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TTV DNA灭活效果好的化学消毒剂。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技术,检测 3种不同浓度的碘伏、高锰酸钾、来苏尔、84消毒液和金星消毒剂,对TTV DNA分别消毒处理10、30、60和90min的灭活效果。结果:碘伏在常规使用浓度(0.5%~1%)对TTV DNA灭活效果好;高锰酸钾、来苏尔、84消毒液和金星消毒剂高浓度可灭活TTV DNA,而常规使用浓度对TTV DNA灭活效果不好。结论:碘伏是TTV理想的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好,价廉,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对甲型肝炎病毒(HAV)的研究表明,HAV是直径25~28毫微米的立体对称的微小病毒。至于它所含的核酸,到底是RNA或DNA,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实验感染的猩猩、狨猴和甲型肝炎患者的粪便和血清中,以及猩猩的肝和胆汁中,皆可发现HAV。HAV可耐受60℃1小时的热力,但甲醛(0.25毫升/升)37℃作用72小时,或氯(1毫升/升)作用30分钟,都可使之灭活。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直径42毫微米的双层球形颗粒(Dane颗粒),可分为核心与包膜两部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就是HBV的包膜,其分子量为3.7~4.6×10~6,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利用乙型肝炎病毒 (HBV)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可能性及检验其表达反义RNA抗HBV的作用。方法 在表达完整HBV颗粒的质粒上 ,经基因修饰后分别表达S或S启动子区的反义RNA ,整合于具有HBV复制的 2 .2 .15细胞 ,形成细胞克隆 ,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 ,斑点杂交法检测细胞内HBV核壳中HBVDNA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上清液中重组HBV颗粒。结果  2 .2 .15 pMEP4组、2 .2 .15 SAS组和 2 .2 .15 PAS组对HBsAg平均抑制率分别为 (2 .74± 3.83) %、(6 6 .5 4± 4 .4 5 ) % (P <0 .0 1)和 (5 5 .18± 3.2 7) % (P <0 .0 1) ;对HBeAg平均抑制率分别为 (4 .4 6± 4 .2 5 ) %、(2 6 .36± 1.6 9) % (P <0 .0 1)和 (6 5 .5 4± 3.2 2 ) % (P <0 .0 1) ;对HBV复制的抑制率分别为 17.0 %、5 9.9%和 72 .8%。 2 .2 .15 SAS组及 2 .2 .15 PAS组培养上清液中能检测出突变型HBV颗粒。结论 经过对HBV基因组的两处改造 ,分别在细胞内表达S区及S启动子区反义RNA具有干扰HBV复制及抑制HBV抗原表达的作用 ;在 2 .2 .15细胞中野生型HBV辅助下 ,仍能包装并分泌完整的HBV样颗粒  相似文献   

4.
HBV(+)血清与人单核细胞或单核细胞瘤细胞(u937)孵育后,可抑制其释放IL-1。而与正常血清或60℃、24小时灭活的HBV(+)血清孵育后,其IL-1产量不变。与HBV(+)血清孵育后的单核细胞,其DNA中含有HBV DNA。HBV(+)血清中,抑制IL-1产生的组分在DNA部分,而不是蛋白部分。这表明HBV  相似文献   

5.
关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病毒的受体,HBV DNA与肝细胞基因组DNA之间的整合及其后果,HBV蛋白在肝细胞中与肝细胞蛋白之间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HBV DNA RNA与肝细胞中蛋白的结合及其调节作用,HBV蛋白对于肝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等,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在HBV DNV克隆化完成之后,立即确定了4个公认的开放读码框架(ORF),但是HBVDNA中是否还会存在其他的ORF,这此,ORF编码的蛋白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人们怀疑和探索的焦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基因治疗研究中心对于HBV DNV基因组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新的,ORF。同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并确立了羧肽酶N(CPN)可以结合,HBV DNV的核心启支子(CP)序列,并证实这种结合可以显著提高,HBV CP的转录活性。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获得了HBV不同蛋白结合蛋白的新基因,为探索HBV在肝细胞中的生物学效应,开辟了新的方向。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基因芯片技术,对于HBV基因编码的反式激活蛋白所作用的靶基因进行了筛选,从面为HBV感染引起肝细胞癌(HCC)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本专题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HBV结构与功能、表达与调控,以及HBV感染的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3TC)为基础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对艾滋病病毒和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IV/HBV)合并感染者HBV耐药的影响。方法依托既往建立的使用仅3TC有抗HBV作用ART方案的HIV/HBV合并感染队列,选择进入队列时HBV DNA1000拷贝/mL感染者,选取治疗48周前后采集的血浆标本,用测序法检测HBV耐药,分析48周前后HBV耐药突变。结果进入队列时艾滋病初治和经治患者分别为5例和14例,6例经治患者有HBV耐药突变。48周后,5例初治患者和6例经治患者获得乙肝病毒学应答,8例经治患者HBV未被抑制,其中4例出现新的HBV耐药突变。结论对初治HIV/HBV合并感染,基于仅3TC有抗HBV作用的ART短期内对HBV有较好抑制作用,长期治疗应优先选择含3TC和替诺福韦(TDF)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及其常见的基因突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继明  翁心华 《肝脏》2003,8(3):45-47
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逆转录复制机制使HBV变异较为常见 ,并且 ,在内源性 (宿主免疫清除 )和外源性 (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的选择性压力作用下 ,更易产生逃避变异株。现在仍不清楚哪些特殊的变异可直接影响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HBV感染的持续性和预后。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开展HBV变异机制的研究 ,为控制HBV感染提供新的策略。本文对HBV基因组结构、特点、常见变异及意义作一概述。一、HBV基因组HBV的基因组是部分双链的DNA分子 ,约含 3 2 0 0bp ,有4个开放的读码框架 (ORFs) ,即前S/SORF、前C/CORF、PolORF和XORF ,分别编…  相似文献   

8.
吲哚美辛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病毒复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乐  闫方进 《肝脏》2004,9(3):173-173
目前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国外报道吲哚美辛对HBV携带者有抑制HBV表达作用。本研究对此进行临床验证,观察吲哚美辛对国内HBV携带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前,免疫细胞在HBV感染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得到广泛关注。对近年来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在HBV相关性疾病,尤其是HBV相关性肝纤维化和肝衰竭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回顾。指出了Treg和Th17在HBV感染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期待后期研究通过不同信号通路对Treg或Th17进行调节,为HBV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细胞免疫反应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清除作用已得到充分的研究和重视,宿主对HBV的免疫应答,需要T、B细胞间的密切合作,而B细胞在宿主抗HBV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用2.2.15细胞研究不同修饰的左氧氟沙星(磺酸左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乳酸左氧氟沙星)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以HBsAg、HBeAg及细胞存活率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不同修饰的左氧氟沙星体外抗HBV效果,进一步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细胞内HBV DNA、HBV RNA及细胞上清HBV DNA的拷贝数,推测药物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机理。结果结果提示磺酸左氧氟沙星对HBsAg和HBeAg的ID_(50)分别为63.1μg/ml及81.3μg/ml,CD_(50)为182.0μg/ml,TI>2。磺酸左氧氟沙星对细胞内、外HBVDNA及细胞内HBV RNA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型抑制作用(P<0.05)。结论磺酸左氧氟沙星有明显的抗HBV作用,对HBV抑制位点可能在HBV DNA水平。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其有效率仅为20%~40%[1-3].研究显示,HBV一些特定位点的变异具有抵抗干扰素的作用,这些位点的变异虽然可以抵抗干扰素的作用,但不足以说明干扰素抵抗的机制.目前大多数研究是以HBV的部分片段或特定位点作为研究对象,并不能反映患者体内病毒的真实状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进一步了解HBV的生物学特性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全基因克隆的方法[4]从CHB患者血清中扩增HBV全基因组DNA,分离检测HBV基因组缺失突变体,分析HBV变异与干扰素疗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在HBV感染相关肝衰竭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早期快速病毒学应答对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HBV感染相关肝衰竭患者152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予拉米夫定(LAM)或恩替卡韦(ETV)抗病毒治疗.根据抗病毒治疗第4周时患者HBV DNA是否转阴,将患者分为HBV DNA阴性组和HBV DNA阳性组,比较两组治疗基线情况、治疗第4周时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Alb、MELD评分及治疗终点时两组临床转归,对影响治疗转归的所有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在治疗第4周时,HBV DNA阴性组TBil水平较HBV DNA阳性组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HBV DNA阴性组PTA较HBV DNA阳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两组Alb、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终点时HBV DNA阴性组好转率(74.2%)较HBV DNA阳性组(30.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8.15,P=0.0067).对可能影响治疗转归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情分期和治疗第4周时HBV DNA转阴情况.结论 核苷类似物对病毒的快速抑制作用可提高HBV相关肝衰竭治疗的疗效,改善预后,治疗第4周早期病毒学应答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β-L-D4A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索β-L-D4A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及其靶点,以明确其抗HBV复制作用的机制。 方法 β-L-D4A干预培养2.2.15细胞后,检测其抗HBV作用;提取细胞内复制核心颗粒,通过内源性聚合酶反应和活性胶实验检测聚合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 结果 β-L-D4A体外明显抑制HBV DNA的复制,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内源性聚合酶反应显示β-L-D4A对聚合酶和逆转录酶活性均存在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0.51 μmol/L和0.5 5 μmol/L;外源性核酸为模板的活性胶实验显示聚合酶和逆转录酶活性无变化。 结论 β-L-D4A体外抗HBV作用环节可能在于其代谢物对HBV DNA复制的始动或DNA链延伸过程的不可逆抑制。需行引物结合实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内科》2020,(3)
目的探讨HBV/HCV重叠感染患者HBV DNA、HCV RNA的复制及肝脏损害情况,加深对HBV/HCV重叠感染患者的认识。方法选取2000~2013年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HBV/HCV重叠感染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HBV DNA、HCV RNA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即HBV单阳性组(27例)、HCV单阳性组(49例)、双阳性组(17例)和双阴性组(23例)。比较4组患者年龄、性别、可能传播途径的差异;检测比较4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及肝纤维化情况;对双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与其HCV RNA水平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4组患者的HBV DNA及HCV RNA复制水平。结果双阴性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小于其他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ALT水平表现为HBV单阳性组双阴性组双阳性组HCV单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肝纤维化表现为HBV单阳性组(25.9%)双阳性组(23.5%)HCV单阳性组(18.4%)双阴性组(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与其HCV RNA水平呈负相关(r=-0.519)。双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复制水平明显低于HBV单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HCV重叠感染患者体内HBV DNA与HCV RNA复制存在相互抑制和消耗情况,重叠感染患者体内HCV RNA复制占主导地位可能会促使其HBV自发阴性率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16.
杨霞芳  张士军  黄春喜  黄仁彬 《内科》2007,2(3):317-319
目的观察复方六月雪(CLYX)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在最大无毒浓度(TC0)基础上观察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于HepG2.2.15细胞,分别在第4天和8天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上清液HBV DNA的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HBsAg和HBeAg的滴度。结果无毒浓度的复方六月雪在HepG2.2.15细胞培养中可有效地抑制细胞HBV DNA的复制及HBsAg和HBeAg的分泌。结论CLYX在体外有显著的抗H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Zhu N  Yuan WJ  Zhou Y  Peng Y  Gu LJ  Wang L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6):505-509
目的 探讨HBV感染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后对其表达Toll样受体4(TLR4)的影响,并观察TLR4抗HBV感染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收集HBV DNA拷贝在107-102/ml的患者血清,通过显微镜及免疫荧光法观察HBV阳性血清感染HK-2前、后细胞形态及α抗平滑肌抗体(α-SMA)的变化,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LR4刺激因子(LPS)及TLR4抑制因子(CLI-095)对HK-2细胞增殖的影响.选取10 μL/ml脂多糖(LPS)及5μg/ml CLI-095作用于HBV感染的HK-2细胞,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及免疫印迹法检测HK-2细胞内TLR4蛋白的变化,ELISA法和荧光定量PCR法观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HBsAg、HBeAg和HBV DNA含量的变化.结果 HBV分别感染HK-2细胞12 h和24 h后,随感染时间延长,细胞形态变得不规则,数量也减少.α-SMA的表达水平与感染24 h后相比,在HBV感染12 h后表达最多.LPS浓度在小于10μg/ml范围内,HBV感染HK-2细胞24 h后其增殖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与CLI-095浓度呈负相关(P<0.05).LPS组HK-2细胞TLR4蛋白的表达高于CLI-095组,其上清液中HBV DNA水平及HBsAg、HBeAg表达水平较CLI-095组降低.结论 TLR4可能通过免疫炎症反应参与抑制HK-2细胞中的HBV复制,当HBV感染肾组织细胞时可发挥抗病毒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and role of Toll receptor 4(TLR4)in human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 line HK-2,infected by HBV. Methods The serum of HBV DNA copies between 107-108/ml was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infected by HBV DNA positive serum. the HK-2 cells' morph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were observed by microscopy and immunofluorescence,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lipopolysaccharides(U)S.TLR4-stimulating factor)and CLI-095(TLR4 Inhibitor)on the proliferation rate of HK-2 cells were observed by MTT assays. After HBV serum and 10μg/ml LPS and 5μl/ml CLI-095 acted on HK-2 cells,TLR4 protein expression was measur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and Western-blotting assay, and HBsAg and HBeAg in cell culture medium were detected by ELISA. and HBV DNA copies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Results The longer HBV infected HK-2 cells, the more irregular of the cells' shape, the fewer number of the cells were left. But compared with HBV infected after 24 hours, α-SMA was more expressed after HBV infected 12 hours. After infected by HBV serum in 24 hours.HK-2 cells' proliferation rat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ion in a dose range of LPS, bu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LI-095(P<0.05=.The levels of HBsAg and HBeAg in cell culture medium were largest when the LPS concentration was at 10μg/ml and CLI-095 at 5μg/ml.The expression of TLR4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HK-2 cells treated with LP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CLI-095.but HBV DNA levels and HBsAg and HBeAg expression levels were lower. Conclusions HBV infection may promote cell transdifferentiation and cell injury. The stimulation of HK-2 infected with HBV by LPS may up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TLR4 and reduce the copies of HBV DNA.  相似文献   

18.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米夫定具有很强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作用的核苷类药。本文主要研究其对慢性HBV患者安全性、HBeAg、HBV DNA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磷脂酰肌醇-4-磷酸酶(PI4KA)表达与HBV载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4月在青岛市立医院就诊的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HBV DNA的载量,根据其HBV DNA载量的高低,分为3组,每组60例: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7拷贝/ml)、中病毒载量组(1×105拷贝/ml≤HBV DNA≤1×107拷贝/ml)及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5拷贝/ml),同时以60名健康人作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血清中的PI4KA的浓度。多组间血清HBV DNA定量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I4KA水平与HBV DNA载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健康人血清PI4KA的浓度为(2.29±0.75)ng/ml;低、中、高病毒载量组血清PI4KA的浓度分别为(2.73±0.71)、(3.52±0.78)及(4.72±0.77)ng/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病毒载量组与健康对照组间血清PI4KA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958,P0.01),并且不同病毒载量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HBV DNA载量的升高,PI4KA的浓度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0.758,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I4KA的浓度与HBV DNA载量密切相关,这一结果提示PI4KA可能在HBV DNA的复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血浆置换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浆置换 (plasmaexchange ,PE)术对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清除作用。方法 选 69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为PE术治疗对象 ,PE术前、后分别留取血清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对血清中HBV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PE术前、后病毒平均浓度分别为 4 2 8× 10 6 ± 2 3 7× 10 2 copy/ml和 3 15× 10 4 ± 1 0 8× 10 2 copy/ml ,PE术前、后HBV含量下降明显 (P <0 0 0 1)。结论 PE术对外周血HBV有较强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