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娜  马艳  李洁  孙瑞  熊键 《中国康复》2019,34(3):159-161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布贴扎联合穴位按摩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及穴位按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及阿森斯失眠量表评估患者颈性眩晕临床症状、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临床症状评分、SF-36及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方面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3.3%、80.0%,P0.05)。结论:肌内效贴布贴扎联合穴位按摩对颈性眩晕具有协同治疗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在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仅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统计两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感觉阻滞)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Horner综合征、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7/30)与对照组16.67%(5/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可缩短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于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针刺异感定位麻醉,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神经阻滞情况(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操作与起效时间低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上肢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便,起效快且维持时间长,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刘星  蔡卫荣 《当代临床医刊》2020,(2):142-142,15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50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给予传统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实验组(25例,给予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优良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8月至2007年12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男53例,女27例),ASAⅠ~Ⅱ级,颈肩部外观无畸形,无患肢感觉异常,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年龄18~68岁,体质量45~75kg.随机分为二组进行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超声引导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组(N组),每组各40例,分别行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20 mL.组间观察比较腋神经、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各神经分支起效时间比较,U组明显短于N组(P<0.01).注药30min后,各神经分支的阻滞效果U组明显优于N组(P<0.05).U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N组(100%vs.87.5%,P<0.05).N组失败5例,其中2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3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麻醉持续时间U组为(378±151)min,N组为(365±163)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出现5例误穿血管.结论 与神经刺激器比较,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是急诊上肢手术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两组。解剖定位组采取解剖定位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组则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引导组患者麻醉效果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解剖定位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介入肩峰下滑囊联合结节间沟注射术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8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均分两组,治疗组在超声介入下行肩峰下滑囊联合结节间沟注射术,对照组根据解剖定位进行注射。结果:肩关节功能评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超声介入肩峰下滑囊联合结节间沟注射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优于传统解剖定位注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尺侧腋路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进行上肢手术的108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尺侧腋路阻滞的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盲探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的麻醉方法。分析对比不同阻滞方式患者的神经分支阻滞完善时间、阻滞完善率、阻滞起效时间、术中麻醉优良率、术中神经阻滞使用率、麻醉持续时间、操作时间和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各神经分支的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各神经分支的阻滞完善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中麻醉优良率(98.15%)显著高于对照组(87.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中芬太尼使用率(3.70%)显著低于对照组(24.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麻醉持续时间(369.87±46.12 min)、操作时间(9.78±0.98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307.99±34.10 min,4.32±0.80 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等现象。结论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尺侧腋路阻滞的临床效果显著,麻醉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是"法取穴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渐进抗阻训练治疗颈性眩晕(CV)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CV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57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中药封包等常规干预, 同时采用"阿是"法取穴针刺颈夹脊穴;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眩晕残障量表(DHI)、Berg平衡量表(BBS)、颈肌耐力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同时检测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DHI、BBS评分及颈肌耐力测试结果、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DHI评分[(21.64±2.21)分]、BBS评分[(54.75±4.85)分]、颈肌耐力测试时长[颈屈肌为(79.68±6.50)s、颈伸肌为(115.61±8.37)s]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左椎动脉为(35.63±6.19)cm/s、右椎动脉为(36.62±6.43)cm/s、基底动脉为(48.34±7.62)c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渐进抗阻训练能显著减轻CV...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对国产甲磺酸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ASA Ⅰ~Ⅱ级拟行前臂、腕、手部的手术患者,分成Ⅰ组、Ⅱ组和Ⅲ组,每组20例,3组患者于肌间沟在神经刺激器的定位下完成神经阻滞,用药均为0.595%甲磺酸罗哌卡因4mL/kg,Ⅱ组同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μg/kg,Ⅲ组肌间沟同时注射舒芬太尼0.2μg/kg.麻醉期间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时间、镇痛时间、切皮时行VAS评分;记录术中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及术后48 h内随访前臂感觉异常和穿刺部位血肿等情况.结果:3组患者均阻滞成功,无并发症发生;3组患者切皮时行VAS评分分别为:1.6±1.3、1.5±1.4、1.4±1.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中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时间分别为(9.7±1.8)h、(7.2±1.8)h和(15.3±1.8)h,与其余两组相比,明显延长(P<0.01).结论:0.595%的国产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臂丛肌间沟阻滞时可明显延长运动、感觉阻滞时间及镇痛时间,但对阻滞起效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异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ASA Ⅰ-Ⅱ级的肥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感组和超声定位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2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完全阻滞情况、以及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超声定位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少于异感组(P<0.01),超声定位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完全阻滞情况也明显优于异感组(P<0.01),麻醉效果超声定位组优于异感组(P<0.01).结论 超声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于肥胖患者起效快、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6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阻滞加药物)和药物治疗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情况、眩晕起效时间以及远期疗效.[结果] 通过3~12个月的随访,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但阻滞加药物组症状与功能总体评分,眩晕症状改善的时间、程度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颈性眩晕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恢复快,并发症少,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单切面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传统异感法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76例,随机分成A组38例采用传统异感法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38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单切面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患者VAS评分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秀率高于A组(P0.05)。B组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低于A组。结论:超声引导下单切面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效果确切、安全,可以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C_5、C_6神经根阻滞在老年患者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急诊行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和传统方法定位组(C组)各40例。U组为高频超声引导下行C_5和C_6神经根阻滞,C组为臂丛(肌间沟入路)神经阻滞。观察2组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效果、膈肌麻痹程度,记录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U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感觉阻滞完善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U组完全性膈肌麻痹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U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C_5和C_6神经根阻滞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为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骨超声影像在肩痛患者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总结肌骨超声影像引导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与支撑。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庆阳市人民医院就诊接受治疗且符合相关收纳标准的肩痛患者200例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00)与对照组(n=100)。对照组患者予以盲法注射糖皮质激素,观察组患者给予肌骨超声影像引导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变化,并总结肌骨超声影像评估结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vs. 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疼痛VAS评分相较治疗前显著下降[(2.03±0.13)分vs.(6.98±1.23)分、(5.38±0.15)分vs.(7.24±0.57)分],且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89.12±5.12)分vs.(41.65±3.63)分、(77.48±4.05)分vs.(42.34±3.37)分],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肌骨超声影像的评估结果显示,患者主要以滑囊炎、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等为主。结论肌骨超声影像引导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肩痛,临床效果稳定且显著,明显缓解患者疼痛且改善关节功能,肌骨超声评估能够为治疗提供参考,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下颈内静脉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64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组)和对照组(局麻组),记录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和睡眠质量、焦虑评分及穿刺时间和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超声组颈内静脉穿刺后6、12、18h疼痛评分低、舒适度评分高,48h后睡眠质量、焦虑评分低(P0.05),超声组的操作用时少及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下颈内静脉置管能提高留置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将上肢骨折手术患者91例按交替分组法分为2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n=45)给予0.5%罗哌卡因麻醉阻滞,观察组(n=46)给予0.25%罗哌卡因麻醉阻滞。比较2组患者用药30 min后神经阻滞情况、麻醉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30 min后,2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及肌皮神经完全阻滞的患者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上肢骨折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的效果好,能满足手术需求,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高渗(10%)葡萄糖注射联合腕伸肌离心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E)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LE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腕伸肌离心收缩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高渗(10%)葡萄糖注射治疗,每10天注射1次,共注射3次。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功能指数量表(UEFI)对2组对象患肘疼痛及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同时采用超声检查2组对象患肘肌腱修复情况,并对其肌腱低回声区进行半定量评分。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UEFI评分及患肘肌腱低回声区(半定量)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发现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患肘肌腱低回声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UEF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经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0.7)分]、UEFI评分[(70.1±8.9)分]及患肘肌腱低回声区评分[(2.0±0.3)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葡萄糖注射联合腕伸肌离心训练能显著缓解LE患者疼痛,改善上肢功能,加速受损肌腱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35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45例、B组45例、C组45例,A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C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3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以及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的术后镇痛时间以及初醒时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起效时间更快,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导管球囊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60例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导管球囊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误吸情况、吞咽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渗透-误吸评价量表(PAS)、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采用导管球囊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可有效降低误吸风险及程度,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