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后,颈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和颈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的稳定性。方法取8具山羊颈椎标本(C2~C7),先后制成:C4/C5椎间盘髓核切除、C4/C5Solis颈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C4/C5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模型。在非破坏方式下依次检测和评价颈椎在前屈、后伸、左侧弯方向的载荷及移位情况,计算位移-载荷均值并绘图比较。结果C4/C5椎间盘髓核切除后颈椎的前屈运动增加40%(P<0.05),后伸运动增加31%(P<0.05),侧弯运动增加32%(P<0.05);C4/C5Solis颈椎融合器(cage)植入和C4/C5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各方向运动均明显减少,增强了这三个方向上的稳定性。结论在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时,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和Solis颈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均能够提供良好的颈椎稳定性,但后者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故基本可以替代钛板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下腰椎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下腰椎不同固定方式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下腰椎标本6具,测定L4/5节段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个方向ROM和刚度值的变化,按5组顺序依次测试:A组(正常下腰椎标本组);B组(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C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D组(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E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各运动状态ROM有减少,而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各运动方向ROM与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各运动状态ROM有减少,而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D组各运动方向ROM与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C组各运动状态ROM有增加,而刚度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稳定性,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具有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同的稳定性,临床上可根据病例的具体情况,如身高体质量指数、病变类型及病变节段稳定程度选择性地应用上述两种固定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静力性、动力性钉板系统在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的生物力学,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小牛颈椎标本,测定其正常颈椎C4、5节段的活动范围(ROM) ,而后在C4、5节段制作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Orion、Codman、Window钢板、螺钉固定,分别测定脊柱在前屈、后伸、旋转、侧屈运动时的稳定性并与正常标本比较.[结果]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后,无论采用哪种钢板固定,其术后ROM值除侧屈时稍大外均比正常颈椎要小,在前屈时最为明显(P< 0.05);后伸时Orion固定最接近正常标本(P> 0.05),而Codman、Window与正常标本相比有较大差异(P< 0.05);旋转侧屈时3 种钢板与正常颈椎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3 种钢板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在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颈前路静力性、动力性钉板系统均能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本试验支持动力性钉板系统在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试颈椎钩椎关节融合器的初始稳定性。方法将20具山羊颈椎标本随机分为完整颈椎组、自体髂骨块植入组、钩椎关节融合器植入组、传统椎间融合器植入组四组,采用非破坏弹性法对山羊C_(3~4)节段进行过伸/过屈、左右侧屈以及轴向旋转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测试。结果钩椎关节融合器组、零切迹融合器对照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轴向旋转维度上角位移与髂骨块植入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钩椎关节融合器组和零切迹融合器对照组过伸/过屈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钩椎关节融合器组左右侧屈ROM和左右旋转ROM略小于零切迹融合器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钩椎关节融合器在左右侧屈与轴向旋转方面稳定性略优于传统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在前屈/后伸方面与传统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稳定性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前路非限制性钛板与限制性钛板固定的三维稳定性.方法:采用6具成人新鲜颈椎标本(C2~T1),在MTS脊柱三维运动系统上先后测量C5/6完整、椎间盘摘除、椎间单纯植骨、限制性钛板及非限制性钛板固定状态下C5~C6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旋转时的活动范围(ROM).结果:单节段椎间盘摘除可造成颈椎明显失稳,单纯椎间植骨可维持颈椎的稳定性.限制性与非限制钛板固定均可以显著提高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在屈伸及旋转运动中两种钛板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侧弯运动时限制性钛板稳定性高于非限制性钛板.结论:在单节段颈椎减压植骨融合时前路限制性与非限制性钛板均可以显著提高固定节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置钉附加横连短节段钉棒固定的稳定性.方法:5具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L1~L5)制备成L3椎体爆裂骨折模型,依次进行单纯经伤椎和上下相邻椎体椎弓根置钉短节段6钉固定(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组)和附加横连经伤椎和上下相邻椎体椎弓根置钉短节段6钉固定(附加横连经伤椎6钉固定组),测试L2~L4损伤前(对照组)、损伤后(骨折组)及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组和附加横连经伤椎6钉固定组的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L3椎体爆裂骨折后L2~L4各方向的ROM明显增加,与损伤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组与附加横连接经伤椎6钉固定组各方向的ROM均明显减小,与骨折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屈、后伸、侧弯运动方向的ROM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旋转方向上大于对照组(P<0.05).两种固定方式在前屈、后伸、侧弯方向上的ROM无显著性差异(P>0.05),附加横连经伤椎6钉固定组较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组在旋转方向上的ROM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固定可提高骨折模型各个运动方向上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附加横连经伤椎6钉固定技术较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技术在轴向旋转运动方向上可提供更强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矩形和圆形两种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腰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应用可生物降解聚-DL-乳酸材料制成两种腰椎间融合器,矩形融合器前高后低,四壁上下方均呈齿状,内外侧壁上有数个小孔;圆形融合器,圆柱状中空,壁外面有深螺纹,螺纹的凹槽内开有数个小孔。依次在以下六种L4~L5节段新鲜牛标本模型上进行生物力学测试:(1)正常组(完整节段标本模型);(2)单纯椎间盘摘除模型组;(3)椎间髂骨块植入组(植骨块为牛髂骨块制成矩形骨块);(4)椎间置入钛矩形融合器组;(5)椎间置入圆形融合器组(圆形组);(6)椎间置入矩形融合器组(矩形组)。每组均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情况下椎体位移测定。对圆形和矩形融合器在离体装载骨和未装载骨的状态下进行压缩载荷实验。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活动范围比较,圆形组背伸时和矩形组左侧弯时活动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髂骨植骨组比较,圆形组在背伸时有显著统计学差别(P<0.05),矩形组各方向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圆形组与矩形组之间比较,圆形组背伸时不稳定;与其他各组间比较,钛cage组各方向运动范围均减小,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矩形和圆形融合器未装载骨组最大压缩载荷分别为8000±215N、900±118N,装载骨组最大压缩载荷分别为8300±223N,1000±95N。结论:聚-DL-乳酸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腰椎间融合器能够满足腰椎生物力学稳定性要求,且矩形融合器在性能上优于圆形融合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枢椎侧块关节前倾对寰枢椎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指导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男性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枕骨髁基底C0~C3),年龄18~50岁,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完整状态模型(A组)、切断标本齿状突基底部造成齿状突Ⅱ型骨折制作寰枢椎不稳模型(B组)、枢椎侧块25°前倾楔形截骨模型(C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模型(D组)及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模型(E组),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分别给予1.5N·m的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力矩,测量不同模型的三维运动范围(ROM)。结果:A组在屈/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的ROM分别为10.80°±0.74°/10.90°±0.54°、9.18°±0.97°/9.06°±0.47°、23.07°±0.27°/23.15°±0.63°;B组分别为15.88°±0.56°/16.20°±0.48°、17.12°±0.35°/17.27°±0.51°、34.15°±0.38°/34.27°±0.44°;C组分别为18.93°±0.61°/20.16°±0.54°、26.18°±1.34°/25.26°±0.71°、40.86°±0.60°/41.16°±0.38°;D组分别为0.64°±0.19°/0.57°±0.11°、2.01°±0.45°/1.86°±0.34°、1.36°±0.18°/1.76°±0.13°;E组分别为0.63°±0.15°/0.51°±0.17°、1.28°±0.86°/1.42°±0.22°、0.50°±0.28°/0.59°±0.26°。在屈/伸、左/右侧弯运动中,C组的ROM最大,与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的ROM均较A组明显增大(P0.05),D组和E组的ROM均较A组、B组、C组明显减小(P0.05),D组和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左/右旋转运动中,C组的ROM最大,E组的ROM最小,D组和E组的ROM均较A组、B组、C组明显减小(P0.05),D组和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枢椎侧块关节前倾角度增大会明显增加寰枢椎的ROM,导致其在屈/伸、侧弯及抗旋转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在屈/伸、左/右侧弯运动的稳定性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相似,但在限制寰枢椎旋转运动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路单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伴椎弓根断裂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后的脊椎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胸腰椎标本(T11~L3)作为正常组(A组),采用椎体切除法依次建立L1Denis B型爆裂骨折模型并行前路单节段融合内固定,分别为椎弓根完整组(B组)、单侧椎弓根切断组(C组)和双侧椎弓根切断组(D组)。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机依次测定各组在8.0 N·m纯力偶矩下屈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 B、C、D组T12、L1脊柱运动单元前屈、后伸、左右侧弯ROM均显著低于A组(P0.05),D组显著高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左右旋转ROM均显著低于A、D组(P0.05),B、C组间及A、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L1、L2脊柱运动单元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单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一侧椎弓根断裂时,在屈伸、侧弯及旋转方向能提供足够初始生物力学稳定性,而伴双侧椎弓根断裂时生物力学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10.
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简称TLS)固定的可靠性。方法:选用7具腰椎标本,制成两个功能单元,分别在正常、髓核切除和椎间置入融合器(TFC)后行TLS固定,进行前屈、后伸、侧方压缩和轴向旋转实验,最大压缩力矩10Nm、旋转力矩10.8Nm,测量成角运动范围(ROM)。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LS单侧固定组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ROM分别减少2.92%、1.78%、5.77%和7.92%,双侧固定组分别减少15.59%、5.72%、15.18%和20.19%;“髓核半切 TLS”组均明显小于“髓核全切 TLS”组和对照组;“TFC TLS”组较TFC组分别减少8.20%、12.55%、9.57%和22.07%。结论:在无明显前中柱不稳时,TLS固定后脊柱的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的稳定性明显增加,尤其旋转增加较多;单纯椎间置入融合器时后伸、旋转稳定性相对较差,TLS可增加其各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采用8具新鲜尸体下颈椎标本(C5~T1),用牙托石膏粉包埋后,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最大2.0Nm纯力偶矩,在不同测试状态下,包括完整(A组)、C5/6后方韧带复合体切除(B组)、C5~C7经关节螺钉固定(C组)、C5~C7侧块钉棒系统固定(D组),测量屈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在C6椎体前缘粘贴应变片,测量不同状态下椎体前柱载荷变化。结果:A组C5/6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3.6°±1.2°、6.1°±0.5°、4.2°±1.6°;B组为14.4°±1.2°,6.4°±0.6°,4.8°±0.8°,C组为2.8°±0.7°、0.7°±0.3°、0.4°±0.1°,D组为1.2°±0.3°、0.5°±0.2°、0.8°±0.3°,在屈伸方向上B组的ROM较A组明显增大(P0.05),C组和D组在各方向上均较A组和B组明显减小(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C组和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C6/7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2.3°±1.4°、5.5°±1.2°、2.7°±0.9°;B组为12.0°±1.3°、5.6°±1.0°、2.8°±0.9°,C组为2.9°±0.9°、0.4°±0.2°、0.4°±0.1°,D组为1.2°±0.3°、0.4°±0.1°、0.7°±0.3°,A、B两组在各方向上的ROM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和D组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C6椎体前柱的应变在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D组在前屈、后伸、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C、D组在前屈方向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可造成屈伸和侧弯方向上失稳,经关节螺钉固定在轴向旋转和侧弯方向上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效果相似,但限制屈伸运动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评估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技术的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成人颈椎新鲜标本6具,解剖剔除肌肉制备上颈椎完整模型(完整组),用生物力学测试及计算机视觉分析软件测量在1.5Nm力矩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时C1-C2的活动度(ROM);破坏寰椎前弓和侧块制备不稳模型(失稳组),再次测量相同力矩下各运动方向C1-C2的ROM活动度。随后暴露寰枢椎置钉点,根据先后顺序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C1P+C2P组)、单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TA组)、寰椎椎弓根螺钉+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C1P+TA组),依次分别测量相同力矩下各运动方向C1-C2的ROM,比较各组C1-C2 ROM的差异。结果:失稳组相较于完整组在六个方向上有更大的ROM,两组所有方向上的ROM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1P+C2P组、C1P+TA组、TA组与失稳组比较,所有方向上的ROM均有显著性减少(P<0.05),三组间比较,前屈、后伸、左旋转和右旋转方向上的ROM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1P+TA组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椎弓根坚强固定与弹性固定脊柱节段对邻近节段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把24例小牛L1~S2脊柱标本随机分成4组:A组为坚强固定组(对照组),B组为固定旋转及屈伸,但不限制侧弯(简称侧弯组);C组为固定旋转及侧弯,但不限制屈伸(简称屈伸组);D组为固定侧弯及屈伸,但是不限制旋转(简称旋转组)。固定L3~5节段,在2.0N.m载荷下进行三维运动测试,分析各组条件下邻近节段(L2、3)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上的运动范围变化。结果侧弯组与坚强固定组的邻近标本节段活动范围(ROM)比较,前屈后伸、旋转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弯活动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伸组与坚强固定组的邻近标本节段活动范围(ROM)比较,旋转侧弯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屈伸活动范围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组与坚强固定组的邻近标本节段活动范围(ROM)比较,旋转侧弯及屈伸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的坚强固定及放开旋转的脊柱固定,均会导致应力的集中,不利于应力的分散;而放开侧弯及屈伸的脊柱固定则均有利于应力的分散,应力分散方向与放开的脊柱固定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颈前路Uniplate与Orion钢板单间隙固定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颈前路单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Uniplate与Orion钢板同定目的稳定性,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小牛颈椎标本,依次进行3组实验.测定正常颈椎C4、5活动范围(ROM)作为对照,制成C4、5椎间盘切除、植骨、Orion、Uniplate钢板固定模型,依次测试相应目的ROM,转化为稳定指数(Sf).[结果]Uniplate钢板组Sf与正常比,前屈时Sf,增加21%,差异有显著性(P<0.05);后伸旋转时比正常增大11%、1%,侧屈时比正常减少9%,差异无显著性(P>0.05).Uniplate钢板组Sf与Orion钢板组比近似,甚至增加,差异尤显著性(P>0.05).[结论]Uniplate钢板固定颈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稳定性较好,且临床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物(n-HA/PA66)椎间融合器在山羊颈椎前路融合中的效果。方法:15只成年雌性山羊随机分成A、B、C组,每组5只,均行经前路C3/4椎间盘切除术,A组椎间置入n-HA/PA66椎间融合器植骨;B组置入钛网植骨;C组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块植骨。分别于术前、术后、术后4周、8周及12周拍X线片观察测量各组手术节段平均椎间高度(disc space height,DSH)、椎间角(intervertebral angle,IVA)及前凸角(lordosis angle,LA);12周时处死动物取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前三组DSH、IVA和LA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及术后4周三组间DSH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周及12周,A组DSH与B、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4周、8周三组间IVA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周,A、B组IVA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及术后4周、8周三组间LA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周,A、B组LA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周时,A、B组颈椎标本各向角位移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后伸外A组各向稳定性优于B、C组;平均刚度均强于B、C组;ROM均小于B、C组(P0.05)。A组在植骨区和椎间融合器边缘可见大量成熟的骨小梁组织,材料交界处可见大量纤维骨痂及新生骨形成,骨组织与材料表面已发生嵌合;B组的植骨块与椎体间的新生骨小梁已改建为成熟的骨小梁,部分区域尚可见未完全矿化的类骨质;C组可见较多的纤维骨痂形成,在骨小梁表面有红色的类骨质,部分区域有成熟的骨小梁。结论:n-HA/PA66椎间融合器能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促进山羊颈椎前路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6.
腰椎形状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和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原理和构型 ,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采用镍钛合金研制一种具有独特构型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在 8具新鲜L3、4节段标本上测试正常 (完整状态 )组、失稳 (椎间盘摘除 )组和融合器 (固定 )组 3种状态的各向运动范围 (ROM)。然后将 8个标本分成 2组 ,比较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和螺纹状融合器两者的抗拔出能力。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椎间盘摘除后腰椎节段明显失稳 (P <0 0 5 )。植入融合器后 ,其前屈和侧屈方向的ROM分别为正常的6 6 %和 6 5 % ;两者差别显著 (P <0 0 5 ) ;后伸方向的ROM值为正常的 84 % ,两者无统计学差别 (P =0 15 ) ;旋转方向ROM值较正常组提高了 2 5 % ,两者差别明显 (P <0 0 5 )。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和螺纹状椎间融合器的平均最大拔出力分别为75 0± 2 0 5N和 6 95± 175N ,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5 4 )。结论 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设计独特、具有良好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和抗拔出能力 ,能够进一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试C2、3椎间解剖结构逐级损伤对Hangman骨折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8具新鲜C1~4颈椎标本,按Hangman骨折病理诊断标准模拟C2、3椎间解剖结构逐级损伤,并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依次按照:①对照组(正常状态);②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③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④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顺序测试其三维运动范围(ROM),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解剖结构逐级破坏,ROM值逐渐增大。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与对照组相比除旋转有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与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相比除后伸无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有显著性差异;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与其他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旋转运动影响最大的是峡部,前后纵韧带对屈伸运动影响明显,而侧弯运动则随着各椎间结构的破坏逐步下降;准确判断Hangman骨折的具体损伤部位对骨折稳定性的认识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Solis融合器与自体髂骨块植骨联合钛板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探讨Solis融合器的适应证选择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2-06行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39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其中使用Solis融合器植骨融合者为A组(n=19),使用自体髂骨块植骨联合钛板内固定者为B组(n=20);2组性别比、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及手术节段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椎间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22~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症状改善率和融合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发生融合器下沉,B组1例术后取骨区血肿形成、2例术后1年发生取骨处疼痛、2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olis融合器和与自体髂骨块植骨联合钛板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Solis融合器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不宜单独使用Solis融合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16例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记录术前、术后各时段颈部疼痛VAS评分、枢椎移位及成角、C2~3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65个月。术后各时段颈部疼痛VAS评分、枢椎成角、枢椎移位、颈椎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期颈椎活动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应用Solis颈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能重建上颈椎生理解剖结构,维持颈椎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腰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上节段使用棘突间Coflex置入手术(Topping-off手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6具男性L3~S1节段的人脊柱标本,建立L4/5椎弓根螺钉坚强固定(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模型及L4/5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L3/4棘突间Coflex置入(Topping-off手术)的模型。每具标本均进行完整、坚强固定和联合固定3种状态的生物力学测试。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组)、L4/5坚强固定(B组)、联合固定(C组)中L3/4和L5/S1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内压差异。结果:B组L3/4节段平均活动度较A组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54°,后伸增大0.34°,侧弯增大0.30°,旋转增大0.19°);B组L5/S1活动度亦比A组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L3/4节段的活动度与B组相比,后伸方向显著减小(P0.05)(比B组减小0.32°),而前屈、侧弯、旋转减小不明显(P0.05);与A组相比,后伸及旋转无显著增大(P0.05),前屈及侧屈有显著增大(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38°,侧屈增大0.28°)。C组L5/S1活动度与B组相比,除前屈方向外均有增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均有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L3/4椎间盘内压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78k Pa,后伸增大0.88k Pa,侧弯增大1.84k Pa,旋转增大1.45k Pa);L5/S1椎间盘内压也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1.21k Pa,后伸增大0.94k Pa,侧弯增大0.70k Pa,旋转增大0.81k Pa)。与B组相比,C组L3/4椎间盘内压减小(分别比B组前屈减小0.29k Pa,后伸减小1.39k Pa,侧弯减小0.13k Pa,旋转减小0.10k Pa),但仅后伸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L5/S1椎间盘内压分别比B组前屈减小0.39k Pa,后伸减小0.10k Pa,侧弯增大0.15k Pa,旋转增加0.18k Pa,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C组L3/4椎间盘内压增大,其中前屈、侧屈及旋转显著增大(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1.53k Pa,侧屈增大1.71k Pa,旋转增大1.35k Pa);C组L5/S1椎间盘内压也显著增大(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82k Pa,后伸增大0.84k Pa,侧屈增大0.85k Pa,旋转增大0.99k Pa)。结论 :生物力学测试发现,Topping-off手术中Coflex对单节段坚强固定上方相邻节段有保护作用;但使下方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可能对远期退变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