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贮尿囊结石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 1995年以来治疗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后贮尿囊结石 6例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6例 ,均为男性。年龄 40~ 6 5岁 ,平均 5 2岁。均为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及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患者。手术平均截取升结肠 30cm ,截取回肠 15cm作为补片。术中以链霉素及灭滴灵混合液肠腔灭菌。术后间断导尿 ,间隔时间 3~ 7h ,平均 5 .5h。每次尿量 40 0~ 70 0ml。 6例术后尿中均有粘液。术后贮尿囊反复感染 5例 ,主要表现为尿液混浊、粘液增多、血尿、尿白细胞增多 ,4例尿培养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生长。实验室检查 :高血氯性酸中毒 4例 ,尿素…  相似文献   

2.
回肠末段折叠缩窄腹壁造口可控性结肠-结肠膀胱术(附八例报告)廖斯东,李宝炽,罗则民,许建宁,陈浩阳1991年5月~1992年9月,参考lockhart的改良可控性回盲肠膀胱术和杨氏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对8例膀胱癌患者行回肠末段折叠复发缩窄腹壁造口,结肠...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8~2002年收治膀胱肿瘤需行膀胱全切术3例,均在全麻下行乙状结肠膀胱术,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肛门括约肌可控性尿流改道,效果满意,现就医疗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四种可控性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或严重膀胱功能障碍及尿道病变患者23例。随访20例,3例术后出现腹壁造口处漏尿,2例经手术处理治愈,1例长期保留尿管。术后可控性良好,插管顺利19例,膀胱容量出院时250~400ml,1年后500~850ml,无输尿管肾盂返流,肾功能均获改善或稳定。认为可控性回结肠膀胱为膀胱替代及尿液转流较好的术式,HemiKock膀胱及液压回肠瓣亦有一定优点。  相似文献   

5.
膀胱全切除病人常需行尿流改道,常用的Bricker膀胱及Kock膀胱因需佩带尿袋或自家导尿,给患生活带来不便。原位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建立了一种更接近生理状况的新膀胱,提高了患的生活质量。我们于1990年2月至1998年2月间共行膀胱全切原位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16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990年3月~1996年9月,我们对10例膀胱癌患者施行膀胱全切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可控性回盲结肠代膀胱术10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报告1992年5月~1996年7月施行可控性回盲结肠代膀胱术10例,随访4个月~4年6个月,除1例无尿毒症外,9例健在,均恢复正常社交活动甚至劳动,患者对可控性回盲结肠膀胱均满意,无一例出现输尿管返流及尿失禁,表明该术式具有可靠的抗输尿管返流,抗尿失禁的作用,有贮尿囊容量大,内压低,插管导尿管顺利等优点,完全满足患者生活方便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低压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17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除术后患者理想的膀胱替代式。方法:采用W形尿囊及球形贮尿囊代膀胱作低压可控性回长膀胱术治疗因膀胱癌而行膀胱全切除术患者17例。结果:随访0.5 ̄2年,经代膀胱造影、测压和IVU检查,效果满意,仅5例术后出现没的并发症,经症处理均治愈;术后膀胱容量达240 ̄560ml,膀胱静压为2.44 ̄4.68kPa。结论:本文式代膀胱内压低、容量大、抗反流效果好无明显输尿管梗阻及肾盂积水,无  相似文献   

9.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评价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0例回结肠膀胱术术后病人的可控性、尿动力学、血清电解质、肾功能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0例随访6-118个月,平均62个月。白天可控率100%,夜间可控率95%。贮尿囊容量380-660ml,平均580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膀胱全切术后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控尿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0年间28例可控性尿流改道(可控性回结肠膀胱)和21例原位肠代膀胱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可控性回结肠膀胱组前9例行Indiana术式,后19例行改良的Indiana术式。原位肠代膀胱组采用乙状结肠或"W"形回肠纵行剖开制成贮尿囊。结果:本研究组4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2年。可控性回结肠膀胱组28例自行清洁导尿,间隔时间90~270min,平均240min。原位肠代膀胱组21例在腹压的辅助下自行排尿,排尿间隔时间150~240min,平均195min。可控性回结肠膀胱组中22例感觉生活满意或基本满意(78.6%),6例感觉生活不便(21.4%);9例出现并发症(32.1%)。原位肠代膀胱组中19例患者感觉生活满意(90.5%),2例感觉不满意(9.5%),均为压力性尿失禁;3例出现并发症(14.3%)。结论:原位肠代膀胱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后并发症方面,原位肠代膀胱组患者并发症明显小于可控性回结肠膀胱组。  相似文献   

11.
20 0 0年 6月 ,我科收治 1例可控回肠代膀胱术后 8年 ,肠代膀胱内移行上皮肿瘤复发者。报告如下。患者 ,女 ,5 8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 2个月于 1992年 3月入院。膀胱镜检查示膀胱侧壁 ,后壁及顶壁多发、广基肿瘤 ,直径约 4cm ,部分肿瘤表面有坏死溃疡。行膀胱全切 ,可控回肠袋代膀胱术。病理报告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G2 T2 。术后肠代膀胱可控性良好 ,规律随访。 2 0 0 0年 6月因肉眼血尿 1个月入院。B超示肠膀胱左后壁有 4 .3cm×4 .2cm× 3.8cm较强回声实性团块 ,有蒂 ,与肠膀胱壁相连 ,内部回声不均 ,边缘不光滑。IVU示…  相似文献   

12.
可控性回盲肠膀胱2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后可控性膀胱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观察。方法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对23例膀胱癌患者施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后采用回盲升结肠形成贮尿囊,进行尿流改道。结果随访4月到4年均获得满意的疗效。贮尿囊容量达300~550ml,最大压力40cmH2O,阑尾流出道的压力为54cmH2O,4-5小时导尿1次,无尿外溢,无高氯性酸中毒。有2例术后因肿瘤转移死亡。结论回盲肠袋做贮尿囊,阑尾做流出道,可控性好,并发症少,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13.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23例回结肠膀胱术术后患者的可控性尿动力学、血清电解质、肾功能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23例随访4~126个月,平均59个月。白天可控率为100%,夜问可控率96%。贮尿囊容量350~640ml,平均560ml,贮尿囊内压力9.30~32,08cmH2O(1cmH2O=0.098kPa),平均19.20cmH2O。B超、静脉肾盂造影(IVP)及贮尿囊造影显示:单侧输尿管狭窄并肾积水1例。贮尿囊结石2例。血清电解质及肾功能正常。结论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远期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尿路分流术式。  相似文献   

14.
一位27岁外伤性T11截瘫女患者因尿失禁、反复尿路感染行膀胱上尿转流术(回结肠贮器可控性腹壁造口),但术后病人仍有反复发作的膀胱积脓,需行残留膀胱切除。Parra氏等考虑无功能膀胱体积小且与尿液分离,于1991年10月1日使用腹腔镜对该患者施行了单纯膀胱切除术。详细描述了手术技术并  相似文献   

15.
阑尾原位经脐造口的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附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无处理阑尾脐部造口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结肠各约20cm,纵形剖开、拼接形成囊袋。采用未经处理的阑尾由脐部直接引出造口。共为31例膀胱肿瘤和1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实施了膀胱全切、无处理阑尾经脐造口的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结果 新膀胱容量300~500ml,内压达40cmH2O无尿溢出。患者可自我导尿,造口勿需覆盖,不影响任何活动。随访6个月至5年,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无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除后行去带盲升结肠可控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采用去带盲升结肠可控性膀胱术患者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贮尿囊容量大,压力低,可控性能好,术后随访观察达到可控性尿流改道的要求。结论 去带盲升结肠可控性膀胱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肠代膀胱术。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27岁。因先大世膀忧外翻在我院行Bricker术后9年,后感牛活不便,要求改成可控性膀眈,于1996年10月7日入院。术前实验室检查血尿素氮3.8mmol/I。,血肌醉87pmol/L,尿常规检查阴性,B超检查示双肾兀积水,*肠膀眈造影示原输尿管吻合D无反流。同年Ic月18日在全麻下经原手术切口进腹,分离肠道粘连后,游离末端回肠12cm及自、升结肠和10cm横结肠,将未端回肠通过回盲瓣形成5cm会叠,套叠的乳头后壁与盲肠后壁缝合固定,在回盲瓣连接处将盲肠壁与回肠作半包裹缝合,输出道回肠以两排纵行折叠缝合缩小肠腔;对系膜线纵行剖开…  相似文献   

18.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阑尾腹壁造口术五例报告杨远清,顾明祥,杨燮樵,周毅1989年10月至1992年7月,我们根据Issa等(Is-saMM,etal;JUrol,1989,141:1385)的报告,对5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可控性回结肠膀胱阑尾腹壁造口...  相似文献   

19.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的技术改进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对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技术进行改进,并应用于15例病人。男性1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3岁。其中12例因多发性或浸润性移行细胞癌,3例因晚期神经源性膀胱而行膀胱全切除术。经技术改进后的Indianapouch操作简便,安全,无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7小时,输血平均600ml。术后上尿路功能良好,插管方便,贮尿囊容量400ml,顺应性好,最大充盈压力平均3.20kPa(1kPa=10.20cmH2O),病人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20.
回结肠代膀胱术临床分析(附2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回结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2 5例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全切除术后 ,应用末段回肠及盲升结肠作贮尿囊行正位膀胱重建术。 结果  2 5例中获随访 2 2例 ,随访时间 6~ 3 4个月 ,平均 19.5个月。患者一般于术后 3周自主可控性排尿 ,日间排尿可控率 91% ,1年夜间尿失禁 2 6%。术后 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容量 (3 86± 75)ml(2 90~ 550ml)、最大尿流率 (12 .5±2 .2 )ml/s、剩余尿量 (2 6± 11)ml ,充盈期膀胱压力明显低于尿道闭合压。输尿管返流 2例 ,无尿道狭窄、输尿管狭窄 ,无高氯性酸中毒 ,肾功能正常。 1例术后 8个月发生肿瘤多处转移 ,余 2 1例无瘤存活。 结论 回结肠代膀胱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 ,正位排尿 ,可控性好 ,并发症少等优点 ,患者易于接受 ,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