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国恩 《腹部外科》2003,16(3):179-180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分析 5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5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 ,术前均误诊 ,都施行了剖腹探查术 ,治愈 4例 ,死亡 1例。结论 对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应及早诊断和手术治疗 ,术后辅以抗凝、溶栓治疗 ,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术后早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腹部术后早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4年间7例腹部术后早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体胖,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剧烈的腹痛和呕吐,腹部体征相比较轻;有2例甚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腹部X线检查均提示肠梗阻;4例腹部CT检查,其中3例提示本病;6例术前腹腔穿刺出血性液体。7例患者均予以手术探查,分别切除长度不一的坏死小肠段。2例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其中1例因严重营养不良,衰竭死亡。4例术后反复出现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和髂静脉血栓,需出院后长期服用肠溶阿斯匹林或华法令钠。结论 术后早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无何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极易误诊。治疗方面应强调及时地剖腹探查并配合使用全身性的抗凝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因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我院自1993-2004年间共收治绞窄性肠梗阻154例,其中因门静脉高压症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11例,对其诊断和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仅7例出现剧烈腹痛,5例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病因均为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其中2例为保守治疗24 h后未见明显好转而剖腹探查时发现.行部分小肠切除8例,3例术中发现肠系膜广泛血栓形成而放弃手术.术后死亡5例,3例为广泛血栓形成患者,2例为小肠部分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绞窄性肠梗阻起病隐匿,常导致诊断困难而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4.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总结 1992年 7月~ 1999年 6月间收治的 10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结果  10例中术前明确诊断 4例。 10例均行手术治疗 ,证实其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9例 ,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形成 1例。行肠切除术9例 ,单纯探查术 1例。治愈 6例 ,死亡 4例。结论 该病病因复杂 ,诊断困难 ,预后较差。只有提高认识 ,早期诊断 ,及时正确施治 ,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MVT)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顺性分析1999年至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MVT 3例,肠系膜卜静脉合并门静脉血栓2例,肠系膜上静脉合并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栓6例.结果 9例患者经抗凝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2例肠系膜上静脉合并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栓患者,1例经抗凝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自动出院;1例诊断明确后未行抗凝治疗,1周后发展为急腹症并行剖腹探查,行坏死肠管切除肠吻合+肠系膜卜静脉取栓术,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单纯MVT 患者以抗凝治疗多可痊愈,而对于合并门静脉、脾静脉血栓患者,在临床抗凝治疗同时,严密观察体征变化,做好随时手术准备.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回顾性分析近12年来收治的肠系膜静脉血栓8例的临床资料。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8例均经手术探查获得确诊。术中见肠系膜血管内有大小不等条索状黑色血栓,小肠不同程度的缺血坏死,均行受累肠管及系膜切除、肠管端端吻合术。术后均辅以抗凝治疗。结果7例治愈,1例死亡。提示:肠切除加术后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陆显峰 《腹部外科》1999,12(6):259-260
目的:报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1995年3月~1997年4月,共收治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男2例,女1例,年龄48~63岁,均经手术确诊,行肠部分切除术、肠吻合术。结果:3例痊愈。结论:此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极为困难,往往造成误诊、延治,病死率可高达90%~100%。一旦高度怀疑此病,应尽早手术探查;一旦探查到病变肠系膜内有血栓形成,应对受累肠管和系膜作广泛性切除,并在术后抗凝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例断流术后发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3例均行坏死肠段及其系膜切除,术后均死于感染性休克。手术前后长时间大剂量应用多种止血药物、大量输血及脾静脉撕裂是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预防血栓形成,术后应监测血小板计数及门静脉系统血流信号,应重视脾热与血栓的关系,保脾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手术班子实施。一旦出现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9.
肠系膜静脉血管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例肠系膜静脉血管血栓形成(MVT),术前无1例第一诊断是该病,均以肠梗阻、腹膜炎等剖腹探查。肠坏死从110cm至全部小肠。7例肠切除、肠吻合,其中3例行广泛肠切除(≥5/6小肠),1例仅作剖腹探查。术后4例抗凝治疗。1例血栓复发。5例治愈,3例分别死于毒血症、腹腔感染及休克。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占全部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患的5%~15%,通常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而肠系膜下静脉很少受累。该病在临床上表现较为隐袭,诊断往往被延误,大多数病例是在开腹探查时才获得确切诊断。医学影像技术的改进使该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同时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也使治疗发生了变化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脾切除断流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的陷阱和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人223例,其中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史病人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1±4)岁,26例病人均有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腹痛(。100%),恶心、呕吐21例(80.8%),腹泻18例(69.2%),血便15例(57.7%),肠梗阻21例(80.8%),腹腔血性渗出液22例(84.6%),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26例病人中,入院时误诊22例,误诊率84.6%,CT确诊12例,剖腹探查手术确诊14例;行抗凝治疗治愈4例,手术切除坏死肠管22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1例。结论脾切除断流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症状无特异性,存在诸多陷阱和误区,误诊率高,医生对本病的深刻认识和重视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35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26例确诊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9例确诊后即行手术治疗,均行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继续抗凝治疗。结果:抗凝溶栓组26例中22例治愈,5例出院后于两年内复发再次入院治疗,4例中转手术,1例术后死亡。急症手术组9例治愈8例,术后死亡1例。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与腹部手术、高凝状态及门脉高压有关。腹部强化CT检查,早期诊断并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手术时机把握合适,术中正确判断切除坏死肠管范围及术后抗凝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形成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脾切除后静脉系血栓的发生率为4.3%(12/280),其中PVT发生率为3.2%(9/280),MVT发生率为1.1%(3/280)。PVT和MVT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D二聚体检测阳性和凝血功能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检查及MRA门静脉成像确诊9例,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确诊1例,因急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术确诊2例。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好转出院。2例MVT因肠坏死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全身抗凝、祛聚治疗,痊愈出院。1例PVT血栓急性发展至肝内门静脉,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与及时抗凝治疗对预后有重要影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4例进行肠切除吻合术,1例仅行剖腹探查。结果3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保持高度警惕性和尽早明确诊断是提高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郑直  段鑫  何涛  王勇  郑英键  李明杰 《腹部外科》2010,23(3):155-156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及诊断策略。方法回顾分析33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病因为:小肠肿瘤9例,小肠憩室病4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及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4例,Crohn病4例,溃疡性结肠炎5例,肠结核1例,小肠静脉扩张症1例。其中,复查结肠镜或钡灌肠明确诊断8例,64排CT及增强扫描诊断16例,DSA诊断2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诊断4例,腹腔镜探查诊断2例,剖腹探查诊断1例。结论对于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诊断,复查结肠镜或钡灌肠是重要选择之一,64排CT扫描在无创检查中诊断率最高,DSA和腹腔镜探查虽然有创,但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7例术前均误诊。7例均经手术治疗,4例治愈,3例死亡。结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困难,预后差,早期诊断、合理地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入院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初步诊断,入院后经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确诊后行抗凝治疗,2例因症状加重而行剖腹探查术。1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出院后给予个体化抗凝治疗。结论:影像学对于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至关重要;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1972~1994年间,Hanover医科学校对冽急性肠系膜门脉血栓病例的外科治疗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本组男刀削,女10例。平均年龄现岁。术前仅一半病例应用Doppler超声摄影(12)和CT(5)确诊,其余为急腹症剖腹探查确诊。23例白血细胞升高,19例血乳酸水平升高。手术前平均症状存在6天。剖腹探查19例见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8例门脉血栓,4例二者并存。没发现肠系膜下静脉血栓。13例腹水、8例全腹膜炎、l例肠穿孔、l例全部小肠广泛坏疽。本组门例梗死和坏疽肠段切除,没行血管成型,切除长度在20和420cm之间(平均110cm)。11例经…  相似文献   

19.
胰十二指肠术后并发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1例温州医学院附二院(325000)黄品同,黄福光患者,女性,59岁.有糖尿病史.因发现右上腹肿块而在本院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十二指肠降部有一865cm的肿瘤,向横结肠系膜浸润,与下腔静脉粘连.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  相似文献   

20.
���Գ�ϵĤѪ�ܱ���24�����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AMVO)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1987年8月至2002年8月收治的24例AMVO,对其临床特征、外科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4例AMVO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MAE)9例(37.5%),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13例(54.2%),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MAT)2例(8.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91.7%)。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为肠系膜血管造影(100%)。9例MAE确诊7例。保守治疗3例,急诊手术6例。治愈5例,死亡4例。13例MVT确诊10例。保守治疗7例。介入治疗2例,手术4例。全部治愈。2例MAT均确诊,介入与手术治疗各1例,均治愈。结论 肠坏死发生前早期诊断、积极行介入治疗与剖腹探查为主的外科治疗是提高AMVO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