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目的: 分析HIV抗体阴性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外周血CD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02例TB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临床分期Ⅰ期22例、Ⅱ期37例、Ⅲ期43例。于研究对象抗结核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测其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T细胞比值。分析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外周血CD细胞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与TBM临床分期和患者治疗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抗结核治疗2周后,研究对象CD3+、CD4+ T细胞计数和CD4+/CD8+ T细胞比值[分别为(808.27±183.25)×106个/μl、(413.09±134.53)×106个/μl和1.23±0.29]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分别为(631.38±150.14)×106个/μl、(366.78±98.03)×106个/μl和0.99±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41,P=0.000;t=2.809,P=0.005;t=6.548,P=0.000)。抗结核治疗2周后,Ⅲ期TBM患者的CD3+、CD4+T细胞计数与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613.23±140.29)×106个/μl、(342.53±98.36)×106个/μl、0.95±0.18]明显低于Ⅱ期患者[分别为(753.33±153.47)×106个/μl、(399.57±112.26)×106个/μl、1.22±0.21]和Ⅰ期患者[分别为(989.23±194.35)×106个/μl、(501.11±139.25)×106个/μl、1.42±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875、13.372、32.151,P值均为0.000)。抗结核治疗2周后,病情好转患者的CD3+、CD4+ T细胞计数与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941.25±204.17)×106个/μl、(487.35±134.25)×106个/μl、1.36±0.31]明显高于病情恶化者[分别为(683.43±155.76)×106个/μl、(389.64±120.38)×106个/μl、1.02±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06,P=0.000;t=2.394,P=0.018;t=3.698,P=0.000)。结论: TBM患者抗结核治疗2周后,免疫功能明显改善,且病情好转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程度好于病情恶化者。TBM患者临床分期越高,免疫功能受损越严重,对调整治疗方案的需求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结核患者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腹腔结核并发肠穿孔患者37例(肠穿孔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腹腔结核未并发肠穿孔患者39例(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结核患者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结果: 肠穿孔组有2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未接受手术治疗,35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肠穿孔组8例患者死亡,病亡率为21.6%(8/37)。对照组39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肠穿孔组结核病病史≤3个月者占54.1%(20/37),并发艾滋病者占29.7%(11/37),并发贫血者占64.9%(24/37),并发低蛋白血症者占86.5%(32/37),CD4+ 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者占51.4%(19/37),并发肠梗阻者占45.9%(17/37),腹部症状为首发症状者占73.0%(27/37);对照组结核病病史≤3个月者占79.5%(31/39),并发艾滋病者占5.1%(2/39),并发贫血者占33.3%(13/39),并发低蛋白血症者占43.6%(17/39),CD4+ 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者占7.7%(3/39),并发肠梗阻者占20.5%(8/39),腹部症状为首发症者占46.2%(18/3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64、8.104、6.541、15.263、17.565、5.564、5.650,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部症状为首发症状(OR=23.828,95%CI:2.946~192.744)、并发肠梗阻(OR=10.292,95%CI:1.607~65.899)、低蛋白血症(OR=43.455,95%CI:3.697~510.796)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OR=25.706,95%CI:2.231~296.223)是肠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结核病病史≤3个月(OR=0.026,95%CI:0.003~0.247)为保护因素。结论: 肠梗阻、低蛋白血症、CD4+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腹部症状为首发症状是腹腔结核患者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当腹腔结核患者出现上述危险因素时要警惕发生肠穿孔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常规化疗方案联合中成药“抗痨合剂”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丽水中医院结核科诊治的300例初治肺结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等分成3组,即常规西药抗结核治疗组(A组)、常规西药抗结核治疗联合中成药抗痨合剂组(B组)、常规西药抗结核治疗联合中成药抗痨合剂及中医适宜技术组(C组)。剔除24例因诊断变更、中断治疗、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后最终纳入276例患者,其中A组97例、B组93例、C组86例。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疗程末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肺部病灶吸收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B组和C组中医证状改善有效率[92.5%(86/93)和94.2%(81/86)]、肺部病灶吸收有效率[92.5%(86/93)和94.2%(81/86)]、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65.76±5.42)%和(67.06±5.95)%]、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44.97±5.35)%和(46.51±5.26)%]、治疗成功率[94.6%(88/93)和97.7%(84/86)]均明显优于A组[分别为82.5%(80/97)、76.3%(74/97)、(63.80±4.57)%、(42.72±4.82)%、80.4%(78/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00,P=0.046;χ2=2.999,P=0.003;χ2=2.427,P=0.015;χ2=2.886,P=0.004;t=2.699,P=0.008;t=4.186,P=0.005;t=3.048,P=0.003;t=6.428,P<0.001;χ2=2.069,P=0.039;χ2=2.192,P=0.028)。而B组和C组治疗后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27.12±2.32)%和(26.35±3.17)%]均明显低于A组[(29.12±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1,P<0.001;t=9.231,P<0.001)。结论:中西药联合抗结核治疗可明显减轻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肺部病灶吸收,提高肺结核患者免疫力,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但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效果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4.
何畏  陈晴  黄涛  黄晓秋  吴桂辉 《中国防痨杂志》2019,41(10):1090-1095
目的 探讨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 +/CD8 +比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结核病区住院的147例患者(包括63例单纯肺结核、60例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和24例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分别为肺结核组、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组和肺外结核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四色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试剂盒检测纳入的各组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及CD4 +/CD8 +比值,分析上述各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96.000(377.500,823.250)个/μl和347.500(214.000,479.250)个/μl,均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的698.000(572.000,904.000)个/μl和409.000(311.000,545.00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07,P=0.012;Z=-2.431,P=0.015)。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的CD8 +T淋巴细胞计数与CD4 +/CD8 +比值分别为195.500(137.250,278.750)个/μl和1.670(1.258,2.273),较肺结核患者的244.000(154.000,317.000)个/μl和1.770(1.290,2.350)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92,P=0.058;Z=-0.546,P=0.585)。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和CD4 +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51.500(283.750,949.000)个/μl和295.500(134.250,461.750)个/μl,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的698.000(572.000,904.000)个/μl和409.000(311.000,545.00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89,P=0.037;Z=-2.460,P=0.014);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的CD8 +T淋巴细胞计数[185.000(92.000,366.250)个/μl]及CD4 +/CD8 +比值[1.455(1.018,2.128)]与单纯肺结核患者[分别为244.000(154.000,317.000)个/μl和1.770(1.290,2.35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15,P=0.188;Z=-1.429,P=0.153)。结论 随着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CD4 + T淋巴细胞计数的逐步降低,结核分枝杆菌可能更易播散至肺外;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 +/CD8 +比值在肺外结核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HIV阴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免疫干预意义和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213例肺结核患者,根据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CD4+T淋巴细胞减少组(计数<410个/μl)和对照组(计数≥410个/μl);将CD4+T淋巴细胞减少患者根据是否行免疫干预治疗分为免疫干预组和非免疫干预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吸烟、饮酒、症状数目、治疗分类、合并疾病、耐药情况、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疗效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IV阴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影响因素。 结果: 213例肺结核患者中,61例发生CD4+T淋巴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8.6%。疗效分析显示治疗2~4个月,免疫干预组痰涂片阴性率为93.9%,高于非免疫干预组的75.0%(χ2=4.320,P<0.05)。治疗5~7个月,免疫干预组病灶吸收率为51.5%,高于非免疫干预组的25.0%(χ2=4.46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减少组男性、年龄≥60岁、农民职业、文盲文化、症状数目≥4个、并发肺外结核、累及肺野4~6个、肺部空洞、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25×109/L、白蛋白<35g/L、CD8+T淋巴细胞计数<190个/μl的构成比(77.0%、44.3%、36.1%、26.2%、36.1%、34.4%、77.0%、55.7%、45.9%、18.0%、68.9%、2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5%、11.2%、19.7%、10.5%、19.7%、21.1%、38.2%、40.8%、25.7%、5.3%、44.7%、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42、29.060、10.095、13.650、6.290、4.165、26.342、3.929、8.274、8.738、10.137、16.80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OR=4.816,95%CI:1.650~14.052)、病变累及肺野4~6个(OR=3.669,95%CI:1.548~8.696)、血小板<125×109/L(OR=3.753,95%CI:1.069~13.173)、CD8+T淋巴细胞计数<190个/μl(OR=3.908,95%CI:1.394~10.954)。 结论: HIV阴性肺结核患者较易发生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干预治疗对提高患者疗效具有积极意义。高龄、肺部病变累及范围大、血小板减少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是肺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高剂量异烟肼、利福喷丁在健康汉族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表现以及安全性,为实施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2019年10—12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招募36名健康受试者,按1:1随机区组分为国产制剂组(T组)18名和参比制剂组(R组)18名, T组单次口服国产异烟肼、利福喷丁各900mg,R组单次口服异烟肼、利福喷丁参比制剂各900mg,每组随机一半受试者空腹服药(T1组9名,R1组9名),另一半受试者餐后服药(T2组9名,R2组9名)。服药后在规定时间点采集静脉血并分离血浆,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测定血浆中的药物及代谢物浓度,采用Phoenix WinNonlin 8.1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记录72h观察期内所有不良事件。结果 T1组和R1组比较,利福喷丁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21.2±7.3)μg/ml和(15.2±2.8)μg/ml(t=3.256,P=0.003),AUC0~t分别为(624.3±327.4)μg·h/ml和(479.4±141.8)μg·h/ml(t=1.724,P=0.094);异烟肼的Cmax分别为(29.9±4.5)μg/ml和(25.2±6.8)μg/ml(t=2.445,P=0.020);AUC0~t分别为(80.7±21.4)μg·h/ml和(80.4±12.7)μg·h/ml(t=0.051,P=0.960)。T2组和R2组比较,利福喷丁的Cmax分别为 (25.4±6.8)μg/ml和(26.5±5.2)μg/ml(t=-0.545,P=0.589),AUC0~t分别为 (756.4±253.2)μg·h/ml和(779.7±175.5)μg·h/ml(t=-0.321, P=0.750);异烟肼的Cmax分别为(11.5±1.6)μg/ml和(10.9±1.5)μg/ml(t=1.161, P=0.253),AUC0~t分别为(54.2±9.3)μg·h/ml和(55.8±8.9)μg·h/ml(t=-0.527,P=0.602)。T1组与R1组利福喷丁的Cmax、AUC0~t几何均数比值的90%CI分别为102.7%~158.9%和87.4%~169.0%,异烟肼的Cmax、AUC0~t几何均数比值的90%CI分别为100.0%~147.8%和80.9%~120.4%;T2组与R2组利福喷丁的Cmax、AUC0~t几何均数比值的90%CI分别为78.3%~113.6%和74.3%~119.5%,异烟肼的Cmax、AUC0~t几何均数比值的90%CI分别为91.8%~120.8%和82.1%~114.6%。未见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结论 根据两组药代动力学指标的几何均数的90%CI,国产异烟肼、利福喷丁与参比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表现接近,但不完全等效,单次服药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艾滋病(AIDS)合并分枝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提高对AIDS患者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临床特征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确诊并收治的135例AIDS合并分枝杆菌血流感染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原学特点、影像学特征和诊治情况。分析比较合并MTB感染者和NTM感染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1)病原学检查:135例研究对象中MTB感染者64例(47.4%),NTM感染者71例(52.6%)。NTM分离株中以鸟分枝杆菌为主(40株,56.3%)。(2)临床表现: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83.7%,113/135)、咳嗽(44.4%,60/135)、乏力(30.4%,41/135)、腹泻(25.2%,34/135)等。MTB感染组发热(92.2%,59/64)、咳嗽(56.3%,36/64)、咳痰(32.8%,21/64)的发生率,以及体温峰值[(39.0±1.0)℃]均明显高于NTM感染组[分别为76.1%(54/71)、33.8%(24/71)、11.3%(8/71)、(38.6±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21,P=0.011;χ2=6.869,P=0.009;χ2=9.263,P=0.002;t=2.025,P=0.045)。(3)实验室检查:MTB感染组降钙素原[1.57(0.42,6.71)ng/ml]、白细胞计数[6.62(3.39,8.78)×109/L]、血红蛋白[(95.5±21.5)g/L]、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45.3%,29/64)均明显高于NTM感染组[分别为0.31(0.11,1.80)ng/ml、4.03(2.81,6.20)×109/L、(78.7±14.6)g/L、11.2%(8/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33,P=0.001;Z=-2.798,P=0.005;t=5.344,P<0.001;χ2=19.609,P<0.001)。MTB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4(8,55)×106/L,明显高于NTM感染组的7(2,20)×10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34,P=0.001)。(4)影像学表现:MTB感染组粟粒影(17.2%,11/64)与胸腔淋巴结肿大(85.9%,55/64)的发生率高于NTM感染组[分别为1.4%(1/71)和71.8%(5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491和3.971,P值分别为0.004和0.046)。(5)治疗转归:MTB感染组住院时间为18(8,25)d,明显短于NTM感染组[26(15,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44,P=0.001)。MTB感染组死亡率为17.2%(11/64), 明显高于NTM感染组(2.8%,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8,P=0.021)。结论: CD4+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的AIDS患者,如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临床表现,同时伴有炎性指标明显升高、贫血、低蛋白血症和肺部典型的影像学改变时,应警惕合并分枝杆菌血流感染的可能。MTB与NTM感染虽然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相关免疫及炎症指标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肺结核患者325例[包括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115例(A组)和未发生肝损伤的患者210例(B组)]和同期的门诊健康体检者98名(C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3组研究对象中免疫细胞、炎症指标、血清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MMP-14与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51.2(18.9,77.2)岁]高于B组[39.1(19.7,63.3)岁]和C组[36.3(20.1,61.3)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7.695、29.982,P值均=0.000);A组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295.0(155.0,449.0)个/μl]低于B组[571.0(397.0,642.0)个/μl]和C组[775.0(710.0,993.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7.225、40.117,P值均=0.000);A组血浆降钙素原(PCT)[4.3(0.9,11.5)ng/ml]、D-二聚体[4.5(0.7,8.4)μg/ml]、ESAT-6[59.3(27.1,66.5)pg/ml]、MMP-9[29.1(18.6,39.6)ng/ml]表达水平均高于B组 [分别为2.8(0.5,8.6)ng/ml、2.3(0.5,5.1)μg/ml、32.5(25.8,59.2)pg/ml、17.2(12.7,21.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8.991、29.879、32.045、31.122,P值均=0.000);A组和B组MMP-14表达量[分别为54.7(41.4,66.7)ng/ml和60.2(45.2,65.1)ng/ml]均高于C组[5.5(2.8,6.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9.209、53.436,P值均=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65岁)、ESAT-6升高(>30.5pg/ml)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1.289(4.355~24.361),P=0.000;OR(95%CI)=9.479(3.340~21.653),P=0.000]。结论 针对高龄和ESAT-6高表达肺结核患者及早使用保肝药物,可能会降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对CD4+ 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MMP-9高表达的肺结核患者也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下的营养管理在围手术期脊柱结核患者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21年1—12月于北京胸科医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7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2例患者中途退出试验,最终纳入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ERAS理念下的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术后第6天及第13天营养风险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术后第1天、第6天及第13天血清学化验指标的差异,以及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等临床结局间的差异。 结果: 术后第6天、第13天观察组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70.0%(28/40)、57.1%(20/35),均低于对照组[94.6%(35/37)、81.8%(2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816和4.845,P值分别为0.005和0.028)。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白细胞计数平均值为(9.99±3.12)×109/L,低于对照组[(11.69±2.7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9,P=0.014)。术后第6天观察组患者白蛋白平均水平为(33.48±4.47)g/L,高于对照组[(31.35±3.5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0,P=0.024)。观察组术后第1天尿酸平均水平为(274.67±116.91)μmol/L,低于对照组[(339.19±115.7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6,P=0.018)。观察组患者术中中位出血量为 300.0(175.0,500.0)ml,少于对照组患者[400.0(250.0,60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8,P=0.036);观察组术后中位排气时间为25.5(15.5,37.5)h、平均排便时间为(95.7±46.9)h,对照组术后中位排气时间为30.7(21.5,44.5)h、平均排便时间为(117.3±38.8)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50,P=0.040;t=2.140,P=0.036)。 结论: ERAS理念下的营养管理可有效改善脊柱结核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利于患者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冬凌草甲素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巨噬细胞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及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探讨冬凌草甲素抗结核病理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MTB标准株H37Ra建立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感染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MTB感染模型组、冬凌草甲素作用不同浓度(0.5、1.0、2.0、4.0μmol/L)及作用不同时间点(6、12、24h)干预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冬凌草甲素的可用药物浓度。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NLRP3、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 protein,TXNIP)表达情况;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peIF2α)、磷酸化肌醇需要酶 1α(pIRE1α)、肌醇需要酶1α(IRE1α)的表达情况;检测内质网应激下游核因子κB/磷酸化应激活化蛋白激酶/p38(NF-κB/pJNK/pp38)通路的变化,并采用Image J软件做蛋白定量分析。结果: 冬凌草甲素在4.0μmol/L浓度以下细胞生存率在90%左右,对细胞毒性较小。在不同时间点(12、24h),与MTB感染模型组相比,冬凌草甲素可明显降低NLRP3蛋白表达(4.35±0.13 vs. 5.95±0.15;1.90±0.05 vs. 3.93±0.09),明显降低TXNIP蛋白表达(1.14±0.05 vs. 1.73±0.04;0.78±0.05 vs. 1.33±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08.308和166.278,P值均为0.000)。在不同时间点(6、12h),与MTB感染模型组相比,冬凌草甲素可明显降低Bip蛋白表达(1.85±0.07 vs. 2.27±0.07;0.97±0.03 vs. 2.28±0.17),明显降低peIF2α蛋白表达(1.75±0.42 vs. 1.75±0.03;1.31±0.04 vs. 2.45±0.17),明显降低IRE1α蛋白表达(10.48±0.40 vs. 14.19±0.45;6.15±0.15 vs. 15.76±1.27),明显降低pp65蛋白表达(0.69±0.01 vs. 1.07±0.03;0.28±0.01 vs. 0.39±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9.510、10.489、10.294、288.194,P值均<0.01)。结论: MTB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中,冬凌草甲素可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发挥抗结核病理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倩  邓国防  王庆文 《中国防痨杂志》2022,44(12):1294-1302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干预及随访情况,为SLE患者的结核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2014年11月到2020年3月收治的486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于SLE确诊后均行结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上海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筛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顺序纳入2019年9—12月在上海市徐汇区和长宁区参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体格检查且符合入组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885例(长宁区430例,徐汇区455例),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其LTBI状况。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信息、行为生活方式、既往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病史及肺结核患者接触史,以及体格检查情况等信息。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LTBI的影响因素。结果: 885例研究对象检出LTBI阳性者130例,阳性率为14.7%;其中,长宁区研究对象LTBI阳性率(17.4%,75/430)高于徐汇区研究对象(12.1%,5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7,P=0.025);吸烟者LTBI阳性率(22.5%,20/89)明显高于不吸烟者(13.8%,110/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3,P=0.03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LTBI的危险因素[OR(95%CI)=1.891(1.031~3.468)]。结论: 上海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LTBI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可对检测阳性患者采取增加随访频次及加强健康教育等措施,并对有吸烟史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展LTBI筛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门诊部登记治疗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特征,为肺结核与糖尿病共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将2014—2021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门诊部登记治疗的261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与同期1839例单纯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治疗分类、发现方式、病原学阳性率、涂阳率、培阳率、利福平耐药率、2个月末痰涂片阴转率、治疗成功率、就诊及确诊延迟率、就诊及确诊时间间隔。结果: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复治比例[16.48%(43/261)]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8.70%(160/1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22,P<0.001),主动发现比例[7.28%(19/261)]明显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13.05%(240/1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0,P<0.01)。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病原学阳性率[65.90%(172/261)]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35.07%(645/1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81,P<0.001),2个月末痰涂片阴转率和治疗成功率[84.62%(110/130)和80.46%(210/261)]均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91.15%(412/452)和87.71%(1613/18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63,P=0.031;χ2=10.495,P=0.001)。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利福平耐药率[3.07%(8/261)]与单纯肺结核患者[1.41%(26/1839)]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5,P=0.086)。就诊延迟率、就诊时间[52.87%(138/261)和16(2,53)d]均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42.09%(774/1839)和9(0,3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2,P=0.001;U=2.775,P=0.006)。确诊延迟率、确诊时间[32.57%(85/261)和7(0,24)d]与单纯肺结核患者[31.92%(587/1839)和7(1,20)d]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44,P=0.834;U=0.167,P=0.867)。结论: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病原学阳性率高、复治比例高、就诊延迟率高、就诊时间间隔长、主动发现率低、痰涂片阴转率低和治疗成功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探索提高贫困地区肺结核发现”项目实施地区肺结核患者就诊行为,为制定经济欠发达地区肺结核患者发现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2017—2020年登记的“现住址”为项目县(清涧县和子洲县)的875例肺结核患者个案信息。项目实施前(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患者共441例,项目期间(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患者共434例。采用Excel 2016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与《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患者信息进行匹配和整理;对项目地区项目实施前和项目实施期间肺结核患者外诊比例、就诊延迟率、诊断延迟率进行分析。 结果 项目实施期间肺结核患者外诊构成比为84.10%(365/434),高于项目实施前外诊构成比[62.81%(277/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P=0.000)。2017—2020年项目县肺结核就诊延迟率为48.34%(423/875),诊断延迟率为18.63%(163/875),其中项目实施期间就诊延迟率[52.76%(229/434)]高于项目实施前[43.99%(194/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P=0.009);项目实施前诊断延迟率[23.36%(103/441)]高于项目实施期间的诊断延迟率[13.82%(60/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P=0.000)。外地首诊患者项目实施前诊断延迟率[33.94%(94/277)]高于项目实施期间的诊断延迟率[15.07%(55/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5,P=0.000);项目县首诊患者项目实施期间就诊延迟率[73.91%(51/69)]高于项目实施前[48.78%(80/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P=0.000)。首诊在定点医院的患者项目实施前诊断延迟率[16.53%(60/363)]高于项目实施期间[7.58%(27/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P=0.000);首诊在非定点医院的患者项目实施期间就诊延迟率[32.05%(25/78)]高于项目实施前[24.36%(1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2,P=0.000)。 结论 项目实施期间,陕西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肺结核患者外诊比例增高,患者就诊延迟没有明显改善,诊断延迟有所改善,需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改善患者就诊行为,加强分级诊疗,降低患者就诊延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耐多药肺结核并发糖尿病患者与未并发糖尿病患者的胸部CT表现,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病案电子化管理系统》,搜集2012—2017年经改良罗氏培养基痰培养及绝对浓度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确诊的耐多药肺结核且符合排除标准的660例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并发糖尿病将患者分为并发糖尿病组(159例,并发组)、未并发糖尿病组(501例,未并发组)。采用数字表法从两组患者中分别随机抽取6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由2名影像科经验丰富医师在不知患者是否并发糖尿病的情况下重新阅读CT片,以记录胸部CT表现及病变分布范围。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中的曼-惠特妮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并发组患者中的段或叶性实变[48.3%(29/60)]、大结节[26.7%(16/60)]、任何形式空洞[93.3%(56/60)]、胸腔积液[40.0%(24/6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并发组患者[分别为28.3%(17/60)、11.7%(7/60)、76.7%(46/60)、20.0%(12/60)](χ 2=5.08,P=0.024;χ 2=4.36,P=0.037;χ 2=6.54,P=0.011;χ 2=5.71,P=0.017),而支气管扩张[45.0%(27/6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并发组[70.0%(42/60)](χ 2=7.67,P=0.006);且并发组患者中的段性或叶性实变累及叶数[(0.78±0.96)个]、大结节累及肺叶数[(0.48±0.96)个]和任何形式空洞累及叶数[(2.05±1.43)个]明显多于未并发组[分别为(0.38±0.72)个、(0.13±0.39)个、(1.58±1.43)个](U=1380.50,P=0.011;U=1511.00,P=0.027;U=1432.00,P=0.046),而支气管扩张累及肺叶数[(0.97±1.37)个]明显少于未并发组[(1.58±1.57)个](U=1335.50,P=0.010)。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并发糖尿病患者CT扫描出现段以上肺实变的频率及分布范围、出现大结节和空洞的频率及累及范围、并发胸腔积液的频率均较未并发糖尿病患者高;而支气管扩张多见于未并发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微卡(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免疫干预辅助治疗涂阴肺结核4个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随访1年和2年复发情况,为缩短涂阴肺结核患者的疗程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在湖南省邵东县和岳阳县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诊断为初治涂阴肺结核的连续病例为研究对象,按纳入顺序在“德派(DAP)流行病学研究系统”进行登记录入,由系统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微卡免疫辅助方案组)和对照组(标准方案组),其中观察组184例,采用2H-R-Z-E/2H-R联用微卡治疗方案,对照组180例,采用2H-R-Z-E/4H-R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强化期末、疗程末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和2年的复发情况。 结果: 共纳入患者364例,其中男性292例(80.2%),女性72例(19.8%),平均年龄(54±17)岁;在强化期末和疗程末,观察组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6.1%(130/151)和96.0%(145/151);对照组分别为86.5%(128/148)和95.3%(141/14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10,0.103;P值分别为0.921,0.749)。观察组的胸部X线摄片病灶吸收率分别为19.0%(35/184)和41.3%(76/184),对照组分别为18.9%(34/180)和41.7%(75/18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00,0.005;P值分别为0.920,0.944)。观察组强化期末和疗程末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643.3±207.1)个/μl和(698.5±208.9)个/μl;对照组分别为(600.5±183.2)个/μl和(625.2±177.9)个/μ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3,1.766;P值分别为0.309,0.081)。疗程末两组的成功治疗率均为100.0%(184/184,180/180)。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病例随访1年累计复发率0.6%(1/174),两年累计复发率1.2%(2/167);对照组随访1年累计复发率1.2%(2/172),两年累计复发率1.8%(3/1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值分别为0.621和0.683)。疗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6%(36/184)和28.3%(51/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6,P<0.05)。 结论: 微卡免疫干预辅助治疗初治涂阴肺结核4个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不劣于6个月标准治疗方案,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石倩  陈志 《中国防痨杂志》2020,42(10):1087-1091
目的 探讨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学指标特点。方法 搜集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全军结核病研究所明确诊断为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117例(观察组),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同时期诊断为单纯肺结核患者117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和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差异。结果 结核抗体38kD+16kD(1kD=相对分子质量1000)和结核抗体38kD的检测中观察组患者阳性率[分别为6.84%(8/117)、21.37%(25/117)]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39/117)、71.79%(84/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59、59.78,P值均为0.000)。观察组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为57.26%(67/117)与对照组患者阳性率[55.56%(65/1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P=0.792)。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中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513.00(339.75,844.50)个/μl,CD4+/CD8+值的M(Q1,Q3)为0.96(0.74,1.53),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绝对计数[M(Q1,Q3)为380.00(320.00,503.00)个/μl]和CD4+/CD8+值[M(Q1,Q3)为0.91(0.74,0.9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1,P=0.035;Z=4.90,P=0.000)。而观察组外周血CD8+细胞计数[M(Q1,Q3)为377.50(193.00,528.50)个/μl]低于对照组[M(Q1,Q3)为475.00(410.00,524.00)个/μ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3)。结论 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及外周血CD8+细胞计数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与单纯肺结核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学指标特点。方法 搜集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全军结核病研究所明确诊断为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117例(观察组),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同时期诊断为单纯肺结核患者117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和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差异。结果 结核抗体38kD+16kD(1kD=相对分子质量1000)和结核抗体38kD的检测中观察组患者阳性率[分别为6.84%(8/117)、21.37%(25/117)]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39/117)、71.79%(84/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59、59.78,P值均为0.000)。观察组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为57.26%(67/117)与对照组患者阳性率[55.56%(65/1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P=0.792)。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中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513.00(339.75,844.50)个/μl,CD4+/CD8+值的M(Q1,Q3)为0.96(0.74,1.53),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绝对计数[M(Q1,Q3)为380.00(320.00,503.00)个/μl]和CD4+/CD8+值[M(Q1,Q3)为0.91(0.74,0.9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1,P=0.035;Z=4.90,P=0.000)。而观察组外周血CD8+细胞计数[M(Q1,Q3)为377.50(193.00,528.50)个/μl]低于对照组[M(Q1,Q3)为475.00(410.00,524.00)个/μ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3)。结论 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及外周血CD8+细胞计数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与单纯肺结核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