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目的 探索江滩植被、 土壤、 水和光照强度等微生态环境因子与钉螺分布的关系, 为生态控制钉螺提供基础资 料。方法 方法 选择长江芜湖段的澛港大桥、 龙窝湖外滩和龙窝湖内滩3个区域, 调查植物特征 (种类、 高度、 盖度、 频度和株丛 数)、 土壤特征 (温度、 湿度、 pH值) 和光照强度等,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果 3个试区共调查920框。植 被盖度3.7%~63.5%, 江滩的优势种群为莎草群丛, 野艾蒿+辣蓼群丛的平均活螺密度为0只/0.1 m2 , 较其他群丛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 (P均<0.01)。土壤温度为19.0~24.0 ℃, pH为5.0~5.7, 湿度为53%~75%, 平均活螺数和平均死螺数间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光照强度因夏强冬弱, 活螺分别存在于背光面和迎光面。调查框离水源近的活螺平均数最 多, 3个距离段 (0~1 m, 1~3 m和3~5 m) 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结论 结论 江滩钉螺的生存和分布与植被、 土 壤、 水和光照强度等微生态环境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云南省鹤庆县不同类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感染率与感染螺密度之间的关系,给开展疾病监测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我们在坝区和山区各选择10个发现感染螺的有螺环境进行调查观察,并对有关资料作相关分析。1方法1.1选择1996年鹤庆县坝区和山区发现感染螺的各10个有螺环境作为观察点,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方法查螺,分环境、分框捕捉钉螺,逐框逐只以压碎法鉴别死活螺,镜检发现母胞蛐、子胞迹或尾迹之一者为感染螺。分环境计算钉螺感染率与感染螺密度。1.2按照数理统计的要求「‘’,对钉螺感染率与感染螺密度两项统计指标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江西省星子县不同位置钉螺孳生地螺情的纵向变化及与近期水位的关系。方法收集江西省星子县西观湖、马家湾、西庙前3个洲滩2001-2010年的螺情资料以及水位资料,探讨螺情的纵向变化,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钉螺消长与近期水位变化的关系。结果马家湾洲滩和西庙前洲滩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最高分别为89.66%(442/493)(2002年)和66.72%(872/1307)(2007年)、8.33(2001年)和7.39只/框(2006年),最低为13.26%(126/950)(2010年)和4.60%(55/1195)(2005年)、0.42(2010年)和0.22只/框(2002年),2007年以后均出现下降趋势;西观湖洲滩最高为56.77%(197/347)和2.81只/框(2002年),最低为3.52%(30/852)和0.08只/框(2006年),2007年后呈上升趋势。马家湾洲滩于2005和2009年发现阳性螺,阳性螺密度与阳性螺出现率分别为0.003 3和0.002 5只/框、0.09%(3/3306)和0.22%(3/1389);西庙前洲滩于2001、2003、2005、2009年均发现阳性螺,其中2005年阳性螺密度和阳性螺出现率最高,分别为0.005 0只/框和0.88%(6/684);西观湖洲滩于2002和2003年发现阳性螺,阳性螺密度和阳性螺出现率分别为0.002 9和0.002 7只/框、0.10%(1/974)和0.32%(1/312)。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西观湖洲滩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与查螺前1个月(r=0.76,0.82)和查螺前2个月(r=0.71,0.78)平均水位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马家湾洲滩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与查螺前近3个月内平均水位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庙前洲滩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与查螺前1个月(r=-0.67,-0.79)和查螺前2个月(r=-0.75,-0.72)平均水位则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江西省星子县不同空间位置的洲滩螺情变化趋势不同,查螺前近3个月内水位对不同区域洲滩螺情变化的影响也不相同,洲滩螺情的控制策略应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西昌市梯田沟渠钉螺分布特点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索西昌市沟渠和梯田钉螺分布特点,为控制钉螺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10个自然村开展沟渠钉螺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法查螺,框距10 m;在1个自然村开展梯田壁钉螺调查,观察钉螺分布与进水口距离、田壁高度的关系.结果 10个自然村共有沟渠439条,有螺沟347条,占79.04%.共查螺8 406框(每框=0.11 m2),有螺3 542框,有螺框出现率42.14%,平均活螺密度1.41只/框.钉螺主要分布于有草的土质沟渠中.梯田进水口处钉螺占全部钉螺的79.00%,5 m内占全部钉螺的94.53%;钉螺主要分布在梯田壁下部,占全部钉螺的97.56%.结论 钉螺主要分布于有草的土质沟渠中,以及梯田的进水口附近和田壁下部,这是西昌市查灭螺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为摸清南京市钉螺分布现状并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我市于 2 0 0 2年春季全面开展了查螺工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方法1 .1 查螺方法江湖滩地区有螺滩块采用 5 0× 5 0 m棋盘式落框查螺 ,无螺滩块采用 2 0× 2 0 m棋盘式落框查螺 ;内陆和山区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方法调查所有应查环境 ,框距5~ 1 0 m。记录查螺框数、有螺框数、活螺数、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等统计指标。1 .2 查螺重点对近年有螺的内陆、通江河道、人畜活动频繁的江滩 ,特别是 2 0 0 1年有螺的浦口区七里河、朱家山河、吨粮河、京新引水河 ,雨花台区板桥河、…  相似文献   

6.
我市在消灭血吸虫病后,于1988~1990年开展螺情、病情和新感染监测。 方法和结果 一、螺情监测: (一)历史螺区查螺 对生活区及复杂环境采用全面细查法,其它环境采用5~10m机械抽样法。查螺面积323余万m~2,15 800条块,863 489框。结果共查出有螺条块10个,螺点14个,面积1020m~2,检出钉螺850只。对查出的钉螺当年消灭,并进行巩固性灭螺。 (二)非流行区扩大查螺 采用10~20m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查3~5框的方法,查螺面积124余万m~2没有查到钉螺。  相似文献   

7.
苏北沿海地区残存钉螺分布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江苏省苏北沿海地区残存钉螺分布现状。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现场查螺,查出钉螺用压碎法解剖,观察钉螺感染情况。结果 1998-2000年共查螺63075框,查出钉螺5521框,有螺框出现率为8.75%,活螺平均密度0.263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分布以西部地区沟渠、河道为主要孳生地,88.82%有螺钉环境钉螺面积在5000m^2以下,呈小块点状分布,灭螺质量差是残存钉螺的主要,其有螺条块占82.75%,有螺面积占77.19%。  相似文献   

8.
人工灌溉水渠干渠内钉螺生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灌溉与钉螺生长繁殖及感染性钉螺产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安徽省宿松县钓鱼台水库一段干渠为观察点,每月下旬进行系统抽样查螺,连续观察12个月;每次随机抽样有螺框20框(每框0.1 m2),室内逐只测量钉螺螺旋数和壳体长度,并在镜下观察雌螺含卵情况;全部钉螺解剖鉴定死活及血吸虫感染情况.同时测量记录查螺环境气象、水文情况.结果干渠活螺密度在水库放水灌溉前后各出现一次高峰,在放水灌溉末期钉螺死亡率最低,钉螺长速明显;雌螺含卵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含卵雌螺数从5月底开始减少,至8月底仅占观察雌螺数4.82%,9月底又复增加;钉螺感染率及感染性钉螺密度在灌溉季节后较灌溉季节前上升.结论人工灌溉能促进干渠钉螺的新老交替,促进年度感染性钉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洞庭湖移民建镇地区1996年以来溃垸前、后钉螺情况。方法对4个溃垸的有螺地点进行纵向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方法查螺,5m×5m设框,钉螺鉴定死活后,解剖镜下判定感染螺。结果垸外每年查螺14万m2,活螺框出现率16.25%,钉螺感染率1997年低于1996年洪水后,2000,2003年螺情与1996年基本相近。垸内,每年查螺20万m2,调查880框,无感染螺。活螺密度比溃垸前低或查不到活螺。结论溃垸后垸内钉螺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扩散,有必要对螺情进行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按钉螺密度高低分级设定现场系统抽样查螺的间距,以提高查螺效率,降低查螺成本。 方法  选择江陵县廖堤村和熊堤村为试验村,对其有螺环境按500m分段,采用系统抽样法,以50m和10m设框分别对两村进行调查。用GPS定位每一自然环境每段起止点,捡获的钉螺统一进行压碎逸蚴法检测感染性钉螺,计算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比较两种方法查螺的效果和效率。 结果  对两村共39段有螺环境进行调查,系统抽样10m设框调查2 584框,活螺平均密度2.040 6只/框,用工209h;50m设框调查539框,活螺平均密度2.606 7只/框,用工73h。10m抽样调查所用工时是50m抽样调查所用工时的近3倍,相同地点两方法查螺查出的钉螺级别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χ2=4.667,P>0.05)。 结论  在有螺环境中采用分级设定系统抽样查螺距离和模式具有用工少、提高效率,同时也可掌握有螺环境螺情分布现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比较东洞庭湖有螺洲滩和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各环境因素的差别, 探究洲滩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 方 法 法 选取东洞庭湖地理位置较近的有螺洲滩 (君山公园) 和钉螺自然消亡洲滩 (钱粮湖) 各1块, 20 m × 20 m网格设置检测 点, 对各检测点进行钉螺调查和钉螺死活鉴定, 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 土壤含水量、 pH和温度。结果 结果 钱粮湖钉螺自然 消亡洲滩的高程、 土壤pH和温度均小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 (P < 0.01); 君山公园有螺洲滩不同活螺密度的高程、 土壤水分 含量、 pH和温度均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其中无螺组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和pH高于其他有螺组 (P < 0.01), 活螺密度为 1 ~ 12只/0.1 m2 的土壤水分含量低于其余4组 (P < 0.01), 其高程也低于活螺密度为25 ~ 39只/0.1 m2 和> 39只/0.1 m2 的滩 地 (P < 0.01), 无螺组的土壤pH高于其他有螺组 (P < 0.01), 活螺密度1 ~ 12只/0.1 m2 的土壤温度低于25 ~ 39只/0.1 m2 的 温度 (P < 0.05); 有螺洲滩不同死螺密度组的水分含量和高程差异没有意义 (P > 0.05), 但土壤pH和温度具有显著差异 (P < 0.05), 无钉螺死亡组的土壤pH高于死亡2只、 3只和3只以上的组 (P < 0.05), 无钉螺死亡组土壤温度高于其余有钉螺 死亡组 (P < 0.05)。结论 结论 在东洞庭湖, 洲滩的高程、 土壤含水量、 pH值和温度可能是影响钉螺分布的因素, 而高程、 土壤 pH和温度则可能是影响钉螺自然消亡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东洞庭湖水体污染物、水位和气象因素等对钉螺密度的影响,为血吸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07—2014年东洞庭湖区有螺洲滩,以系统抽样法查螺,同时收集水体污染、水位和气象等因素资料,计算水淹天数和开始水淹时间。首先对钉螺密度及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钉螺密度与各因素间的线性混合模型,以探索钉螺密度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拟合钉螺密度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平滑曲线。结果 2007—2014年东洞庭湖钉螺密度呈波动变化,密度最高值出现在2010年10月(52.79只/0.1 m2),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1月(2.15只/0.1 m2)。拟合线性混合模型发现钉螺密度主要影响因素有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开始水淹时间(t = 6.386、-2.920和-3.892,P均< 0.01)。拟合平滑曲线发现钉螺密度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的关系呈近似二次曲线,且在4月底后开始水淹时间越早、钉螺密度越高。结论 东洞庭湖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开始水淹时间对钉螺密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探讨南水北调东线干渠途经地区土壤成分与钉螺孳生的关系。方法 方法 在工程沿线地区选取4个研究 点, 采集土壤标本, 检测其中的化学元素、 有机质和总氮等成分含量, 分析影响钉螺生存繁殖的土壤因素。 结果 结果 除锌、 钠、 磷、 密度外, 存活钉螺所暴露的土壤成分含量均有异于死亡钉螺所暴露的土壤,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19.150~ 12.810, P均< 0.01)。但Logistic回归分析未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模型。 结论 结论 钉螺适于生活在有机质丰富、 pH值偏中 性的土壤中。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 钉螺有可能在北方受水地区孽生, 应加强对长江水流经地区的 螺情监测。  相似文献   

14.
钉螺酚氧化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日本血吸虫惟一中间宿主钉螺体内酚氧化酶的生化活性。方法解剖健康成年钉螺,剔除外壳,将其分为雄性组、雌性组及雌雄混合组(雌雄重量相等),匀浆离心取上清为待检酶液。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通过比色法检测钉螺酚化酶在pH6.8、28℃条件下三组酶活力并予比较;用同法分别测定三组在不同pH(恒温28℃)及不同温度(pH6.8)下的酚氧化酶活力,绘制变化曲线,确定该酶活性最适pH和最适温度。通过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和Arrhenius公式求得各组酶活化能并以比较。结果在pH6.8、28℃条件下,雄性组、雌性组及混合组的酶活力分别为188.2±5.7、183.8±5.5及185.2±6.7(U/g),经方差分析,三组酶活力无显著差异。三组酚氧化酶的活性在不同pH及温度下的变化趋势无显著差异;pH为6.0、温度为40℃时,三组的酚氧化酶活性均最高。三组活化能分别为32.6±5.1、31.7±2.9及32.1±3.3(kJ/mol),经方差分析亦无显著差异。结论钉螺酚氧化酶活性及活化能均无性别差异,其催化邻苯二酚的最适pH及最适温度分别为6.0和4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秋冬季节钉螺种群的动态变化及水位和气象因素与钉螺消长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2014年10-12月,以东洞庭湖区的草滩为现场,系统抽样查螺,同时测量调查点的高程以及收集水位和气象资料,计算各年水淹天数和开始水淹时间。描述钉螺及可能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水位和气象因素与钉螺密度的关系。结果 钉螺密度呈波动变化,最高值在2012年10月,为41.88只/0.1 m2;最低值在2008年11月,为1.23只/0.1 m2。死亡率最高出现在 2008年11月,为73.72 %;最低出现在2012年10月,为1.09%。多元回归模型拟合发现1月平均最低温度和开始水淹时间与ln(钉螺密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ln(钉螺密度)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927(P = 0.001)。 结论 在东洞庭湖,1月份平均最低温度和开始水淹时间对当年秋冬季的钉螺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探讨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感染率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 为控制钉螺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方法 收集2009 年湖北省18个县 (市、 区) 的螺情资料和气候因素资料, 计算钉螺感染率和相关气候指标并拟合空间回归模型。 结果 结果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模型残差具有空间自相关性 (Moran’ s I = 0.182 8, P < 0.01), 需拟合空间回归模型。根据空 间依赖性检验结果, 选择拟合空间滞后模型 (SLM)。经检验, SLM模型拟合的空间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 (ρ = - 0.151 5, P < 0.05), 拟合优度较好。SLM模型结果显示, 钉螺感染率与年均温度呈正相关, 且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年均相对湿度、 年均降雨量及年均日照时数无相关关系 (P 均 > 0.05)。结论 结论 空间回归分析在研究钉螺与气候因素 的关系时分析效果较好。影响钉螺感染率的主要气候因素是年均温度。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区圩垸内外植被与钉螺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鄱阳湖区圩垸内外植被和钉螺分布的关系。方法对余干县、南昌县和进贤县的4个洲垸型村庄及相邻洲滩的高、中、低3个高程地带、圩垸内的耕作带和非耕作带,以分层系统抽样方法调查植被种类、高度、盖度、频度,并同步调查钉螺分布和感染情况,分析不同地带的植被优势群丛与钉螺分布的关系。结果圩垸内外植被差异明显,垸内植被种类多杂,分布无明显规律,未查见钉螺;垸外洲滩植被发达,覆盖面积大,呈不规则环带状或片状分布,群丛分布明显;钉螺主要分布在15~17m高程地带,与植被类型关系密切,植物优势群丛苔草或南荻盖度与钉螺密度成二次曲线关系。结论鄱阳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分布受共同的环境因素影响,表现出两者分布上密切关联性,圩垸建成后垸内钉螺逐渐消失,可能与这些生态因素变化的综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环境变化对钉螺分布及消长的影响。方法选择紧靠大堤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和较小的君山区丁字堤和东口外洲为研究现场。测量外洲地面高程,采用GPS定位并设置固定标志。定期调查植被高度,测定洲土含水量和不同高程微环境温度、湿度;调查钉螺、螺卵分布。进行纵向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丁字堤现场1993年在高程25 m取洲土固堤形成完整的隔离沟,钉螺密度逐年降低,1998年后未发现钉螺,植被高度显著低于东口现场,无高杆植物生长。东口现场高程23.5~26.5 m有钉螺分布;优势植被为莎草科的苔属,退水30 d后草植被生长高度为16.0~54.0 cm,60 d后草植被密度达最高水平;24.5~25.5 m为密螺带,钉螺和螺卵分布高程显著低于20世纪80年代。枯水季节,东口现场密螺带洲土含水量为46.80%~52.20%,显著高于丁字堤,26.0 m高程以上洲土含水量为21.36%~29.77%,与丁字堤相当。结论三峡工程运行后不影响洞庭湖湖洲钉螺种群的繁殖或密螺带形成。  相似文献   

19.
Paludomus petrosus, the freshwater snails found in Pa La-U Waterfall, were examined for cercarial infection of trematodes. The snails were collected every other month from April, 2001 to February, 2002. Collections were taken from two sampling stations. The counts per unit of time' method was used for collection of the snails. The density of snails was highest in June 2001, and the highest of parasite infection rate was in February 2002. Four types of cercariae were found in the snails: Xiphidiocercariae, Amphistome, Furcocercous cercariae type I, and Furcocercous cercariae type II. Xiphidiocercariae were found in April 2001 to February 2002. Amphistome, Furcocercous cercariae type I and Furcocercous cercariae type II were found in February 2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