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2月~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4例老年2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辛伐他汀组)32例和观察组(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组)32例,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的血糖、血脂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观察组的血糖、血脂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赵伟  任霖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1):1002-1003
目的探讨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对2型糖尿病人血脂异常及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血压正常、血糖控制稳定的伴高脂血症的2型糖尿病人35例,给予微粒化非诺贝特200mg,每晚睡前服用1次,共3个月。于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BM I)等指标。结果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前后病人的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CRP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有确切调脂及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以及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找出性价比高的治疗方案。方法将300例混合型高脂血症和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A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胶囊组(B组)和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胶囊组(C组),各100例。然后将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B组与C组治疗后6周及12周的血脂水平指标均优于A组(均P〈0.05),但B组与C组的上述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他汀类联合非诺贝特在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和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患者中效果优于单用他汀类药物,且安全性也较高,但是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胶囊的性价比更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血脂异常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高的原因之一,贝特类药物治疗有效。非诺贝特干预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降低(FIELD)研究旨在评估非诺贝特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以9795例年龄在50~75岁、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非诺贝特治疗代谢综合征中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及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代谢综合征中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非诺贝特0.1g/次,2次/d和通心络2粒/次,3次/d,对照组只口服非诺贝特0.1g/次,3次/d应用治疗8周,用药前后分组检测血脂指标,采用配对计量资料t检验。结果:治疗组中血脂较前下降,甘油三酯下降显著(P<0.05)。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通心络联合非诺贝特治疗代谢综合征中血脂异常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入院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单独瑞舒伐他汀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则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疗效与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有所提高,降低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改善血脂水平,且安全性较高,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50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采用丹参注射液加非诺贝特治疗;对照组单用非诺贝特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血脂改善情况达标率分别为84.62%,62.50%,两组达标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非诺贝特治疗糖尿病脂代谢异常比单用非诺贝特达标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用非诺贝特治疗2型糖尿病并混合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入选80例2型糖尿病并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联合用药组给予辛伐他汀10mg/d,非诺贝特200mg/d;辛伐他汀组单用辛伐他汀20mg/d,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主要血脂参数的变化率、达标率以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6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分别下降31%、38%和55%,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22%,明显优于辛伐他汀组(变化率分别为21%、28%、10%和5%),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辛伐他汀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非诺贝特可以更全面地改善2型糖尿病并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异常,较单用辛伐他汀更有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 目的 评价血脂康联合非诺贝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8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每晚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口服, qd;治疗组40例,给予血脂康0.6g,bid,早晚饭后服用,在此基础上给予非诺贝特胶囊(II)200 mg,qd,每天早晨与餐同服,疗程8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脂和血糖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其中TC、TG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 0.01);治疗组在TC和TG的降幅上要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在LDL-C的降幅上大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血糖控制方面,治疗组能降低患者FPG和2hPG的水平(P < 0.05),尤其是显著降低患者的HbA1c水平(P < 0.01);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血糖基本没有影响(P > 0.05)。 结论 血脂康联合非诺贝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脂和血糖水平,同时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脂康胶囊对2型糖尿病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对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B两组,测定血糖、血脂及胰岛素变化。结果A组患者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结论血脂康能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1.
章健  兰天培 《西部医学》2014,45(2):12-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基础降糖的前提下,将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0例予以辛伐他汀胶囊或非诺贝特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五苓散加味口服。2组均治疗60 d。结果 2组治疗后血糖、TC、TG、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五苓散加味可明显改善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症状,降低血糖,调整血脂。  相似文献   

12.
陆世凯 《现代实用医学》2015,27(3):311-312,322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联系非诺贝特治疗糖尿病肾病(DN)并高血脂症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伴高血脂症的DN患者分为3组,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单用辛伐他汀(20 mg/d)、单用非诺贝特(200 mg/d)和联合治疗(辛伐他汀20 mg/d+非诺贝特200 mg/d),6个月为一疗程.对比3种治疗方法对24h尿白蛋白定量(uMA)、血脂和血压的影响.结果 6个月后,辛伐他汀组与联合治疗组的uMA、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低(均P<0.05);非诺贝特组治疗后TC含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均降低显著(均P< 0.05).联合治疗组患者TC、TG的降幅高于非诺贝特组(均P< 0.05),血压收缩压降低幅度则高于辛伐他汀组(P<0.05),总体改善程度均明显.结论 应用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DN并高脂血症患者可有效降低血压与血脂,减少微量白蛋白尿,疗效优于单用辛伐他汀或非诺贝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缓释微丸对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 方法 将122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80例,除口服降糖药外,加用非诺贝特缓释微丸0.25g/d,共12周;对照组42例,不加用非诺贝特缓释微丸。比较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糖、尿酸及肝肾功能的变化。 结果 12周后,治疗组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同时空腹血糖及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 结论 非诺贝特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空腹血糖和血尿酸水平,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王振青  张淑芬  白春然 《河北医学》2012,18(10):1453-1454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20例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变化情况.将12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非诺贝特组(对照组)60例,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组(治疗组)60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用药前后血脂测量值,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联合应用非诺贝特,可有效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较安全,可作为治疗高脂血症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非诺贝特缓释微丸对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将122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80例,除口服降糖药外,加用非诺贝特缓释微丸0.25g/d,共12周;对照组42例,不加用非诺贝特缓释微丸.比较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糖、尿酸及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12周后,治疗组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同时空腹血糖及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非诺贝特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空腹血糖和血尿酸水平,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高脂血症患者120例,给予非诺贝特,观察用药后4、8w血脂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经治疗血脂、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且无明显副作用,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对Ⅱ型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35例Ⅱ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予以口服微粒化其中诺贝特(0.2g/d),共8周,结果 微粒化非诺贝特能明显降低血清TG、TC、LDL-Ch,ApoB100,升高HDL-Ch,且降低血尿酸与纤维蛋白原含一,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 微粒化非贝特是调节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紊乱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正>文献[1]报道,大剂量他汀治疗将可能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因此,在调脂达标的同时,权衡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正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与他汀类药物相比,贝特类药物在降低甘油三酯(TG)和提高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方面疗效显著,符合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TG水平升高,而HDL-C降低的血脂谱[2-3];而中成药血脂康具有降脂效果平稳,安全性好的特点[4]。本研究采用血脂康联合非诺贝特治疗2型糖尿病伴发高血脂症,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非诺贝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1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0例给予调脂饮食+非诺贝特,对照组90例给予调脂饮食+安慰剂。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升高,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后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非诺贝特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IR)状态,降低肝纤维化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采取联合降脂策略以进一步改善糖尿病伴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的临床整体预后是目前心血管和糖尿病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优化联合降脂与降低糖尿病高危患者剩留血管风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糖尿病患者常表现典型的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谱,表现甘油三酯(TG)升高明显、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其高TG水平与冠脉病变风险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病因治疗及治疗性生活方式的干预是治疗糖尿病伴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的基础治疗。指南推荐他汀治疗是糖尿病调脂治疗的基石,但大剂量强化他汀治疗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血管剩余事件风险。贝特类药物对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谱均具有积极疗效,不同贝特具有不同的调脂外的获益。他汀+贝特联合可以全面有效的改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谱,较单一他汀更明显降低LDL-C、TG、VLDL,同时更多的升高HDL-C,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而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实践中应谨慎选择有循证证据的安全性良好、剂量合适的他汀与贝特类联合,鉴于他汀治疗可导致剂量相关性血糖升高,苯扎贝特在改善糖代谢异常及减轻体重方面的额外获益优于非诺贝特,因此理论上苯扎贝特联合他汀可能具有全面调脂、逆转他汀相关性血糖升高、预防和减少新发糖尿病的协同作用。在临床真实世界中还需要进一步比较不同的联合调脂方案对改善糖尿病的糖脂代谢异常及降低剩余心血管事件风险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