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菌斑染色片应用于口腔卫生教育陈炼鸳石四箴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上海,200072)关键词口腔卫生;菌斑测定;菌斑染色片;刷牙中图号R7801菌斑为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菌斑附在牙面上的程度和范围很难以肉眼分辨。菌斑染色片能显示牙面所附...  相似文献   

2.
口腔健康状况与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健康状况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冠心病与非冠心病人各30例,方法:①比较两组间口腔健康状况的差异(包括牙周指数-PD、GI、PLI,牙周病牙数、缺牙数、龋病牙数);②比较两组间龈下菌斑中血链球菌数和产黑色素茵群数的差异;③调查两组间与口腔健康和冠心病相关因素的差异(包括每天刷牙次数、口腔健康和冠心病关系知晓率、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嗜成食、规律运动习惯)。结果①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PD、PLI、牙周病牙数、缺牙数、龋病牙数、龈下菌斑中血链球菌可培养菌总数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每天刷牙次数、规律运动习惯及嗜成食方面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两组的龈下菌斑中血链球菌可培养菌总数和牙周袋探诊深度P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健康状况尤其是牙周的健康状况与冠心病高度相关.应将牙周病的预防与控制提高到新的高度来认识,口腔科和心血管内外科医师都应将宣传、防治牙周病的知识作为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3.
牙菌斑是引起口腔2大感染性疾病的龋病,牙周病的始动因子,没有牙菌斑就没有龋病,牙周病。有效控制菌斑是早期防治的关键。对已患有牙周病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彻底清除牙面的菌斑牙石外,还必须掌握菌斑控制的方法,菌斑控制贯穿在牙周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龋病是一种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根据生态菌斑学说,龋病的发生不是单一致病菌作用的结果,而是口腔生态平衡失调的结果。益生菌作为调节菌群微生态系统的一类健康菌群,可与变形链球菌产生相关拮抗作用,分泌相应抑菌代谢产物,抑制其生长繁殖,减少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数量,从而预防龋病。因此益生菌可能对龋病的预防起积极作用,在促进人类口腔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赤藓糖醇是一种新型的食品添加剂,在口腔应用方面具有预防龋病的作用,可被视作蔗糖的替代品。赤藓糖醇属于糖醇类,能抑制口腔中细菌的生长,破坏菌斑的形成,减少口腔中细菌的产酸能力,因此对龋病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赤藓糖醇能为龋病预防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人工菌斑致牙釉质早期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采用人工菌斑新技术模拟致龋性牙菌斑的细菌组成。研究在人工菌斑这个特定的微生态环境下发生的牙釉质龋样损害,探讨牙菌斑的致龋力。结果显示,在人工菌斑环境下,能模拟出相同于人口腔自然环境下的牙釉质早期龋样损害,而且二者在光镜下实难区分。表明人工菌斑技术是研究龋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方法,它将致龋菌—牙菌斑—早期龋三者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所得结果更接近于龋病发生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7.
龋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在我国,成人患龋率在40%以上,儿童在80%以上。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龋病,我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1.菌斑的结构与发育、主要化学成分分析:采用人牙釉质块植入人口腔内的方法收集菌斑样品,发现牙菌斑的基本结构为三层:基底层、中间层和表层,牙菌斑发育成熟期为2~5天。分析人牙菌斑内各种可能与龋病有关的成分,发现  相似文献   

8.
陈玉荣  石四箴 《上海医学》2004,27(5):370-372
龋病活跃性检测(caries activity test,CAT)主要采用唾液、菌斑、釉质等标本来检测机体的龋病活跃性状况。对龋病活跃性的研究大多考虑细菌、宿主及饮食等因素,多年来在检测唾液、菌斑的变形链球菌预测龋病活跃性方面作了很多研究,随着检测方法的改进,敏感度和特异性不断提高,操作也更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始于1979年,完成于1990年,属于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探讨牙菌斑在龋病发生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建立多菌种人工菌斑模型,探索此模型对今后在体外研究龋病过程的可能性。先后对人牙咬合面牙菌斑的结构与发育,菌斑与早期龋分布的关系,菌斑液的成分,菌斑内的产酸代谢活动,不同种类菌斑的  相似文献   

10.
菌斑显示剂辅助牙周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菌斑是牙周病和龋病共同的主要致病因素。据报道,35岁以后牙周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直线上升。我国18岁以上年龄组牙周袋的检出率为70%~90%左右,是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牙周病患者对菌斑的认识,我们尝试利用菌斑显示剂辅助进行牙周病的口腔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少儿口腔卫生状况与龋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少儿口腔卫生状况与龋病的关系。方法用龋患率,龋均,龋蚀程度,龋蚀重度指数及口腔卫生指数对武汉市一所小学957名小学生的龋病及口腔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结论少年儿童龋病率较高,菌斑程度不能完全反映龋蚀状况,改善口腔卫生状况对预防龋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君  刘丽庆 《新疆医学》2013,43(9):165-166
2008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患龋的儿童人均有3.5颗龋齿[1]。加强儿童龋病的预防,让儿童从小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行为至关重要。防龋的关键环节是控制菌斑[2]。刷牙是控制菌斑  相似文献   

13.
宁波市城乡居民口腔保健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宁波市城乡居民12,18,35-44和65~64岁年龄组448人进行口腔健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我市居民的刷牙率为90.63%,刷牙方法正确率为28.35%,选用保健牙帽率为28.79%,含氟牙膏使用率为5.80%;(2)对口腔科最常见病牙龈出血的正确处理知晓率20.15%,龋病的正确处理知晓率23.88%,(3)对口腔保健知识认识,氟化物的知晓率为16.75%,窝沟封闭为8.7%,菌斑为  相似文献   

14.
牙菌斑是导致众多口腔疾病的主要因素,在龋病、牙周病和牙髓疾病中都可以发现由多种细菌组成的菌斑结构。这些菌斑结构及其复杂,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高度的细菌密度,称它为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中的细菌同其他生物一样可以感知生存环境并与其他细菌进行交流互动,以此提高对微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毒力。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物理和营养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细胞间通讯和基因转移。就龋病发生过程中菌斑内细菌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乳牙龋病的预测性研究刘淑杰高杰张丽魏庆铮1(附属口腔医院儿科,沈阳110002)关键词乳牙龋病;预测近年来国外很多学者对龋病的预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预测模式。对学龄前儿童龋病的预测也有很多报道,但结果都不甚理想。为此我们于1993年...  相似文献   

16.
龋齿的预防,是国内外口腔医务工作者所着重致力的工作之一。过去已经有好多方法,比较普遍的是氟防龋。近年来,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预防方法。例如用葡聚糖介酶或氯巳定消除菌斑;抗菌素消灭致龋细菌及防龋涂料的试用等。用免疫方法预防龋病,好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过,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由于对牙菌斑以及菌斑中致龋链球菌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加之最近十多年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因而使人们想到有可能用免疫的方法来控制龋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幼儿乳牙龋病调查分析与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情况和规律,评价12年来开展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防治的效果,对银川市一幼3~6岁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结果,2001年3~6岁儿童乳牙患龋率呈上升趋势;1990、1996、2001年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龋均呈下降趋势。提示2001年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率与龋均较高,龋病病情较轻;在幼儿园不间断地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保健项目可提高儿童口腔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磨牙根分歧暴露后成为病理区,菌斑积聚难以自洁,最终导致牙周病、龋病,晚期可出现牙齿松动.本文介绍根分歧暴露后采用根分叉病变的手术治疗及修复治疗,以终止病变发展,延长患牙在口腔中的寿命,保留其在口腔中的位置和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可摘局部义齿和全口义齿是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常用的修复方法.但是义齿的修复破坏了口腔原有的微生态平衡,为口腔微生物的生长、定植创造了条件.由于组成材料和表面性能的差异,义齿上的菌斑形成较天然牙更快、更成熟.沉积于义齿上的菌斑及其产物(毒素)可导致义齿性口炎、龈缘炎、龋病等,同时也大大影响了义齿的美观.因此如何清洁义齿、提高义齿的自洁能力是人们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粘性放线菌(下简称粘放菌)是人类口腔内主要细菌成分之一,它与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有关。粘放菌与牙菌斑中其他细菌一样,定居牙面,形成菌斑,利用碳水化合物产生各种有机酸,使局部pH下降,造成牙面脱矿。本实验通过实验室培养,了解从当地人的口腔中分离出的粘放菌(AV855)生物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该菌致病机理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