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3):1239-1242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临床均给予后路手术治疗。观察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前凸角、生活质量评分(SF-36)的变化,并统计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年。术后3、6个月、1年时,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随时间增加显著降低(P<0.05)。术后3、6个月、1年时,患者腰椎冠状位Cobb角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随时间增加显著降低(P<0.05),但术后1年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3、6个月、1年时,患者矢状位前凸角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随时间增加显著升高(P<0.05),但术后1年与术后6个月时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患者SF-36各指标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3个月时总优良率为78.0%,6个月时总优良率为88.5%,1年时总优良率为91.5%。[结论]后路手术可有效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改善脊柱畸形,缓解疼痛,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VAS、JOA和SRS - 22评分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 2007年1月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Cobb角均<25°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均行VAS、JOA评分描述患者症状并分析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时对患者行SRS - 22国际标准量表评分主观评价患者情况,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32例患者术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在术后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前与术后JOA和VAS评分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SRS-22评分结果尚可接受.[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轻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VAS、JOA和SRS - 22评分作为脊柱外科普遍采用的痛觉评分标准,用于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主观症状,可操作性强,易于被患者接受,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中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06-2010-03我院采用后路选择性减压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症患者71例,定期随访VAS、JOA评分并测量腰椎Cobb’s角和前凸角。结果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好转,四个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平均VAS评分由术前6.32降至术后1.86,JOA评分由13.31增加至24.17,冠状位Cobb’s角由19.65°矫正至10.32°,矢状位Cobb’s角由32.38°增加至42.31°。JOA改善率为32.64%,侧凸矫正率为47.48%。经过平均4.14年的随访发现上述效果出现轻度丢失,末次随访时16例侧凸进展,其中12例症状加重。结论对于侧凸角度不大、脊柱基本平衡的DLS患者,采用后路选择性减压短节段融合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并可以显著的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矫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2-2012-01收治的21例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矫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19-26个月,平均22.3个月,观察JOA评分改善率、VAS评分以及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矫正角度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本组手术过程均顺利,随访期间观察VAS评分、JOA评分改善率、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等指标,并在术后1、6、12、18个月分别进行评价,各项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彻底减压、合理选择融合节段、提高融合率、适度矫形重建腰椎力学平衡是成功治疗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腰椎直接侧路椎间矫形融合手术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腰椎退变性侧凸冠状位和矢状位失衡矫正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36例,一期行改良腰椎直接侧路椎间矫形融合手术治疗,二期经椎旁肌间隙植入椎弓根螺钉,必要时选择性减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时间点ODI功能障碍指数、腰背VAS评分以及SF-36评分,以及腰椎侧凸角度(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LL)、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及椎管面积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2次手术,其中4例二期同时行神经根减压。随访3~1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腰痛症状明显缓解,腿痛症状消失。术后ODI评分和腰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并随术后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术后6个月SF-36因子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术后侧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前凸角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直接侧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可同时纠正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失稳并增加椎管容积,二期后路固定到达360°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9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手术前后进行JOA、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测量比较手术前后的Cobb角、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23(15.7±2.2)个月。JOA评分:术前为12.2分±1.7分,术后3个月为22.7分±3.1分,末次随访为24.0分±2.8分。VAS评分:术前为8.4分±0.5分,术后3个月为1.9分±0.8分,末次随访为1.8分±0.6分。Cobb角:术前为23.9°±4.2°,术后3个月为3.1°±1.4°,末次随访为3.3°±1.1°。LL:术前为31.6°±5.9°,术后3个月为42.5°±6.6°,末次随访为44.3°±6.0°。PT:术前为21.5°±7.3°,术后3个月为18.9°±9.4°,末次随访为18.5°±7.8°。以上各项指标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可充分减压,缓解症状,重建腰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序列并维持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40例Cobb角为20°~60°的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LF与TLIF技术进行矫形.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恢复率、腰椎前凸角恢复率、脊柱冠状面平衡与矢状面平衡恢复率、SRS-22问卷及ODI评分.结果 获得完整随访资料者37例,PLF组18例、TLIF组19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87.8±63.5)min、(253.2±57.6)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66.7±554.1) ml、(1673.7±922.4)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和26.3%.两组侧凸Cobb角恢复率(分别为58.3%、63.1%)、冠状面平衡恢复率(分别为52.7%、48.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腰椎前凸角恢复率(分别为36.7%、62.5%)、矢状面平衡恢复率(分别为44.8%、64.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RS-22评估中,TLIF组疼痛及对治疗的满意度优于PLF组.ODI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LIF技术增加了手术创伤及并发症,但有利于改善腰椎前凸及脊柱矢状面平衡,对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对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平衡良好的患者,PLF仍然是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多为中老年患者,治疗方法选择复杂。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阶梯性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117例,根据患者意愿、内科合并症、腰腿痛症状、腰椎侧凸后凸旋转三维畸形、腰椎稳定性的情况(侧方滑移、退变性滑脱),以及脊柱整体平衡状态,阶梯性地选择保守治疗(43例)、后路单纯减压术(18例)、后路短节段融合术(1~2个节段,41例)、后路长节段融合畸形矫正(≥3个节段,15例)方法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腰痛及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前凸角、侧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术后获1年以上随访72例;无死亡及内固定失败。保守治疗19例平均随访19.3个月(1~5年),无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减小、侧凸Cobb角增大,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单纯减压术12例平均随访36个月(1~5年),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腰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减小、侧凸Cobb角增大,但进展缓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短节段融合31例平均随访21.3个月(1~3年),术后发生血肿、切口愈合不良、脑脊液漏、浅表感染各1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后路长节段融合10例平均随访17.1个月(1~3年),术后症状加重1例,经理疗及药物治疗3个月后缓解;术后深部感染1例,经清创切口持续冲洗引流后治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治疗应个体化、阶梯性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症状责任节段、侧凸责任节段、后凸责任节段,防止手术扩大化,积极控制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侧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2014年6月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55~71岁,平均(65.7±13.58)岁。采用侧路融合术Cross-Fuse假体置入。[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10~34个月),随访期间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序列矫正度数及椎间孔平均高度、椎间隙平均高度未见明显丢失,融合器无移位,未见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腰痛及腿痛等症状经手术治疗后有所改善。手术后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较手术前有所降低,而术后腰椎侧方滑移度、椎间孔平均高度和椎间隙平均高度则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侧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特点及其对腰椎侧凸的影响,探讨矢状面平衡参数改变在退变性腰椎侧凸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7年3月经我院诊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病例组)90例,男37例,女53例,年龄51~77岁(57.1±5.8岁)。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的无腰椎侧凸的5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照组(对照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50~76岁(56.8±6.1岁)。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全长X线检查,同时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量表。测量矢状面平衡相关参数:(1)脊柱参数,脊柱矢状轴(sagittal vertical axia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2)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rlbrv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3)脊柱-骨盆参数,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L1骨盆角(L1pelvic angle,LPA)。比较两组患者各矢状面平衡参数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各矢状面平衡参数与生活质量及腰椎侧凸Cobb角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SVA、TK、PI、PT及T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LL及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DI、VAS及SRS-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资料相关性分析显示,ODI、VAS及SRS-2与矢状面平衡参数SS、LL及LPA有显著相关性(-1r1,P0.05),与SVA、TK、PI、PT及TPA无显著相关性(P0.05);侧凸Cobb角与LL呈负相关(-1r0,P0.05);与SS及LPA均呈正相关(0r1,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侧凸Cobb角与SS、LL及LPA存在直线回归关系(F=417.331,P0.01),其回归方程为Cobb角=19.526-8.223×LL+3.727×SS+1.618×LPA。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参数以LL和SS改变为主,表现为LL减小及SS增大并随侧凸的加重而进展,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3—2018-06采用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8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比较术前、术后1周以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9.4(2~17)个月。术后1例出现cage位置靠前,后方椎间隙撑开幅度较小;2例出现患侧大腿前侧麻木,屈髋无力;2例出现术侧大腿皮温升高;1例背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对症处理后均治愈,未出现血管及输尿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有效地矫正了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平衡,症状改善明显,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钉棒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临床均给予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1~2年,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脊柱Cobb角变化(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胸腰段前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Cobb角)和脊柱变化(顶椎旋转度、躯干位移和身高)、健康评分(SF-36)变化、脊柱情况(SRS-22)。[结果]术后半年、1年时患者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胸腰段前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半年、1年时患者脊柱顶椎旋转度、躯干偏移度、身高变化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SF-36各指标(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SRS-22各指标(自我形象、功能活动、精神健康、疼痛程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钉棒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能显著改善脊柱畸形,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后路融合结合选择性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性.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5年11月,共46例患者,男14例,女32例;年龄41~78岁,平均66.4岁.节段行TLIF的标准:运动节段存在僵硬的后凸畸形,椎体在任一个方向存在明显移位、节段不稳定,冠状位L3或L4椎体明显倾斜;3个节段行TLIF 3例,2个节段21例,1个节段22例.随访2~5年,平均3.6年.影像学评价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和节段前凸角;临床疗效评价包括腰部和下肢症状的JOA评分.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31.7°3±14.4°,末次随访平均10.2°±6.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6,P<0.05),术后改善率67.8%.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27.5°±12.6°,末次随访平均39.3°±9.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7,P<0.05),术后改善率44.4%.TLIF节段前凸角术前平均6.5°±5.1°,末次随访平均11.6°±5.9°;TLIF节段的脊柱其他畸形和椎体移位均得到明显矫正.术前JOA评分平均(14.1±4.2)分,末次随访平均(22.2±4.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5,P<0.05),根据JOA评分恢复率,优良率84.8%;术后JOA评分增加与术后腰椎前凸角增加呈正相关(r=0.61.P=0.02).结论 选择性TLIF的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恢复腰椎前凸、矫正节段畸形和移位,从而提高脊柱后路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远端凹侧撑开矫正冠状面失平衡退行性腰椎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2例冠状面失平衡退变性腰椎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型26例,C型16例,均采用TLIF联合远端凹侧撑开术矫正,比较两组间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两组间早期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痛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的侧凸Cobb角、腰骶部倾斜角、冠状面躯干偏移、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和矢状面平衡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LIF联合远端凹侧撑开可有效矫正冠状面失平衡退行性腰椎畸形,恢复脊柱平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选择性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选择性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72例退行性腰椎侧凸,A组35例选择L4、5节段融合,B组37例选择L5S1节段融合。比较2组多节段固定比例、多椎板间隙减压比例,术后1周矢状面Cobb角、冠状面Cobb角、JOA评分,以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 A组随访(14.1±1.2)个月,B组随访(12.8±0.2)个月。A组单椎板间隙减压比例低于B组,且多椎板间隙减压比例高于B组,多节段固定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1周矢状面Cobb角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1周冠状面Cobb角、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选择性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时,固定、减压节段越多,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后路手术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本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采用下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和疗效评价;通过手术前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度的比较,了解患者手术治疗的侧凸矫正率和腰椎前凸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ODI术前(52.30±13.65)%、术后(9.62±6.41)%,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改善率为81.6%。32例患者中,24例疗效为优,6例疗效为良,2例疗效为可,术后疗效评价的优良率为93.8%。患者冠状位Cobb角术前21.99°±8.97°、术后6.84°±5.3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矫正率为69.0%。患者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13.80°±15.99°、术后24.95°±12.86°,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理想,术后疗效满意。手术的关键是彻底减压、正确选择融合节段、重建退变节段椎间高度、矫正前凸减少和后凸畸形、纠正椎体侧方移位和侧凸畸形以稳定椎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术后脊柱-骨盆参数: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PI与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之差PI-LL的特点,并分析总结各参数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退变性脊柱侧凸32例患者资料,男10例,女22例;年龄60.0~73.0岁,平均年龄(64.0±3.5)岁。均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方式治疗,术后测量其脊柱-骨盆参数,并填写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统计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后的SVA、LL、PT及PI-LL与SRS-22评分、ODI评分、背部疼痛VAS评分及下肢疼痛VAS评分密切相关。其中SVA、LL分别与SRS-22评分中的所有子项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背部疼痛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TK与SRS-22评分中的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及治疗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TPA与SRS-22评分中的疼痛、自我形象呈显著负相关(P0.05); PI-LL与SRS-22评分中的疼痛也呈显著负相关(P0.05)。PT,TPA,PI-LL分别与ODI评分及背部疼痛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PI、SS与所有评分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脊柱-骨盆参数均与下肢疼痛VA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SVA、LL、PT及PI-LL等脊柱-骨盆参数与术后生活质量评分SRS-22、ODI、背部疼痛VAS评分密切相关,PI及SS与所有评分无显著性相关。针对脊柱-骨盆参数SVA、LL、PT及PI-LL,良好的术前设计有助于取得最佳的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3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施行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术前腰椎Cobb角24.2°±9.6°,腰椎侧凸角21.2°±8.8°,VAS评分(8.4±1.9)分,JOA评分(11.3±4.2)分。评价术前、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的矫正及维持情况,根据术前、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未出现死亡、瘫痪、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术口愈合不良、术后神经症状等经积极处理后均得到治愈。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减小至9.2°±4.5°,腰椎前凸角增加至33.8°±8.6°,矫正率分别为61.9%、37.2%,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分别为(2.8±1.5)分、(27.8±4.5)分,改善率分别为66.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安全,脊柱畸形的矫正和维持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准减压、固定、融合治疗伴腰椎不稳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2008-01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不稳患者的资料,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及症状改善情况,Cobb角、腰椎前凸角评估矫形效果。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高于术前;末次随访VAS平均低于术前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5);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较术前改善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0,P<0.05);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增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P<0.05)。结论精准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既改善了神经刺激症状,又消除了椎间不稳定,是治疗伴腰椎不稳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后路长节段固定、局限性减压治疗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2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9例,均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局限性减压手术治疗,分析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腰椎JOA评分由术前(11.5±3.6)分增加到术后(23.4±2.1)分(P〈0.01),临床改善率75.3%;术前ODI为(68.2±2.4)%,术后改善至(34.2±1.7)%(P〈0.01);冠状位Cobb角术前为(27.6±2.3)°,术后改善至(10.5±1.5)°(P〈0.01);矢状位腰椎前凸角术前为(11.8±1.2)°,术后改善至平均(35.3±1.6)°(P〈0.01)。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6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除1例因感染内固定物取出,其余41例矫正效果无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现象,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掌握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后路长节段固定、局限性减压及植骨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