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上尿路阴性结石患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上尿路阴性结石的疗效。方法对42例上尿路阴性结石患者(肾脏结石35例,其中双侧3例,单侧多发结石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4例,输尿管末端结石3例)采用超声定位行ESWL45例侧。结石最大1.8cm×1.5cm,最小0.5cm×0.3cm。治疗电压上限110kV,电流上限2.0mA;成人治疗能量为6~8级,击打次数3500~4000次;儿童治疗能量3~5级,击打次数不超过2500次。ESWL治疗间隔7~10d。结果对1例肾结石及1例输尿管末端结石患者行ESWL治疗4次以上结石变化不大,放弃ESWL治疗,改为其他治疗。另43例侧中1次碎石成功4例,2次20例,3次15例,4次4例。碎石成功患者中1个月内结石排净率90.7%(39/43)。结论超声定位ESWL治疗上尿路阴性结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盂内压力监测在微创经皮肾取石术(MPCNL)治疗肾脏复杂性结石术中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复杂性肾结石且需行双通道MPCNL治疗的患者,选择一通道用于监测术中肾盂内压力.术后监测患者体温、疼痛程度、肾周积液情况、血肌酐、GFR等.结果 平均肾盂内压为(16.23±4.69)mmH2O.高压组术后发热、腰痛、肾周积液情况明显高于低压组(P<0.05).低压组术后肾功能较术前有很大改善,术前术后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高压组没有很大改善.结论 MPCNL中实时监测肾盂内压力,可有效预防肾盂压力过高,减少术后肾脏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和治疗。结果:脱落细胞学检查、静脉肾盂造影(IVP)、CT及MRI对本病的确诊率分别为38.1%、9.1%、80.8%、72.7%,38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结果均为移行细胞癌,随访29例,失访9例。随访期6个月~6a。3a生存率为79.5%,5a生存率为71.9%。随访病例中无残留输尿管癌和膀胱癌。结论:各种检查方法有相互补充的作用,IVP检查对本病病灶定位及定性诊断率低,但应作为常规检查。上尿路逆行造影对本病病灶定位准确率高适应于IVP检查失败者。CT及MRI对本病诊断率高,是重要的诊断方法。肾、输尿管和膀胱袖状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浅表性肿瘤,独肾或对侧肾功能不全者可行输尿管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药物辅助排石疗法(α1-RB+NSAIDs)在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作用。方法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120例,随机平分为3组。每组患者皆应用左氧氟沙星0.2g,2次/d;吲哚美辛栓1枚,塞肛2次/d;对照组患者加用中成药结石通1.0g,3次/d;组2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硝苯地平10mg,3次/d;组3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萘哌地尔25mg,2次/d。以结石排出输尿管或治疗随访期满2周为疗效观察终点。结果3组均无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者。3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结石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内排出结石者组:组1为15例(37.5%),组2为28例(70%),组3为37例(92.5%)。组2、组3与组1的排石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2与组3间排石率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组3平均排石时间分别为9d,8d和4d:组1与组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与组1、组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内肾绞痛再次发作:组1有8例(20%),组2有5例(12.5%),组3为0例,经肌注酮络酸氨丁三醇30mg或哌替啶50mg后缓解。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药物辅助排石疗法可明显提高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排出率,缩短结石排出时间,减少肾绞痛发作概率,可作为输尿管下段结石药物治疗的一线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和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检测手术切除的32例BPH组织标本中,PEDF和VEGF的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分析这两个因子与MVD的关系。结果PEDF和VEGF在BPH标本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7.5%(12/32)和78.1%(23/32);PEDF表达与MVD(P〈0.01)和VEGF(P〈0.01)表达呈负相关关系,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PEDF和VEGF的不平衡表达可能是BPH组织血管生成的分子基础,是促进BPH发生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去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的疗效观察(附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去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膀胱全切去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癌30例。结果 30例随访8-40个月。1年后贮尿囊容量360-580ml,贮尿囊内最大压力19.5-78.5cmH2O。白天完全可控28例,可控率93%;夜间完全可控27例,可控率90%。贮尿囊造影及IVU显示单侧输尿管狭窄并肾脏轻度积水1例,无输尿管返流。血清电解质及肾功能正常。结论 去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综合分析讨论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3例患者起病均有排尿时一过性血压升高症状,B超、CT扫描和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占位性病变。膀胱肿瘤TNM分期,3例患者分别为T2aN0M0、T2aN0M0、T2bN0M0;3例患者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随访12~120个月,平均随访3年。1例随访6年后因肺部转移而死亡:2例于术后2、3年因广泛盆腔淋巴结浸润又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恢复顺利,随访无其他不适。结论: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需经膀胱镜检查及术后病理确诊,TNM分期在Tis、T1、T2期的肿瘤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分期在T3期以上或位置在膀胱颈口附近,则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8.
<正>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为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对于良性前列腺增生及部分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手术由于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这两种疾病的主要方式。随着该术式的广泛应用,其罕见的并发症即膀胱内气体爆炸的报道逐渐增多。膀胱内爆炸可导致各种类型的膀胱损伤,严重时甚至导致手术失败而转开放手术,故逐渐得到泌尿外科广大同仁的重视[1]。我科近年来开展经尿道电切手术约3 000例,其中发生膀胱爆炸2例,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后腹腔镜去顶减压术治疗多囊肾病(ADPKD)的术前术后比较,探讨其治疗ADPKD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顸减压术治疗ADPKD 63例次的临床资料.就术前术后的腰部不适、血压、肾脏体积、较大囊肿(>4cm的囊肿)、肌酐、GFR等临床疗效指标进行比较,所有统计分析由SPSS17.0软件完成.结果 术前术后的临床疗效指标比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有明显好转.结论 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项减压术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肾功能,是治疗ADPKD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10.
潍坊市人民医院近2年来共处理尿管拔出困难患者7例,经处理后均顺利拔出尿管。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