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胶囊、华法林钠片用于老年人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Ⅰ型胶原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2月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收治患有持续性房颤老年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每组73例;达比加群组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每日2次;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钠片,每天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选定用药剂量。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浓度、I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I)浓度,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型胶原代谢标志物(PICP、CTXI水平)影响、治疗后临床事件(脑栓塞、其他部位栓塞、脑出血、致命性出血及死亡)和不良反应(贫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及消化道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PICP、CTX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两组血清PICP、CTXI水平达比加群组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在临床事件中两组患者均无致命性出血、脑出血,但华法林组有1例死亡病例,脑栓塞、其他部位栓塞达比加群组均低于华法林组,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临床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6.85%和13.70%,达比加群组明显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5.48%和8.22%,达比加群组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老年持续性房颤效果比华法林钠片好,能改善患者血清I型胶原代谢标志物水平,心房纤维化减轻,减缓房颤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和华法林对非瓣膜性房颤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28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根据其抗凝药物的不同分为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随访至2015年5月31日。纳入统计的有达比加群组78例,服用达比加群胶囊每日2次,每次110 mg;华法林组86例,服用华法林,维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比较2组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1例,达比加群组3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消化道出血5例,颅内出血3例,华法林组消化道出血2例,颅内出血5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s-bled评分是华法林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不是达比加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达比加群可以有效减少非瓣膜性房颤伴卒中患者再发血栓栓塞事件。同时,Has-bled评分不一定适用于评估服用达比加群进行二级预防抗凝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酯和调整剂量的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6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达比加群酯组(110 mg/次,2次/d)和华法林组(初始剂量为2.5 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有效性终点指标:达比加群酯组无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华法林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 vs 1.2%, P>0.05);安全性终点指标:两组均无重要出血事件发生,达比加群酯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4例,华法林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5例,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64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3组,利伐沙班组88例,述比加群酯组88例;华法林组88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0~2.50.结果 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2例(2.27%);达比加群酯组发生3例(3.41%);华法林组发生4例(4.55%).出血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7例(7.95%);达比加群酯组发生6例(6.82%);华法林组发生13例(14.77%).3组间卒中或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比较,在降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方面,治疗效果与华法林相当,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5.
陈奕 《中国现代医生》2014,(19):133-134
目的 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预防卒中和栓塞,观察达比加群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入我院心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59例,其中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34例,观察组予达比加群酯抗凝,对照组予华法林抗凝.观察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血管事件死亡以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脑卒中(14.4%)、栓塞或血栓形成(8.8%)、心血管事件死亡(2.4%)、出血(5.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预防脑卒中和血栓形成以及降低出血风险方面均优于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和华法林治疗高出血风险非瓣膜性房颤患者(NVAF)的临床获益.方法 纳入2016年5月31日至2019年5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且至少服用1种研究药物的高出血NVA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疗效和安全性评估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的临床获益.结果 共纳入973例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其中达比加群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达比加群酯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77例非瓣膜性房颤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给达比加群酯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对照组38例,给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随访1年,观察两组出血事件及动脉栓塞事件。结果:随访期间观察组发生出血事件2例,发生率5.1%,对照组发生出血事件3例,发生率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动脉栓塞事件0例,发生率0%,对照组发生3例,发生率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达比加群酯抗栓治疗,比联合华法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治疗肺心病并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房颤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规范化治疗,在此基础上50例使用华法林,50例使用达比加群,观察患者用药后脑梗塞、脑出血、皮肤及皮下出血、尿潜血、大便潜血(O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测定(D-D)、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抗凝血酶(AT3)的改变。结果应用达比加群组的出血情况明显少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用于肺心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疗效好,出血事件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老年持续性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以80例老年持续性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华法林钠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对比两组凝血指标、缺血性事件及出血性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PLT、Fb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无变化,凝血酶时间(TT)水平较前延长(P<0.05)。观察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为7.5%(3/40),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10.00%(4/40)(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5.0%(2/40),低于对照组22.5%(9/40)(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持续性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凝效果与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相似,且出血事件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行PCI术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与达比加群联合PCI术后双抗的效果。方法:掷币法将85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均行PCI术,并接受常规抗凝和抗血小板标准双联等治疗,试验组43例加用达比加群,对照组42例予华法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半年末凝血功能水平、出血和栓塞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半年末PT水平及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TT、APTT、FIB水平及体循环动脉栓塞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房颤患者行PCI术后使用达比加群联合PCI术后双抗进行治疗,抗凝效果较联合华法林良好,且出血风险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RFCA的房颤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2例。两组患者均行RFCA,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性别、平均年龄、房颤类型、存在外周血管动脉粥样斑块比例、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房颤患者卒中发生评分系统(CHA2DS2-Vasc)得分、合并症、既往有卒中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3个月时,两组均无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两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房颤患者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不低于华法林,可作为安全、稳定的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孙小强  李姮  张香玲  何峰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841-3845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10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每组50例。华法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替格瑞洛口服。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达比加群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替格瑞洛口服。达比加群酯110 mg,2次/d;替格瑞洛90 mg,2次/d。两组均随访1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12个月测定凝血指标,记录出血事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PT、INR、T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在PT、INR、TT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前,两组PT、INR、TT、APTT、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12个月时,达比加群酯组PT、INR、TT、APTT低于华法林组,Fib、D-二聚体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2/50)比6.0%(3/50);χ2<0.001,P=0.999〕。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5,P=0.026)。结论 对于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能有效预防血栓事件,且与华法林相比具有较低的出血发生率,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华法林、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NVAF-IS)患者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NVAF-IS并接受长期口服抗栓治疗的123例患者的情况,按照口服抗栓药物的不同分为达比加群组(D组)44例、华法林组(W组)48例、阿司匹林(A组)31例,随访6~30个月,比较三组患者不同终点事件(总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出血事件)发生率及生存曲线。结果:①不同终点事件比较:三组总体栓塞事件(11.4%、14.6%、35.5%,P=0.022)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比较(4.5%、10.4%、22.6%,P=0.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出血事件发生率(4.5%、6.3%、16.1%,P=0.1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D组和W组的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2、0.031),D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45)。②生存曲线分析:与A组相比,D组有较低的总体栓塞风险(HR:0.321,95%CI:0.111~0.925)和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HR:0.204,95%CI:0.042~0.983),而出血风险相当(HR:0.320,95%CI:0.062~1.654);W组总体栓塞风险(HR:0.421,95%CI:0.163~1.086)、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HR:0.473,95%CI:0.150~1.491)和出血风险(HR:0.401,95%CI:0.096~1.678)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对NVAF-IS患者二级预防的有效性等同于华法林、优于阿司匹林,其安全性与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相当。  相似文献   

14.
背景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脑卒中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最常见的危害之一。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房颤合并冠心病抗栓方案或抗栓达标情况探讨方面,对于不同用药方案之间远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 对房颤各抗栓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各年龄组用药方案及1年内房颤相关终点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10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NVAF患者35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房颤类型(阵发性、永久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性)、合并症﹝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肌钙蛋白T(cTnT)、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及随访1年内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全因死亡及再入院情况。按抗栓方案不同分为无抗栓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氯吡格雷组(51例)、联合组(25例)、华法林组(49例)、达比加群组(89例)、利伐沙班组(77例),按年龄不同分为<65岁(60例)、65~75岁(92例)、>75岁(202例),并比较不同抗栓方案及年龄间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联合组男性占比高于无抗栓组,华法林组年龄小于氯吡格雷组,利伐沙班组阵发性房颤占比低于联合组,无抗栓组、华法林组冠心病占比低于氯吡格雷组、联合组,联合组冠心病占比高于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联合组cTnT水平高于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氯吡格雷组HAS-BLED评分高于达比加群组(P<0.05)。不同抗栓方案治疗 1年内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4,P=0.054),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25,P=0.128)。不同抗栓方案治疗1年内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9)。不同年龄段患者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识别房颤并行抗栓治疗在预防血栓栓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抗栓首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或者华法林,NOAC在预防血栓形成及出血方面不劣于华法林,但需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对于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更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达比加群酯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伴房颤患者的抗凝疗效与安全性。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治疗后的血栓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PTT和PT-INR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达比加群酯组的aPTT显著高于华法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达比加群酯组的总出血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联合双抗比较,达比加群酯联合双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伴房颤患者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相似,但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及华法林三种抗凝药物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围术期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根据给予的抗凝药物不同为3组:A组(40例)给予达比加群、B组(40例)给予利伐沙班、C组(40例)给予华法林,观察3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3个月的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B、C 3组围术期并发症(12.5%、10%、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A、B、C 3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0%、2.5%、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轻度出血事件发生率(5%、2.5%、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在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华法林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血栓栓塞事件,安全性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口服达比加群酯对房颤经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浆脑钠肽(BNP)、血清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方法:利用随机数表法将128例房颤经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分为华法林钠组(对照组,n=64)和达比加群酯组(研究组,n=64)。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血浆BNP及NPY水平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凝血指标(PT、APTT、TT、INR)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BNP及血清NPY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达比加群酯能改善经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凝血指标和血浆脑钠肽、血清神经肽Y水平的效果优于华法林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预防卒中的价值。方法:收治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20例,均需要抗凝治疗,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华法林,观察组应用达比加群,维持患者INR2.0~3.0。随访2年,比较两者卒中发生率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卒中的发生率5.63%,观察组卒中的发生率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4.38%,观察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3.13%,两组比较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达比加群抗凝治疗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可以替代华法林成为临床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主要措施。作者结合近年来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以及国内外房颤治疗的指南与建议,对房颤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以及出血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综述危险分层和应采取的抗凝策略,以促进房颤患者的合理抗凝治疗,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和抗凝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论述,达比加群酯有希望成为替代华法林的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20.
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主要措施。作者结合近年来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以及国内外房颤治疗的指南与建议,对房颤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以及出血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综述危险分层和应采取的抗凝策略,以促进房颤患者的合理抗凝治疗,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和抗凝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论述,达比加群酯有希望成为替代华法林的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