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将其与颈椎病的防治结合起来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中医护理健康教育是未病先防的基础,应充分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2.
从中医学理论的角度看《周易》中的"需"、"既济"、"未济"三卦可以得到全新的、更为丰富、合理的解释:"需"卦所讲的是人体中"脾"、"胃"之间的关系及功能;"既济"、"未济"则讲的是"心火"与"肾水"之间"交"与"不交"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献对"积"病的记载多认为是阴寒之邪所生,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治疗主张温散,多用辛热之品。而现代医家治疗与"积"病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如肝纤维化、肿瘤等,多从痰、瘀、虚论治,很少从温散论治。临床也有运用治疗"五积"古方治疗与"积"病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的报道,并取得很好的疗效,从而认识到以温散为大法,在古方的基础上继承创新,这将对提高与"五积"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很重要意义,也是对中医继承和发展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王孝康  王峰 《河南中医》2016,(7):1126-1128
《黄帝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既指肝脏在腹腔内、膈下,位于肺脏右叶之下端,肺脏在胸腔内、膈上,位于肝脏之上端。其意义在于提示针刺时在肝脏、肺脏脏器所在部位应严格掌握其针刺的部位与深度,避免对脏器造成实质性损害而导致严重的后果。《黄帝内经》列举了针刺导致肝、肺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及其后果,是有力的证据。历代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注释自杨上善从四时比类解释以来,历代每有沿用,近代多从生理、病理学角度解释。其中不乏臆测与猜想,从本质上讲不是《黄帝内经》原意,是作者本人的自圆其说,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自我认识体会。  相似文献   

5.
"静极生动"是面瘫继发面肌痉挛的主要病机,临证时需先辨明证候真假。面瘫日久,所出现的面肌痉挛,为静极生动的"假动"。因此,在预防治疗中,要用"以动制动"的反治法来治疗。"未病先防"是防治面瘫继发痉挛的关键,为预防继发性面肌痉挛的产生,一则要早期干预面瘫的治疗,避免其向面肌痉挛发展,一则在面瘫的治疗中则加入预防面肌痉挛发生的穴位,来达到"既病防变"的作用。临床治疗以养血柔肝针刺法为主,取穴:风池、支沟、血海、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理论(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不谋而合。针对不同痔瘘疾病高发病人群,采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方法,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与临床价值。重视一、二级预防、把疾病发展控制在社区工作范围、甚至是自我管理,以缓解三甲医院的压力,亦是近年来医疗改革提出的新方向。患者对痔瘘疾病知晓率低且缺少保健意识,社区医生可以通过定期门诊时进行简单有效的健康指导,并利用好电视、网络等媒体。我国医学的发展已从被动治疗提高到主动预防的水平,中医中药在疾病预防、治疗方面仍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韩雪  刘文华 《光明中医》2016,(10):1353-1355
脂肪肝属现代多发疾病,且易衍生多种并发症,已严重威胁到人类身体健康,所以积极预防,及早诊断并进行干预可有效阻断其进一步发生发展,或达到"可逆"之效。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案,而我国传统医学"治未病"思想与预防医学具有一致性,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宏观发挥其整体调节作用,临床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安眠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安眠针",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积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1.82%,对照组有效率70.0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安眠针"治疗失眠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梨十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梨十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腓总神经MCV值。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腓总神经MCV值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梨十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军  成荣新  朱长刚 《河南中医》2019,39(11):1648-1651
"是动病"的本义就是指经脉之气变动失常,导致经脉和脏腑发生病变。卫气多虚,营气多实,营卫不和的实质是卫虚营实,"是动病"的本质是卫虚营实。"所生病"的本质是血运失常,气血无法濡养脏腑经络,从而产生"所生病"的一系列证候。从气血学说方面认识"是动病""所生病",既不拘泥于脏腑病经络病之说,可以指导临床精准辨证,还可以把握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临床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病情,以补虚泻实,调畅气血为根本宗旨,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基本治疗原则,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11.
知母一直被认为具有滋阴润燥、清热泻火之功效,但在对知母药性源流的回顾和临床应用中发现,知母在治疗水肿方面也有着突出的疗效。因此通过运用"动-定序贯八法"理论对知母利水药性进行回顾梳理,并提出对中药的认识应运用"动-定"的观点,即在掌握药物主要功效的同时,动态认识药性理论的发展变化,从而全面认识中药。  相似文献   

12.
"未"可作为一个时间段的一种状态,属于从午时阴阳交到申时形体成的中间发酵阶段,是一个量变过程,"治未病"是调理体质状态,纠偏扶正,引导其向平和质方向发展,防治疾病的一种过程。"未病"含义包括"状态""无病""转折",认为"治未病"不仅是"无病养生",可以是"调理体质",还是"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不仅仅只是治"没有"的病,也不是治"不知遥远未来何时发作"的病,而是掌握了现在的身体状态是平和体质?或是偏颇体质?是无病?是病前?是病中?还是病后?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评估身体的疾病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是仲景论述杂病之专著,全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人体脏腑经络内外动态平衡失调而产生的一系列内在病理变化的"先后"演绎之形式作了实质性探讨.仲景在此选用"先后"一语,寓意深刻,既有时序概念又寓因果之理,并蓄规律深意,更具本末之机.本人从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篇》之"先后"一语纵览全书,试论述其要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对胃酸分泌的影响及血浆、胃液GAS、EGF的变化 ,比较阴阳经穴对脏腑功能影响的差异关系 ,探讨电针调节胃酸分泌的机制。方法 :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非经非穴组、“足三里”穴组、“三阴交”穴组和联合穴位组 ,测定空腹胃液量、胃液 pH值及胃液酸度 ,同时放免法测定血浆和胃液胃泌素 (GAS)、表皮生长因子 (EGF)含量。结果 :电针后“足三里”穴组和“三阴交”穴组胃液量均显著减少 (P <0 .0 1 ,0 .3 0± 0 .1 1mL ,0 .43± 0 .0 7mL ,与 0 .63± 0 .1 2mL对照 ) ,胃液 pH值变化不大 ,前者胃液酸度明显下降 (P <0 .0 5,3 0 .5± 3 .3mmol/L ,与 40 .9± 8.9mmol/L对照 ) ,后者无变化。二穴联合酸度显著下降 (P <0 .0 1 ,2 8.3± 4.5mmol/L ,与 40 .8± 8.9mmol/L对照 )。“足三里”穴组胃液胃泌素显著下降 (P <0 .0 5,2 72 .6± 60 .8ng/L ,与 2 84.3± 3 1 .9ng/L对照 ) ,EGF显著升高 (P <0 .0 1 ,3 .2 2± 1 .1 μg/L ,与 1 .8± 0 .4μg/L对照 ) ,“三阴交”穴组胃液GAS升高 (P <0 .0 1 ,453 .9± 8.1 1ng/L ,与 2 84.3± 3 1 .9ng/L对照 ) ,胃液EGF也升高 (P <0 .0 1 ,2 .6± 0 .2 μg/L ,与 1 .8± 0 .4μg/L对照 ) ,各组胃液EGF和GAS均无相关性 ,“  相似文献   

15.
“以痛为输”与“阿是穴”:概念术语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o JS 《针刺研究》2010,35(5):388-390
一般认为"以痛为输"和"阿是穴"属同一概念。分析表明,二者有相同也有区别,反映不同层次治病经验。"以痛为输"是直接取病症处针刺的一般治疗经验;"阿是穴"为局部反应点,亦即刺灸敏感点,是取病症处反应点针灸的特殊经验。"天应穴""不定穴"同"以痛为输",而不同于"阿是穴"。现在对"以痛为输"的解释与运用已经泛化,与"阿是穴"混淆使用。本文对致误原因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s sum up their research results about “She-Bie” (black-tail snekeground beetle) Ointment-partiti~ moxibusti~ for treatment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LIDP). Animal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when used externally, “She-Bie” Ointment had striking anti-inflammation and pain-relief actions but had no irritant and no allergic effects to the skin.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type of LIDP, “She-Bie” Ointment partition moxibustion could work well in improv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in the treaknent of moderate type of LIDP, it could be used as a supplementary measure and raise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further. For this reason, “She-Bie” Oinbnent partition moxibustion deserves being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trealment of LIDP.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作为一种医学理论,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为后世"治未病"理论的丰富和中医养生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进一步阐发了治未病的含义,将《黄帝内经》的"治未病"原则具体化。《伤寒论》将"治未病"理论传承并将其发展和完善,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华佗首先继承了《吕氏春秋》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治未病"养生观点,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了动形养生之理。张从正提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观点,张氏治病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总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为要。补虚同时不应忘记通流,应补而不滞,使人体阴阳气血流畅。另外,还应注意补其不足,促使人体脏腑经络平和。  相似文献   

18.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金匮要略》对胸痹心痛具有专门论述,记载有疗效确切的方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形式,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本研究从传统认识、现代药理、临床实践等方面系统分析了《金匮要略》治疗胸痹心痛"角药"的配伍应用,为胸痹心痛的治疗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介绍著名老中医张琪研究员,宗李东垣脾胃学说立论,用以指导肾病的临床治疗实践,而不拘泥于中医治肾常法,从脾胃入手制定治则、治法以及选方用药。如脾阳虚型水肿,治以升阳益胃汤加减;气血亏损型虚劳,治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味;湿热壅盛型血尿,治以半夏泻心汤;湿热困脾型水肿,治以中满分消丸(改为汤剂)。张老用方,灵活加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故能取得卓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里急”是经方中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分析与张仲景生活时代相近的著作《说文解字》中“急”的字义,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里急”条文的证治,研究经方中关于“里急”腹证的论述。经方中的“里急”与现今中医学“里急”的概念非常不同,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方剂也完全不同。经方中的“里急”应主要表现为腹部消瘦、腹部肌肉紧张、自觉腹部拘挛不适,治当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温中补虚缓急之剂;现今之“里急”主要表现为腹痛窘迫、时时欲便,常与“后重”相伴出现,治当以白头翁汤、芍药汤等清热祛湿之剂,对两者的进行明确区分不仅有助于理解张仲景原文,也可避免临床使用经方时出现“虚虚实实”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