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 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 MRI 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 MRI 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 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 T2WI 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 DWI 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 平扫并结合 T2*或 DWI 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 WI 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WI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幕上12例,幕下脑干6例,18例病灶有出血1例;MRI检查T1加权像病灶显示为短T1高信号,周边为轻度低信号影;T2加权像病灶中央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为低信号环;增强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CT平扫为斑片状不规则形高0密度影。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及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资料,重点分析DWI信号特征及其对病灶的显示能力。结果 45例共捡出47个病灶,34个病灶T,WI和T1WI均呈网状高、低混合信号,8个病灶T,WI1T,WI均呈高信号,4个病灶T1WI、T1WI均呈低信号,1个病灶T1WI呈等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46个病灶(占97.87%)T1WI灶周具有“铁环征”:DWI显示的病灶范围包括瘤体及灶周舍铁血黄素区域,敏感性较高、可提高病灶的显示率。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常规SE序列与弥散成像相结合,能更准确、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急性非外伤性颅内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对40名患者行磁共振T2-FLAIR、GRE-T2*WI、DWI序列的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比较检查效果。结果:脑内出血在GRE-T2*WI上表现为片状低信号,DWI上呈低或高低混杂信号。T2-FLAIR上表现为片状或环形稍高信号;蛛网膜下腔出血在GRE-T2*WI上表现为沿脑沟分布的低信号,在T2-FLAIR上表现为沿脑沟分布的高信号带。多序列组合MRI诊断敏感性高于CT。结论:多序列组合MRI可以准确诊断急性期非外伤性颅内出血,使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MRI一站式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脑海绵状血管瘤CT 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结合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改变 ,分析其 CT、MRI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资料 ,其中 CT 9例 ,MRI 6例 ,CT加 MRI检查 12例。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 CT特征性表现为平扫示类圆形高或稍高密度病灶 ,多数为不均匀 ,常伴钙化、出血。MRI特征性表现为 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 ,T2 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 ,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结论 :CT能良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钙化的特征 ,显示效果 CT优于 MR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的MRI表现。结果病灶均位于中颅窝和鞍旁,MRI呈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_1、长T_2信号,增强扫描一般见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血氧水平依赖成像(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CC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3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常规磁共振图像及VEN_BOLD图像,通过与T1WI、T2WI以及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等序列对比观察,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信号特点以及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数目及范围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35例患者共发现47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脑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各序列上的影像表现呈多样性,有5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在常规T1WI及T2WI图像上未能显示;而TOF-MRA及VEN_BOLD序列却能显示全部47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最大径的显示较其他各序列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N_BOLD对于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脑海绵状血管瘤(CCA)重要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全部患者行MR T1WI、T2WI序列扫描,11例增强扫描.结果 41例共有52个病灶,均呈结节状或类圆形,1例7个病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38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3个病灶呈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5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信号,此46个病灶T2WI均见黑色低信号环影.6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1例7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脑海绵状血管瘤T1WI、T2WI显示信号多样,但具有特征性.MRI对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45例,对比CT和MRI的表现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MRI可比CT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MRl表现,评价MRl对脑内C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倒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脑内CA患者的临床及MRl图像资料,并总结其MRI表现特征。结朵病灶形态呈结节状、桑葚状、类圆形,边界清晰,均无明显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2个病灶TlWI、T2~qI呈高信号,周围呈低信号环.13个病灶其核心T1w1、T2WI,呈筛网状高等低混杂信号,周围绕以低信号环或条片状低信号,1个病灶T1W1、T2WI均呈低信号,DwI显示病灶为结节状低信号或病灶中间杂有高信号的不均匀黑色低信号,SWI显示病灶呈扩大的低信号或瘤巢高信号,周边呈扩大的铁环征,2例增强扫描病例,呈轻中度强化,2例做了3D-TOFMRA,瘤巢呈高信号,未见有流空血管影。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能对其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刘剑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1):2757-2759
目的: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CCA)的CT和MRI表现,并探讨其影像诊断特征。方法:收集本医院经病理证实的脑海绵状血管瘤11例,其中MRI检查7例,MRI加CT检查4例。结果:11例中多发6例,幕上2例,幕下1例,幕上幕下弥漫分布3例。单发5例,幕上3例,幕下2例。CT平扫示大小不等类圆形境界清楚的高密度灶。多数病灶可见程度不同的钙化。MRI上T1WI,T2WI,FLAIR呈低等高混杂信号,其周围示低信号围绕之"铁环征"。其中T2WI上周围低信号环更宽。DWI上呈大小不等类圆形低信号空洞样阴影亦很有特征性。所有病灶均未见周围水肿及明显占位效应。注射造影剂后多数病例(5/6)未见强化,1例明显强化。结论:CT及MRI均能显示CCA,MRI对该病的诊断明显优于CT,并具有特征性;DWI序列上对CCA的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6例T1加权像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一致强化。5例位于胸段椎管内,1例位于颈胸段,均沿脊髓长轴生长。2例位于脊髓背侧,呈钳状包绕脊髓,4例位于脊髓侧后方,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并使椎间孔扩大。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是罕见的良性病变,并有其特征性表现。MRI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但最终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病理。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5,(4):397-399
目的:探讨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诊断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0年间进行显微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小脑海绵状血管瘤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14例急性起病,表现为小脑自发性出血。其中有1例以共济失调为表现慢性起病。头MRI平扫与增强多表现为T1高信号,T2高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有环形低信号带。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SWI)更有助于诊断。结论:自发性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多有共济失调等小脑受损体征。MRI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MRI在诊断本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7例经病理证实,其中10例同时作了增强检查,3例作了MRA。结果:15例发现17个病灶,9个在T1W1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4个为混杂信号;在T1W1上16个病灶为高信号,仅1个为低信号。9个病灶周围有低信号环,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多无占位征象。结论:MR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磁共振(MRI)扫描序列中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地采用GE Signa HDx 1.5T超导双梯度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颅脑扫描序列中SWI序列和DWI序列对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扫描,再运用AW-44工作站对SWI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分析比较SWI序列和DWI序列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单发20例,多发5例,其中1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SWI序列检出205个病灶,DWI序列检出74个病灶,SWI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检出率优于DWI序列。结论 MRI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DWI序列和SWI序列相结合,能准确、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且SWI序列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微小病灶的检出率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及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内CA患者的CT及MRI资料,重点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68.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MRI对脑实质内CA的检出率优于CT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石志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5010-501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梯度回波T2*WI(GRE-T2*WI)在出血性脑梗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2例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与CT联合证实的急性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只行一种检查手段MRI中的GRE-T2*WI、及常规磁共振T1WI、T2WI、DWI以及FLAIR序列扫描后进行分析。结果52例急性出血性脑梗死在DWI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区内有混杂信号。 T2*WI上有一部分为境界不清的环状低信号,内部有混杂低信号,或表现为梗死区内的均匀低信号。结论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DWI联合磁共振梯度回波T2*WI(GRE-T2*WI)可以早期准确地诊断急性出血性脑梗死,可作为常规扫描技术应用于急性脑出血性脑梗死病变的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