.110%、0.027%~0.541%。结论 建立的莲房HPLC指纹图谱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儿茶素、荷叶碱、N-去甲荷叶碱、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可以作为莲房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薜荔Ficus pumila的干燥花序托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柱、Sephadex LH-20色谱柱、ODS色谱柱及制备HPLC等技术方法分离并纯化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 结果 从广王不留行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了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芦丁(1)、山柰酚3-O-α-L-鼠李糖 (1→6)-β-D-葡萄糖苷(2)、异槲皮苷(3)、槲皮苷(4)、二氢山柰酚5-O-β-D-葡萄糖苷(5)、二氢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6)、maesopsin 6-O-β-D-glucopyranoside(7)、开环异落叶松脂素 9-O-β-D-葡萄糖苷(8)、绿原酸(9)、原儿茶酸(10)、咖啡酸(11)、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2)、对羟基苯甲酸(13)、香草酸(14)、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15)、β-香树脂醇乙酸酯(16)、β-胡萝卜苷(17)、红花菜豆酸(18)、吐叶醇(19)、(1′S, 6′R)-8′-hydroxyabscisic acid β-D-glucoside(20)和1-methyl-1, 2, 3, 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21)。结论 化合物5151820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812152021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云锦杜鹃枝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 研究杜鹃花科植物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 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对云锦杜鹃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槲皮苷(2)、杨梅树皮素-3-O-α-L-鼠李糖苷(3)、反式咖啡酸(4)、顺式咖啡酸(5)、(2R, 3S)-6, 8-di-C-methyldihydrokaempferol(6)、秦皮素(7)、原儿茶酸(8)、槲皮素(9)、山柰酚(10)、杨梅素(11)、梫木毒素I(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云锦杜鹃枝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810首次从杜鹃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首次从杜鹃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李胜华 《中草药》2014,45(10):1373-1377
目的 研究鼠曲草Gnaphlium affine全草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鼠曲草全草中黄酮苷类成分,采用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鼠曲草全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methoxyphenol1-O-α-L-rhamn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1)、3',5-dihydroxy-2-(4-hydroxybenzyl)-3-methoxy- bibenzyl(2)、大黄素甲醚(3)、松柏醛(4)、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5)、款冬二醇3-O-棕榈酸酯(6)、白桦脂酸(7)、伞形香青酰胺(8)、对羟基桂皮酸甲酯葡萄糖苷(9)、valene-1(10)-ene-8,11-diol(10)、longumoside A(11)、大海米菊酰胺K(12)、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1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基-(1→6)-[(6'-O-咖啡酸)-β-D-葡萄糖苷](14)、毛蕊花苷(15)。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学物2368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鬼针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曹园  瞿慧  姚毅  刘志辉  方祝元 《中草药》2013,44(24):3435-3439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鬼针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1)、奥卡宁-4′-O-β-D-(2″, 4″, 6″-三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2)、奥卡宁-4′-O-β-D-(3″,4″-二乙酰基-6″-反式-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金丝桃苷(9)、芦丁(10)、柚皮素(11)、芹菜素(12)、槲皮素(13)、5, 7-二羟基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14)、咖啡酸(15)、没食子酸(16)、β-谷甾醇(17)、胡萝卜苷(18)。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鬼针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41518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