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定纳米活性碳吸附的表阿霉素经脱吸附后,脱吸附出来的表阿霉素的结构是否发生改变,来推测纳米活性碳吸附表阿霉素的稳定性,进而为临床使用纳米活性碳吸附表阿霉素行局部淋巴化疗寻找实验依据。方法通过物理脱吸附方法使表阿霉素-纳米活性碳混悬液中纳米活性碳吸附的表阿霉素释放出来,再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法)测定脱吸附后的表阿霉素结构是否发生改变。结果表阿霉素-纳米活性碳混悬液经过脱吸附后提取的表阿霉素行LC-MS法检测提示:脱吸附后提取的表阿霉素样品液与表阿霉素标准液的LC-MS图基本一致。结论被纳米活性碳吸附的表阿霉素,经脱吸附后其结构并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合成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探讨其骨靶向特征。方法 根据席夫碱原理,合成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通过红外、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氢谱对聚合物进行表征。体外羟基磷灰石结合实验验证聚合物的体外亲骨性,荧光显微技术验证其体内亲骨性,液相色谱仪观察聚合物在小鼠各脏器和不同时间段的组织分布。结果 红外、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氢谱证明氧化葡聚糖、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合成成功。体外羟基磷灰石吸附实验显示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和表阿霉素的吸附率分别为86.13%和13.91%。体内亲骨性实验显示荧光主要为骨干骺端的皮质骨和松质骨,骨髓中无明显发现,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的荧光强度约为表阿霉素的2.7倍。选择注射表阿霉素和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后10 min、1、2、24和48 h对各脏器药物浓度进行测定,发现注射2 h后达到最大组织浓度,表阿霉素和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在器官分布中存在差异,而骨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在给药后10 min、1、2和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功合成的骨靶向药物具有良好的体内、体外亲骨性,具有明显的骨靶向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选择Fe3O4与活性碳恰当配比(ζ/g)的混合原料,制备出铁碳复合磁性载体,用于肿瘤的磁靶向治疗。方法采用不同混合配比的Fe3O4和活性碳球磨配料,辅以表面包硅技术,合成出纳米纯铁和活性碳为主要组分的新型铁碳复合磁性载体,观察其粒子形貌与分布、磁性能及对阿霉素的吸附和脱附作用。结果合成的不同组分铁碳复合磁性载体颗粒直径均小于500 nm;包硅铁碳复合磁性载体性能稳定;Fe3O4和活性碳的混合配比为90/10(ζ/g)时,包硅铁碳复合磁性载体磁性能最强、吸附性能最弱;混合配比为60/40(ζ/g)时,包硅铁碳复合磁性载体对阿霉素的吸附性能最强、磁性能最弱。结论Fe3O4和活性碳的混合配比为70/30(ζ/g)时,合成的包硅铁碳复合磁性载体具有较强的磁性和恰当的吸附脱附性能,适合作为药物载体用于肿瘤的磁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4.
不同配比的铁碳复合磁靶向载体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选择Fe3O4与活性碳恰当配比(ξ/g)的混合原料,制备出铁碳复合磁性载体,用于肿瘤的磁靶向治疗。方法采用不同混合配比的Fe3O4和活性碳球磨配料,辅以表面包硅技术,合成出纳米纯铁和活性碳为主要组分的新型铁碳复合磁性载体,观察其粒子形貌与分布、磁性能及对阿霉素的吸附和脱附作用。结果合成的不同组分铁碳复合磁性载体颗粒直径均小于500nm;包硅铁碳复合磁性载体性能稳定;Fe3O4和活性碳的混合配比为90/10(ξ/g)时,包硅铁碳复合磁性载体磁性能最强、吸附性能最弱;混合配比为60/40(ξ/g)时,包硅铁碳复合磁性载体对阿霉素的吸附性能最强、磁性能最弱。结论Fe3O4和活性碳的混合配比为70/30(ξ/g)时,合成的包硅铁碳复合磁性载体具有较强的磁性和恰当的吸附脱附性能,适合作为药物载体用于肿瘤的磁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最佳条件。方法人腹部皮下脂肪抽吸取材,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取细胞,采用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细胞。比较了不同胶原酶浓度、胶原酶消化时间和血清浓度对于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不同效果。结果采用0.5、1.0、1.5、2.0mg/ml四种不同胶原酶浓度进行消化,发现在消化时间为1h时,2.0mg/ml组消化细胞总数最多,活细胞比值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在消化时间为2h时,消化细胞总数较1h各组均增加,同时,1.0、1.5和2.0mg/ml组消化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活细胞比值1.0mg/ml组和1.5mg/ml组最高。采用0、5%、10%、15%、20%五种不同血清浓度培养后发现,15%和20%组生长特性最佳,明显优于另外三组。结论对于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胶原酶浓度1.0mg/ml、消化时间2h、血清浓度15%是最佳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最佳条件。方法人腹部皮下脂肪抽吸取材,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取细胞,采用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细胞。比较了不同胶原酶浓度、胶原酶消化时间和血清浓度对于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不同效果。结果采用0.5、1.0、1.5、2.0mg/ml四种不同胶原酶浓度进行消化,发现在消化时间为1h时,2.0mg/ml组消化细胞总数最多,活细胞比值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在消化时间为2h时,消化细胞总数较1h各组均增加,同时,1.0、1.5和2.0mg/ml组消化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活细胞比值1.0mg/ml组和1.5mg/ml组最高。采用0、5%、10%、15%、20%五种不同血清浓度培养后发现,15%和20%组生长特性最佳,明显优于另外三组。结论对于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胶原酶浓度1.0mg/ml、消化时间2h、血清浓度15%是最佳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盐酸阿霉素 (ADM )联合 4 羟苯维胺酯 (HPR )对人膀胱移行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探讨两药对膀胱行癌细胞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方法 应用四甲基偶氮蓝比色 (MTT)法检测 0 .0 5mg/L阿霉素及 10 -6、5× 10 -6、10 -5mol/L不同浓度 4 HPR对膀胱癌细胞株T2 4的细胞毒作用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4 HPR、阿霉素或两药联合应用时对T2 4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 单用 5 μmol/L的 4 HPR、0 .0 5mg/L阿霉素诱导T2 4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8%和 2 1% ,两药联合后凋亡率达 5 2 % (P <0 .0 5 )。 0 .5mg/L阿霉素对T2 4细胞凋亡率为 5 2 % ,联合1、5 μmol/L的 4 HPR后凋亡率上升至 81%和 94% (P <0 .0 5 )。 结论  4 HPR能诱导T2 4细胞凋亡 ,存在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4 HPR与阿霉素联合用药对膀胱癌细胞有明显生长抑制和凋亡诱导的协同作用 ,能缩短产生抑瘤效果的作用时间 ,减少阿霉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8.
动脉栓塞热疗用羰基铁粉磁热效应和细胞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将羰基铁粉应用于磁感应动脉栓塞加温治疗肿瘤,测定其在交变磁场下升温状况和细胞毒性,初步评价其磁热性和安全性。方法分别改变混悬液浓度(10mg/ml羰基铁粉100%浸提液、10mg/ml羰基铁粉50%浸提液、64g/L苯酚溶液)和磁场电流强度(49.9、79.9、110.2 Oe),测定因浓度和磁场电流强度的变化对羰基铁粉升温的影响。将羰基铁粉浸提液对小鼠L-929成纤维细胞培养2、4、7d,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计算细胞相对增殖度,用6级毒性分类法评级。结果羰基铁粉-碘化油混悬液的温度随浓度的升高、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升高。浓度为60mg/ml的羰基铁粉-碘化油混悬液在110.2Oe下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温度。细胞毒性检测,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在10mg/ml羰基铁粉100%浸提液、10mg/ml羰基铁粉50%浸提液培养期(培养2、4、7d)细胞贴壁生长,形态良好,细胞毒级为0~1级。结论羰基铁粉在交变磁场下有较好的升温效果,无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表阿霉素膀胱黏膜下浸润注射和术后立即单次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 方法 浅表性膀胱癌 36例 ,Ta10例 ,T12 6例 ;G111例 ,G2 2 0例 ,G3 5例 ,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中采用 1mg/ml浓度的表阿霉素多中心膀胱黏膜下浸润注射 ,总量 30mg。手术结束时立即单次膀胱灌注表阿霉素 12 0mg。 36例患者术后随访 1~ 4年 ,平均 2 .8年。 结果  36例患者术后 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10 0 .0 %、91.7%、88.9% ,总复发率 11.1% ( 4 / 36 )。手术前后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无显著性变化。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为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 ,膀胱局部毒性反应发生率为 2 7.8% ( 10 / 36 ) ,全身性毒性反应发生率 8.3% ( 3/ 36 )。 结论 术中多中心表阿霉素膀胱黏膜下浸润注射结合单次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良好 ,操作简便 ,费用低 ,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0.
优化工艺制备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优化工艺制备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PI-PBCA-NP)。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NP,再以二步法制备EPI-PBCA-NP,以形态、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应用U9(95)均匀试验优化处方工艺:右旋糖酐-70(Dextran-70)用量为10~90 mg,普流罗尼克F68(Pluronic F68)的用量为10~90 mg,表阿霉素的用量为1~7 mg;pH值的范围为1~5。结果制备EPI-PBCA-NP的优化条件为反应液pH为1,Pluronic F68 90.0 mg,Dextran-70 10.0 mg,表阿霉素为9.0 mg,在优化条件下制备EPI-PBCA-NP平均粒径为(135.5±16.8)nm(n=15);平均包封率(86.78±11.20)%,平均载药量为(18.65±2.89)%。结论本研究通过优化工艺制得粒径满意的纳米粒,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均高于单纯性表面吸附或包囊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