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参数半定量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分(ASPECTS)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我院94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6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得分分为mRS≤2分组(预后良好组)及mRS2分组(预后不良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病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等基本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脑血流(CBF)-ASPECTS评分、脑血容量(CBV)-ASPECTS评分、平均通过时间(MTT)-ASPECTS评分、CT血管造影(CTA)-ASPECTS评分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各参数ASPECTS评分与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各参数ASPECTS评分对溶栓治疗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6个月后,mRS≤2分61例(64. 89%),纳入预后良好组; mRS2分33例(35. 11%),纳入预后不良组。两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病史及入院GCS评分、入院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预后良好组CBF-ASPECTS、CBVASPECTS、MTT-ASPECTS、CTA-ASPECTS评分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 0. 05)。CBF-ASPECTS、CBV-ASPECTS、MTT-ASPECTS、CTA-ASPECTS评分均与mRS评分呈负相关(P 0. 05)。CBF-ASPECTS、CBV-ASPECTS、MTT-ASPECTS、CTA-ASPECTS评分对溶栓治疗不良预后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P 0. 05),截断值分别为3. 50、2. 50、1. 50、7. 50分。结论 CTP、CTA各参数结合ASPECTS评分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临床可积极开展CTP、CTA技术结合ASPECTS评分项目,以及时评估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颅窝硬膜外血肿伤情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7例后颅窝硬膜外血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变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组入院时按格拉斯哥昏迷分级法(GCS)评分:轻型(13~15分)25例,中型(9~12分)22例,重型(3~8分)10例.本病预后与入院时GCS评分及头颅CT扫描提示有无脑积水密切相关,小儿患者的预后好于成年患者.结论: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相对少见,入院时GCS评分对于判断病情、及时诊治有重要意义,评分较高者可以暂时选择保守治疗.小儿患者预后好于成年患者,头颅CT扫描提示脑积水者病情危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入院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功能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a SAH患者398例的临床资料,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在发病3月时评估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3分)组258例、预后不良(mRS≥3分)组140例,并对2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的年龄更大,高血压患者更多,Hunt-Hess评分、WFNS SAH评分更高,Fisher评分更高,入院时NLR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NLR、发病年龄、Hunt-Hess评分增加和Fisher评分增加是aSAH 3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在ROC曲线分析中,NLR为11.6时被确定为区分有利结果和不利结果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0.794(95%CI:0.749~0.839,P0.001),当NLR截断值为11.6时,最大Youden指数0.471,其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68.6%。结论:在aSAH患者中,入院时外周血NLR是与预后不良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南方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发病30d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34例)和死亡组(26例).分别对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连续性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判定其截断值.结果 60例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30d病死率为4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体温、心率、出血量、是否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血肿是否破入脑室、血肿部位与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30 d病死率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优势比(OR=0.745,95%可信区间(95%CI)为(0.585,0.949)]、出血量[ OR=1.438,95%CI( 1.077,1.919)]以及血肿部位[基底-被盖型,OR=0.120,95%CI(0.016,0.904)]为影响原发性脑桥出血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及出血量的截断值分别为7.5分和5.5 ml.结论 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血肿位于基底-被盖部、入院时GCS评分<7.5分、出血量≥5.5 ml者提示30 d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PFEDH)早期诊治经验。方法 2008~2013年期间共收治34例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患者,对影响预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5分1例,6~8分5例,9~12分6例,13~15分22例。GCS评分大于等于9分的28例患者,27例恢复良好,GCS评分小于等于8分的6例患者,2例恢复良好,4例恢复差。15例保守治疗患者恢复良好,19例手术治疗患者中有14例恢复良好,2例有轻度残疾,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死亡率2.9%)。结论患者入院时GCS评分、颅内合并伤对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头颅CT扫描对PFEDH的早期诊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与前白蛋白比值(FPR)对原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90 d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8年12月至2020月10月收治的62例原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n=38)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n=24).记录两组患者入院第1、3、7天纤维蛋白原、前白蛋白水平,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FPR值;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3、7天血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HISS)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FPR对原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90 d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原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90 d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入院第1、3、7天,预后良好组FPR、血肿体积、NHISS评分逐渐降低,各时点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FPR、血肿体积、NHISS评分逐渐升高,各时点的FPR及第3、7天的血肿体积、NHISS评分与本组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3、7天,预后不良组FPR、血肿体积、NHISS评分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5,截断值为25.5;血肿体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24,截断值为13.2 ml;NHISS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96,截断值为7.50分.FPR对原发性急性脑出血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效果较好.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PR、血肿体积、NHISS评分是影响原发性急性脑出血90 d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FPR水平在原发性急性脑出血预后不良患者中升高,可作为评估原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90 d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75岁以上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106例75岁以上A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对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合并脑挫裂伤、血肿侧别、血肿厚度、中线偏移、脑疝、环池状态等指标行单因素分析,对有意义的指标再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入院GCS评分低于8分患者预后不良率为87.1%,合并脑疝的患者预后不良率为95.0%.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厚度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入院GCS评分、合并脑挫裂伤、血肿侧别、血肿厚度、中线偏移、脑疝、环池状态与近期预后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GCS评分、环池状态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Wald值分别为6.518、11.616,表明两者对近期预后影响最大.结论75岁以上AS-DH患者近期预后为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入院GCS评分和环池状态对近期预后影响最大,入院GCS评分≤8分、环池闭塞是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叶楠  李耀增  刘蕊 《医学临床研究》2021,38(11):1650-1654
【目的】探讨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联合临床特征预测烟雾病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安市第五医院收治的M5例烟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管重建术,根据术后1个月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07例)和预后不良组(38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临床表现(出血型、缺血型)、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是否吸烟或饮酒、有无术前缺血或出血、是否卒中复发、铃木分期;记录两组术后7 d血清VEGF、SDF-1水平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ROC曲线分析VEGF、SDF-1水平和mRS评分预测烟雾病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采取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烟雾病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一致性分析多项危险因素联合预测烟雾病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高血压、糖尿病、饮酒、术前缺血或出血、卒中复发的患者比例较高,同时预后不良组mRS评分较高,VEGF、SDF-1水平较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证实,VEGF≤188.065 pg/mL、SDF-1≤218.370 pg/mL、mRS评分≥3.130分是烟雾病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值(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饮酒、术前缺血或出血、卒中复发、VEGF≤188.065 pg/mL、SDF-1≤218.370 pg/raL、mRS评分≥3.130分是烟雾病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经一致性分析,多项危险因素联合预测烟雾病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0.921,特异度为0.953,准确率为0.945(κ=0.860)。【结论】VEGF≤188.065 pg/mL、SDF-1≤218.370 pg/mL、mRS评分≥3.130分,是烟雾病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值。此外,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饮酒、术前缺血或出血、卒中复发是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血清VEGF、SDF-1水平联合多项危险因素对烟雾病患者短期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因素联合预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精准用药患者预后的影响,并通过建立多因素联合模型预测精准用药AIS患者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本院神经内科进行病例招募,在出院后第90天进行随访。根据90 d随访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精准用药AIS患者预后的标志物;采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度,采用Delong检验评价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共招募240例患者,221例随访,预后良好组168例,预后不良组5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入院NIHSS评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联合预测值高于单一变量预测效果。结论:血清IL-6和入院NIHSS评分可作为预测精准用药AIS患者预后的因素,并且通过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AIS患者90 d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瘦素(LEP)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82例AIS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50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32例),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40例单纯AIS且预后良好患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GLP-1、LEP水平;分析AIS合并糖尿病患者GLP-1、LEP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LP-1、LEP水平评估AIS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NIHSS评分、LEP水平高于对照组,GLP-1水平低于对照组,且预后不良组的NIHSS评分、LE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GLP-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合并糖尿病患者GLP-1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637,P<0.05),LE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9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老年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老年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患者入院即时和发病24 h内测定血肿体积,根据是否发生早期血肿扩大将其分为扩大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自发性脑出血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 miR)-143,高迁移率族蛋白 A2(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A2 ,HMGA2)的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 2020年 8月~2022年 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收治的 129例 sICH患者作为 sICH组,根据 sICH患者脑出血体积分为小血肿组 50例(n=50,<10 ml)、中血肿组(n=45,10~30 ml)和大血肿组(n=34,>30 ml);根据 sICH患者住院 30天内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40,预后不良)和存活组(n=89,预后良好),另选取同期来医院体检的 131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荧光定量 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sICH患者入院 24 h内、健康者体检时血清 miR-143和 HMGA2水平;分析 sICH患者血清 miR-143和 HMGA2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Rankin量表 (mRS)评分间的相关性, miR-143和 HMGA2对 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以及影响 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sICH组血清 miR-143水平(0.35±0.10 vs 1.03±0.07)降低, HMGA2水平(266.97±79.38mg/ml vs 153.13±40.24mg/ml)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599,14.618,均 P<0.001)。小血肿组、中血肿组和大血肿组 sICH患者血清 miR-143水平(0.38±0.11,0.34±0.10,0.27±0.09)依次降低, HMGA2水平(212.01±78.72mg/ml,251.62±79.31mg/ml, 368.11±80.44mg/ml)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895,40.424,均 P<0.001)。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血清 miR-143水平(0.30±0.06 vs 0.37±0.12)降低, HMGA2水平(316.81±80.03mg/ml vs 244.57±79.09mg/ml)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93,4.781,均 P<0.05)。sICH患者血清 miR-143水平与 NIHSS,mRS评分呈负相关(r=-0.423,-0.498,均 P<0.001),与 GCS评分呈正相关(r=0.546,P<0.001)。HMGA2水平与 NIHSS,mRS评分呈正相关(r=0.875,0.863,均 P<0.001),与 GCS评分呈负相关(r=-0.659,P<0.001)。血清 miR-143,HMGA2及二者联合预测 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733,0.811,0.856,NIHSS评分高 [OR(95%CI)=1.968(1.108~3.495)]、 GCS评分低 [OR(95%CI)=1.923(1.043~3.545)]、mRS评分高 [OR(95%CI)=2.130(1.204~3.768)]、血清 miR-143水平低 [OR(95%CI)=2.013(1.120~3.617)]和 HMGA2水平高 [OR(95%CI)=2.330(1.325~4.097)]是 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 P<0.05)。结论 sICH患者血清 miR-143和 HMGA2异常表达与患者出血体积及预后有关,可作为 sICH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急性脑梗死伴昏迷患者意识水平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7例急性脑梗死伴昏迷的住院患者,评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并行BIS监测,记录BISmax、BISmin、BISmean数值,根据出院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及死亡组。结果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及死亡组的 GCS 评分、BISmax、BISmin、BISmean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BIS值与GCS评分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各BIS值与GC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BISmax、BISmin、BISmean与GC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60,r=0.793和r=0.797。BIS值与mRS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各BIS值与mRS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BISmax、BISmin及BISmean与mR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2,r=-0.721和r=-0.751。以BISmax、BISmin、BISmean值和GCS评分为检验变量,预后是否良好为状态变量(mRS≤3分为预后良好)做ROC曲线,AUC分别为0.832、0.914、0.916及0.834, P均<0.05。BISmean ROC曲线各点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显示,BISmean值74是预后良好的最佳截点(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0.800)。结论 BIS 值能直接、客观的反应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的意识水平,可准确预测昏迷患者的预后,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过建立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方法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远期临床预后。方法:通过使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118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联合预测值Y;采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度。结果:纳入预后良好组56例(47.46%),纳入预后不良组62例(52.54%)。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比例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值增高、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S)评分降低、溶栓后出血率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PECTS评分和基线NIHSS评分为影响静脉溶栓远期预后的因素(P0.001);两者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的联合预测值Y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敏感度为60.70%、特异度为74.19%;优于单独使用ASPECTS评分(AUC=0.672、敏感度=82.10%、特异度=48.39%)和基线NIHSS评分(AUC=0.693、敏感度=75.00%、特异度=59.68%)作为单因素预测AIS溶栓患者预后的效果。结论:在AIS患者溶栓前的基线指标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ASPECTS评分、基线NIHSS评分等可作为预测AIS溶栓治疗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因素。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计算的联合变量Y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在判断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救治的106例TBI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天检测血清S100B的水平;根据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3组:轻度组65例、中度组14例、重度组27例;按照3个月时回访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死亡组19例、预后不良组21例、预后良好组66例。另外,选取该院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S100B水平对患者3个月时发生预后不良结局和3个月内发生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TBI组血清S100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和死亡组S100B水平在伤后1、3、5天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轻度组和预后良好组S100B水平随治疗的进行逐渐下降,而重度组和死亡组则持续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100B水平与入院时GCS评分呈负相关(r=-0.574,P<0.001),与伤后3个月时的GOS评分呈负相关(r=-0.670,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S100B水平用于预后不良预测的AUC为0.936(95%CI:0.894~0.978),最佳诊断界值为430 pg/mL;用于死亡预测的AUC为0.972(95%CI:0.945~1.000),最佳诊断界值为793.5 pg/mL。结论血清S100B水平的变化与TBI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密切相关。通过动态监测S100B水平,可以客观评价患者的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E)技术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患者左心室心肌功能减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32例SCH患者(SCH组)和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3D-STE检查,获得左心室收缩期整体面积应变(GAS)、整体纵向应变(GLS)和整体环向应变(GCS)。比较对照组和SCH组治疗前后左心室三维应变参数差异,以左心室射血分数<65%为诊断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金标准,采用ROC曲线评价左心室三维应变参数诊断SCH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的效能。结果 SCH组治疗前后GAS、GLS和GCS绝对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GAS、GLS和GCS绝对值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ROC曲线显示GAS、GLS和GCS的AUC分别为0.805、0.723和0.614,分别以-40.5%、-29.3%和-32.6%作为GAS、GLS和GCS诊断左心室功能减低界值,其敏感度分别为85.7%、77.8%和71.1%,特异度分别为72.2%、71.3%和60.1%。结论 3D-STE中GAS诊断SCH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效能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静息心率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发病在48 h内的20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均行常规治疗,根据入院时心率水平分为<60次/min组、60~69次/min组、70~79次/min组、80~89次/min组、≥90次/min组,出院3个月后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作为预后评价,mRS≤2分为预后良好,mRS≥3分为预后不良。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12 h内心率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患者200例,完成研究189例。<60次/min组及≥90次/min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所占百分比发生率高,分别为20.21%(19/94),36.17%(34/94),60~69次/min组预后不良发生率10.64%(10/94)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静息心率不同,其mRS评分亦不同,对预后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34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n=74,行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对照组(n=60,行常规颅骨钻孔闭式引流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并记录手术前后神经及运动功能[中国卒中量表(CSS)、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并发症发生。以出院后3月的Markwalder's分级作为预后情况的评估标准,将观察组分为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CSDH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P<0.05),术后30 d血肿清除率更高(P<0.05);CT图像显示,治疗前左侧额颞顶枕部低信号新月形影像,局部占位效应明显,脑组织受压,中线结构移位,治疗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第1天,引流管留置,硬膜下积液积气表现,局部占位效应减轻,中线结构移位好转;两组患者术前CSS、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的CSS评分较术前降低,MBI评分较术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术后CSS评分更低,MBI评分更高(P<0.05);两组随访3月内均无死亡病例,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脑萎缩及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出现症状到入院时间、血肿量、饮酒史、抽烟史、血肿CT值、术后引流、抗凝药物在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及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3分为影响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CSDH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CSDH效果理想,血肿清除率高,其预后与年龄及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19.
吴亮  刘明 《临床荟萃》2021,36(2):107-111
目的 探究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C3、补体C4的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1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划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择同期体检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收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神经缺损程度的量表(NIHSS)评分及血肿量,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IgG、IgA、IgM及补体C3、C4。 结果 预后不良组第1 d GCS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NIHSS评分、血肿量及WBC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及对照组第1 d体液免疫IgG、IgM及补体C3、C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IgG、IgM及补体C3、C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IgG、IgA、IgM及补体C3、C4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2组患者均第3 d血清IgG、IgM水平下降至最低;组间、同时点比较,预后不良组第1 d、3 d血清IgG、IgM、C3、C4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第11 d血清补体C3、C4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2组IgG、C3、C4的组间、不同时点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组别的Ig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IgM、C3、C4水平与GC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IgG、IgM、C3、C4水平与NIHSS评分、血肿量及WBC呈负相关(P<0.05)。结论 HICH患者体内存在体液免疫抑制,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水平均低于正常人水平,且HICH不良预后患者体液免疫抑制或激活程度高于预后良好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