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观察无创性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脑钠素(BNP)水平的变化。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Killip分级Ⅱ~Ⅳ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PAP治疗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药物、强心剂和利尿剂,实施静脉溶栓、急诊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等措施。BiPA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性BiPAP通气治疗72h。记录入院即刻和入院24h生命体征,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入院即刻、入院24h和72h血清BNP水平。结果无创性BiPAP通气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4h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BiPAP治疗组患者收缩压下降,心率减慢,心功能显著改善,呼吸频率下降,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的血清BNP水平显著升高,其中在发病第24h最高,使用无创性BiPAP通气治疗24h后血清BNP水平显著降低,72h后降低更明显。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早期使用无创性BiPAP通气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血清BNP是观察泵衰竭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再通患者与未通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AMI患者95例,溶栓治疗再通组65例,溶栓治疗未再通组30例。检测入院即刻、入院后24h、48h、7d、14d、28d血浆BNP及cTnI浓度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入院后第3~4d、第28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它的变化量(ΔLVEF)。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h、48h、7d、14d、28d溶栓再通组BNP浓度显著低于溶栓治疗未再通组(P〈0.01);入院后24h、48h、7d溶栓再通组cTnI浓度显著低于溶栓治疗未再通组(P〈0.01),入院第3~4d两组患者LVEF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第28d再灌注组LVEF和ΔLVEF显著高于未再灌注组(P〈0.01)。结论溶栓治疗再通能显著降低AMI患者血浆BNP及cTnI水平,同时改善左室功能。血浆BNP、cTnI浓度可作为溶栓治疗再通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硝普钠对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期患者B型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 100例的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硝普钠(n=50)和西地兰治疗组(n=50),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心功能及血清BNP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h临床疗效比较:硝普钠组显效率[36例(72.0%)]及总有效率[47例(94.0%)]均高于西地兰组的[22例(44.0%)]及[41例(82.0%)],P〈0.05。硝普钠组治疗后72h血清BNP水平较西地兰组下降(P〈0.05);硝普钠组治疗后24h血清BNP较入院时明显下降(P〈0.05),治疗72h后较治疗24h后有进一步的降低(P〈0.05);西地兰组治疗24h血清BNP及NE亦较入院时明显下降(P〈0.05),治疗72h后血清BNP较治疗24h有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硝普钠有效地用于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的治疗,且可降低患者BNP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60例)和对照组(22例)在入院后(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BNP浓度,入院后第7~10天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BNP水平与AMI患者心功能,心肌梗死范围及左室重构指标LVESV、LVEDV和LVEF的关系。结果:AMI患者心功能越差,心肌梗死范围越大,BNP浓度越高(P〈0.01);血清BNP水平与LVESV、LVEDV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急性心梗后BNP水平升高与左室重构相关。  相似文献   

5.
秦熠  王丽敏  宋倩 《西部医学》2013,25(1):87-89
目的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对入我院急诊ICU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26例,随机分为BiPAP组(常规治疗+BiPAP)62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64例,比较两组BNP的变化。结果治疗6h、24h后BiPAP组BN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O.05,P〈0.01)。结论BiPAP可使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BNP下降,有利于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I峰值对早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对早期预后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峰值与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入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286例,根据住院期间不同治疗方式分为:〈6h行PCI治疗者为组1(11=100);6~12h行PCI治疗者为组2(n=96);采取药物治疗者为组3(n=90)。入选所有患者入院即刻取2mL静脉血分别放入2个抗凝管中测定cTnI,测定cTnI,入院立刻给予测定一次,之后每2~4h测定一次,达到峰值后,每2~3d测定一次,直到cTnI恢复正常。2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者的cTnI峰值及各区间分组的死亡率。结果:(1)组1、组2、组3的心功能异常者cTnI峰值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cTnI峰值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1与组2、组3比较LVE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随着cTnI峰值的升高而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I峰值与LVEF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cTnI的峰值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预后密切相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I的峰值越高其早期预后越差,心功能越差,死亡率越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I的峰值测定有利于对高危患者进行临床指导及治疗。6h内行介入治疗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脑钠肽03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均接受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常规治疗组予以抗血小板、抗凝、调脂、D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运重建等规范化治疗;芪苈强心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1.2g/次,3次/d,随访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AMI患者血清BNP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芪苈强心组患者血清BNP水平下降更明显,LVEDd及LVEF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芪苈强心胶囊,能进一步降低血清BNP水平,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勇 《中外医疗》2009,28(16):60-60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方法对72例急性左心衰病人应用无创面(鼻)罩正压通气(BiPAP),12例失败者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全部病例同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观察通气前、后30min、1h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及1h血气分析。结果72例中60例采用BiPAP治疗成功,有12例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也全部成功。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不仅见效快,且抢救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PAP)救治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联用BiPAP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治疗,42例对照组为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h、6h的动脉血PaO2、SaO2、PaCO2,心率、呼吸、血压、24h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h、6h的PaO2、SaO2、PaCO2,心率、呼吸、血压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24h心功能改善,有效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95.24% vs 71.43%,P〈0.05)。结论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对急性左心衰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双水平气道正压(bj—level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无创通气救治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首先行常规药物抗心衰治疗,而后在此基础上加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应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后,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明显降低(P〈0.01),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P〈0.01),经BiPAP无创通气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80%。结论急性左心衰患者同时应用BiPAP无创通气结合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影响。方法经超声心动图检测50例AMI患者以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测定两组脑钠肽(BNP)的水平。将AM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rag治疗组(25例)和40rag治疗组(25例),行PCI治疗后及1个月时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AMI患者行PCI术治疗后即行超声心动图检测LVEDd、LVEF及LVF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在应用阿托伐他汀20rdg治疗1个月和40mg治疗1个月时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治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O.05)。AMI患者行PCI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在应用阿托伐他汀20rag和40mg治疗1个月时,血浆BN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治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高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减少心衰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长期愈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杨静文  黄慧贤  韩萍  宋丽萍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535-1536,1540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入选2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急诊PCI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分别测定患者的左房室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并计算Ea/Aa比值.结果 (1)PCI治疗后1周患者S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515,P<0.05);PCI治疗后3、6个月患者Sa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042和0.029,P<0.05);PCI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周时比较Sa也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012,P<0.05).(2)急诊PCI治疗后3、6个月患者Ea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012和0.011,P<0.05).(3)急诊PCI治疗后1周、3个月和6个月患者Ea/Aa比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023、0.018和0.012,P<0.05).结论 急诊PCI治疗可以改善AMI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定量组织速度显像可以准确、敏感地评价AMI患者急诊PCI治疗后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溶栓与介入再灌注治疗对治疗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6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组为急诊介入33例或溶栓治疗32例。比较3个月后左室收缩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期球形指数及主要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问卷调查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左室重构指标、主要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再发心绞痛情况均明显优于溶栓治疗组。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急诊介入短期预后优于溶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结合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PW-TDI)在评价婴幼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中的价值。方法: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组(EFE组)和正常对照组各31例。应用常规二维超声观察心室壁运动的幅度及心内膜回声强度变化,同时获取以下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左房舒张末期前后径(LAED),心内膜厚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及等容舒张时间(IVRT)。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获取心尖四腔切面二尖瓣环侧壁缘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Va)及舒张早晚期速度比值(Ve/Va)。结果:EFE患儿心内膜增厚、回声增强,室壁运动幅度明显减低;LVED、LAED及IVRT不同程度增大,LVEF、LVFS、E、Ve及Va明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峰呈下降趋势,Ve/Va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心动图能客观显示EFE心腔大小变化,心内膜厚度及瓣膜室壁活动情况,PW-TDI可较准确反映左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变化,两者结合应用评价EFE较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浆脑钠肽(BNP)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梗死范围和心肌梗死后相关合并症的关系。方法在本研究里,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5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血浆BNP水平,观察BNP与AMI患者梗死范围、心功能、心律失常合并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前壁+/前间壁及侧壁梗死患者BNP最高(222.66±200.60pg/ml);AMI患者心功能越差,BNP水平越高,BNP与LVEF呈负相关(r=-0.828,P=0.000);合并室速的AMI患者BNP水平最高,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结论AMI发生后,血浆BNP水平是左室功能、心律失常合并症及LVEF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胡彬  魏茜  刘霞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2):114-116,F0002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左室心肌应变、应变率及其与早期重构的关系。方法分析健康对照组30例与30例急性心肌梗死PC!术后患者左室LVESV、LVEDV、LVEF与峰值收缩总应变(GLS)和应变率(GSLR)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左室各心肌节段峰值收缩长轴应变、应变率均不同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且以延迟PCI术后患者为著(P〈0.01);心尖两腔、三腔、四腔切面GLS、GSLR与LVESV、LVEDV和LVEF相关良好。结论用STI可测定左室心肌的应变、应变率及心肌重构情况,从而获取大量有关心肌应变方面的信息,能够快速、敏感和准确地进行心脏功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左室舒张功能进行评价,以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检测临床确诊的2 9例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壁各节段的快速充盈期,心房收缩期的心肌运动速度VE、VA、和VE/VA比值,测定二尖瓣血流频谱快速充盈期(E) ,左房收缩充盈速度(A)和E/A值,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心肌梗死组几乎各节段VE、VA、VE/VA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舒张期功能参数平均VE/VA与二尖瓣E/A比值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r=0 .6 2 ,P <0 .0 1)。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可客观定位定量的反映心肌梗死局部心肌组织的舒张功能,又能体现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整体舒张功能,为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心功能的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的关系。 方法 入选因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比较并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左心室有无血栓分为无血栓组和有血栓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Lp(a)、左心室舒张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总共入选284例患者,年龄38~89岁,平均(71.7±7.4)岁,其中有19例(6.69%)出现左心室血栓。血栓组的Lp(a)、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高于无血栓组(P<0.01),血栓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术后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3级血流的比例低于无血栓组(P均<0.01)。以有无左心室血栓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p(a)、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术后未达TIMI3级血流是左心室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结论 Lp(a)升高(≥300 mg/L)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形成左心室血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脊柱炎心脏损害的超声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 (UCG)对强直性脊柱炎 (AS)心脏损害的评估价值。方法 :32例不伴有心血管表现 AS患者进行 U CG检查 ,观察心脏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和心室舒张功能改变。结果 :6 8.8%出现主动脉弹性减退 ,2 1.9%出现主动脉根部增厚或扩张。4 6 .8%出现瓣膜关闭不全 ,其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率为 2 5 .0 %。二尖瓣关闭不全发生率 15 .6 %。三尖瓣及肺动脉瓣轻微关闭不全各占 3.1%。AS患者左室流出道内径、室间隔厚度及主动脉根宽度较正常对照组高 (P<0 .0 5或 0 .0 1) ,舒张功能下降。结论 :UCG有助早期发现 AS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患者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2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表法随机法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41例。入院后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依诺肝素等,同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低剂量组患者给予10 mg瑞舒伐他汀治疗,高剂量组给予20 mg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周时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相关指标。结果高剂量组患者治疗24周时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由治疗前的(722.6±163.4) pg/mL、(235.3±65.7)μg/L下降至(179.5±41.7) pg/mL、(156.4±35.8)μg/L,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患者治疗24周时的半乳凝素-3(Gal-3)为(5.1±1.6) ng/mL,较治疗前的(4.5±1.5) ng/mL略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24周时的Gal-3与治疗前和高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患者治疗24周时的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34.6±7.2) mm、(47.9±10.2) mm、(47.7±8.2) mL、(93.2±12.9) mL、(56.8±9.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AMI对患者的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及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