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陆漱玉  廉井财等 《眼科》2001,10(4):220-222
目的:探讨近视LASIK术前眼底病变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85例(721只眼)LASIK术前患者行散瞳眼底三面镜检查并作详细眼底记录,结果:发现各种视网膜变性136只眼(18.86%),视网膜干性裂孔16只眼(2.22%),亚临床视网膜脱离(RD)5只眼(0.69%)。其中37只眼严重视网膜变性、16只眼干孔和4只眼亚临床RD行氩激光光凝治疗,仅1例亚临床RD需行视网膜脱离手术,结论:近视LASIK术前及术后眼底常规检查和病变治疗是必要的,同时本文提出眼底病变光凝的指征。  相似文献   

2.
LASIK前眼底三面镜检查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散瞳眼底三面镜检查在LASIK术前的重要意义。方法:对385例(721眼)LASIK术前患者行散瞳眼底三面镜检查并作详细眼底记录。结果:发现各种视网膜变性136眼(18.86%),视网膜干性裂孔(干孔)16眼(2.22%),亚临床视网膜脱离(RD)5眼(0.69%)。其中37眼严重视网膜变性、16眼干孔和4眼亚临床RD行氩激光光凝治疗,仅1例亚临床RD需行视网膜脱离手术。结论:将散瞳眼底三面镜检查作为LASIK术前常规检查是必要的,同时提出眼底病变光凝的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病情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64例(496只眼)LASIK术前高度近视患者行散瞳眼底检查并作详细眼底检查记录。结果 496只眼中11只眼有干性视网膜裂孔(占2.2%),9只眼有玻璃体牵引,4只眼伴视网膜脱离,14只眼有严重视网膜变性。11只眼干性视网膜裂孔和2只眼视网膜浅脱离行氩激光光凝治疗,2只眼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硅压术。结论高度近视眼LASIK术前常规散瞳检查眼底对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初诊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类型和程度,明确手术适应证选择,术前给予相应处理,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对LASIK术前初诊4248眼屈光度-0.50D~-18.00D,散光≤6.00D的近视患者散瞳三面镜检查眼底,详细绘图记录检查结果,并给予相应处理,对实施LASIK手术者随访10~20mo。结果:被检4248眼中,发现各种视网膜变性778眼(18.31%);其中格子样变性60眼(1.41%),霜样变性432眼(10.17%),囊样变性72眼(1.69%),薄变22眼(0.52%),有两种以上混合变性的71眼(1.67%),视网膜增殖121眼(2.85%),周边视网膜干性裂孔71眼(1.67%)。其中严重视网膜变性65眼,干性视网膜裂孔71眼行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脱离9眼,4眼视网膜脱离需行手术,5眼局限性脱离行光凝.所有LAS1K术后患者均未发现眼底病变加重或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前详细了解视网膜病变是必要的,它能够为明确手术适应证,把握手术时机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检查明确有视网膜变性和(或)裂孔的近视患者行预防性倍频Nd:YAG激光光凝,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 LASIK术前行散瞳后详细的眼底检查,对有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变性和(或)伴有裂孔者72例(86眼)行倍频Nd:YAG激光光凝治疗.激光波长532 nm,光斑大小50~300μm,曝光时间0.2~0.25 s.功率100~300 mW.激光光凝后1个月,检查眼底周边激光光斑反应情况,并行常规LASIK手术.术后随访9~12个月,复查眼底、视力等情况.结果 行倍频Nd:YAG激光光凝1个月后,病变区周围激光光斑反应良好,无中心视力下降.LASIK术后1年,未发现视网膜变性加重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年后裸眼视力4.6~4.8者4眼,4.9~5.0者82眼.结论 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及干孔的近视患者行预防性倍频Nd:YAG激光光凝是一种安全的方法 ,可有效地预防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LASIK术前检查发现的近视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特征,评价眼底氩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施行LASIK术的连续性病例1 100例(2 190眼)的术前资料,在对所有患者术前扩瞳后以检眼镜、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周边视网膜情况并记录,对严重的视网膜病变如格变、囊样变、干性裂孔、视网膜浅脱离等予以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经随访稳定有效后再择期行LASIK手术。结果: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均随屈光度增加而提高,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颞侧病变比例高于鼻侧。在全部患眼的检查中,发现各类视网膜变性132眼,64眼发现格子样变性(48.48%)、37眼发现囊样变性(28.03%)、54眼发现霜样变性(40.91%)、34眼发现不压白变(25.76%)、12眼发现铺路石样变性(9.09%)、14眼发现干性裂孔(10.61%)、4眼发现裂孔伴局限性浅脱离(3.03%)。对出现较严重视网膜病变的43例患者(78眼)施行了眼底氩激光治疗。复诊时见激光斑反应明显、干性裂孔稳定,局限性浅脱离患者经2~4次激光,光凝后视网膜完全平复。对眼底经光凝后行LASIK的患者,在3~6mo复诊中无1例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LASIK术前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三面镜详查眼底是十分有必要,对发现的周边视网膜严重变性及时予以激光光凝能够有效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行预防性氪激光光凝效果。方法:中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行直接眼底镜、间接眼底镜、三面镜检查。对明确有发生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变性及裂孔者50例(53眼)行氪激光光凝治疗。结果:行氪激光光凝1mo后,裂孔封闭良好,变性区无扩大。色素较多时行LASIK手术,术后回访6~12mo,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及干孔的近视患者行预防性氪激光光凝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预防中高度近视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行预防性氩离子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 LASIK术前对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间接眼底镜配合巩膜压迫法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42例(45只眼)行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高度近视患者42例(45只眼)氩离子激光光凝术后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LASIK术后6个月随访,术前行氩离子激光光凝的患者视网膜情况良好,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 LASIK术前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行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疗效确切,是预防LASIK术后出现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术前眼底检查结果及预防性光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术前中高度近视眼眼底情况及术前眼底激光预防性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2686例(5316只眼)准备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并采用散瞳三面镜检查眼底.对发现视网膜裂孔、变性、脱离的病人进行预防性眼底激光治疗.结果 有45例(49只眼)发现裂孔,发生率为0.9%,视网膜变性有526只眼(9.89%),其中格子样变性132只眼(2.48%),囊样变性97只眼(1.82%),霜样变性57只眼(1.07%)、非压迫白变性192只眼(4.42%),其他变性48只眼(0.90%).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在接受LASIK术前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是必要的,避免和减少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的可能.对于有视网膜脱离者可及时行手术复位,从而提高LASIK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等进行预防性治疗的价值。方法对LASIK术前1260只眼扩瞳后行眼底检查并作详细记录,对明显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15只眼进行视网膜光凝治疗。结果15只眼光凝3~4周,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无1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对拟行LASIK手术的患者进行详细眼底检查,并对周边视网膜变性严重和视网膜裂孔者实施预防性光凝治疗可大大降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近视眼周边视网膜变性的发生情况,以及氩离子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施行LASIK术的连续性病例550例(1100眼)的术前资料,在对所有患者术前扩瞳后以检眼镜、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周边视网膜情况并记录,对严重的视网膜病变如格变、囊样变、干性裂孔、视网膜浅脱离等予以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经随访稳定有效后再择期行LASIK手术。结果:在全部患眼的检查中,发现各类视网膜变性350眼(31.82%),其中,171眼发现格变(48.86%)、98眼发现囊变(28.00%)、144眼发现霜变(41.14%)、90眼发现不压白变(25.71%)、32眼发现铺路石样变(9.14%)、38眼发现干性裂孔(10.86%)、6眼则发现裂孔伴局限性浅脱离(1.71%)。其中191眼(54.57%)仅发现有一种视网膜变性,115眼(32.86%)发现有两种变性,44眼(12.57%)发现有3种或3种以上视网膜变性。视网膜周边各种退行性病变的分布位置,265眼(75.71%)中发现颞上象限病变,177眼(50.57%)中发现颞下象限病变,78眼(22·29%)中发现鼻上象限病变,59眼(16.86%)中发现鼻下象限病变。其中,207眼(59.14%)病变范围累及一个象限,92眼(26.29%)累及两个象限,51眼(14.57%)累及三个或四个象限。对出现较严重视网膜病变的43例患者(48眼)施行了眼底氩激光治疗。复诊时见激光斑反应明显、干性裂孔稳定,局限性浅脱离患者经2~4次激光光凝后视网膜完全平复。对眼底经光凝后行LASIK的患者,在3~6mo复诊中无1例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LASIK术前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三面镜详查眼底是十分有必要,对发现的周边视网膜严重变性及时予以激光光凝能够有效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LASIK术前预防性激光光凝对术后视网膜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阳  周跃华 《眼科》2003,12(4):201-202
目的 :观察LASIK术前预防性氪离子激光光凝对术后视网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LASIK术前 ,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 ,对视网膜裂孔或病变大于 2PD的 658例 (688只眼 )患者行氪离子激光光凝 ,观察其视网膜稳定情况 ;对视网膜病变小于 2PD的 71 2例 (756只眼 )患者密切观察其视网膜病变的变化 ,必要时于LASIK术后补行氪离子激光。结果 :LASIK术后 6个月随诊 ,术前行氪离子激光光凝的 2 38只眼 ,术后视网膜情况稳定 ;术前视网膜病变范围小于 2PD有 2 70只眼 ,有 5只眼于LASIK术后补行氪离子激光光凝。结论 :LASIK术前 ,对视网膜裂孔或病变 >2PD的患者应行激光光凝治疗 ,而对视网膜变性 <2PD的患者可暂不行激光光凝治疗 ,密切随诊其视网膜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3.
高度近视周边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激光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的周边视网膜变性和/或裂孔进行预防性光凝的疗效。 方法 散瞳检查高度近视眼眼底,发现周边视网膜变性和/或裂孔206只眼,予以预防激光治疗。 结果 实行视网膜变性预防性光凝的患者,接受LASIK手术后,随访一年无一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矫正视力没有变化。 结论 视网膜变性激光预防性光凝对预防视网膜脱离至少在角膜屈光手术后近期观察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135-136)  相似文献   

14.
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区预防性激光凝固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顾勇  王秋旭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1986-1987
目的:探讨LASIK术前周边视网膜变性区行预防性激光凝固术(光凝)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对831例1631眼进行LASIK术前常规检查,发现患有严重周边视网膜变性49眼,其中裂孔17眼、格子样变性15眼、囊样变性26眼,均行532nm固体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结果:光凝术后1mo视网膜光凝斑形成有效色素沉着后行LASIK手术。术后经3~36mo随访未发现变性灶扩大及治疗区域以外裂孔形成。结论:LASIK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是必要的,当发现严重周边视网膜变性进行预防性光凝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对周边视网膜变性干预性激光光凝的方法和疗效。方法LASIK术前对近视眼常规行直接检眼镜、三面镜和间接检眼镜检查,对合并有明届的周边视网膜变性的近视眼行532nm激光干预性光凝渝疗。在变性区外光凝2~3排,光斑直径200~300μm,时间0.15~0.20s,光斑间距1.0~1.5个光斑,出现三级光斑为准。结果197例(231眼)视网膜变性,其中格子样变性163眼(70.56%),霜样变性64眼(27.71%),囊样变性4眼(1.73%)。激光光凝术后,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LASIK术后随访6~18个月,无发生视网膜脱离者。结论LASIK术前对周边部视网膜变性进行干预性光凝,是预防LASIK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LASIK术前的眼底检查及预防性光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对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LASIK术前对中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间接眼底镜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42眼进行532nm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患者激光光凝术后,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LASIK术后6mo随访,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前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532nm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