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ICTP、PINP)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测定12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症组)和122例绝经后健康正常妇女(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CTP、PINP、TG、TC、LDL-C、HDLC等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两组相比较,骨质疏松症组TG、TC、LDL-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PINP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ICTP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INP与TG、TC、LDL-C呈负相关,而与HDL-C呈正相关;ICTP与TG、TC、LDL-C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成骨因子PINP水平下降、破骨因子ICTP水平升高与TG、TC、LDL-C升高及HDL-C降低密切相关,高脂血症引起的代谢紊乱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并分析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同年龄组腰椎及髋关节骨矿含量及其骨钙素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 3月-2012年3月在我院收治人院确诊的患者86例。应用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其腰椎及髋关节骨矿含量,放免法检测其 骨钙素。应用SPSS13.0对比研究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及髋关节骨矿含量与骨钙素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86例骨质疏松 症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及髋关节骨矿含量呈下降的趋势,而血清骨钙素水平相对增高(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e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骨钙素与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呈负相关(P < 0. 05),结论血清骨钙素在早期诊断骨质疏松 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骨碎补总黄酮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髋关节骨密度及血清骨钙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1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64例临床确诊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通过给予强骨胶囊(主要成分:骨碎补总黄酮)治疗六个月后检测并观察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骨钙素及人体骨密度的变化.研究其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及骨密度影响.结果 64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骨矿含量值均有所提高,其中腰椎(L3)骨密度T值上升2.11个单位,GT区骨密度测定值上升1.65个单位,而其骨矿含量相对变化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不同年龄分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骨钙素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清骨钙素测定值曲线不断上升.治疗6个月后,血清骨钙素曲线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但血清骨钙素水平仍然高于正常人体骨钙素水平值.结论 骨碎补总黄酮可以有效提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人体血清骨钙素水平及腰椎和髋关节骨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益肾密骨方对骨质疏松症(肾虚型)患者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60例肾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应用益肾密骨方加减法治疗)与对照组(30例,应用钙尔奇D片),观察时间为1年。观察两组及组间用药前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形成指标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变化。结果用药后试验组腰椎BMD、血清BGP与PINP水平明显升高,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BGP与PI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结论益肾密骨方具有明显的补肾强骨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促进骨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骨代谢、血尿酸(BUA)的关系。方法选取72例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者患者作为合并疾病组、85例单纯骨质疏松症者患者作为单纯疾病组及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β-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BUA水平,并分析合并疾病组25-OHD3与骨代谢指标、BUA的关系。结果血清25-OHD3、BALP水平在合并疾病组<单纯疾病组<健康组,BGP、β-CTX、PINP、TRACP-5b水平在合并疾病组>单纯疾病组>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疾病组BUA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疾病组、健康组(P<0.05),单纯疾病组与健康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合并疾病组25-OHD3与BGP、β-CTX、PINP、TRACP-5b、BUA均呈负相关,与BALP呈正相关(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25-OHD3水平降低,与BGP、β-CTX、PINP、TRACP-5b及BUA呈负相关性,而与BALP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生化指标与骨密度测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使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更加个体化,更具针对性。希望在骨代谢水平上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深一步的分型,并能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观察住院和门诊骨质疏松症患者65例,空腹采血测骨钙素(BGP)、骨碱磷酶(B—ALP)、Ⅰ-型胶原C-末端(CTX)。骨密度(BMD)用美国NOLAND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应用积水潭医院软件分析,BMD≤-2.0SD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正常对照组选用健康体检者27例,检查项目同骨质疏松疗组。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各部位BMD明显低于正常组,血BGP明显比正常对照组升高,CTX,B—ALP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而骨质疏松症患者血生化指标中,仅B—ALP与股骨颈和Ward三角区的BMD密切相关,CTX、BGP与各部位BMD无明显相关性。70岁以上患者B—ALP与股骨颈和Ward三角区BMD呈负相关;其中男患者CTX与股骨颈和大转子BMD呈正相关,B—ALP与Ward三角区BMD呈正相关;女性BMDB—ALP与Ward三角区BMD呈负相关。CTX仅在正常组与Ward三角区BMD相关。结论虽然骨代谢生化指标是用于评估骨转换率有效的方法,与BMD测定相结合能全面合理评价骨转换,有利于骨质疏松症的个体化治疗;但在骨质疏松症BMD和正常人之间血清中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有很多重叠,无法用这些指标来做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分型,仅可用作治疗结果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血液透析对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硬化蛋白(SOST)与骨代谢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两组患者入院时的ALP、SOST、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OC)、β胶原蛋白(β-CTX)、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指标水平,并进行组间对比。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维持性的血液透析治疗,并检测比较在患者透析治疗前、透析治疗1、6、12个月的各项指标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对观察组患者的ALP、SOST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前ALP、SOST、OC、β-CTX、PINP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受试者各项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随着透析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ALP、SOST、OC、β-CTX、PINP等指标水平均明显上升,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检验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的ALP、SOST与骨代谢指标OC、β-CTX、PINP呈正相关性。结论血液透析患体内的ALP、SOST、骨代谢指标均呈现异常降低,经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ALP、SOST、骨代谢指标均有改善,且ALP、SOST与骨代谢指标OC、β-CTX、PINP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骨钙素(OCN)在绝经后骨质疏松(OP)患者血清中的水平与骨代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及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3例绝经女性OP患者作为OP组;并以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6例绝经女性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BMP-7、OCN表达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BAP、NTX水平,计算BAP/NTX比值;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两组受试者骨密度;分析OP患者血清BMP-7、OCN表达水平与骨代谢相关指标、BMD的相关性及BMP-7表达水平与OCN的关系; Logistic回归分析OP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OP组患者雌二醇水平、血清BMP-7、OCN、BAP/NTX、BM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1.962、9.969、12.823、4.052、18.215,P均0.05); OP组患者血清BAP、NTX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014、9.092,P均0.05); OP患者血清BMP-7、OCN表达水平与BAP、NTX均呈负相关(P均0.05),与BAP/NTX、BMD均呈正相关(P均0.05),BMP-7表达水平与OCN呈正相关(P 0.05);雌二醇、BMD是影响OP发生的保护险因素(95%CI=0.536~0.978、0.335~0.916,P均0.05),BAP、NTX是影响OP发生的危险因素(95%CI=1.336~1.859、1.427~2.357,P均0.05)。结论绝经女性血清BMP-7、OCN表达水平下调,BMP-7、OCN与骨代谢指标及BMD密切相关,两者可能与BAP、NTX、BMD相互影响,从而在OP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特征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外显子3RsaⅠ位点基因多态性对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生化方法检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1、ApoB、ApoE及脂蛋白(Lp)(a)水平,多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 PCR - RFLP)检测LRP外显子3Rsa Ⅰ位点基因多态性.健康体检者37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脂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血清TG水平显著增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血清TG水平高于正常者为33%,HDLC低于正常者为10.4%.偏相关回归分析显示,TG水平与血清ALB水平、透析时体外循环血流量显著相关;HDLC与KT/V显著相关.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为73.6%,心血管疾病为25%.伴心血管疾病组TG水平显著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伴高血压组与无高血压组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LRP基因多态性分析显示,LRP外显子3基因型C/C与等位基因C发生频率较高,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对照组基因型C/T者血清TC、TG、LDLC水平高于基因型为C/C者,后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病例组无显著差异病例组外显子3 Rsa Ⅰ位点不同基因型间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脂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血清TG、ApoB水平显著增高,HDLC等指标显著降低.伴心血管并发症的患者TG水平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TG水平与血清ALB水平、透析时体外循环血流量显著相关;HDLC与KT/V显著相关.LRP外显子3 Rsa Ⅰ位点基因多态性对正常人群与血液透析患者血脂水平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泌尿系结石成分及其与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349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尿石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34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TG、HDL-C、TC、LDL-C水平,分析349例泌尿系结石患者泌尿系结石成分,比较血脂正常与血脂异常的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成分占比,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泌尿系结石成分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泌尿系结石的影响因素。结果 349例泌尿系结石患者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结果:含钙结石270例,感染性结石51例,尿酸结石28例。尿石组血清TG、T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尿石组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尿石组血清LDL-C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泌尿系结石患者尿酸结石比例显著高于血脂正常泌尿系结石患者(P0.05);血脂异常泌尿系结石患者感染性结石、含钙结石比例较血脂正常泌尿系结石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结石与血脂异常呈正相关(P0.05);感染性结石、含钙结石与血脂异常无相关性(P0.05);TG是泌尿系结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泌尿系结石形成与血脂水平关系密切,血脂异常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易导致尿酸结石形成,控制血脂对于预防泌尿系结石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小鼠骨质疏松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丹参组(0.5 mL/kg)、中剂量丹参组(3.0 mL/kg)、高剂量丹参组(8.0 mL/kg)和辛伐他汀组(0.6 mg/kg),每组6只。采用卵巢摘除并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骨质疏松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症模型,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TRAP5)、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HE染色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变化以及骨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参各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小鼠股骨组织和主动脉组织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且血清中BALP、OC、TRAP5、TG、TC、LDL-C、ox-LDL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结论丹参注射液可以通过调节骨代谢平衡和血脂水平,对小鼠骨质疏松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症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胆囊炎患者血清瘦素(Lep)、可溶性瘦素受体(s LR)与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03例慢性胆囊炎患者,以9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测定所有受试者空腹血清Lep、s L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分析慢性胆囊炎患者血清Lep、s LR水平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胆囊炎组患者血清TC、LDL和Lep水平均明显升高,而s LR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Lep水平与TC、TG和HDL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而s LR水平与各血脂指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ep水平与TC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胆囊炎患者血清Lep明显升高、s LR水平降低以及血脂代谢紊乱,其中,Lep升高所致胆固醇代谢障碍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OC)水平与骨骼肌指数(SM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550例,收集一般资料、实验指标,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人体成分:四肢骨骼肌质量、骨密度和全身脂肪百分比.根据SMI分为SMI正常组、SMI减少组,分析SMI的影响因素.结果 SMI减少组的男性患者比例、吸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口服维生素K2联合咪达普利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代谢、新发骨折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合并高血压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服用咪达普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四烯甲萘醌软胶囊。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新发骨折率、不良反应率,测定血清骨代谢指标和腰及髋部BMD的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25(OH)D3增加、PTH下降(P<0.05),两组OC、BAP及各处BMD升高,TRACP-5b、s-CTX降低(P<0.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AP、OC更高,TRACP-5b、s-CTX更低,经校正P<0.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腰椎、股骨颈BMD较高(P<0.05),△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协方差校正股骨粗隆BMD及△BM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BMD同治疗后BMD水平呈线性相关(P<0.001),BMD水平治疗前、后回归线斜率(b)不同。新发骨折率及不良反应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维生素K2及咪达普利对合并高血压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联合用药效果有叠加作用,对骨代谢及骨密度有更好的改善作用;②联合用药对身体各处骨密度改善水平并不一致,骨密度基线水平可能对骨密度改善的曲线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阿仑膦酸钠联合独活寄生汤对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因骨质疏松于河北省中医院进行治疗的140例患者,应用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0例,其中对照组单独使用阿仑膦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独活寄生汤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方案下疗效及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 71%高于对照组80. 0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ALP明显升高,U-Ca明显下降(P0. 05);治疗后两组对比,观察组ALP明显高于对照组,U-Ca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4. 29%低于对照组15. 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针对骨质疏松患者临床治疗时,阿仑膦酸钠联合独活寄生汤的使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多项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同时改善骨代谢情况,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患者糖脂代谢、骨密度(BMD)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在医院内分泌专科就诊的围绝经期SCH患者12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至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围绝经期健康女性120名为对照组。采集2组受试人员空腹静脉血,检测并对比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检测并对比2组受试者口服糖耐量及C肽(CP)释放试验中空腹血糖(FPG)、服糖1 h后血糖(PBG1h)、服糖2 h后血糖(PBG2h)水平及各时刻点C肽释放量(CP0h、CP1h、CP2h);检测并对比2组受试者腰椎L_(2-4)、髋部总体、左股骨颈、左股骨大转子骨密度(BMD)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评价TSH水平与糖脂代谢、BMD变化的关系。结果研究组TSH、TC、TG、LDL、CP0h、CP1h、CP2h、FPG、PBG1h、PBG2h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DL、腰椎L_(2-4)、髋部总体、左股骨颈、左股骨大转子BM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TSH水平与血清TC、TG、LDL、FPG、PBG1h、PBG2h、CP0h、CP1h、CP2h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TSH水平与血清HDL、腰椎L_(2-4)、髋部总体、左股骨颈、左股骨大转子BMD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SCH患者糖脂代谢紊乱,BMD降低,且SCH水平与糖脂代谢、BMD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血清IL-6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女性骨质疏松病人的IL-6、OC和E2与骨代谢的关系。留晨尿测PYD。方法:空腹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分别测血清中IL-6、OC和E2的含量,比较其变化的显著性意义。结果:实验组的IL-6、OC、PYD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0.01和0.05。而E2明显降低P<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IL-6、OC、PYD和E2对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胆囊结石患者血糖、血脂测定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64例胆囊结石患者血糖(GLU)、血脂含量。部分样品测定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p(APOB)。结果:胆囊结石患者血糖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TG/TC比值、APO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胆囊结石组TG与TG/TC比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胆囊结石患者存在血糖、血脂代谢异常。并对血搪、血脂测定、TG与TG/TC比值可作为间接反映胆囊的成核因素参考指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中褪黑素(MT)水平、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于2016年5月至2019年2月接受MHD治疗3个月以上;按照BMD分为骨质疏松组(观察组,n=49)和非骨质疏松组(对照组,n=45)。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MT水平和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ELISA)。此外,通过硫代巴比妥酸(TBA)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的丙二醛(MDA)水平,并检测腰椎BMD,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M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但AOPP和MDA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腰椎BMD和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OPP、MDA、TNF-α、IL-6和IL-1水平与BMD呈负相关,但MT与BMD呈正相关(P<0.05)。结论MHD患者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氧化应激和炎症程度与BMD呈负相关,但MT与BMD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