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腿创伤中严重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应用带蒂轴型皮瓣与游离皮瓣修复的护理。方法认真做好术前皮肤准备、体位训练、戒烟宣教;术后做好体位放置、监测生命体征、及时有效处理皮瓣血管危象。结果216例皮瓣中,16例发生静脉危象,10例发生动脉危象,经过处理,其中5例边缘部分坏死,211例完全成活。结论正确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是保证带蒂轴型皮瓣与游离皮瓣手术效果的关键,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总结13例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血管危象的观察与护理.认为护理重点为严密观察皮瓣颜色、毛细血管充盈反应、组织张力、针刺出血试验结果,及时判断动脉危象与静脉危象,并给予对症处理;加强血管危象预防护理,包括改善病房环境、加强体位护理、维持有效血容量、预防皮瓣血栓形成等.13例中发生2例动脉危象、2例静脉危象,经对症处理,皮瓣均存活.  相似文献   

3.
总结17例交腿皮瓣移植患者的护理经验.术前实施心理护理、训练被动体位、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液循环情况、加强体位护理、断蒂试验及术后康复锻炼.17例中有2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松解处理、换药后愈合,17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观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乳腺癌术后行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局部修复重建术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 总结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共收治45例乳腺癌术后行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局部修复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血肿3例、感染3例、血管危象4例。并发症护理包括维持患者稳定心理状态;加强病情观察,做好体位的护理及增强免疫、营养支持;建立实时化血管危象监控及报告平台、构建皮瓣移植术后血液循环的监测及管理流程。结果 经治疗和护理,所有并发症均治愈,移植皮瓣均成活。结论 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维持其稳定心理状态,可降低患者负性情绪;加强病情观察,做好体位的护理及增强免疫等,可预防血肿和感染发生;建立血管危象监控及报告平台、构建皮瓣移植术后血液循环的监测及管理流程,对预防和治疗血管危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影响因素,就此提出相应预防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11月我科收治的93例择期游离股前外皮瓣移植术患者资料,其中有18例患者发生血管危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相关资料,总结游离股前外皮瓣移植术后患者血管危象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合并糖尿病、患侧卧位、NRS疼痛评分( 7分)、术后应用抗凝药物、术后应用扩血管药物、体温(≤34℃)、吸烟为影响术后血管危象相关因素(P 0. 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RS疼痛评分( 7分)、合并糖尿病、体温(≤34℃)、吸烟为影响术后血管危象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游离股前外皮瓣移植术患者发生血管危象与NRS疼痛评分( 7分)、合并糖尿病、体温(≤34℃)、吸烟几项因素有关,影响皮瓣移植效果,护理人员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手术指征、术后超前镇痛、调控体温等多方预防和控制血管危象发生。  相似文献   

6.
总结30例皮瓣移植术后预防血管危象的循证护理经验.主要是针对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原因,进行有效干预.如针对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疼痛因素、吸烟因素及机械刺激、静脉输液管理、晚夜间因素的护理.认为循证护理在预防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中应用,可使护理活动由被动变主动,有效降低了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了移植皮瓣的成活率,保证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赵丽阳  邹艳  顾群亚 《全科护理》2021,19(35):4918-4921
目的:构建手外伤皮瓣移植术病人术后血管危象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效果进行验证.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26例手外伤皮瓣移植术病人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手外伤皮瓣移植术病人96例设为建模组,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手外伤皮瓣移植术病人30例设为验证组,通过回顾性分析获取病人一般资料,统计建模组术后72 h血管危象发生例数,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血管危象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准确率进行验证.结果:建模组术后血管危象病人共4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外伤皮瓣移植术病人术后血管危象危险因素有体温偏低、合并糖尿病、吸烟、患侧卧位、扩血管药物使用、术后疼痛(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外伤皮瓣移植术病人术后血管危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7分、体温<34℃、合并糖尿病、吸烟、患侧卧位、术后扩血管药物使用(P<0.05);构建起的手外伤皮瓣移植术病人术后血管危象风险预测模型为P=1/[1+exp(4.153-0.852×VAS≥7分-0.702×体温<34℃-1.183×合并糖尿病-0.984×吸烟-0.775×患侧卧位-0.838×术后扩血管药物使用)],ROC曲线分析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84,预测准确率为83.33%,特异性为87.50%,灵敏度为78.57%.结论:手外伤皮瓣移植术病人术后血管危象风险预测模型所涉评估因素获取简单,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可靠性、科学性,预测准确率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5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术后大面积缺损血管危象的观察及护理,包括重点观察移植皮瓣的颜色、毛细血管充盈的反应,针刺出血实验结果,并及时判断动、静脉危象,并给予对症处理:包括改善病房环境,加强体位护理及切口护理,预防皮瓣血栓形成等。认为通过适当地护理与观察可预防皮瓣血栓形成,明显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报告了38例应用游离异形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术患者术后的血液循环观察与护理方法,包括:掌握观察原则,了解皮瓣血液循环特点、观察部位和观察方法。总结了血管危象的预防,包括:病房环境的设置、体位的安放、有效的止痛等。发生血管危象时及时分析原因正确处理。本组皮瓣全部成活,2例出现静脉危象早期,及时处理后恢复正常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0.
总结游离皮瓣血管危象探查术后的观察及护理.认为游离皮瓣血管危象探查术后,严密观察肤色、温度、肿胀程度以及毛细血管反应的不典型变化,并加强心理护理和疼痛护理,是挽救皮瓣成活的关键之一.15例血管危象探查术后的游离皮瓣危象排除,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原因并总结预防血管危象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80例断指再植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结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危象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血管危象的发生率为7.50%,对照组为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再植指成活率为97.50%,对照组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针对血管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实施正确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断指再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滴速的诺维本对血管壁及周围组织损伤的影响,寻求适合的诺维本滴速,减少药物外渗及静脉损伤的发生。方法选择健康日本大耳白兔耳缘静脉做为研究对象,稀释浓度为0.4mg/ml的诺维本10ml,以30滴/min、50滴/min、70滴/min的滴速滴注。于滴注后8h、12h、48h,观察兔耳缘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变化情况,然后切取兔耳缘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石蜡包埋,常规制作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耳缘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结果滴速30滴/min的诺维本溶液在滴注8h时对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最大,其次为滴速70滴/min的诺维本溶液,而50滴/min的诺维本溶液在8h时损伤程度较小。24h对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病理学均小于8h时血管组织的损伤,48h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较24h有明显好转。结论50滴/min滴速的溶液对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最轻,减慢或加快滴速都会增加其对血管及周围组织的损伤,且减慢滴速较加快滴速的损伤程度尤甚。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管及周围组织的损伤均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位改变对心脏术后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血压的影响,为临床医护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应用PHILIPS(飞利浦)MP60心电监护仪动态观察57例心脏术后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在平卧位、头高30°半卧位、测压臂侧卧位及非测压臂侧卧位稳定时的血压值及体位改变过程中的血压峰值,并用医用秒表记录峰值持续时间,应用SPSS16.0对舒张压资料进行配对,检验。结果与平卧位比较,头高30°半卧位时收缩压无明显改变,舒张压及脉压改变差异有显著意义;测压臂侧卧位的血压无明显变化;非测压臂侧卧位收缩压、舒张压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翻身至侧卧位过程中血压明显增高,峰值持续时间11~46S不等。结论心脏术后患者体位改变时血压波动明显,血管活性药物可有效调节波动的幅度及峰值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尼莫地平治疗VD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VD患者认知变化情况和P300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8例符合的血管性痴呆(VD)诊断标准的V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日服尼莫地平片治疗,30mg/次,3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银杏叶片80mg/次,3次/d。所有人选患者均在治疗前1天和治疗3个月后第2天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和认知诱发电位P300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前后MMSE量表总得分及各亚项得分明显改善;治疗前后P300(Pz)检测,与治疗前相比有好转,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MMSE量表评分均与P3a和P3b的潜伏期呈负相关。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尼莫地平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效果,好于单纯应用尼莫地平,可能潜在协同作用。P3a、P3b潜伏期的延长与认知损害程度可能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应用微型外支架和游离皮瓣治疗虎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护理措施和康复训练方法.方法 对16例虎口外伤患者急诊清创后一期应用微型外支架固定开大虎口,创面VSD覆盖负压吸引,5~7 d后游离第一趾蹼皮瓣覆盖创面.术后重视微型外支架的护理、皮瓣血运观察、供区护理、微型外支架固定期间和拆除后的功能锻炼等措施.结果 随访5~13个月,16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虎口张开度为70~80°,拇指屈伸、外展、对掌、对指等手功能良好,未发生虎口挛缩.结论 急诊采用外固定支架开大虎口治疗虎口创伤,能够有效地预防虎口挛缩,恢复手功能,减少患者二次手术,减轻患者痛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外伤造成的手指皮肤缺损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如何在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同时恢复其外观、质地及敏锐的感觉,一直是手外科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我院手外科2005年9月~2009年12月应用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26例31指,并加强了手术前后的治疗及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术前补液对心导管介入术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术前补液对心导管介入治疗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6月~2007年12月的470例行心导管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5例)采用常规术前准备方法;实验组(235例)在常规术前准备的基础上,于患者禁食水2h后给予静脉输入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术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术后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4.25%(10例),对照组为7.23%(17例),P〈0.05。结论科学的术前补液能够有效预防血容量不足,维持血管的充盈度,增强患者的舒适感,提高心导管介入治疗术穿刺成功率,降低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手术配合.方法 熟悉手术器械仪器的准备和名称,手术配合的步骤,做好病人术前的心理护理及严格的无菌操作.结果 11例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手术均获得成功,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口角偏斜,2月后恢复.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全面的术中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无针密闭正压接头连接血液净化管路后其流量及管路静脉压力能否达到血液净化治疗要求。方法随机抽取三种品牌的正压接头各20个,分为A、B、c三组,分别连接到透析管路上,以置换后血浆做为管路液体,设置透析机泵速为30~350ml/min,每20ml/min为一档,在每档泵速下,测量管路内的静脉压力值并记录,取均值绘制正压接头流量-静脉压力折线图。结果血液净化管路连接A、B、C三组正压接头后,随着泵速的递增,静脉压力均呈递增趋势;三组正压接头对应的管路静脉压力均末超过70mmHg。结论正压接头连接到血液净化管路上,其流量及对应的管路静脉压力均能够满足血液净化治疗静脉TC为〈200mmHa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理念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将127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根据集束化护理理念,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包括内行患者计划、每日目标表、建立最大无菌屏障、互助小组等一系列护理措施。结果实验组患者血管通路的感染率、狭窄/阻塞发生率、血尿素氮、血肌酐的再循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根据集束化护理理念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