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2~76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和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30例。N组先行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再在超声图像上确认髂筋膜和股神经位置,先行股神经阻滞,再在同一穿刺点从缝匠肌内侧缘开始,由外向内沿髂筋膜下给1%利多卡因10ml和0.5%罗哌卡因10ml,同时超声探头在腹股沟韧带水平向内移动,内侧达股动脉上方;E组采用L2~3间隙行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阻滞前(T0)、阻滞后10min(T1)、30min(T2)、60min(T3)的SBP、DBP及HR;记录两组阻滞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术中麻黄碱使用情况、麻醉效果及术后48h恶心呕吐、头痛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2时E组的SBP和DBP明显降低(P0.05),T2时N组SBP和DBP明显高于E组(P0.05);N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E组、术中麻黄碱使用率明显低于E组(P0.05);E组整体麻醉效果优于N组(P0.05),但两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hN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结论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中,麻醉效果良好,较硬膜外阻滞具有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及适应证更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神经刺激器定位用于下肢外周神经阻滞麻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周神经刺激器的应用,是神经阻滞麻醉的一个重要进展。我科自2005年2月采用该技术用于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现将应用于下肢神经阻滞的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皮阻滞治疗和定位下腰疼(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神经轴包括骨和韧带性椎管内的所有结构:马尾、神经根、背根神经节和椎间盘外侧的脊神经根。直接刺激上述结构可引起疼痛。1神经轴疼痛的解剖基础窦椎神经(sinuvertebralnerve)是脊神经腹侧根的分支并与交感神经的灰枝相交通。它发自神经孔远侧...  相似文献   

4.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可靠,产妇满意度高,在产科麻醉中已经广泛流行.目的 比较不同椎管内阻滞镇痛的方法,探讨分娩镇痛的前景.内容 描述硬膜外阻滞、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 EA)、腰硬联合阻滞(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algesia,CSEA)、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CSA)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硬膜外阻滞镇痛对产妇的影响;CSEA与PCEA的比较;CSEA潜在的并发症;CSA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趋向 椎管内阻滞是实施分娩镇痛较为理想的方法.但是目前仍然没有一种绝对满意、安全、简单的分娩镇痛方法,有关的内容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是实施膝关节手术最常用的两种麻醉方式,然而两者都有弊端和局限性。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通过超声成像技术可以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结构,几乎"直视"下实施目标神经的精准阻滞并观察局麻药在神经周围的扩散情况,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使得既往"盲探"和神经刺激器寻找目标神经成为了历史。膝关节周围神经支配复杂,单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时对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比卡因是一种新型酰胺类局麻药 ,低浓度时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弱于布比卡因。本文比较持续硬膜外罗比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分娩镇痛时对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的初产妇 76例 ,足月、单胎、无妊娠合并症 ,自愿接受分娩镇痛。随机分罗比卡因组(A组 )和布比卡因组 (B组 ) ,每组 38例 ,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相同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表 1)。方法 两组产妇均以宫口开至 3cm时行硬膜外L2~ 3 椎间隙穿刺 ,向头端置管 3 5cm。A组注入 0 2 5 %罗比卡因 ,B组注入 0 2 5 %布比卡因。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40例60岁以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0.375%罗哌卡因20~25ml和0.5%罗哌卡因15~20ml;B组选择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给予0.75%罗哌卡因10~15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B组麻醉15min后各时点的SBP、DBP均明显低于麻醉前及A组(P<0.05或P<0.01);A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B组(P<0.05),但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短于B组(P<0.05);B组术中使用麻黄碱的例数及输液量高于A组(P<0.05);B组患者围术期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镇痛时间长,并发症少,适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观察术前给予超声引导下三点法阻滞(低位前锯肌阻滞、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和腹直肌后鞘阻滞)或单侧胸椎旁阻滞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相关围术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右上腹部切口行肝胆手术的患者95例,男69例,女26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点组(n=48)和椎旁组(n=47)。三点组患者入室后采用0.375%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阻滞(10 ml)、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15 ml)复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5 ml),椎旁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 ml行超声引导下T_(7-9)椎旁阻滞。记录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记录切皮前、切皮后1和5 min时HR和SBP的变化、麻醉后恢复室内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以及患者过敏、局麻药中毒、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8±0.33)μg/kg vs (0.95±0.28)μg/kg]。患者麻醉后恢复室内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31例(66.0%) vs 11例(22.9%)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3.5±1.6)μg/kg vs (1.2±0.4)μg/kg]明显高于三点组(P0.01)。两组患者均未见过敏、局麻药中毒、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低位前锯肌阻滞、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三点阻滞复合可以产生与单侧椎旁阻滞相当的术中和术后镇痛作用,而且前者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椎旁阻滞,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上腹部神经阻滞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感觉运动分离阻滞复合静脉镇痛的条件下,术中合理调控肌腱修复时的生理长度、张力、松紧度,以及术后无痛功能锻炼对预防术后肌腱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断指再植与拇手指再造术后需行二期肌腱松解和手部肌腱转位、移植及手功能重建手术150例,用0.25%布比卡因、0.0625 mg/ml罂粟碱和0.25 mg/ml地塞米松混合液作腋腔内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分离阻滞麻醉药物,复合使用氯诺西康自控静脉镇痛技术,观察臂丛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阻滞效果、术中和术后镇静效果及术后3个月内需再次行肌腱松解例数.结果 臂从感觉神经阻滞综合效果优良率为96.0%,单次注药止痛时间平均达15 h以上;运动神经阻滞3h内患者术中主动伸屈手指和腕关节时,阻滞深度呈渐进性减弱,6 h达到肘关节:镇痛与镇静评分均达到了在无痛和无镇静过渡状态下完成早期体疗康复训练目的.随访150例术后因肌腱粘连需作松解10例.结论 通过恰当的臂丛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分离阻滞方法和静脉镇痛治疗技术,在不影响肌腱愈合速度的前提下,可预防或降低术后肌腱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一个理想的肌松药来取代琥珀胆碱用于快速诱导插管,TAAC3就是一个新合成的起效快且时效短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另外,临床上所用的肌松药拮抗剂都是抗胆碱酯酶药,最新研究的Org 25969对肌松药的拮抗是通过完全不同的机制来起作用。本文对TAAC3和Org 25969的近期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甲磺酸罗比卡因与盐酸罗比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的效应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甲磺酸罗比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的效应和安全性。方法 45例择期行下腹或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别接受用甲磺酸罗比卡因(8.94 mg/ml,观察组)或盐酸罗比卡因(7.5mg/ml,对照组)施行的硬膜外阻滞。观察两组在感觉阻滞、运动阻滞、镇痛和肌肉松弛方面的效果,同时观察用药前后肝肾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感觉阻滞平面达到T6以上的病例分别为84.3%和76%(P>0.05),Bromage≥3级的病例分别90%和92%(P>0.05)。两组感觉阻滞平面固定时间、Bromage达到最大级别时间、最大级别维持时间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镇痛及肌松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术中2例发生低血压,2例发生心动过缓,而对照组仅1例发生低血压。两组术后24 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ALT)、尿素氮(BUN)和肌酐(Cr)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甲磺酸罗比卡因与盐酸罗比卡因行硬膜外阻滞的效应基本相同,且无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14.
选择性上肢神经阻滞和静脉局部麻醉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实践中,尽管臂丛神经阻滞可采用多种人路以满足上肢区域麻醉的需要,但有时仍需应用一些不常见的技术,如选择性上肢神经阻滞和静脉局部麻醉(IVRA),来阻滞非源自臂丛的神经或弥补臂丛神经阻滞不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拟行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0~80岁,BMI 18~30 kg/m^(2),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N组(n=30)行超声引导下前路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先给予0.375%罗哌卡因15 mL行坐骨神经阻滞,后给予0.375%罗哌卡因35 mL行前路腰丛阻滞;E组(n=30)行腰麻,给予0.67%重比重罗哌卡因2.5~3 mL。观察并记录两组入室后(T0)、麻醉后15 min(T1)、切皮(T2)、剥脱静脉(T3)、术毕(T4)以及术后4 h(T5)、8 h(T6)、12 h(T7)、24 h(T8)时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追加舒芬太尼总量、血管活性药使用例数,观察T0、T1、T2、T3、T4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及评估术者对于麻醉效果的满意度。记录术后24 h内并发症(头痛、尿潴留、相关神经并发症、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组内与T0时比较,N组T1、T4时HR降低,T4时MAP降低,E组T1、T4时HR降低,T2时升高,T1、T3和T4时MAP降低,两组T1~T8静息VAS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相比,N组T1、T4时HR加快,T1、T3时MAP升高(P<0.05),T4~T7时静息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总例数明显少于E组,而术者满意度高于E组(P<0.05);两组舒芬太尼追加量及术后24 h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中应用前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平稳,能满足术者要求,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腰方肌阻滞是一种将局麻药物注射至腰方肌周围的躯干神经阻滞技术。近年来,腰方肌阻滞的临床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是广受欢迎的镇痛方式。腰方肌阻滞逐渐被应用于剖宫产手术、胃肠道手术、泌尿手术、下肢手术等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并且在慢性疼痛治疗中也有报道。全文就腰方肌阻滞的应用解剖、穿刺入路、临床应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鉴于碳酸利多卡因在低位硬膜外阻滞中发挥了起效快、阻滞完善的作用,而用于高位硬膜外阻滞的报道尚少,本文旨在评估碳酸利多卡因用于高位硬膜外阻滞的效能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本院从2002年10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肋骨骨折病人145例,采用肋间神经阻滞治疗骨折所致疼痛.均获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背景尽管有报道说皮肤温度的变化比针刺痛或冷温度感觉对阻滞效果的评定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以前应用的方法是计算机辅助的红外温度记录法,该技术花费大且需要一定的人员培训.在这项前瞻性的观察研究中,我们评估简易的红外温度计是否能可靠地预测锁骨下臂丛神经的阻滞效果.方法30例在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若比卡因临床应用有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目前若比卡因已应用于臂丛阻滞,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以及术后镇痛等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具有临床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