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家庭康复训练等),训练时间1次/日,每次30 min,每周5 d,持续干预3个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平衡功能训练,包括坐位、站立平衡训练、重心前后左右转移能力训练等;干预组结合虚拟现实技术(采用Biomaster虚拟现实训练系统)进行平衡功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图片匹配、足球、滑雪等虚拟情景模式,训练患儿重心前后左右转移能力;2组患儿的平衡功能训练时间均为1次/日,每次20 min,每周5 d,持续干预3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采用平衡功能仪(评定内容包括轨迹长、外周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儿的平衡功能及ADL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 ①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患儿干预3个月后的坐位平衡轨迹长[(70.78±15.99)mm和(60.89±11.04)mm]、外周面积[(5.18±1.78)mm2和(3.54±1.34)mm2]、单位面积轨迹长[(15.04±5.09)mm和(19.17±7.10)mm] 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儿干预3个月后的站立平衡轨迹长[(63.62±13.94)mm和(55.56±10.61)mm]、外周面积[(5.67±1.54)mm2和(4.04±0.98)mm2]、单位面积轨迹长[(11.92±3.63)mm和(14.34±3.57)mm]亦均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组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②干预3个月后,对照组和干预组患儿的BBS评分[(26.21±5.02)分和(31.95±5.00)分]和MBI评分[(41.79±0.94)分和(45.33±5.23)分]亦均较组内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组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可显著改善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步态联合平衡训练对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PD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训练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PD药物治疗,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步态训练及平衡功能训练。于训练前、训练8周后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运动功能检查(UPDRS-Ⅲ)、10 m行走速度及6 min行走距离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能力变化,并记录跌倒次数。 结果经治疗8周后发现训练组10 m行走速度[(1.43±0.32 )m/s]、6 min行走距离[(380.65±96.55)m]、BBS评分[(49.61±5.14)分]均较对照组[分别为(0.89±0.41)m/s,(291.67±115.74)m、(41.53±3.62)分)]显著增加,UPDRS-Ⅲ评分[(23.89±6.83)分]及跌到次数[(2.78±7.55)次]均较对照组[分别为(27.52±7.56)分和(5.78±9.45)次]显著降低(P<0.05)。 结论在传统药物干预基础上辅以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减少患者跌倒次数,抑制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2组脑瘫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神经发育促进技术、肌肉牵张、作业治疗及家庭康复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VR技术及常规平衡功能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对2组患儿进行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左右偏移、轨迹长、单位面积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轨迹长[(49.00±12.17)mm]、单位面积轨迹长[(35.40±22.13)mm]、矩形面积[(2.52±0.91)mm2]、外周面积[(1.62±0.63)mm2]、Berg平衡量表评分[(30.07±1.04)分]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R技术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步态联合平衡训练对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训练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及训练4周、8周后分别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入选时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ICARS、PASS、BBS、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经治疗4周、8周后,发现训练组ICARS[分别为(45.8±9.2)分和(35.2±8.7)分]、PASS[分别为(25.6±2.2)分和(33.3±2.0)分]、BBS[分别为(26.2±1.4)分和(36.7±2.6)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1.7±6.0)分和(88.4±6.9)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步态联合平衡训练能显著改善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共济失调症状及平衡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对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于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躯干功能训练,实验组患者则辅以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试验(TCT)、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检测2组患者坐位30s重心轨迹长(LOM)、坐位稳定极限范围(LOS)、步速及步态不对称性指数(GAI)。 结果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TCT积分、BBS评分、LOM以及LOS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实验组TCT积分[(85.14±10.04)分]、BBS评分[(45.12±4.14)分]、LOS[(93.87±12.80)cm2]、LOM[(21.15±6.12)mm]、GAI(0.32±0.11)及步速[(34.91±9.17)c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促进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进一步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用氟西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PSD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对象纳入正常组。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干预,治疗组同时辅以rTMS及氟西汀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氟西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程度改善情况,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探究性眼动分析(EEM)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改变。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HAMD评分[(9.47±3.47)分]及对照组HAMD评分[(12.80±3.4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且以治疗组HAMD评分的下降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时治疗组及对照组N2波潜伏期[分别为(278.8±16.0)ms和(279.0±16.4)ms]、P3波潜伏期[分别为(377.1±17.5)ms和(378.0±16.8)ms]均较正常组延长,治疗组及对照组P3波幅[分别为(3.60±1.76)μV和(3.68±1.59)μV]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EEM检查结果亦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凝视点[分别为(16.98±5.32)个和(17.46±5.32)个]及反应性探索评分[分别为(4.29±1.55)分和(4.41±1.56)分]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经治疗8周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N2波潜伏期[分别为(244.5±15.9)ms和(261.7±13.3)ms]、P3波潜伏期[分别为(343.5±17.1)ms和(361.0±14.9)ms]均较治疗前缩短,P3波幅[分别为(6.38±1.89)μV和(5.50±1.83)μV]均较治疗前增大;2组患者凝视点[分别为(23.61±3.87)个和(20.68±4.54)个]及反应性探索评分[分别为(6.61±1.70)分和(5.44±1.57)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TMS联用氟西汀治疗PSD患者具有协同效应,能进一步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改善认知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Bobath等神经促通康复技术为主的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HAMD、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BI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4周后FMA[(65.37±5.28)分]、BI[(69.22±7.05)分]优于对照组FMA[(47.16±4.92)分]、BI[(55.67±6.21)分](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15.72±9.86)分]比较,治疗组HAMD[(9.25±3.76)分]评分显著较低(P<0.05)。 结论在传统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缓解其抑郁情绪,改善ADL能力,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呼吸训练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情绪状态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PS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包括渐进性吸气肌抗阻训练及呼吸控制训练),每天训练2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情绪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指标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24 h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百分数(PNN50)及高频功率(HF)[分别为(128.36±8.34)ms,(15.63±3.63)ms,(8.62±2.33)%及(677.58±196.74)ms2/Hz]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12.63±10.44)分]及MBI评分[(60.44±12.72)分]亦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缓解PSD患者抑郁情绪,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治疗模式值得在PSD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行前庭康复训练和防跌倒教育,前庭康复训练包括适应性训练、平衡和步态训练,每周训练6次,每次50~70 min,共治疗8周时间,而对照组仅行防跌倒教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及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39)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UPDRSⅢ、BBS和PDQ39评分及TUGT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UPDRSⅢ评分[(24.53±8.93)分]和PDQ39评分[(36.52±10.37)分],较组内治疗前[(26.24±7.56)分和(37.23±11.14)分]改善不明显(P>0.05),且2组间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BS评分[(51.70±8.47)分]和TUGT数值[(9.82±3.48)s]较组内治疗前[(42.68±12.52)分和(12.86±4.47)s]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对照组治疗后[(43.69±11.28)分和(12.46±3.32)s]改善更为明显(P<0.05)。 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可以作为辅助药物治疗的重要物理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减重站立训练对大面积脑梗死后抑郁的疗效及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大面积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抗抑郁及康复治疗,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减重站立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分,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经8周治疗后,其HAMD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训练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实施减重站立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抑郁症状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凝视稳定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静态站立时双足压力中心(COP)压强占比和包络椭圆面积、动态下双足COP前、后偏移速度(AP-COPV)、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动态平衡功能[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特定活动中保持平衡的自信程度[特定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闭眼时的双足包络椭圆面积[(73.21±72.40)mm2]、睁眼患足压强占比[(60.28±17.86)%]、闭眼患足压强占比[(55.04±13.77)%]、健足AP-COPV[(12.03±6.83)cm/s]、患足AP-COPV[(11.82±5.46)cm/s]、BBS评分[(49.95±4.70)分]、TUGT[(21.63±11.14)s]、ABC[(68.38±12.85)%]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凝视稳定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患侧支撑和重心转移能力,还可增强其平衡信心,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1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5例。3组均给予卒中单元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训练、语言训练、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等),常规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舍曲林(商品名:左洛复)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卒中单元常规治疗及服用舍曲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用中草药方剂。治疗前及治疗第8,24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评定,利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HAMD、MMSE、MoC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第8周,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HAMD评分[(14.28±0.64)分、(13.32±0.91)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周,常规治疗组HAMD、MMSE、MoCA评分[(12.65±0.75)分、(23.24±0.89)分、(23.36±0.88)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第24周HAMD、MMSE、MoCA评分[(10.15±0.67)分、(25.21±0.92)分、(25.44±0.85)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HAMD、MMSE、MoCA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各指标评分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 结论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其认知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强化组及普通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脑卒中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强化组在此基础上每日增加1次下肢运动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10m最大步行速度(10MWT)、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上述时间点血清中β-内啡肽(β-EP)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10MWT、BDNF及β-E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10MWT、BDNF及β-EP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强化组下肢FMA评分[(20.67±6.79)分]、10MWT[(0.48±0.22)m/s]、血清中BDNF含量[(10.81±2.33)μg/L]及β-EP含量[(164.02±42.15)ng/L]均较普通组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2周及4周后强化组HAMD评分[分别为(16.33±6.74)分和(12.13±5.44)分]均较普通组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2周、4周后2组患者FAC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强化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膈神经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躯干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及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评估患者肺功能,采用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估患者躯干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FVC[(4.21±0.49)L]、FEV1[(3.78±0.49)L/s]及PEF[(6.44±0.69)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评分[(71.88±14.86)分]、BBS评分[(50.44±4.7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平衡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积极情绪音乐疗法对帕金森病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影响。 方法 将纳入的34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每组17例。常规治疗组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水中步态训练、帕维尔核心肌群训练、四肢关节松动训练等运动康复训练以及其它相关理疗、吞咽训练等,各项训练每日1次,每个项目30~40 min,每周6次,共治疗4周),综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积极情绪音乐疗法集中训练(由音乐治疗师通过音乐展现的情感来协同引导并调动患者的正面情绪,每日1次,每次60 min,每周6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常规康复训练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2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和对比。 结果 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患者的SAS评分[(46.76±11.17)和(44.47±8.91)分]、SDS评分[(47.17±12.55)和(46.23±10.19)分]、BDI评分[(8.29±5.76)和(7.64±5.55)分]及HAMD评分[(12.11±7.65)和(13.23±6.43)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SAS、SDS、BDI、HAMD评分[(43.94±8.64)、(41.82±7.66)、(8.11±5.77)和(12.58±6.91)分]较组内治疗前变化不明显(P>0.05);而综合治疗组的SAS、SDS、BDI、HAMD评分[(35.05±5.20)、(31.23±4.75)、(3.35±2.82)和(5.82±4.00)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积极情绪音乐疗法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儿住院期间平衡能力和功能独立性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2020年2月至2022年8月收治进行HSCT治疗的儿童资料106例,但最终完成本研究病例69例,根据患儿HSCT出仓后是否采用卧位踏车训练,分为踏车组(32例)和非踏车组(37例)。2组患儿均行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并接受移植前后健康宣教,内容包含运动锻炼对移植患儿的益处和提供运动方案,运动方案的执行由家长监督完成,每日1次,每次20~30 min,训练频率为每周4~5 d;踏车组在此基础上于HSCT出仓后增加卧位踏车训练,每次30 min,5次/周,连续6周。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干预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儿童多维疲乏量表(PedsQLTM MFS)对2组患儿的平衡能力、功能独立性水平和疲乏度进行评估。 结果 干预训练6周后,踏车组患儿BBS评分[(31.73±4.88)分]、WeeFIM量表中的运动功能领域评分[(61.18±13.44)分]、WeeFIM量表总评分[(95.25±10.93)分]、PedsQLTM MFS评分中的一般疲乏维度得分[(61.86±10.41)分]、睡眠或休息疲乏维度得分[(60.36±6.90)分]均较组内干预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非踏车组[(27.52±5.02)、(51.37±12.76)、(85.93±12.59)、(52.11±9.37)和(55.26±8.41)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可显著改善住院期间HSCT患儿的平衡功能,促进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训练结合家庭姿势管理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性脑瘫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悬吊运动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每组患儿30例。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悬吊运动训练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6个月),联合干预组患儿在悬吊运动训练组训练方案的基础上再增加家庭姿势管理。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Berg平衡平衡量表(BBS)和脑瘫儿童ADL能力评定量表分别评估3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 治疗后,3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ADL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运动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治疗后的上述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联合干预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33.37±2.54)分、(44.07±2.61)分、(35.77±2.52)分、(68.33±4.11)分,均显著优于悬吊运动训练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运动训练结合家庭姿势管理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眼针治疗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包括腰部、腹部肌群训练及肩胛骨、躯干、骨盆控制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步行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躯干控制测试(TCT)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及下肢Fugl-Meyer量表 (FMA)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TCT评分[(100±0)分]、BBS评分[(49.27±5.21)分]、MBI评分[(66.69±9.32)分]、上肢FMA评分[(35.58±9.18)分]、下肢FMA评分[(26.76±7.23)分]及FAC评分[(4.31±0.4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92.15±7.39)分、(42.29±5.47)分、(56.22±9.81)分、(28.32±9.76)分、(21.32±7.76)分和(3.75±0.38)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应用PH—A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的疗效。方法 将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PH—A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对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应用该系统检测和Berg平衡功能评定表(BBS)进行评定。平衡检测分别在坐位、双足站立位(睁眼和闭眼状态下)进行,取摆幅指数、重心分布区域、摆动的轨迹长、外周面积4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定和平衡检测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的坐位分布区域好转,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BS评定和平衡检测站立位各指标均有显著好转(P〈0.001);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运用PH—A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对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站立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坐-站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坐-站转移训练,实验组患者则辅以改良坐-站转移训练(即在患足置后情况下进行坐-站转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法下肢部分(FMA-L)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使用AL-080型平衡功能评估系统对2组患者坐-站转移所需时间、下肢负重差异(ALD)及人体重心在冠状面上摆动幅度(COGX)进行评测,并观察其差异性。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其BBS评分、FMA-L评分、坐-站转移所需时间、ALD及COGX均显著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BBS评分[(47.5±5.3)分]、FMA-L评分[(22.4±7.3)分]、坐-站转移所需时间[(3.01±0.61)s]、ALD[(17.24±5.35)]及COGX[(2.87±0.52)c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改良坐-站转移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