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制备靶向性的自载药纳米粒(HA-ss-Bai NPs),并考察其作为药物载体递送姜黄素(curcumin,Cur)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二硫键连接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黄芩苷(baicalin,Bai)聚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hydrog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NMR)、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IR)确证聚合物的结构;采用超声法制备自组装纳米粒,并对其粒径、Zeta电位进行表征;采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纳米粒的临界聚集浓度(critical aggregation concentration,CAC);测定载Cur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MTT试验考察载药纳米粒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制备HA-ss-Bai NPs,最小粒径为(124.3±6.5) nm,CAC值为(0.023 8±0.003 5) mg·mL–1。测得Cur/HA-ss-Bai NPs的粒径为(172.5±3.2) nm,载药量为(17.08±0.25)%,包封率为(51.23±3.97)%。体外释放表明药物在还原条件下可快速释放,MTT试验表明Cur/HA-ss-Bai NPs对HepG2肝癌细胞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 制备的Cur/HA-ss-Bai NPs粒径均匀、载药量较高,具有良好的还原响应性和抗肿瘤活性,同时提高了Bai与Cur的体外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设计具有活性氧/谷胱甘肽双重响应的紫杉醇前药纳米粒(ProPTX-SS-NPs),为紫杉醇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 以粒径和PDI为指标,考察前药纳米粒的最佳制备方法和工艺;通过电镜观察前药纳米粒的形貌并对其粒径、电位、包封率、载药量等进行考察;考察纳米粒在活性氧和谷胱甘肽环境下的体外释放特性;通过细胞试验考察前药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情况。结果 采用最佳工艺制备的纳米粒粒径为(130.20±2.18) nm,分散系数为0.12±0.01,Zeta电位为(–8.45±0.01) mV,载药量为(10.27±1.36)%,包封率为(93.22±2.20)%。前药纳米粒具有良好的活性氧和谷胱甘肽响应特性,并且能够显著抑制MCF-7、HepG2和MDA-MB-231增殖。其对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半数抑制浓度IC50(0.71±0.11)μmol·L-1,而PTX的IC50为(22.38±3.27)μmol·L-1。结论ProPTX-SS-NPs具有良好的肿瘤微环境响应性能,具备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是一种极具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抗肿瘤纳米系统。  相似文献   

3.
方超  施斌  洪鸣  裴元英  陈红专 《药学学报》2006,41(4):305-312
目的考察粒径和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ethoxypolyethyleneglycol,MePEG)相对分子质量对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rHuTNF-α)隐形纳米粒体外巨噬细胞吞噬和大鼠体内长循环的影响。方法复乳法制备3种不同粒径(约为80,170和240 nm)和表面用3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ePEG(Mr为2 000,5 000和10 000)修饰的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poly(methoxypolyethyleneglycol cyanoacrylate-co-n-hexadecyl cyanoacrylate),PEG-PHDCA]隐形纳米粒。进行不同纳米粒体外巨噬细胞吞噬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试验,并加以比较。结果粒径相同时,随着MePEG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巨噬细胞吞噬量减小,血浆半衰期延长;相同MePEG(Mr=5 000)修饰时,随着粒径的减小,巨噬细胞吞噬量减小,大鼠血浆半衰期延长。粒径和MePEG相对分子质量与隐形纳米粒体外巨噬细胞摄取和大鼠体内长循环性质间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其中,PEG5 000-PHDCA纳米粒(80.0 nm)体外减小巨噬细胞吞噬和大鼠体内长循环的能力最强。结论实验范围内,粒径和MePEG相对分子质量对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隐形纳米粒体外巨噬细胞吞噬和大鼠体内长循环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脂质纳米粒DLin-LNP,以EGFP-mRNA为模型药,考察DLin-LNP对于mRNA的体外递送能力。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DLin-LNP, 并进一步制备 DLin@mRNA,对纳米粒进行表征,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脂质纳米粒胞内的分布情况,以RM-1细胞为模型考察胞内转染情况。结果 成功制备了脂质纳米粒DLin-LNP,其粒径为(151.1±2.1) nm,空载电位为(23.7±0.5) mV。DLin-LNP在RM-1细胞中转染mRNA效率较高,其毒性远低于市售脂质体Lipo8000,且 DLin-LNP脂质纳米粒稳定性好。结论 DLin-LNP具有高转染效率和安全性,且稳定性好,可作为mRNA递送载体,为后续脂质纳米粒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与静脉注射对比的方式,研究聚乙二醇-聚乳酸-α-细辛脑纳米粒(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以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血药动力学、脑药动力学及荧光标记法对比研究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经鼻腔给药与静脉注射后药物/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静脉注射及鼻腔给药后血浆中的AUC(0-∞)分别为(11032.4±1 827.1)ng·mL-1·min及(5 992.9±717.5)ng·mL-1·min,Cmax分别为(421.9±100.2)ng·mL-1及(171.7±26.3)ng·mL-1,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54.3%。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静脉注射后α-细辛脑在脑组织中的Cmax与鼻腔给药后α-细辛脑在脑组织中的浓度Cmax分别为(217.9±29.9)ng·mL-1及(334.2±62.7)ng·mL-1,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静脉注射与鼻腔给药后的AUCbrain/AUCplasma值分别为1.37和2.85,且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的药物脑靶向效率及鼻-脑传递百分比分别为208.03%及52.01%。荧光标记法结果显示,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脑靶向性比静脉注射后更强。结论 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适合于鼻腔给药治疗脑部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载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分子的白蛋白纳米粒并优化处方,考察纳米粒对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代谢的抑制。方法 以热驱动法制备载NPT-B2的白蛋白纳米粒并表征,建立NPT-B2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以CCK8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考察NPT-B2和白蛋白纳米粒(B2-BSA-NPs)对胶质瘤细胞的增值活性抑制作用,及肿瘤细胞限速酶-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的降解。结果 HPLC方法线性良好,精密度、回收率符合测定要求。纳米粒粒径为55.48 nm、电位-12.9 mV,包封率94.74%,载药量8.61%。NPT-B2对胶质瘤细胞的IC50为61.16 nmol/L,同时具有NAMPT降解作用。B2-BSA-NPs对胶质瘤细胞的IC50为41.21 nmol/L,对NAMPT具有非常显著降解效果。结论 构建了载PROTAC分子的白蛋白纳米粒,优化处方提高药物包封率,改善PROTAC分子水溶性差的问题,纳米粒对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及NAD+能量代谢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将α-细辛脑制备成聚乙二醇-聚乳酸-α-细辛脑纳米粒(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考察其表面性能及鼻腔给药后的鼻纤毛毒性。方法 采用有机溶剂挥发法将α-细辛脑制备成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纳米粒度定位仪、透射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及X射线衍射法对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进行表征;透析法研究PEG-PLA-α-细辛脑体外释放行为;大鼠模型考察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的鼻纤毛毒性。结果 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72.3 nm,PDI指数0.256,载药量10.70%,包封率59.36%;α-细辛脑主要以分子分散的形式存在于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中;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中α-细辛脑的体外释放行为符合Ritger-peppas拟合方程;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对鼻纤毛无明显的毒性。结论 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的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可用于鼻腔给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獐牙菜苦苷(Swertiamarin)的抗炎活性以及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构建体外炎症模型,CCK-8法观察獐牙菜苦苷对细胞活性的影响,ELISA法检测其对炎症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RT-PCR法测定其对NF-κB通路相关因子p65和IKK-α的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100 μg·mL-1獐牙菜苦苷能降低细胞存活率,3.125~50 μg·mL-1浓度对细胞存活率无影响;25~50 μg·mL-1獐牙菜苦苷能降低炎症相关因子TNF-α及IL-6的释放;12.5~50 μg·mL-1獐牙菜苦苷能抑制p65的mRNA表达,50 μg·mL-1獐牙菜苦苷能抑制IKK-α的mRNA表达。结论 獐牙菜苦苷对LPS诱导的炎症模型中TNF-α、IL-6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相关因子p65、IKK-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介孔硅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on nanoparticles,MSNs)中药物负载量,并使其具备光响应性等功能。方法 本研究采用模板法制备氨基化的介孔硅纳米粒(MSN-NH2),并通过钙离子负载的MSNs(MSN-Ca)诱导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及光热治疗药物Cypate、二氢卟吩e6(Ce6)的高效负载,制得光响应性载单药或多药的MSNs,并对其理化性质及释药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钙离子可有效负载于MSNs内,并可以诱导Dox、Cypate、Ce6在MSNs孔道内的高效负载,其载药量可分别达到(28.5±1.4)%,(36.8±1.5)%,(36.6±1.7)%;MSN-Ca还可以实现Dox、Cypate、Ce6中的2种或3种药物共同负载。负载Cypate的MSNs具有良好的光热升温效果。载Dox的MSNs具有酸性pH响应性释放Dox的特点。785 nm激光照射可明显增强MSN-Ca-Dox/Cypate的Dox释放,具有光响应性释药的特点。结论 钙离子驱动的药物负载策略在多功能MSNs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协同治疗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合成透明质酸(HA)接枝单油酸甘油酯(GMO)两亲性聚合物HGO,并研究其所制备载阿霉素(DOX)纳米粒的理化性质及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 HA与GMO通过酯化反应制得载体聚合物HGO,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及红外光谱法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采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聚合物临界聚集浓度(CAC)。采用透析法制备聚合物HGO载阿霉素(DOX@HGO)纳米粒,并对其进行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微观形态的表征;通过检测其在不同离子强度、不同pH条件下的粒径变化考察纳米粒的体外稳定性;考察DOX@HGO纳米粒在不同pH条件下的体外释放行为;CCK-8法考察DOX@HGO纳米粒对MDA-MB-231细胞的体外抑瘤效果;并通过荧光显微镜研究MDA-MB-231细胞对DOX溶液、DOX@HGO纳米粒的摄取能力,以及HA预处理对DOX@HGO纳米粒摄取的影响。结果 成功制得两亲性聚合物HGO,聚合物HGO中GMO的取代度为15.8%,CAC为0.023 mg·mL-1。DOX@HGO纳米粒呈规则的球形,平均粒径为(130.800±1.709)nm,平均电位为(-32.600±0.153)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8.65±0.74)%和(33.03±0.17)%,在不同离子强度下、模拟胃肠液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DOX@HGO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表现出pH依赖性。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DOX@HGO纳米粒对MDA-MB-231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与DOX溶液比较,DOX@HGO纳米粒显著增加肿瘤细胞对于DOX的摄取(P<0.05) ,HA预处理显著减少肿瘤细胞对DOX@HGO的摄取(P<0.05)。结论 所构建的DOX@HGO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并且具有一定的pH敏感性及靶向抗肿瘤细胞的能力,是具有应用潜力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平炎舒消膏(PSO)的抗炎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大鼠足肿胀模型及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观察PSO的在体抗炎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生物测定法,观察PSO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的白细胞介素-1(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索PSO的抗炎作用机制。结果 体内实验中,PSO显著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明显降低大鼠自身血所致足跖肿胀,减轻大鼠棉球肉芽肿。体外实验中,PSO浓度相关性地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释放IL-1β及TNF-α,降低IL-1β对胸腺细胞的增殖效应及TNF-α对L-929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 平炎舒消膏可减轻各期炎症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巨噬细胞释放炎性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鸦胆子苦醇调节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对肝癌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左前肢腋窝sc接种H22细胞建立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鸦胆子苦醇低、中、高剂量(0.916、1.832、3.664 mg·kg-1,ig给药)组,鸦胆子苦醇(3.664 mg·kg-1,ig给药)+RU.521(5 mg·kg-1,ip给药)组。干预结束后,取胸腺、脾脏、肿瘤称质量,测定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抑瘤率;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检测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收集血清,试剂盒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GAS、STING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吞噬指数、吞噬百分率、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IL-2和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鸦胆子苦醇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吞噬指数、吞噬百分率、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IL-2和TNF-α水平、cGAS和STING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瘤质量显著降低(P<0.05),且作用均呈现剂量相关性;与鸦胆子苦醇高剂量组相比,鸦胆子苦醇+RU.521组胸腺和脾脏指数、吞噬指数、吞噬百分率、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IL-2和TNF-α水平、cGAS和STING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瘤质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 鸦胆子苦醇通过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抑制肝癌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增强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橄榄苦苷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橄榄苦苷(0、10、20、40 μmol/L)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用橄榄苦苷(10、20、40 μmol/L)预处理细胞1 h后,LPS诱导炎症模型,Griess试剂检测细胞内Nitrite释放;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细胞iNOS、COX-2、Nrf2、Keap-1、HO-1、NQO1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NO、ROS、Ca2+的水平;荧光显微镜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释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橄榄苦苷组Nitrite释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iNOS、COX-2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01),NO的产生显著减少(P<0.05、0.01);TNF-α、IL-6的释放受到显著抑制(P<0.001);Ca2+释放受到显著抑制(P<0.01);ROS生成受到显著抑制(P<0.01);JC-1单体降低,恢复聚合物状态(红色荧光变多),MMP稳定性增强;Kea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Nrf2、HO-1、NQO1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0.01、0.001)。结论 橄榄苦苷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双烟酸姜黄素酯的生物利用度,考察双烟酸姜黄素酯是否代谢为姜黄素。方法 以新西兰家兔为试验对象,采用口服给予双烟酸姜黄素酯纳米粒与双烟酸姜黄素酯原料药后,在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测定血中双烟酸姜黄素酯、姜黄素等成分含量,计算体内药物转运动力学参数AUC,比较两者的差别。结果 采用统计矩法中的零阶矩法计算AUC,原料药的AUC平均值为(354.835±8.660)μg·L-1·h,而纳米粒的AUC平均值为(883.335±16.37)μg·L-1·h。纳米粒的AUC是原料药AUC的2.486倍。可知纳米粒与原料药相比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血中未检测到姜黄素。结论 双烟酸姜黄素酯制成纳米粒可显著提高双烟酸姜黄素酯的生物利用度;双烟酸姜黄素酯在体内没有代谢为姜黄素。  相似文献   

15.
二妙散对巨噬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二妙散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tetrazolium,MTT)法测定二妙散水煎液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将LPS (100 ng·mL-1)及不同浓度(0.1,1.0,10 mg·mL-1)的二妙散水煎液共同作用RAW264.7细胞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RAW264.7细胞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IL-6的mRNA水平,Westernblot检测RAW264.7细胞NOS2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二妙散水煎液在0.01~100 mg·mL-1内对RAW264.7细胞无明显毒性。与LPS诱导的模型组相比,二妙散水煎液能明显降低细胞上清液中TNF-α的含量(P<0.05)、升高IL-10的含量(P<0.05),且可显著抑制RAW264.7细胞中M1分化标记物IL-1β、IL-6的mRNA水平(P<0.05)及NOS2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 二妙散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向M1促炎方向分化,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方宁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42(8):1557-1562
目的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纳米制剂载体材料将葫芦素B制备成纳米粒,并考察其对HepG2肝癌细胞的抑制效果。方法 使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葫芦素B-PLGA载药纳米粒,以PLGA浓度(X1)、PVA浓度(X2)和药物浓度(X3)作为考察因素,以载药纳米粒的粒径大小(Y1)和包封率(Y2)作为评价指标,应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葫芦素B-PLGA载药纳米粒处方;测定了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值,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微观形态,并考察了葫芦素B-PLGA载药纳米粒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比较了葫芦素B与葫芦素B-PLGA载药纳米粒对HepG2肝癌细胞的抑制效果。结果 葫芦素B-PLGA载药纳米粒的最优处方组成为:PLGA浓度为9.0%,PVA浓度为2.0%,药物浓度为4.5%,制备的纳米粒粒径为(145.4±15.8) nm,Zeta电位值为(-7.6±0.8) mV;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纳米粒表面光滑,分布均匀;葫芦素B-PLGA载药纳米粒释药前期出现突释,后期平缓,48 h药物释放达到86%;葫芦素B-PLGA载药纳米粒对HepG2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葫芦素B。结论 葫芦素B-PLGA载药纳米粒可延缓药物释放,提高对HepG2肝癌细胞的抑制活性,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盐酸阿霉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优化盐酸阿霉素聚乳酸纳米粒(DOX-PLA-NPs)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大鼠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改良的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DOX-PLA-NPs,正交设计优化其处方工艺,对其纳米粒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与载药量进行测定。以DOX原药为对照组,考察DOX-PLA-NPs的体外释药特性及大鼠尾静脉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参数。结果 DOX-PLA-NPs外观圆整,平均粒径为(125.67±3.80) nm、Zeta电位为(-35.97±1.58) 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1.23±1.46)%,(10.29±0.63)%。体外释放结果显示,DOX经纳米粒包裹后,具明显的缓释作用。DOX原药和纳米粒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均符合开放式二室模型,t1/2β分别为(1.15±0.175) h、(6.43±2.12) h,CL分别为(174.76±47.22) h·L-1、(30.68±11.86) h·L-1,AUC0→t分别为(6.01±1.61)μg·h·L-1、(36.04±13.72)μg·h·L-1结论 制备的盐酸阿霉素聚乳酸纳米粒粒径较小、包封率较高,具明显的缓释作用,并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宫颈癌小鼠的抗肿瘤活性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腔及前肢腋下接种U14细胞建立宫颈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姜黄素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给予0.9% NaCl 0.2 mL,姜黄素组给予100 mg·mL-1的姜黄素0.2 mL,连续灌胃14 d,阳性对照组给予顺铂3 mg·kg-1·d-1,每隔3 d腹腔注射1次,共5次。比较各组移植瘤形态,检测各组肿瘤体积和重量并计算抑瘤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骨桥蛋白(OPN)、癌胚抗原(CEA)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细胞及NKT细胞含量。结果 模型组肿瘤细胞核大、深染,核质增加,核分裂多,姜黄素组和阳性对照组肿瘤细胞明显皱缩,核固缩或碎裂,病理性核分裂减少。姜黄素组和阳性对照组肿瘤体积、质量、IL-2、TNF-α、IFN-γ、OPN、CEA、SCC-Ag、CD8+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而抑瘤率、CD3+、CD4+和NK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可抑制宫颈癌小鼠的抗肿瘤活性,其机制可能为增强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因子和肿瘤标志物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王萌  高卫华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2,45(11):2263-2268
目的 制备盐酸环丙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原位凝胶,并评价其抑菌及创面愈合效果。方法 采用复乳法制备盐酸环丙沙星壳聚糖纳米粒,采用2因素2水平全因子析因实验设计考察了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X1)和壳聚糖质量浓度(X2)对壳聚糖纳米粒的药物包封率(Y1)、粒径分布(Y2)、多分散系数(Y3)和Zeta电位(Y4)的影响;并以泊洛沙姆407作为凝胶基质制备盐酸环丙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原位凝胶。通过抑菌圈实验比较盐酸环丙沙星乳膏和盐酸环丙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原位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使用无菌活检穿刺针在大鼠背部造成直径为5 mm的皮肤全切除的圆形人工创面,并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基感染24 h,建立大鼠创面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环丙沙星乳膏组和盐酸环丙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原位凝胶组,模型组大鼠创面未接受任何处理,给药组大鼠每2天给药1次,每次给药量均约为1 mg,观察并记录每组大鼠创面脱痂时间和愈合时间。结果 选择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壳聚糖质量浓度为2.0 mg·mL-1制备盐酸环丙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其中盐酸环丙沙星质量浓度为50.0 mg·mL-1,其包封率为(85.3±0.9)%,平均粒径为(354.7±15.7)nm,PDI为0.357±0.014,Zeta电位为(22.2±0.5)mV,呈球状分布;盐酸环丙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原位凝胶和盐酸环丙沙星乳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8.4±0.2)、(29.2±0.3)mm,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圈直径分别为(41.3±0.6)、(32.1±0.1)mm;大鼠创面给予盐酸环丙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原位凝胶后,其脱痂时间和愈合时间均较模型组和盐酸环丙沙星乳膏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 成功制备盐酸环丙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原位凝胶,其可以抑制创面细菌繁殖、加速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20.
李志荣 《中国药师》2012,15(2):157-160
摘 要 目的:研究汉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情况。方法: 大鼠随机分成汉黄芩素注射液组和汉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采血测定汉黄芩素含量,并测定两组大鼠心、肝、脾、肺、肾中汉黄芩素含量,计算靶向效率以评价其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靶向性。结果:汉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模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0.551 0±0.124 7)h, t1/2β=(14.589 1±1.563 8)h, CL=(0.006 4±0.001 4) ml·h·Kg-1, AUC0→∞=(125.76±9.5728) mg·h·L-1,其在肝脏、脾脏、心脏、肺脏及肾脏的靶向效率分别为2.003、1.789、0.634、0.707、0.259。结论:与汉黄芩素溶液相比,汉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能提高对肝脏、脾脏的趋向性,有利于提高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