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9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漂白后牙齿颜色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体外评价牙漂白后28 d内的颜色变化.方法:采用标准红茶溶液建立外着色牙模型.48个牛牙样本外着色后(Vita 3.5~4)随机分为A,B,C,D 4组,其中前3组进行350 mL/L过氧化氢漂白,漂白后分别浸泡入天然唾液,人工唾液,去离子水中,D组为阴性对照.采用PR-650光谱扫描色度仪测量,并以CIE-LAB颜色系统记录各组漂白前,漂白后即刻、1、3、5、7、14、21、28 d的牙齿颜色L,a,b值,并对各观测点的△L,△a,△b,△E进行分析.结果:同D组相比,各漂白组均显示明显的牙齿颜色变浅(P<0.05);同漂白后即刻相比,各组内的△L,△b,△E在漂白后28d内均有明显变化,漂白后1~3 d最为明显,7 d后逐渐达到稳定(P<0.05);漂白组组间比较,在28 d时A和C组AE值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在体外条件下,牙漂白后颜色可发生回复,1周达到稳定;颜色回复可能与漂白后牙体组织矿物质结构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口腔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模拟口腔内生态环境以探索生物膜在龋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发酵罐与恒流培养室的组合构建简易的体外生物膜模型,通过恒流培养室内液体培养基连续的流动循环,模拟出口腔内液体持续冲刷的生态环境。在羟磷灰石片上定植4种口腔常驻菌,以形成实验性生物膜,并通过每12h定时给以蔗糖底物,模拟致龋环境,观察系统中实验菌CFU计数、pH动态变化等各项反应及不同环境下所形成生物膜的微结构变化。结果:本研究建立的系统能较好的控制各项实验参数,加入蔗糖底物后表现出明显的致龋反应。结论:本组建立的体外模型有着良好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可用于对口腔生物膜的各项体外研究。  相似文献   
3.
黄芩对产黑色素类杆菌内毒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黄芩在牙髓根尖周病治疗中的基础理论。方法 采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黄芩对产黑色素类杆菌-牙髓卟啉单胞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MIC;采用鲎试验测定低于MIC4个浓度的黄芩对两种细菌内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 黄芩对两种细菌的MIC皆为1mg/ml;黄芩减少了两种细菌内毒素含量。结论 黄芩对牙髓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内毒素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极固宁治疗牙本质敏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双重脱敏剂极固宁治疗牙本质敏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极固宁对He面和牙颈部敏感的98颗患牙及龋坏备洞后敏感的60颗患牙进行脱敏治疗,观察时刻,1周,1个月疼痛的VAS值。结果 He面和牙颈部脱敏总有效率即刻,1周,1个月分别为93.88%,88.78%,86.73%;洞衬即刻疗效中龋为94.12%,深龋为73.08%,医生和患者的综合临床评价有效率分别为86.73%和80.6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极固宁是治疗牙本质敏感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天然药物五倍子提取物对致龋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五倍子中分离得到的不同组分对致龋菌生长的影响,以期寻找五倍子防龋的有效成分。方法 通过系统溶剂法对五倍子总鞣质分离得到4个组分,采用液体稀释法研究五倍子不同组分对6种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血液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内氏放线菌,粘性放线菌,乳酸杆菌)生长的影响,并使用活菌计数法测量五倍子总鞣质及1和3组分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五倍子总鞣质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五倍子分离物中2,4组分对实验菌的抑制作用较分离物中1,3组分强,与总鞣质相当;五倍子1和3组分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作用1 h后效果更明显。结论 五倍子各组分对实验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倍子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细菌代谢所需的酶类而产生,而对细菌没有直接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6.
倒敞法技术用于弯曲根管的预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倒敞法预备中等弯曲度根管(弯曲度为30°~60°)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1年11月~2003 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因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就诊,需作根管治疗患者的48颗下颌第一磨牙为研究对象。患牙近中根弯曲度按Schineider法计算为30°~60°。其中实验组27颗患牙采用倒敞法预备根管,对照组21颗患牙采用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比较两组预备方法在根管预备中及预备后达到根管工作长度的例数。结果 ①实验组初尖锉测量达到根管工作长度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704,P<0·05),②实验组主尖试充测量达到根管工作长度的例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759,P<0·05)。结论 在中等弯曲根管预备中,倒敞法优于逐步后退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常见致龋菌代谢组学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初步将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口腔致龋菌的鉴定,期望寻找一种能快速鉴定口腔致龋菌的方法。方法在改良TPY培养基中接种变形链球菌及粘性放线菌,用比浊法绘制生长曲线,选择两种细菌生长后4个时期的培养液检测核磁共振波谱,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显示两组数据内部有集中的聚类关系,可以区分两种细菌。结论代谢组学技术有望应用于口腔细菌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分析牙菌斑中甲酸、乙酸、琥珀酸和乳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选取正常儿童和唇腭裂儿童各20名,取其全口牙菌斑,离心,取2 μL上清液溶于一定体积重蒸水中,于Phenomenex C18柱上用磷酸盐缓冲液-甲醇(97∶3)为流动相,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4种有机酸的质量浓度。结果甲酸、乙酸、乳酸和琥珀酸线性范围分别为0.110~500、0.049~500、0.047~500、0.084~500 μg/mL;检出限分别为0.110、0.049、0.047、0.084 μg/m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5%、7.9%、4.3%、4.2%。对正常和唇腭裂儿童口腔中牙菌斑样品进行检测,甲酸、乙酸、乳酸和琥珀酸样品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2%~112%、82%~102.5%、90%~115%、80%~110%。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快速,适合人体口腔牙菌斑中有机酸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唑来膦酸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 取大鼠BMSCs体外原代培养,使用含不同浓度(1、5、10、20 μmol·L -1)唑来膦酸的成骨诱导培养基干预细胞作为实验组,不含唑来膦酸的培养基干预细胞作为对照组。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茜素红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各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AL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Ⅰ型胶原酶(COL-Ⅰ)、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x)、骨钙蛋白(OCN)、骨桥蛋白(OPN)的mRNA表达量。结果 1 μmol·L -1唑来膦酸对BMSCs的增殖、成骨分化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浓度大于1 μmol·L -1唑来膦酸抑制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唑来膦酸浓度为5 μmol·L -1时,ALP、BMP-2、COL-Ⅰ等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当唑来膦酸浓度大于5 μmol·L -1时,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浓度唑来膦酸对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无影响,5 μmol·L -1唑来膦酸抑制BMSCs增殖但促进其成骨分化,高浓度唑来膦酸抑制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0.
真菌组在人体微生物组中所占比例不到1%,但真菌群落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状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体不同部位如口腔、肺部、消化道、阴道以及皮肤真菌组的结构和组成被解析,其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地位也被挖掘。同时,人体真菌组对细菌组的组成也有影响,是维持微生物组结构和代谢功能稳定的关键物种;真菌组对宿主的免疫应答作用也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人体不同部位健康与疾病状态下真菌组组成情况以及真菌组与细菌组、宿主免疫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