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总结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热线服务需求及公众心理状态的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量化统计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20年1月25日至2月29日浙江省心理援助热线(简称“热线”)来电进行分析。将疫情相关来电分为医学、心理、资讯、其他四类,采用文本分析法确定心理类来电的二级类别;按周统计来电数量并分析各类来电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各类疫情相关来电中抽取600人次进行语义分析,通过标记新增、同类合并的方式形成特征集,归纳各阶段的来电内容特征;对200名来电者进行回访,从等待时间、通话时长、解决问题的程度和结束通话的方式四方面了解其对来电过程的感受。结果: 全省热线累计接到来电13 764人次,8978人次(65.23%)为COVID-19疫情相关来电,其中医学类占12.59%(1130/8978)、心理类占26.50%(2379/8978)、资讯类占27.18%(2440/8978)、其他占33.74%(3029/8978)。各类来电数量随时间呈非线性变化,每日各类来电数量受到每日疫情情况、新增相关政策情况、热线宣传力度等因素的影响(P < 0.05或P < 0.01);各类来电数量在不同性别和身份的来电者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81名来电者自愿接受回访,其中51.38%(93/181)的来电者认为热线占线等待时间偏长,33.15%(60/181)的来电者认为热线通话时间不足,80.66%(146/181)的来电者认为通过拨打热线能部分/完全解决问题,39.23%(71/181)的来电者认为是由接线员单方面提出结束通话。结论: 心理援助热线来电数量和内容的变化反映出疫情期间公众心理大致经历盲目期、恐慌期、烦闷期和调整期四个阶段,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应进一步加强心理援助热线的“专线”特性,提高服务效率,针对不同阶段公众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发生后,医学生在停课期间的心理状况,以便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援助。方法选择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星平台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填答时间为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2月8日。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调查对象的不同人口学特征,以及各自变量对医学生的心理是否产生影响。结果调查对象共1 244名,有效样本1 209例。医学生每天查看疫情报告次数大多数为1~3次(55.1%)。医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困扰情况少见,"一半以上时间"有抑郁焦虑症状者占比为0.7%~12.4%,"几乎每天"都有抑郁焦虑症状的占比最少,为0.2%~5.4%。出现了上述情况者,24.5%在1周内可自行缓解,而4.8%可在2周内缓解,0.8%可在3周内缓解,一直未缓解者占比6.3%。在疫情期间停课,对医学生的心理方面没太大影响者占比37.6%,有点影响者占比35.3%。男性有影响的比例为32.6%,女性有影响的比例为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生有影响的比例最少,为37.4%,硕士生最多,比例为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焦虑抑郁倾向者,心理影响的比例为56.5%,中度者影响比例为80.0%,中重度者影响比例为73.7%,重度者影响比例为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期间主动学习者比不学习者的心理影响较小,学习者心理影响的比例为38.0%,不学习者为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VID-19突发疫情发生后,医学生的心理状态正常,但少数医学生的心理行为状态发生了负面变化,女性、研究生、抑郁焦虑量表评分为中-重度倾向、疫情期间不学习者为高危人群,需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干预,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加强与这部分同学的联系,避免负面情绪对医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全科医生心理及睡眠状态,为下一步针对性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2020年2月13日—3月10日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全科医生作为观察组,未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普通医生作为对照组,使用问卷星进行一般资料、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9)、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组医生的年龄、性别、婚姻、工作年限及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全科医生焦虑评分高于未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普通医生(P=0.010),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全科医生抑郁评分高于未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普通医生(P=0.001)。全科医生的睡眠评分[(7.76±3.85)分]略高于普通医生[(6.13±2.91)分],但2组医生睡眠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全科医生的日间功能障碍评分高于普通医生(P=0.001)。与中国常模睡眠总分[(3.42±3.57)分]相比,2组医生的睡眠评分明显偏高(均P<0.001)。全科医生焦虑、抑郁程度均高于普通医生(均P<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全科医生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睡眠障碍,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刘连忠  张娟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1917-1918
目的:探讨信奉迷信者心理状态。方法:调查100例参与迷信活动者,以生活事件量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相关心理学评定。结果:研究组生活事件总分、焦虑、抑郁总分均高于正常人群。结论:本研究提示参与迷信活动者中经历较多的生活事件,有更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5.
2020年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儿童属于疫情的易感人群,不少疑似和已确诊新冠肺炎的儿童都被采取了严格的隔离管控措施。疫情期间的隔离经历很容易引发儿童的负面情绪体验,而这种负性情绪积累会进一步造成儿童的心理创伤。基于以往有关住院隔离儿童情绪体验的研究,总结出新冠肺炎疫情隔离期间儿童可能出现的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将严重威胁儿童的身心健康。儿科病房需要对隔离儿童的医疗环境进行个性化调整,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评估儿童的心理状态,提供共性化的心理护理服务以及个性化的危机干预措施,从而帮助儿童正确应对疫情隔离经历,舒缓负性情绪,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期间承担基层工作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心理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上海市2200名承担疫情防控工作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医生、护士、防保人员、行政人员等进行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150份,其中44%、43%、36%的医务工作者存在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医务工作者抑郁、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女性、年龄<40岁、工作年限少于15年、防保人员及行政人员更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及睡眠障碍。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上海地区基层医务工作者抑郁、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特定的医务工作者更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及睡眠障碍,应针对目标人群给予更多社会关注与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徐州市心理援助热线来电的数据和内容分析,总结出徐州地区(市区及六县)及周边省市心理援助的特点和需求。方法:将徐州心理援助热线所接来电进行归纳分类,采用量化统计与质性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热线来电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婚姻家庭、情绪障碍、人际关系、学习问题。同时,关于恋爱、睡眠、健康与性问题也不在少数。结论:本次分析报告为了了解徐州地区群众心理援助的需求,并为国家心理干预系统的建设提供建议与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西北地区不同类型居民焦虑情绪状况,为后疫情时代西北地区人民精神健康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线上问卷形式调查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ronavius disease 2019,COVID-19)期间西北地区不同类型人群的一般状况、精神和情绪状况。结果 收回1394份有效问卷,其中农村比城镇居民,商业、服务业人员比其他职业人员负向情绪更高,学生群体负向情绪最低。在焦虑情绪程度上,研究生学历层次轻度焦虑占比较大;中度焦虑群体主要集中在专科学历和高龄人群;工人的重度焦虑情绪占比最高。结论 疫情影响不同性别、居住地、职业和年龄人群的焦虑情绪,特别是商业、服务业和工人群体负向情绪较为严重,亟需关注与疏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疫情防控期间一线护士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0月100名一线护士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状态,采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等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一线护士心理状况的各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疫情防控期间一线护士的平均SD...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疫情发生以来,身处防控一线的社区医务人员面临着直接接触病毒的风险,存在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大等问题,因此探究社区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内在联系对精准实施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新冠感染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社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1年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选取296名中山市社区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行编制的社区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压力调查问卷、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对其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医务人员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感知压力水平及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存在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山市社区医务人员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高感知压力的检出率为10.1%(30/296);中度及以上焦虑和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7.1%(21/296)和9.5%(28/296);性别、抑郁情绪状态存在情况和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感知压力水平是社区医务人员焦虑情绪状态存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  相似文献   

11.
陈白浪  余飞  汤地 《当代医学》2022,28(6):88-92
目的 调查湖南省部分地区普通民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度,应对疫情的态度及相关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20年3月1—30日通过微信扫码的方式随机调查湖南不同地区群众486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新型冠状病毒防疫相关知识的获取、疫情期间心理感受、个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及对今后疫情发展的判断等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 所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市主动心理咨询者焦虑状况的影响。方法 2020年2月4日-3月11日,通过上海市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平台,收集在此期间所有咨询者的相关人口学信息、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和关注度、对疫情消失的态度及焦虑状况,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状态焦虑及特质焦虑的影响。结果 704名咨询者的年龄为18~73岁(平均33.24岁);状态焦虑分数为(44.49±6.31)分,特质焦虑分数为(46.19±5.22)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分层并调整相关变量后发现,对于男性咨询者来说,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是中等或高状态焦虑的保护因素(OR=0.28,95% CI:0.09~0.89),对疫情消失持有高度期待是中等或高特质焦虑的保护因素(OR=0.25,95% CI:0.07~0.87);对于女性咨询者来说,有医学背景且对疫情认知较高是中等或高状态焦虑的保护因素(OR=0.17,95% CI:0.03~0.92),对新冠肺炎疫情关注适当是中等或高特质焦虑的保护因素(OR=0.22,95% CI:0.07~0.69)。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不同特征的心理咨询者焦虑状况的影响不同,对疫情认知差、过分关注疫情、对疫情消失的期待低、非疾病防控职业的心理咨询者焦虑风险更高,是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后的重点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疫情应激状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 素,为采取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新冠肺炎知识认知行为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抑郁症状群 量表,对3881名广东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9.47%的大学生对 COVID-19的认知程度高;焦虑情绪发生率是26.60%,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发生率分别是23.19%、2.71%、0.70%;抑郁情 绪发生率是21.16%,其中轻度、中度、中重及重度16.98%、3.17%、1.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对COVID-19的认知 越高、日后将改变卫生行为越多是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越少,现所在地农村、非医学专业、疫情信息中负面信息接收量占一半 以上的易产生焦虑情绪,女性、现所在地近郊、有饮酒史、疫情信息中负面信息接收量占一半以上的易产生抑郁情绪(P<0.05)。 结论 COVID-19疫情下,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心理问题,抑郁与焦虑呈高度相关,且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情绪的 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对大学生进行精准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出现以来就在迅速蔓延,疾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虽然我国疫情整体可控,但国际上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对疾病预防知识了解不足,无论是受感染患者还是未感染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紧张、焦虑的异常情绪,对个人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中西医结合治疗对COVID-19疫情诱发的焦虑情绪有促进作用。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焦虑障碍治疗的临床经验,阐述了COVID-19患者的焦虑表现,焦虑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创新性地提出根据运用中医情志相胜理论缓解由于疫情引发的紧张、恐惧、担忧的情绪;主张以焦虑核心症状为主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恰当、合理使用经方。希望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改善人们对COVID-19焦虑的认知,采取有效的方式减轻和缓解焦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影响的蚌埠地区大众心理健康情况,为相关部门提升与改善大众精神卫生服务提供参考,为目前和未来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线制作COVID-19疫情期间大众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通过微信转发方式邀请研究对象进行问卷填写。结果问卷填写有效应答率为100%(343/343)。研究对象对COVID-19疫情发展了解占90.67%,对COVID-19了解占87.17%,在公共场所戴口罩占99.42%,预计COVID-19在3个月内得到基本控制占72.3%,认为目前所采取措施有效占87.18%,在COVID-19流行期间认为家里最安全为90.67%,知晓隐瞒COVID-19接触史违法占65.31%。心理健康自评问卷20个条目中,检出率最高的前三项依次是易疲劳(34.69%)、不快乐(29.45%)和很难做决定(28.28%);不同性别中,女性感到“紧张、不安或担忧”“比原来哭得多”多于男性(P < 0.05);不同职业中,非医护人员感到“很难从日常活动中得到乐趣”“出现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多于医护人员(P < 0.05)。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得分≥7分共64例(18.66%)。结论COVID-19发生后政府和社会的大力宣传取得良好效果,公众对COVID-19关注度较高,认识较好,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大部分人群心理健康状态良好,仍需加强心理干预,尤其重视女性和部分非医护人员的急性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4月15至30日,选取上海市3所大学,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网络调研。采用问卷星调研平台设计调查问卷,收集高校学生人口学资料;采用改编的正性负性情绪量表评估情绪状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睡眠质量。结果 共1 195名大学生纳入研究,其中男531例、女664例,年龄17~39岁。COVID-19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大学生负性情绪较多,主要有焦虑(46.6%,557/1 195)、难过(28.9%,345/1 195)、紧张(25.0%,299/1 195)、害怕或恐慌(21.3%,255/1 195);正性情绪中除平静(55.9%,668/1 195)外,其他正性情绪较少。17.6%(210/1 195)的学生报告主观睡眠质量不佳,有18.8%(225/1 195)、17.3%(207/1 195)和14.8%(177/1 195)的学生存在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和睡眠不足问题。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区、居住状态为情绪状况和睡眠状况的影响因素,所学专业是情绪状况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COVID-19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大学生普遍存在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不佳问题。对于年龄较大、女性、硕士及以上学生、此前处于国外或湖北地区、处于被隔离或被观察状态和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应给予重点关注与关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UTAUT2和PRISM 模型为基础构建研究模型,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发放网络问卷,调查各高校大学生疫情期间的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模型验证,分析各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社会影响、习惯、健康信息素养正向影响行为意图,风险感知正向影响健康焦虑,行为意图、健康信息素养、健康焦虑正向影响疫情期间的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结论:大学生在疫情期间普遍对自身健康比较关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政府应该加强辟谣力度,重视社会影响,政府和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缓解大学生的健康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暴发疫情下公众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自2020年1月31日至2月2日采用线上问卷开展横断面调查。以中国各地受疫情影响的成年人为调查对象,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焦虑情况、心理弹性与自拟压力源量表,并采用χ2检验与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获得4 827份有效问卷,平均年龄(32.3±10.0)岁,女性占67.7%,有湖北暴露史者仅占7.9%,而小区有疑似或确诊病例者占14.8%。GAD-7平均得分为6.29±5.48,中重度焦虑现患率为22.6%。以中重度焦虑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COVID-19有中、高等了解(OR:2.74~7.97,P<0.001)和对传播风险的感知强(OR=1.74,95% CI:1.37~2.20)会显著增加焦虑风险。此外年龄为35~44岁、离退休或非专业技术人员、有湖北暴露史、小区有确诊或疑似病例也是焦虑的危险因素(P<0.05),而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心理弹性是焦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疫情暴发下对COVID-19信息的过度关注和对传播风险的感知会增加焦虑风险。公众普遍出现焦虑,应当加强心理干预,增加社会支持并提高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易感者(S)-潜伏者(E)-发病者(I)-隔离者(Q)-确诊者(C)-恢复者(R)模型(SEIQCR),并初步用于评价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 方法 在SEIR传播动力学模型基础上,添加隔离模块和确诊模块,建立联合考虑潜伏期传播规律和追踪隔离干预措施的SEIQCR传播动力学模型。以2020年1月13日至2020年3月17日广州市疫情数据为基础,拟合得到SEIQCR模型的动力学参数。 结果 SEIQCR模型显示预测每日发病数与实际发病数高度吻合(R2=0.93)。启动一级响应之后,时变再生数(Rt)呈快速下降趋势,提示本地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广州市COVID-19疫情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各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全力遏制COVID-19 传播。SEIQCR模型的构建策略可为其他地区的干预措施评估提供方法学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