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肉苁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中药肉苁蓉的正品原植物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Ma的干燥肉质茎中分离和鉴定了16个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葡萄糖、蔗糖、甜菜碱、甘露醇、琥珀酸、β-谷甾醇、胡萝卜甙、8-表马钱子甙酸、里立脂素甙和7个苯丙甙类成分表角甾甙、2’-乙酰基麦角甾甙、海胆甙及肉苁蓉甙A、B、C、H,其中肉苁蓉甙B、C、H属本属植物中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中药韭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对中药韭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溶剂提取和硅胶柱分离 ,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5个化合物 ,分别为烟草甙C ,1OαL 鼠李糖 (22S) 胆甾-5-烯-1β,3β,16β,22-四羟基-16-O-β-D-葡萄糖甙 ,β-胡萝卜甙 ,腺嘌呤核苷和胸腺嘧啶核苷。 结论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破石珠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破石珠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溶剂提取和硅胶柱层析分离,经化学反应和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3个化合,分别为6′-O-苯甲酰基胡萝卜甙(Ⅰ),胡萝卜甙(Ⅱ)和β-谷甾醇(Ⅲ)。结论: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Ⅰ为首次从天然物中获得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苎麻根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苎麻Boehmaria nivea根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胡萝卜甙和19α-羟基乌苏酸,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双边栝楼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从双边栝楼果皮中分离出9种化合物,鉴定为棕榈酸、木蜡酸、蟥酸、蒙坦尼酸、蜂蜜酸、L-(-)-α-棕榈酸甘油酯,Δ~7-豆甾烯醇,Δ~7-豆甾烯酮-3和Δ~7-豆甾烯醇-3-(?)-D-葡萄吡喃糖甙,其中前8个成分系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6.
黄花稔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花稔带根全草中分离出7种结晶性成分,其中4种成分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白芷属脑,β-谷甾醇,丁香甙和胡萝卜甙。  相似文献   

7.
中药锁阳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锁阳活性部分中首次分离鉴定出β-谷甾醇、熊果酸、胡萝卜克甙3种化合物。从水溶部分中分离并分析了15种氨基酸,其中5 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  相似文献   

8.
三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三棱中分离得到3种化学成分为β-谷甾醇,丁二酸及胡萝卜甙。并应用气质联用仪对其混合脂肪酸进行了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9.
野生东北刺人参茎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野生东北刺人参茎中分离并鉴定了5种结晶性成分,分别为紫丁香甙,胡萝卜甙,β-谷甾醇,L-鼠李糖和蔗糖。  相似文献   

10.
金荞麦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从金荞麦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8个鉴定为苯甲酸,β-谷甾醇,5,5′-二呋喃醛基二甲醚,对羟基苯甲酸,芸香甙,槲皮素,胡萝卜甙和琥珀酸。其中5,5′-二呋喃醛基二甲醚为首次从荞麦属植物中分得,琥珀酸为本种植物中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11.
阳春砂与绿壳砂、海南砂的ITS-1测序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分子水平鉴别阳春砂及其伪充品。方法:从阳春砂及其常见伪充品绿壳砂、海南砂中提DNA,以核基因组通用引物ITS-1为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测序。结果:样品ITS-1序列长度均为248bp,但绿壳砂有7个碱基与阳春砂不同,海南砂有12个碱基与阳春砂不同。结论:1序列可有效地鉴别阳春砂及其伪充品。  相似文献   

12.
云南引种阳春砂与阳春砂药理活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云南引种阳春砂与阳春砂主要成分挥发油的药理活性。方法 针对砂仁药材的功能主治,设计了砂仁主要药效成分挥发油止泻、镇痛和对离体兔空肠自发活动影响的药效学实验。建立10%番泻叶致诱导的小鼠腹泻模型、0.6%醋酸溶液致小鼠扭体等模型,观察云南引种阳春砂与阳春砂主要成分挥发油的药理作用。结果 云南引种阳春砂的挥发油均有剂量依赖性的止泻作用,其中剂量为270 mg·kg-1作用较明显;镇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两者对兔离体空肠自发活动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云南引种阳春砂与阳春砂药理活性无明显差异,为评价引种阳春砂的质量提供一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砂仁产地与品种变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佑波  吴朋光  徐新春 《中草药》2001,32(3):250-252
目的:为弄清砂仁药材种植的历代和现状。方法:查阅历代文献,深入实施调查访问,综合分析,结果:历史所载砂仁,含国产品和进口品,国产品素来以广东阳春为主产区,后引种到阳春周边县市及广西、云南、福建等地。90年代末期,砂仁主要地由广东转至云南省。进口品产自东南亚的越南、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国产砂仁主要品种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um Lour.,后发现有绿壳砂A.villosum Lour.var.xanthioides(Wall.ex Bak.)T.L.Wu et Senjen和海南砂A.longiligulare T.L.Wu。云南省主流品种从广东阳春引种的阳春砂A.villosum Lour.进口品种特指绿壳砂A.villosum var xanthioides (Wall.ex Bak.)T.L.Wu et Senjen。结论古今所用砂仁产地与品种变化较大,国产品与进口并存,国产砂仁主为云南省,主流品种为从广东阳春引种的今用砂仁产地与品种变化较大,国产品与进口品并存,国产砂仁主要地云南省,主流品种从从广东阳春引种的阳春砂A.villosum。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阳春砂轮歇种植的理论依据及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建明  张丽霞 《中草药》2006,37(7):1109-1112
阳春砂对自然环境条件要求特殊,西双版纳在天然林下种植阳春砂有不少弊端,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阳春砂拔除后的生态恢复研究结果表明,林下植物数量显著增加、林下植物生长较快、土壤含水量及有机质量有所提高,因此认为轮歇种植砂仁是协调保护与发展的较好方法,在山区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陈程  付琛  叶文才  周光雄 《中药材》2012,(4):571-573
目的:研究阳春砂仁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聚酰胺、硅胶、Sephadex LH-20、ODS开放柱层析等手段分离化合物,根据各种光谱数据及其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阳春砂仁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乙氧基对羟基苯甲酸(1)、香草酸-1-β-D-葡萄糖苷(2)、异鼠李素-3-β-D-葡萄糖苷(3)、黄烷香豆素(4)和异黄烷香豆素(5)。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砂仁复方挥发油提取工艺优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砂仁复方挥发油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酸龙脑酯收率为指标,采用气相色谱仪,运用正交设计法优选砂仁复方挥发油提取工艺备件。结果优选出的砂仁复方挥发油提取工艺为:取砂仁捣破,其他药材切成饮片,加水浸泡0.5h,加水量为药材量的96倍,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4h。结论采用该提取工艺提取砂仁复方挥发油有效成分乙酸龙脑酯收率较高且稳定,说明该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7.
云南阳春砂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阳春砂为传统常用中药材。云南是我国阳春砂主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之首,但近年来产区砂仁病虫害加剧,产量不断减少,产业发展受到影响,市场供需矛盾加大。本研究在对云南省各产区阳春砂种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砂仁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镇痛抗炎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目的:研究砂仁挥发油主要成分乙酸龙脑酯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小鼠热板致痛实验,冰醋酸致小鼠疼痛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结果:乙酸龙脑酯高剂量组对小鼠热板致痛的痛阈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小鼠醋酸致痛引起的扭体次数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炎症.结论:乙酸龙脑酯具有较显著的镇痛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莳萝蒿、海洲蒿、茵陈蒿利胆作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结果表明:莳萝蒿、海洲蒿的利胆强度与茵陈蒿相似(P>0.05),其中莳萝蒿的作用持续时间较久,药后3h与茵陈比较差异显著(P<0.05);幼苗期、立秋期、花前期三种采集期的茵陈,其利胆作用相似,以花前期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20.
中药砂仁中的黄酮苷化合物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研究阳春砂仁水溶性成分。方法 :各种色谱法分离纯化 ,光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阳春砂仁水溶性成分中分得槲皮素的 2种黄酮苷 ,槲皮苷和异槲皮苷。结论 :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阳春砂仁中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