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伏立康唑在恶性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调查恶性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后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的情况,同时与相似患者使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的情况进行对照,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50例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57例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CT变化判断疗效.结果 伏立康唑组患者有效40例,大多数患者耐受良好;两性霉素B组有效37例,患者耐受较差,甚至无法继续治疗.结论 伏立康唑可替代两性霉素B有效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5月医院治疗的97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分布及治疗效果,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7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真菌97株,主要为曲霉菌属和假丝酵母菌属,分别占28.87%和67.01%;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9.38%,死亡20例,病死率20.62%。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不典型,但存在多种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开展经验型用药,此期感染以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感染较高,目前药物治疗效果差,氟康唑、伊曲康唑、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还需要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肺部CT表现及对预后的评估。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6年2月来本院诊治恶性血液病患者252例,将发生院内真菌感染(HFI)的70例为研究对象作为真菌组,广谱抗菌药物有效患者85例作为细菌组。分析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变迁情况,研究患者发生真菌感染时的临床症状、体征、感染器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功能变化、抗真菌药的疗效。结果 2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有70例发生HFI,感染率为27.7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肺部阳性发生率为35.71%;HFI患者肺CT表现磨玻璃密度影发生率为41.43%低于细菌组62.35%(P<0.05),同时,大结节直径>1cm、空洞、晕征、毛刺征、高密度团块影与新月征均出现在真菌组,而细菌组无出现,差异显著(P<0.05);单一用药有效率73.33%低于联合用药的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各联合用药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发现真菌组肺CT表现加重率为21.43%显著高于细菌组5.88%(P<0.01)。结论对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积极根据患者的肺部CT表现可以有效提高医院真菌感染诊断率,并改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南京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先药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新药两性霉素B脂质体 (锋克松 )注射剂 ,治疗深部真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开放阳性药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 ;实际入选深部真菌感染患者 116例 ,其中包括试验 (T)组 30例 (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注射剂 ) ,对照 (B)组 31例 (给予两性霉素B注射剂 ) ,开放试验 (O)组 5 5例 (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注射剂 )。结果 T组的痊愈率为 6 3 3% ,有效率为96 7% ,B组痊愈率为 5 0 0 % ,有效率为 86 7%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患者中 ,T组意识障碍消失平均时间 (7 75± 2 0 6 )d ,比B组 (2 1 6 7± 10 4 1)d短 (P <0 0 5 ) ;T组和B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3 3%和 93 5 % ,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临床分离出的 112株真菌的MIC50 为 0 5mg/L ,MIC90 为 1mg/L ,两性霉素B的MIC50 和MIC90 分别为 0 5mg/L和 2mg/L ;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6 0 0 % )显著低于B组 (83 9% ,P =0 0 5 )。结论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深部真菌病的疗效与两性霉素B相似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医院血液科住院合并各诊断层次侵袭性真菌病(IF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7年6月在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血液病患者,对其诊断层次、临床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抗真菌治疗药物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合并各诊断层次IFD患者1048例,诊断层次分别为拟诊、未确定、临床诊断和确诊,发生率依次为39.79%、32.82%、20.52%和6.87%;704例IFD诊断组(包括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和344例未确定IFD组最常见基础血液病均为AML,但AML中未确定IFD发生率高于诊断组(P<0.05);未确定IFD组接受化学治疗患者比例低于IFD诊断组,接受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比例高于IFD诊断组(P<0.05);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粒缺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最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均为伏立康唑,且IFD诊断组联合用药比例较高,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诊/临床诊断组12周病死率高于未确定/拟诊组(P<0.05)。结论未确定IFD的分层诊断以及对应的经验治疗和诊断驱动治疗在临床上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IFD疗效,降低IFD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血液科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42例血液病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42例患者中确诊8例、拟诊28例、疑似6例,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菌B脱氧胆酸盐、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治疗,并同时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升高白细胞;治疗后确诊组8例病死4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例;拟诊组28例病死11例、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0例;疑似组6例中病死、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各2例,总病死率为40.48%。结论血液病合并IFD病死率高,在治疗IFD的同时,应用G-CSF对于血液病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者,及早配合抗真菌药物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特征及伏立康唑治疗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1月78例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观察患者临床特征并行病原学分析,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6例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感染控制时间、用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5例确诊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真菌25株,其中曲霉菌属8株、白色假丝酵母菌6株、克柔假丝酵母菌3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4株、热带假丝酵母菌及光滑假丝酵母菌各2株;观察组患者治疗痊愈15例、显效13例,治疗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控制时间及用药时间分别为(2.63±1.45)(6.17±1.33)d,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真菌感染性食道炎病原学特点及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从116例真菌感染的食道炎患者中,取标本进行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118株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居多,分别为31.36%、27.97%和14.41%;胃炎占62.71%,胃溃疡占11.02%,十二指肠炎占16.10%,十二指肠溃疡占10.17%;真菌对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药物敏感性好,但对唑类药物敏感性不一。结论真菌感染性食道炎患者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儿童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肿瘤病区诊断为合并IFD,并且接受卡泊芬净治疗的57例血液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对本组血液病合并不同诊断级别IFD患儿的卡泊芬净治疗有效率、各诊断级别IFD卡泊芬净一线及二线治疗的有效率及不同诊断级别IFD的血液病患儿卡泊芬净治疗后12周生存率,卡泊芬净治疗有效和无效患儿的疗程,以及不同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患儿的卡泊芬净治疗有效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并评价卡泊芬净治疗血液病合并IFD的安全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患儿监护人均签署卡泊芬净使用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组血液病患儿中,91.2%(52/57)为单一部位合并IFD,以肺部最为常见(78.9%,45/57);确诊IFD为5例(8.8%),临床诊断IFD为38例(66.7%),拟诊IFD为14例(24.5%)。②卡泊芬净治疗57例血液病合并IFD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6.0%(49/57)。临床诊断和拟诊IFD患儿的卡泊芬净治疗有效率为90.4%(47/52),高于确诊IFD患儿的40.0%(2/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97,P=0.001)。③确诊和临床诊断IFD患儿的卡泊芬净一线治疗有效率为96.7%(29/30),显著高于二线治疗的76.9%(10/13),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0,P=0.041)。拟诊IFD患儿卡泊芬净一线治疗有效率为90.0%(9/10),亦显著高于二线治疗的25.0%(1/4),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5,P=0.015)。④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IFD的血液病患儿卡泊芬净治疗后12周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卡泊芬净治疗有效患儿的疗程为(16±7) d,显著长于治疗无效患儿的(8±6) d,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0,P=0.032)。⑥卡泊芬净对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14 d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66.6%,显著低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14 d患儿的92.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4,P=0.012)。⑦本组患儿无一例发生与使用卡泊芬净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论卡泊芬净治疗儿童血液病合并IFD疗效确切,患儿中性粒细胞缺乏可影响其疗效。该药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推荐应用于血液病合并IFD儿童一线抗真菌治疗,治疗疗程建议>14 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使用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的104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DPsM)患者进行分析,于两性霉素B治疗结束时进行总体疗效评价及药物不良反应评估.结果 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临床总显效率82.69%(86/104).真菌清除率75.00%(63/84).61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大部分患者能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低钾血症39.42% (41/104)、肾功能损害26.92%(28/104)、寒颤25.00%(26/104)、肝功能损害22.10%(23/104).结论 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DPsM有效、可行,但须合理用药,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钾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并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2例恶性血液病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应用米卡芬净,剂量100~150mg/d静脉滴注,分析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为68.2%,临床诊断病例有效率为68.7%,拟诊病例有效率为66.7%;22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米卡芬净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并侵袭性真菌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治疗非移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首次使用伏立康唑单药治疗IFI的156例血液病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8例患者(94.9%)为单一部位感染,以肺部(77.7%)最为常见,另有8例患者为播散性真菌感染;76.9%的患者存在≥2个高危因素;确诊4例(2.6%),临床诊断45例(28.8%),拟诊107例(68.6%);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有效率为59.2%;拟诊患者中治疗成功率为78.5%;开始治疗后6周生存率为85.9%,12周生存率为80.8%;停药率为3.2%.结论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率高,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Aspergillus terreus may be resistant to amphotericin B and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Local incidence is influenced by the density of airborne Aspergillus spp. spores which may in turn depend o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ce-weekly environment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prospectively inside and outside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of Cologne, Germany (UHC) and haematological patients were screened for nasal Aspergillus spp. colonisation and monitored for 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 RAPD (rapid amplification of polymorphic DNA)-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amphotericin B susceptibility testing were performed on all A. terreus isolates. A total of 4919 colony-forming units (cfu) were isolated (2212 indoors, 2707 outdoors). Further identification revealed A. fumigatus (73.5%), A. niger (4.3%), A. flavus (1.7%), A. terreus (0.2%) and non-Aspergillus fungi (20.3%). RAPD-PCR did not reveal cl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 terreus isolates. All A. terreus isolates displayed complete resistance to amphotericin. The B. Aspergillus spp. conidia exposure was lowest in June and highest in November inside and outside UHC. Conidia load correlated with the season and the relative humidity, with increasing spore counts during dry periods. One out of 855 nasal swabs was positive for A. niger. The patient did not develop IFD. A. terreus is unlikely to be a relevant pathogen at the UHC. Results from RAPD-PCR suggested a wide epidemiological variety of strains rather than a common source of contamination. Nasal swab surveillance culture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Aspergillus spp. colonisation were not useful in identifying patients who may develop IFD. The risk of IFD at the UHC may increase in autumn and during dry periods.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发生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等。结果血培养阳性血流感染患者共308例,分离病原菌33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9株(35.3%),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革兰阴性菌215株(63.8%),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3株(0.9%),均为热带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分离菌株中革兰阴性菌所占比率逐渐增加,最高达71.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2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2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率接近或达到100%,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 100%敏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菌株检出率分别为55.6%、41.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60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为86.7%。结论血液病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较多,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应根据不同地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氟康唑预防、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霉菌感染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 将112例次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共25例次,在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低于2.0×1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伏立康唑在老年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2007年5月-2011年12月的50例老年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确诊4例,临床诊断20例,拟诊26例;14例患者为初始治疗,36例患者为挽救治疗;总有效率为74.0%,确诊组4例均有效,临床诊断组有效率70.0%,拟诊组有效率73.1%;初始治疗有效率85.7%,挽救治疗有效率69.4%;经过静脉注射的患者有效率76.3%,单纯口服治疗有效率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例患者曲霉菌属感染,6例有效,曲霉菌属清除;粒细胞缺乏影响伏立康唑疗效,粒细胞缺乏组有效率58.4%,低于无粒细胞缺乏组的88.5%(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视觉障碍、幻觉,停药后可消失,未观察到肾毒性及心脏毒性. 结论 伏立康唑可安全有效地治疗老年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7.
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目的 探讨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败血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18例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 真菌败血症占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的3.7%,热带念珠菌是主要菌种,占72.2%,病死率达38.9%,真菌败血症的发生与原发病、强烈化疗、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及抗生素长期反复应用有关;氟康唑、两性霉素B 5—氟胞嘧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4.3%、63.6%。结论 非白色念珠菌败血症有增多之势,尽早明确诊断、及时防治是关键,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 5—氟胞嘧啶。  相似文献   

18.
黄永婵  庞晓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3113-3115
目的探讨延长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给药时间法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010年11月病原学确诊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且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不耐药的住院患者167例,治疗前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延长时间组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静脉滴注,q6h,每次以输液泵控制输注时间为45min;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介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静脉滴注,q6h,每次以输液泵控制输注时间为45min联合妥布霉素1.7mg·kg-1,静脉滴注,qd。常规给药组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静脉滴注,q6h;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介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静脉滴注,q6h,联合妥布霉素1.7mg·kg-1,静脉滴注,qd。其他治疗方法相同。结果延长时间组疗效、总有效率、住院时间优于常规给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相同剂量下,采用延长给药时间方法,可使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fT﹥MIC达到或超过给药间期的40%~50%,从而达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静脉滴注氨溴索佐治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氨溴索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06年1~12月住院的12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对照组,2007年1~12月住院的12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激素、解痉、止咳等治疗,必要时吸痰。重症患儿吸氧、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有心衰时给予西地兰、速尿对症处理,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2mg·kg-1·次-1,2次/d,疗程5~7天。比较两组症状、体征消失的时间,住院时间并观察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喘憋症状,消除肺部哮鸣音、痰鸣音,缩短住院时间,显效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滴注氨溴索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满意,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